224科学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正规吗 http://m.39.net/pf/a_4709994.html

1.与神学

科学与神学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相信在很多中国人的观念中,科学似乎与神学八竿子打不着,能有什么关系呢?而且直观反应似乎告诉我们,伟大的科学应该与神棍般的神学风马牛不相及,甚至根本就是对立,讲科学就必须丢掉上帝,讲鬼神就必然远离科学。

在第一章/的论述中,我们就知道,神学的真正含义并不是像现在国内很多学者所认为,它的出现是因为人类对宇宙认识无奈之下而创造的一种对神的膜拜之学,不过,即便如是者说,也只能说明上帝与人类和万物原始的内在关系,并不是什么有力证据证明这个神是臆造的。神学其实最简明的意义就是上帝(绝对真理)主动寻找人类的一种学问,也就是人类研究所谓启示真理的学问,至于中间夹杂了多少宗教色彩,则不是神学的主轴线。因此,从这个定义来看,科学与神学刚好就是人对宇宙认知的两端,是人神之间向彼此迈向的学问,科学是人类通过内置的预装软件向神回归,而神学是从上帝一端对人类回归的引领。如果说神的一端肯定代表绝对真理的话,那科学的一端则有可能在神学的引导下慢慢逼近真理,但也有可能在离弃神的引导而飞速远离真理。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科学与神学不但不矛盾,而且非有神学不可,科学才可能处于正轨。因为科学本身就是一种类似一架遥控飞机,对遥控者的回归才是必然的正道,只有在遥控器与飞机的通讯出现障碍时才会失灵。当今科学与由其诱发的技术就是处于与遥控者失联的状态,这也是科学与神学关系之断裂。因此,认识和重建这种关系才是我们当务之急。很多中国人以为科学跟神学有矛盾是非常错误的,总是把科学与鬼神对立起来,通过与鬼神划清界限而对科学的表忠,其实科学就是在形而下我们感知的真理,而超越感知范围之外,也就是形而上,这个就是鬼神的天地。神学是科学的祖父,因为没有神学就没有哲学,而没有哲学就没有科学,(狭义)哲学是产生科学的基础,而神学是产生哲学的条件。有神学而没有(狭义)哲学,是产生不了科学的,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众多的文明,只有古希腊可以产生科学的主要原因。

在神学与科学之间,插着一个哲学,从繁衍的角度来看,哲学是神学的儿子,科学是哲学的儿子,那神学理所当然就是科学的祖辈了,神学与科学是爷孙关系。神学在人类理性的支配下退化为以逻辑追究终极的哲学,而哲学在感性的泛滥下堕落为以实证拷问理性的科学。

在第一章中笔者也重申过,在西方,神学的层次要比哲学高,哲学的层次又比科学高。因此神学并不是像很多中国人以为是神神鬼鬼之学、也并不是你考不到其他学位才去读的,而是你不是本科硕士或哲学博士都不让你去读的,光从这点就可以看出神学并不是像很多人所想像的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学问。下图简单表示出神学、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总之,正如我们在第一章就作过的以采摘天山雪莲做比喻,那神学就是通过参悟和研究启示,直接从山顶往下采摘,而科学则是通过人类感性和理性的触发(当然,这也是预装的应用软件),从山脚开始一步一步地爬上山去采摘。不过,尽管人类的初离心是想采摘山顶的雪莲,但由于上帝大爱而创造的“容错度”使得人类在上山的路上会遇到各种难以预测的因素,如雾大、山路陡峭湿滑、倦怠、懒惰、,贪欲等,从而迷失了采摘雪莲的方向,丧失了采摘的动力。因此,没有神学规范下的科学,就像盲头苍蝇那样,最终能够摘到雪莲的机会十分渺茫。

