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市——神奇黎明之城,生态宜居圣地。如花的史实盛开在古老而淳朴的土壤里,请随“史话芒市”一起探索发现那充满希望的火炬冉冉亮起......
史话微语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为祝福祖国70年华诞,感受中国人民70年奋斗历程,激发全市人民的爱国热情,展示广大离退休干部的精神风貌,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芒市委组织部联合芒市委党史研究室推出“建国70周年革命前辈忆初心”系列栏目。本期推出离休干部故事系列之四:“直过区”里的“孺子牛”——记芒市民政局离休干部聂海仓。
岁月的流逝会冲淡人们的记忆,然而,“直过区”里发生的故事却深深镌刻在人们的心里。“直过民族”特指新中国成立后,从原始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他们几乎一夜之间跨越了其他民族上千年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前他们居住的山区基本上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经济仍然处于采集狩猎、刀耕火种的原始自然经济状态。年4月,在中央“慎重稳进”“团结第一,工作第二”的边疆民族工作总方针指导下,省委根据这类地区的特殊情况,提出了“团结、生产、进步”的工作方针,并派出大批民族工作队深入农村开展细致的社会历史调查。聂海仓就是工作队中的一员。聂海仓年5月出生于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曾是地下党外围组织成员,参加剑川县4﹒2武装起义,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滇贵黔纵队第七支队,年到怒江泸水工作;年5月,昆明学习结束后跟着多人的民族工作队辗转昆明、保山、大关市、腊勐、龙陵,最终到达芒市。回忆过去,聂海苍最难忘的就是在怒江和德宏的“直过区”当工作队员的经历。当时,工作队主要是驻村蹲寨,宣传、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做好事、交朋友,疏通民族关系,消除历史隔阂及蒋残匪制造的民族隔阂;从发展生产和贸易、卫生、文教工作入手,深入群众,了解人民疾苦,为群众送医送药,发放救济贷款;组织山区群众下坝垦荒种田,按照各民族历史习惯,慎重地组织互助组,帮助群众改变落后的陈规陋习和生产方式;用固定耕地替代刀耕火种,兴修水利,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生产发展,为边疆民族地区特殊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做准备工作,并提出方案。(聂海仓)聂海仓参加工作的第一站是称嘎区(今怒江州泸水县的称杆乡)的纯傈僳族村寨。傈僳族是“直过民族”之一。年的怒江泸水非常困难,聂海仓被安排到秤嘎乡的一个落后山区,那里居住着傈僳族村民,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只能居住在岩坡上,长年缺水。新中国成立前,滇西一带的地霸、失意军官、在保山地区潜伏的国民党军统特务,组织起政治土匪武装的“共革盟”,号称“滇黔民主联军”,蒙蔽一些群众,打着革命幌子,到处招摇惑众,四处抢掠烧杀,印制作假币,扰乱市场秩序,坑害百姓。年,由保山地区不良分子组成的“共革盟”与边纵七支队展开激烈的战斗,经过打入“共革盟”地下党的努力,用“争取、分化、瓦解”的工作方法,一举打败了“共革盟”。随着国共实力的悬殊,“共革盟”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由于“共革盟”给人民的坏印象,民族矛盾相当紧张。由于封闭落后,很多人将共产党和“共革盟”混为一谈。傈僳人民不愿意接受陌生人,不跟民族工作队的干部说话,自己家的狗咬人了也不阻拦。称嘎区靠近缅甸,这里鱼龙混杂,三教九流的人经常出现在市场上,鸦片等违禁物品在市场上随处贩卖,社会秩序非常混乱,时有械斗或是工作队员失踪的现象发生。白天民族工作队员正常做工作,晚上却不敢住在自己的宿舍,而是藏到磨坊里睡觉。为了缓和民族关系,工作队将毛主席像章、棉线和两根针送给每一户傈僳同胞的手中,并且告诉她们是毛主席送给大家的。处于“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困难时期,有了针和线大家都非常高兴,争着奔走相告,毛主席是大好人,是来解救大家的,关系一下子缓和了不少。称嘎区长期与世隔绝,石多坡陡,没有一条平坦的路,无法走路,都是滑下去的。有一次聂海仓回来都是从陡坡上滑下去的,背着二十响的枪壳都磨破了。庄稼产量太低,且一直维持着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庄稼种到哪里人就住哪里,生产工具落后,傈僳族同胞没有锄头,只有弓弩和刀,生产力非常低下,常常是“种一偏坡,收一箩筐”。长期缺水,人们喝水都成问题。水从岩石缝里艰难的滴出来,滴答滴答,像油尽灯枯的老人的眼泪,如果中途有梗阻就会枯竭。吃的是煮了一夜的包谷粒,没有菜,更没有油,盐巴稀缺,一顿饭只是有一颗固体盐用来涮一下,没有碗筷,只能用竹筒当碗。吃的是用漆树炼的油炒野菜。漆树油就像封蜡一样,当猪油使用。当时我党只是接手,没有建立自己的政权,工作上没有任何补助,工作队员到哪儿都要自力更生,学着自己独立养活自己,一边做工作,一边自己去背柴、做饭、找野菜吃。后来,民族关系缓和了。傈僳族同胞拿木桶接水喝的时候都惦记着聂海仓。工作中,聂海仓总是抱着办法总比困难多的信念,努力克服困难,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出来。傈僳族同胞的贫穷却深深地刺痛了聂海仓的心,他一直思考如何将傈僳人民寻得致富良方,改变傈僳同胞们贫困落后面貌的想法一天比一天强烈。
