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市知青岁月第41期马文楷回忆

中科白癜风医院践行公益事业 http://nb.ifeng.com/a/20171201/6196943_0.shtml

芒市——神奇黎明之城,生态宜居圣地。如花的史实盛开在古老而淳朴的土壤里,请随“史话芒市”一起探索发现那充满希望的火炬冉冉亮起......

芒市有多美,只有生于斯、长于斯和居于斯、业于斯的人深有体会;芒市有多好,曾经在这里挥洒青春热血的芒市知青最想倾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20世纪50年代,为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他们带着一腔热血和激情,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芒市插队落户和屯垦戍边,与芒市人民同甘共苦、建设“第二故乡”,为芒市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坚实基础、结下了深厚友谊,是芒市人民最为宝贵的重要精神财富之一。芒市人民将永远铭记他(她)们、感激他(她)们、祝愿他(她)们。为纪念他(她)们这段珍贵的历史,表达芒市人民的感恩之情,更好地激发全市各族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和永远跟党走的坚强意志,芒市委党史研究室特推出“芒市知青岁月”栏目。本周推出第41期,马文楷:回忆风平科技小组二三事║风平镇知青║(潞西县知识青年首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全体代表合影)

回忆风平科技小组二三事

马文楷

年2月6日,我作为昆明第二批下乡知青,离开春城,来到千里之外的边城潞西县风平村插队落户。在边疆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对我们来说都是那样的有趣、难忘。但对我来说,最有意义,也最难忘的,当数参加风平村科技小组活动的这一段时期。

年5月,已在科技小组的我村知青陈华强,有一天对我说:“老马,科技小组还缺一人,你想不想来?”那段时间,作为强劳动力的我正热火朝天地进行春耕犁田,听到这个消息,想到自己辛苦读书十几年,所学知识在科技小组将可以用上,感到“英雄将有用武之地”,当然太高兴了,当即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就这样,我参加了风平村的科技小组。

风平村科技小组组长是我们村三队队长波软,成员还有一位社队干部、两位小卜少小焦和月软,县农科所的技术员是王基秀老师,知青是陈华强、吴婉荣和我,一共8人。

当时的情况是,当地群众十几年来都是以种老品种水稻为主,如毫安乃、毫目细和毫安旺等,多是长粒软米,非常好吃,稻秆较长,都超过1米,但产量很低,一般亩产四五百斤,最高七八百斤。风平这里地广人稀,以我们村为例,有土地多箩(傣族的面积计量单位,一箩约有4亩),约合亩,人均耕地5~6亩。基本上是粗耕耕种,仅在耕种前放点牛粪、猪粪,栽秧后直到收割前,基本不再施加任何肥料,完全靠天吃饭。俗话说,穷则思变,富则不思进取,只满足于现状。如此粗放耕种,由于田地较多,粮食仍是吃不完。

(科技育秧)

随着人口日益增长,住房占地及其他占地现象不断发生,土地资源不断减少。随着稻种的不断退化,老品种水稻的产量逐渐在减少。居安思危,不得不考虑子孙后代的吃饭问题。当时,中央也发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技小组应运而生了。

科技小组之所以选择在风平村做试点,我想是因为风平村具有以下几个有利条件:第一,地理条件好。位于芒市坝子中央,土地平坦、广阔、肥沃,芒市大河横贯其中,具备发展粮食生产的一切有利条件。第二,区位条件好。紧靠公社,便于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有利于贯彻执行上级指示。第三,交通发达。紧靠滇西主干道——滇缅公路,便于同各地交流及引进生产资料。第四,群众综合素质高。由于历次运动多以风平做试点,群众相对于其他村子的觉悟高,便于开展各项工作。第五,知青较多。全村有40多名知青,他们年轻,有文化,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勇于做移风易俗和科学种田的带头人。我觉得各级领导一定是综合考虑到了以上因素,才选择风平村做科学种田的试点。