现代科学越来越脱离与神学紧密联系之初离心的趋势,全然忘记了科学的本意是要“采摘天山雪莲”而不是到处瞎撞,这使得科学技术与人的私欲膨胀形成恶性循环。人类利用上帝赋予的“容错度”中获得“自由”的满足,然后又在这种上帝的“溺爱”下进一步撒野,以当下感知作为唯一的判断标准,从而变本加厉地通过科技来满足人类迷失后暴增的欲望,向上帝索取更大的“容错度”(大于1/4时空)。这里笔者再次重申,从无界无限的宇宙来看,这种行为并没有对与错之分,但是对于爱因斯坦的有界无限宇宙来说,这样的行为势必会对某一时空下的圆有破坏作。也就是说,对于无限大的封闭系统而言没有对错之分的行为,对于有限的封闭系统是有好坏之分的。这与一台电脑中病毒非常相似,对于电脑这个小时空而言,电脑中毒当然就是不正常,但对于更大的时空来说,电脑中毒与否,并没有正常不正常之别。

2.与真理

上面我们讨论过科学真理,所以我们这里讨论与真理的关系,必定不是指科学真理,而是指所谓符合论的真理,也就是指与绝对真理的关系。

从上一条我们讨论科学与神学的关系,我们知道神学离真理很近了,而科学是神学的孙子,所以科学必然远离真理,并且最重要的还是,离开了神学的引导,科学寻找的真理会越来越盲目,因此也必然越来越远离(绝对)真理。下一节我们讨论科学的时候将会明白,科学并不能触及真理,但可以触及“正确”,“正确”只是暂时的,将会被将来的另一种“正确”所取代,这恰恰是科学的特征。

事实上,我们的知识每十年翻新一遍,意思是说,它“正确”的时间连十年都不到。所以这里必须澄清一个真理观的问题,现代很多的科学工作者可能都明白科学只是一种暂时正确的“真理”这个道理。但笔者相信,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我们是在相对真理的长河中逐渐逼近绝对真理。这真的是大错特错了,我们一定是离真理越来越远了,如果离真理不是越来越远的话,我们的知识被证伪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呢?越前面知识为什么会越有效,被证伪的时间越长呢?所以我们离真理越来越远了而不是越来越近了,我们是在一条通往绝对真理的长河上向相反的方向快速行驶。另外还有一点也证明了我们一定远离。什么叫知识?笔者在前面隐隐谈到了,什么叫感知,感知是主体属性和客体属性的对偶,或者叫耦合,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比如你的眼睛只能看见发光或者反光,你的耳朵只能听见振动波,如果我们回到感应状态的时候,电子靠什么感应质子,靠电子的负电荷,它感应的是质子吗?不是,是质子的正电荷,换句话说,如果电子没有负电荷,它永远不知道质子是什么。

我们说的真理是这样的,我们获得的这个知识,没有被主观性所干扰,而是客观本身叫做真理。可恰恰我们只有主观属性才能感知客观属性,而且,我们的知识越丰厚就是我们的主观属性越丰厚。我们越发展,我们的主观属性越大,生理主观属性不够,还要架一个望远镜,是眼力伸张,架一个耳机是耳力伸张,架一台电脑是脑力的伸张,还要用外部的方式增加我们的主观属性,由此捕获更多的信息。我们的主观属性在我们的知识体系里的比例变得越来越大,然后我们说离真理越来越近,岂不荒唐?因为真理就是指,排除了主观属性对它的干扰后的那个部分叫做真理,可是如果你把主观属性排除了,你就什么都没有了。你的主观属性越大,你的知识越大,这就是为什么望远镜没有发现以前,从来都不成立的原因。所以,我们的知识一定是越来越主观、被证明是错的速度越来越快、含真量越来越少,这才是真理的趋势!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科学被证明是错的速度越来越快,因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观属性越来越大,信息的本真含量越来越低,它遭受主观属性耦合和变数越来越大。知识一定是主观属性与客观属性的耦合,而耦合一定是一个变数效果,就像负电子感知正电子所得的是电中性,就像酸根感知碱离子所得的是盐一模一样,因此你主观属性越增长,你对客观信息的扭曲度就越大,含真量就越少,所以被证伪的速度就越快。