(芒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天义(左)到聂海仓(右)家中采访)后来,他跟工作队到了德宏芒市。德宏“直过民族”有景颇、傈僳、德昂族3个民族。年,开始的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工作队成立了民兵和农民协会。当坝子的土改结束后,工作队便开始筹建山区土改,紧接着便是互助合作。年6月,聂海仓被调到三台山搞互助合作。在三台山工作的10年里,他见证着初级社到大社再到公社的整个过程。那时群众还过着原始部落刀耕火种的生活,“七月砍树、八月烧山、九月犁地,来年开春种上早稻和苞谷”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为了取得群众的信任,他与群众同吃同劳动,住的是茅草房、叉叉房。年冬天,在允欠打谷子,聂海仓为了跟景颇族群众打谷子,夜晚就睡在草堆里,与群众打成一片。
聂海仓为人忠厚、吃苦耐劳、头脑灵活,深受群众信任,组织上认为他可靠,年委任他为三台山区第一任文化站站长。按照传统,奘房里的老和尚会每年招收小孩子去学习经文。为了扫除文盲,聂海仓带领工作队员去奘房里宣传政策,争取老和尚的支持。然后,他又做社长和家长的工作,鼓励年轻人上夜校,在一个个风雨交加、泥泞难行的夜晚,去群众家里把孩子一个一个背到学校来上学。他太想让知识改变山村贫穷的面貌了,他的诚心感动着无数个朴实的心灵,那些群众后来都跟他成为朋友。德昂族不过新年,为了将固定耕地替代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过年时聂海仓买了肉,做几个模样讨喜、味道惊艳的野菜犒劳社长和自己,相互鼓励着连天连夜一起去犁田。秧子撒下后,他就像呵护襁褓中的婴儿一样,没日没夜地守在田边观察、放田水、看苗子的长势、病虫害的防治,寒冷的夜幕下,始终有他忙碌的身影。在他的带动下,很多持怀疑态度的村民深受感动,纷纷加入劳动的队伍……民以食为天,长期食不果腹的农民经过几年努力,从“揭缸见底”到“仓有余粮”,使每户都有了粮食。聂海仓凭着群众对自己的信任,用心用情做上层头人的工作,从傣族老?手中拿回来35亩土地,给帮外寨子的增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拱令大队的汉族地主手中拿回来30亩土地;从勐戛大新寨地主手里拿来15亩土地归还给南乎寨子。他的一举一动深深感动着村村寨寨的百姓,颠覆了流传在民间“石头不能当枕头,汉人不能做朋友”的传统言论。粮食的增产,让人民看到了共产党在拔除穷根上的信心和决心。祖祖辈辈依山而住的景颇乡亲拿出最高规格的礼仪——甜白酒来献给他,世世代代以茶为贵的德昂族乡亲泡茶给他喝,还腾出自家的房邀请他去家里做客。这一段经历使聂海仓真正了解了什么叫血浓于水,也使他在为党和人民工作中终身受益。
(聂海仓)由于聂海仓有着长期的农村工作经验,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知农民的疾苦,多年来始终坚持为农村服务,为马曜调研员拟写“直过区”报告提供了很多第一手资料,为“直过区”的顺利过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自告奋勇报名为马曜调研员刻印了第一个调研报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展开蜡纸,像留声机一样的针头在他的手下仔细地运作着,经过三天三夜的刻、印、装订,一个完整的报告呈现在眼前,他的鼻子被煤油灯熏得黑乎乎的。这个报告为后来提出的民族工作基本方针起到了很好的参考作用。聂海仓是无数民族工作队里一个平凡的人,用自己一颗赤诚的心融化了边疆直过区无数人的心,他深深地感到,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拥有什么样的精神,最大的收益是得到了群众的信任。年,聂海仓调到县委农工部工作;年1月在潞西县农办、区划办、民政局工作,年1月离休,享受副处级待遇。聂老告诉笔者,基层工作只要用心用情,总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和理解,将一切工作做圆满。那段用青春耕耘祖国土地的历史值得他永远珍藏。他在这里经受住了锻炼,学会了脚踏实地的生活,懂得了如何面对现实,适应环境,善待他人和自己,特别是形成了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心系人民、自强不息的品格。这是工作队员们普遍具有的品格,是基层工作经历赋予他们的宝贵财富,已经融入他们的血液,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一年又一年,边疆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美,脱贫攻坚的步伐坚实有力,“直过区”人民步入了小康。“孺子牛”的故事又在边疆传颂,滋润着“直过区”人民的心田;民族团结的种子也播撒在每一个角落,生生不息。(聂海仓部分奖章及纪念章)(温馨提示:请计划到罗志昌革命史实陈列室参观的各单位,积极支持配合理解我们的工作,至少提前5天与中共芒市委党史研究室联系,严格按照规定时间提前20分钟到达现场,并遵守相关学习参观纪律。联系。)
文字供稿/李天义
图片提供/芒市委组织部、芒市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杨南希
文稿审定/李天义
猜你喜欢
?第14期:部门历史沿革之——芒市水利局
?之第18讲:抗日神兵——傈僳中队(上)
转载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