当时,试验田就在风平大桥附近,最初有七八亩水田。记得那时引进的水稻优良品种有“台北8”“台中31”及日本的“日花1"和"日花2”,这些新品种水稻理论上亩产可达到斤以上。

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合理密植,起先,我们在试验田里用皮尺拉好距离,用线拉着整齐栽秧,在保证光照和透气的条件下,尽量缩小秧距,充分利用每寸土地,合理密植,适量施加化肥以及适量维护。收割时,早稻亩产竟突破千斤。这在当时是前所未有、振奋人心的大事,大家欣喜若狂,数月的辛勤实验有了巨大回报。村里乡亲们眼见祖辈未曾经历过的大事,也是惊叹不已。大家初次尝到科学种田合理密植的甜头。

高兴之余,冷静下来一想,以上高产是在小面积田里,花费不少人力、物力取得的。那时全村有多亩水田,人均占有5~6亩,平时粗放耕耘,也要两个月才能“关秧门”,如果都像试验田这样“精耕细作”,那么数千亩土地得花数个月时间栽种,岂不错过了节令?不行,一定要找到一种能在大范围面积内推广的、行之有效的高产稻种及科学的种田方法。

县农科所的同志想到了一起,不久,另一种新型的可在大范围内推广的栽秧方法被及时介绍给了我们,这就是当时全国各地正大力推广的新型秧苗——“卷秧”。卷秧是在水泥地等平地上培育的像草皮一样的秧苗,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可是农业上轰动一时的新生事物,它的特点是省地、省时、省水、省力。以我们村为例,全村多亩水稻田,育秧最多需要十几亩土地。培养老秧苗要花两三个星期,而培养卷秧一两个星期即可。培养老秧苗从犁田、耙田到撒种、放水和维护等,要一二十个劳动力,卷秧只需要三五个人。栽种老品种秧苗,由于秧苗较长,有30~40厘米长,田里至少放水20~30厘米深。而卷秧一般仅3~5厘米长,故放水2~3厘米深就行。传统秧苗长而重,需要不少劳动力挑秧到每处待种水田,用力甩向田里的栽秧者栽插秧苗。而卷秧呢,一个人手持盘子大的七八块,即可栽上一两分田。

推广卷模真是一举多得的美事,最适合大面积土地,在劳动力相对紧张的边疆民族地方推广是有益的。

记得当时县农科所的同志曾推荐我们使用一种叫“”的植物生长刺激素药水。把它涂抹到瓜果上,瓜果不久后会比不涂袜的要增大许多,其至成倍增长,五六斤重的牛肚子果(菠萝蜜)用药后竟长至八九斤重甚至十几斤重。傣族乡亲大惊,称“”为“兰庇”(傣语:神水)。由于这种药水是科技工作者为迎接党的九大召开和国庆20周年而研制出来的,故叫“”。

我们科技小组活动的舞台,不仅仅在几亩试验田里,村里广阔的土地也是我们的战场,全村多亩田的施肥、病虫害的防治同样是我们的任务。

作为广阔水稻田的“营养师”,根据水稻不同的生长时期,我们要分别向田里施用硝酸氨和尿素等化肥。全村多亩水稻田所用成吨的硝酸氨和尿素等化肥,也是由我们科技小组施撒,可见工作量之大。提起施撒化肥,可能有人认为很简单,有什么难的,只要往田里撒就行了。其实不然,首先要把田水放了,才能撒化肥,否则化肥被水冲走,就等于白撒了。其次对于不同的水田,所撒化肥的多少不同。比如村边地段的水田,由于靠近村子,有生活用水流进,又有农家肥的补充,田比较肥沃,所以化肥就要少点,撒时手用劲撒远一点儿、稀一点儿。而河边地段的田,由于在芒市大河边,肥料经常被河水冲走,田的肥度比村边地段要差一些,施撒化肥就要多一点儿,撒时用力小一点儿,撒得密一点儿,化肥才能最大限度起到作用。这样因地制宜地施撒化肥,才能避免由于施放不均匀而形成肥的“烧死”、瘦的“饿死”现象出现,影响收成。记得当时所用尿素包装袋上的英文显示为科威特制造。国家当时为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花费了不少宝贵的外汇啊!