3.与哲学

从前面我们讲述的哲学和第一条中的图示,我们知道哲学的三大的特征之一----科学前瞻,就可以得知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了,一句话,哲学是科学之母,或者说,科学是哲学之子。

例如,我们看到电脑荧光屏上面的信息,不懂电脑的人认为这些信息都是很真实的,但是如果你是懂电脑的人,你就知道,这种信息只不过是我们看不到、摸不着的后台信息的运行所产生的。我们所看到表层的很多东西,这就像我们总是看到矗立的高楼大夏,我们不可能会看到埋藏在地下的地基,地基才是这些高楼大夏的基石。比如我们在中很多通过设置白色底色+字体,大家就由于我们自己的感知的限制而看不到很多的信息而认为没有,宇宙的信息何尝不是对于人类是如此隐藏呢?哲学的关系也是这种形象的体现,科学是哲学的浅层呈现,它往往对于人类的感知是实用和有效的;相反,哲学是科学之母,是科学的基石,没有哲学是不可能有科学的,但哲学往往显示出它“虚”和“无用”的一面,因此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误认为科学才是最有用的,而哲学是可有可无的空洞逻辑游戏而已。

现在非常多中国人并不了解科学史,他们都认为科学家必然是以“科学家”这个头衔感到万分自豪的,这是天大的误解啊。所谓的“科学家”是科学时代的人们对科学的青睐,以致于他们误认为史上伟大的“科学家”都喜欢人家冠以这个头衔,而事实却不是这样的。

牛顿就把他的书叫《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他不承认他在做科学,他认为他在做哲学。爱因斯坦很有意思,爱因斯坦这个人呢,据说四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可是这个人智力超强,确实智力非凡,他上小学的时候经常坐在后面,脸上含着不由自主的嘲笑地听老师讲课,因为他知道老是在课堂上讲的都是昏说,上初中他就已经自动休学了,看不下去了。德国这个国家暗暗的有一种专制气氛,所以会出希特勒这样的人。德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还是威廉二世帝制时代,所以,爱因斯坦在德国上中学的时候,上不下去,那个氛围跟我们现在的学校有点像,而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是无法容忍这种教学方式。所以他休学了,他有一个叔叔,是一个物理学家,对物理、哲学非常有研究,就经常给他提供一些跟物理学有关的哲学著作,爱因斯坦读得津津有味。这令爱因斯坦在初中的时候就明白了,牛顿的力学只不过是一个最蹩脚的,用它解释世界太简单太粗糙了。后来爱因斯坦又迁到了瑞士,在那里继续上预科,然后在瑞士的伯尔尼大学上学。上学期间,爱因斯坦是那个最糟糕的学生,他经常不去听课,整天在图书馆里转,到考试的时候就赶紧拿同学的笔记抄一抄,以致他有一次做实验导致实验室爆炸,好几个人受伤,因此,伯尔尼大学对爱因斯坦的评价很差。毕业以后爱因斯坦想留校工作被拒绝,于是到伯尔尼专利局工作,做出了他的,这是年的事情。的文章发表以后,很少有人看明白,但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物理学家,德国柏林大学物理学教授洛伦兹却读懂了。然后他跑到瑞士找爱因斯坦,跑遍了伯尔尼大学问爱因斯坦教授是谁,伯尔尼大学说我们这根本没有什么爱因斯坦教授,好像曾经有过一个叫爱因斯坦的学生,分到了伯尔尼专利局。洛伦兹就到专利局去找爱因斯坦,当时,爱因斯坦穿得狼狈不堪,西服像麻袋片,爱因斯坦知道洛伦兹来看他,很高兴,双手握着洛伦兹的手,说感到很荣幸,洛伦兹却说,“我才荣幸,我终于见到了伟大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基础精神是什么,是哲学。有一次爱因斯坦的儿子问他,说你怎么会搞出来,而别人搞来搞去都搞不出来,爱因斯坦的有多么难呢?上面说过,洛伦兹见爱因斯坦以后,就把爱因斯坦调回去柏林大学,从此不用过落魄的生活了。到了年,爱因斯坦在柏林大学把广义相对论做出来,世界仍然没有任何人理解。实际上直到年以前,除了洛伦兹极个别人以外,没有人认识到爱因斯坦,物理学界大多没有看过爱因斯坦的文章,即使看过,都因为读不懂而不以为然。这就像牛顿当年的书出来,没有物理学教授能看懂一样,因为牛顿物理中的微积分都是由他发明的,当时的物理学教授连他的数学都看不懂,别说看他的理论了。到年,英国皇家科学院的重要的负责人之一艾丁顿,决定通过当年要出现的两次全日食来论证爱因斯坦的时空场弯曲,于是在出现一次全日食的时候,英国皇家科学院由艾丁顿带队,分两路,一路到非洲,一路到南美,开始观察这次全日食后面的一颗星。因为按爱因斯坦的理论,在大质量的物质存在中,它周边的空间和时间场是弯曲的,而且弯曲度可以用数学来计算。这次日食的后面有一颗星,其度数与爱因斯坦弯曲场的度数非常接近,就是说,在全日食的情况下,太阳后面的这颗星应该在太阳旁边看到,因为空间是弯曲的,所以光即使走直线也会走成弯曲线。因此星虽然在太阳后面,但光却是在太阳的旁边出现,视觉上就会看到星在太阳的旁边,观察结果完全符合爱因斯坦的预测,这条消息等在报纸上,成为世界头条新闻,爱因斯坦从此名噪一时,成为世界级大科学家。这个时候,艾丁顿宣称,全世界能读懂爱因斯坦的书的人,只有两个半人,而我就是那半个人。

