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研究作为观光资源的宗教建筑关于

宁夏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w/170924/5720156.html

作为观光资源的宗教建筑

——关于云南省德宏州芒市傣族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考察

长谷千代子

(日本九州大学比较社会文化研究院讲师、博士)

摘要:芒市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州政府所在地。20年前,它是一个5平方公里的小镇,现在已扩大为15平方公里面积的城市。开发建设还在进行的同时,观光业的发展给城市面貌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在芒市从事观光事业者大力宣传的是当地亚热带的自然美景和少数民族文化。但是随着更详细的分析,可以逐渐清楚他们要宣传的不仅仅是这些。他们所追求的是在城市的画卷布上绘制现代化城市的理想自画像。

关键词:文化资源,宗教文化,佛教建筑,德宏

本文旨在通过报告一个小城镇的观光开发的情况,考察经济全球化---尤其是旅游业给小城镇的景观和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在此,笔者试图以芒市作为一面反映经济全球化缩影的镜子。

德宏州潞西县芒市是中国众多小城镇之一,也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州政府所在地。现在城镇面积有15平方公里,位于芒市盆地东北部,从该地直线南下约42公里,即可到达缅甸的掸邦州。人口有人,其60%以上,即人是近百年间迁移至此的汉族移民,其他有傣族人,景颇族人[1]。芒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肥沃土壤和亚热带气候,极适合于农业耕种,但随着商品经济的渗透,追求高效率的现金收入的欲望在人们头脑中不断膨胀。在这种情况下,德宏州的政府领导人所期待的第二经济支柱即为观光业[2]。

德宏及芒市的有关观光业人士注重的观光资源,大致可分为两大主要部分:亚热带的自然美景和少数民族的文化。除《德宏州年鉴》以外,在有关观光的书籍中,这样的字句也频繁出现。具体列举的有:亚热带的森林、山脉、盆地、河川的风景;傣族的泼水节;景颇族的目瑙纵歌等等。

然而,芒市的观光资源仅在云南省内,与位于云南最南端、中国唯一的热带地区--西双版纳和世界文化遗产的纳西族的丽江古城等地相比,可以说稍有不利。尤其是西双版纳州虽然和德宏州并列为中国国内傣族的两大居住地,然而与被认为已经相当大程度汉化了的德宏傣族相比,那里的傣族人过着比较富有民族风情的生活。因此,对于德宏的观光业来说,西双版纳是很强的竞争对手。为了弥补知名度较低的弱点,芒市的有关观光人士致力于开发观光资源。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芒市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谓代表大多数没有引人注目的景点而要适应全球性经济和观光业竞争的一般城市的情况。

为了更详细地分析,笔者首先就本文的最大关键词‘资源’加以解释。关于‘资源’的定义,这里沿用日本学者佐藤()和今村()的用词法,在“本源”、“资源”、“生产品(商品)”这三段重叠结构中下定义。就是说,人使用“资源”制造“生产品(商品)”,但“资源”并不是从最初开始就作为“资源”而存在的。正如在某个人看来只是废纸,但对另一个人来说则是燃料一样,“资源”是指某人把某物看作“资源”,并通过“资源化”的过程才成为“资源”。因此,今村把被“资源化”之前的某物称之为“本源”。在这里必须注意的是,并不是说先有“本源”,从那里又生出了“资源”。如果这样认为的话,一瞬间,就会把“本源”与“资源”等同起来,即认为“资源”的渊源就是“本源”。那么,“本源”的“源”又是什么?“本源”的源的源又是什么?这种毫无意义的追究就会无穷无尽地涌出。笔者并非是在首先应该考虑“本源”这一意义上而使用该词的,如果勉强排列顺序的话,首先应该考虑的乃是“资源化”这一过程,然后我们在其前后两端才能同时创造/想像“本源”和“资源”[3]。本文使用这种用词法,从分析具体的“生产品(商品)”出发,边追溯“资源”和“本源”,边考察从什么人的什么视点中,什么被资源化了、什么作为本源(在无意识中)被发现了。

在此,作为具体的“生产物(商品)”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wx/91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