(风平科级小组在田间(《云南日报》供图))

我们不但是庄稼的“营养师”,也是庄稼的“医生”。有时一眼望去一片绿色的稻田里,会有一些稻叶和稻秆上产生一些像铁锈的斑迹。王基秀老师就告诉我们,这些水稻生病了,叫“稻瘟病”。在连续多日低温多雨天气下,水稻最容易得这种病,如不及时医治,会迅速蔓延开来,传染一大片,以致倒伏死亡,或者形成空壳,一年收成就付之东流。根治的办法是使用“石硫合剂”。王老师因地制宜,土法上马,教我们用石灰和硫磺,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加上水,经过一定时间的煮熬即制成“石硫合剂”,用喷雾器喷射到病稻叶上,轻者一两次,重者两三次,病症即消除。此外,针对不同的病虫害或者病毒害,王老师还教我们应用相应的农药,治愈不同的庄稼病。譬如“”“”“乐果”等农药,就是杀灭不同病虫的。

面对全村多亩水稻田的施肥、防治病虫害等工作,对于只有八九个成员的科技小组来说,任务是繁重而枯燥的。好在小组里有两个“罕哩”、活泼的小卜少,她们能歌善舞,整日歌声不断,随时叽叽喳喳、笑语不停。每日大家不论怎么疲惫,只要听到她们甜美的歌声和笑声,浑身的疲劳顿时烟消云散。这些活泼的小卜少也俏皮地说:“这些庄稼怕是听到她们的歌声才增产的,不消辛辛苦苦科学种田,有她们天天唱歌、说笑话就行了。”和这些小卜少相处习惯了,有时她们谁要是有事没来,大家还不习惯,感到寂寞呢。

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贫下中农的支持下,我们科级小组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没有自满,继续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以不断完善科学种田法。小组长波软队长就曾经去西双版纳、保山和潞江坝等地参观学习,同时也向别人介绍我们的经验和体会,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组长回来后向我们介绍了各地的先进经验,使我们扩大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对科技小组取得的成绩,各级领导没有忘记。年七八月间的一天,团结报社的李军记者慕名到田间采访了我们,仔细询问了小组的活动情况、大家的想法和体会、今后的打算等,并在现场拍了不少照片。其中一张照片还刊登在年8月14日的《云南日报》上,记得当时照片下方的文字说明是:潞西县东风公社(当时,风平区叫东风公社)风平生产队贫下中农、知识青年和科技工作者三结合的科技小组在田间活动。

科技小组的照片能刊登在党报上,这不但是我们小组莫大的荣幸,也是风平村全体贫下中农的光荣、全公社的光荣。它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今后工作的巨大鼓励和鞭策。

科技小组带头开展科技种田,在当时是具有深远意义的。那时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当地有人错误地认为知青在城里没有亲人,下到农村是与边疆人民争地抢饭吃。科技小组在一定程度上用事实证明,知下乡给边疆和农村带来了新文化、新思想、新风尚;科学种田是粮食等农作物增产的唯一出路,其增长的潜力是巨大、持续而无穷的,知青在边疆农村是大有可为的。

如今,每当我看到这幅照片,40多年前的火热岁月便浮现在脑海里,当年在风平村的生产劳动和在科技小组的活动,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在芒市农村的这段艰苦生活、在科技小组的这段有趣、有意义的经历,尤其显得异常珍贵,终生难忘。

(作者原系潞西县风平公社风平大队风平三队昆明知青)

友情提示:

讲好芒市知青故事,表达真挚感恩之情。欢迎当年知青下乡所到乡镇及相关媒体平台,转载发布“芒市知青故事”栏目相关文章,用好芒市知青资源,助推芒市更好发展。转载时请注明转自“史话芒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wx/91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