由上述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哲学是科学之母,没有哲学根本就不能产生科学。也就是说,科学是在哲学这一个追求终极和严密的下,建立出一个自洽、他洽和续洽的,然后再进行实践验证,直到这个出现不洽,转由其它新的所代替。也可以说,它完成了从当初的“正确”到后来的“错误”这一过程的历史使命,新的科学理论代替了旧的科学理论。尽管这种理论永远也不可能达至真理,而且在背离真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然而,人类还是执着于这种感知不断延伸所带来的所谓“正确”。

在前面讨论科学真理我们曾经指出,科学真理实质上是从理性真理中加上人类感性的终极判断,也就是所谓的“实证”,然后变成了“理性→感性”的科学真理,因此,科学真理归根到底是实证真理。从真理的层次来看,是将一种超越三维空间的真理观用三维感知重新拉回到一个较低的层次的真理观,因此,科学真理是不能检验超越其真理检验时空的真理。我们很多人总是认为科学真理是一种权威的真理,殊不知这种权威完全是建立在人类自己对感知百分之百的迷信上!实际上它比启示真理和理性真理低层次,这是大家在理解科学真理时要注意的。

笔者最后顺便指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实际上也可以引出科学与中医的关系。很多读者可能一直关心“中医是否是科学”这个问题,医学界也对这个问题争论不休,至今无确定的结论。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在第九章/一节有详细的论述,由于篇幅关系,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之,这里就不赘述了。不过,为了保持论述的连贯性,笔者在此简要地阐述一下结论。如上述,科学的思脉源于哲学,中医的思脉也是源于哲学,它们的区别只是,科学是小时空哲学,中医是大时空哲学,学术一点的话,就是一个是狭义哲学,一个是广义哲学。狭义哲学运用的公理系统是数学、形论和形式逻辑,主要是数逻辑,主要为;而广义哲学运用的公理系统是,主要为。尽管传统中医运用时缺乏“量化”的指导,但还是较为贴紧,它与科学的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下图是广义哲学(中医)与狭义哲学(西医)的关系简图。

4.与技术

前面笔者在论述汉语的时候,提到过汉字是象形文字,这种象形文字较适合于艺术和技术,不适合逻辑思维的延伸。而西方的拼音文字导致逻辑强迫,它特别适合于哲学和科学,尽管笔者并不完全认同这种观点,但狭义哲学出现在拼音文字的古希腊,又不得不让我们有这方面的联想。我们现在把科学和技术合在一起使用,把词用错了。科学和技术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技术是什么,经验和实践在先,然后找一个理论来自圆其说;科学是什么,在前,实践检验在后。关于科学是什么,这里我们可以先通过两个例子作直观描述。

例一,关于天文学。开普勒的老师叫第谷,是一个极其著名的丹麦天文学家,也是天文望远镜出现以前,最了不起的天象观察家。他刻苦地用肉眼观察天象长达20年之久,瑞典皇家专门为他建立了一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天文台,他极其辛苦地用肉眼观察了近20年以后,把肉眼能够观察到的天象全部准确地记录下来,五大行星的运行有0.8分的差度他都记录下来,几乎没有失漏。我们知道,一个圆周是度,一度是10’,能够观察到0.8度的运行误差,用肉眼,多么了不起。第谷把这些观察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可是第谷内心里怀揣的是的基本观念。所以第谷临死以前还哀叹,说“多么希望我有伟大的贡献”,可是他没有。他在天文学上除了做资料收集以外,他没有任何重大的建树。他晚年收了一个弟子,就是开普勒,其实开普勒并没有进行多长时间的天文观测,开普勒的老师第谷死了,所有的观测资料留给了开普勒,开普勒与第谷的唯一区别就在于开普勒听说过,听说过哥白尼的学说。因此,开普勒怀着有兴趣的心态,重新解读第谷的全部观测资料,结果他发现,如果把太阳放在中间,第谷的所有观测资料可以非常有效地整合。可是那个0.8度的误差仍然解释不了,这个时候他偶然发现,在古希腊时代,有一个叫阿波罗尼的人,在(开普勒时代)多年以前,当时做满了全部的圆锥的数学模型,数学与几何是纯逻辑,跟归纳演绎都没有关系。阿波罗尼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把圆锥模型全部做完,其中关于椭圆形的数学模型就卡在其中。开普勒无意发现,如果把阿波罗尼的椭圆曲线模型放在这个太阳的周边,五大行星的运转包括0.8度的误差全部可以解释,而且可以精确地预测五大行星运行的时间、轨道和地点,精确程度令人惊叹,分毫不差。于是天文学界把开普勒称为天体立法者,于是开普勒成为继哥白尼以后最伟大的科学家。

这件事情出现以后,让西方大哲怀特惊呼,物质尚未出现,精神已经到来。爱因斯坦知道这件科学事件后,也说,科学和事实、经验无关,它只是一个,而且这个没有任何用处,早早地摆在那里,结果居然是五大行星的运行轨道。这里说明什么,说明事实都是主观的,什么叫事实,你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事实,牢牢记住,从来没有客观事实。当你抱着的观念,那么第谷所观测的所有事实都是的事实,当开普勒怀揣着的理念的时候,所有的事实瞬间转化为的事实。这就是为什么上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一句名言:世界是由事实组成的而不是由事物组成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事实都是主观的,世界是由事实组成的,而不是由事物组成的,显然,西方人用事实这个词的时候,不用说就知道它是主观事实。

例二,遗传规律的发现。年,人们由于上个世纪孟德尔研究豌豆时发现遗传规律而发展了遗传学。在孟德尔死后30年间,全球各地同时有三个人,竟然没有读到过孟德尔的东西,但同时发现了孟德尔的全部规律,居然实验模式都是一样的,不过我们现在都把孟德尔立为遗传学的鼻祖,其中有一段故事。遗传学出现以后,人们就明白了,按照孟德尔分离率,基因的遗传状态、遗传物质应该是颗粒状态,因为孟德尔学说以前,人们不知道遗传是怎么回事,有人认为是液态结合,有人认为它是颗粒状,说不清它是什么。达尔文写《物种起源》不停地讨论两个属性,一个叫遗传属性,一个叫变异属性,最困扰达尔文的问题就是达尔文不知道遗传究竟是怎么进行的。孟德尔和达尔文几乎是同一时代的人,孟德尔做完他这个实验以后把数学都计算完了,然后把他的论文抄写了四份,发给英国皇家科学院。据说有人将其中的一封寄给过达尔文,不知道达尔文没有读懂,还是达尔文没有打开信封,孟德尔所要研究的问题,恰恰是达尔文最想知道的问题,可是达尔文却错过了,孟德尔被埋没了几十年。二十世纪世界各地另外的三个科学家,没有读到孟德尔的东西,却发现了孟德尔定律,这个时候人们才突然想起来在英国皇家科学院曾经有过类似的事件,谁都读不懂它是什么意思,回过头来才知道孟德尔干了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所以后来遗传学归给孟德尔,而那三个人却籍籍无名。可是,归给孟德尔以后,人们虽然知道是颗粒状的遗传,但仍然不知道这个遗传结构状态是什么,根据各种遗传学的实验,根据这些实验最恰当的的解释,只有一个解释,就是双螺旋模型。年,沃森(J.D.Watson)和克里克(F.H.C.Crick)两个人就用纯逻辑的编排,说假设基因分子的结构组成对位双螺旋结构,所有的遗传现象都能得到充分的解释,于是就把这个双螺旋分子结构公布出来,但是全世界都不认同,因为看不见DNA。十数年以后,电子显微镜,尤其是隧道显微镜的出现,把检测对象放到隧道显微镜之下,果然看到DNA的分子结构是双螺旋结构,沃森和克里克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奖。可见,什么叫科学,在先,实践检验在后,也就是先用严谨的哲学纯逻辑,再运用哲学不会实行的实践检验,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理解科学与逻辑之间的关系。

那么,技术是什么呢?不停地在前面做实践,不停地出错,然后再实践,直到能用为止,这叫技术。所以所有的发明都可以叫做技术发明,而绝不能叫科学发明,比如中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并不是中国人在古代就知道地球南北两极的磁极运动,而是偶然把磁铁悬空,发现它总是指向北方或南方,这是一个偶然的经验发现。火药是怎么发明的呢?炼丹术士们为了炼长生不老丹,把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往炉子里填,造成了意外事故,把芒硝、木炭等都往里面塞,轰一声爆炸,炸到满脸发黑,然后才知道这东西居然能爆炸,这就是火药的来源。它绝不是的结果,尽管今天我们知道,火药是急速的氧化反应。造纸和印刷术更是民间实践的产物,找造纸人实际上是马太效应。早在蔡伦以前,民间用植物纤维、用破布早就在造纸,只不过蔡伦作为皇家成员,最早为皇家制造高质量的纸张,所以中国的四大发明全都是技术操作、实践操作,跟逻辑体系毫无关系。这里笔者要重申,我们这里说“与逻辑体系无关”,指的是所谓“后天显逻辑体系”,这个逻辑体系一般就是指科学逻辑体系。因为严格来说,技术实际上也不是感性在先的,感性必然受到内在“隐理性”的规范,显示出极小的时空而往往被我们认为是没有理性梳理和规范,有关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后面的章节还会详论,这里暂按不表。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的所谓科学家,从来不建立。张衡建了一个地动浑天仪,是实物,的实物,然后又忙于把这个写成一个地动仪学说;祖冲之并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数学模型,祖冲之的圆周率精确度要比当时欧洲新发现的圆周率要高得多,可他只算了圆周率,因为当时在计算上必须解决圆周计算问题,而不是非实用的数论体系。所以祖冲之把圆周率研究完了以后,就忙于在做千里船和水碓磨的研究,其实中国的所谓科学家都是在实践模型上做文章,然后急切地去做实用的东西,这叫学以致用,所以中国永远和科学无缘。

那么,到今天,我们把科学和技术排列在一起来说,已经是另一个概念了,其大意是指,在科学逻辑的统领之下,技术才有整片开发的可能性。所以我们今天把科学技术合在一起说,已经和当年中国有技术,西方有科学是另外一个概念了,这个时候的技术,实际上是科学统领逐步的延展。由于科学在逻辑内涵上具有延展性,所以一切技术操作不用作点状试验,而是可以在面上和体上全面铺开。因此,解决一个科学理论问题,就可以解决一系列或者一片技术问题,这才导致了工业时代以后人类社会发展的突飞猛进。所以今天我们说的技术,已经不是原本意义上的技术了,原本意义上科学和技术是不同的概念。英国有一个著名的学者叫李约瑟写过一本书,叫《中国科学技术史》,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一个问题,被命名为“李约瑟问题”,就是中国的科学技术早年十分发达,为什么在近代突然落后。这个问题在中国只学文科不学理科的哲学界,争论了几十年到现在也没有结论,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李约瑟连书名都写错了,中国只有技术史,没有科学技术史,所以李约瑟的问题是一个伪问题。

科学与技术除了有定义的区别外,从形态上,它们又有以下联系,由此造成“中国中世纪大盛”与“西方近现代勃发”的历史分别。

①科学使技术扩大化。技术是点状试错法,科学是方面演绎法。

②科学使技术加速化。技术呈对象硬变塑,科学呈逻辑软变塑。

③科学使技术精密化。技术乃粗放操作型,科学乃缜密推演型。

④科学使技术系统化。技术为外延联系态,科学为内涵联系态。

最后,如果我们沿用前面高楼的来进行类象说明,那很显然,技术是地面楼层,科学是地下地基,中国技术史不过是在见得着的楼层里作修缮,而西方科学史却是不断地拓展和加固地基。由此看来,高楼能够矗立多高,在地面上固然可以作一点改善,但最根本的还是地基的建立,很多中国人不明白这个道理,缺乏和鄙视“虚对实的主导作用”,反过来却羡慕人家的科学,岂不怪哉!有关虚与实、科学与技术的问题,本书多处有深入的论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这里就不赘述了。

5.与非科学和伪科学

今天,对科学的膜拜令很多人生怕别人扣上“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帽子,这是由于他们根本就不懂什么叫做科学,所以自然就不甚了解“非科学”和“伪科学”了,反正对于科学这个香饽饽来说,那两样东西自然就不会是什么好东西了。

其实,“非科学”至今仍是人类文化的主体部分,而且一定是最基础、最有效、也最稳定的部分,譬如宗教、哲学、文化、艺术、数学、几何学以及中医等;而且,几何、数学、哲学对所有科学门类的有效性,正在于它的逻辑基础性。

然而,凡是自称为科学,却不能被证伪,或通过对其理论系统加以微调和修饰,就能无限期地保持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姿态,那它就是典型的“伪科学”。任何科学理论体系,只要出现一个该体系不能容纳或与其基本原理相悖逆的现象或事件,则表明它已被证伪,即可以宣告它已经过时和失效了。

凡是今天被主流大众确认的“事实”,明天一定是最严重的“谬误”。反之,凡是明天被普天下广泛认可的“事实”,今天一定是备遭冷落的异端邪说。尽管不能反过来说,凡是今天的异端邪说,明天一定成为显性事实。

《中医有李》2章2节4条1款、2款、3款、4款、5款

i

李振歧

对中医复兴有追求者都在这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xz/57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