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应该怎么治疗 http://m.39.net/disease/a_5686247.html剖宫产术后患者因手术创伤、麻醉药物等因素影响,极易腹胀,若想有效预防术后腹胀,不妨试试中药穴位贴敷。
近年来因围产医学的进步,选择剖宫产终止妊娠的人数逐年增多,且作为抢救围产儿及产妇生命的有效手术方案,剖宫产在保证母婴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随之而来的,其术后并发症也日益凸显。
由于手术创伤、术中牵拉、腹腔暴露、麻醉药物等因素影响胃肠功能恢复,患者一般在术后12~24h之内肠蠕动完全消失,在术后48~72h整个肠道才恢复正常,开始排气或排便。如果超过72h仍不能自主肛门排气,则会引起腹胀。
重度腹胀不仅使患者舒适感下降,还会由于隔肌上升与运动受限导致呼吸困难,阻碍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影响患者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对此,我们给予剖宫产术后产妇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加快肠蠕动功能恢复,缩短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可有效预防手术后腹胀。
穴位选取1.神阙穴:别名脐中、气舍、命蒂,本穴正当脐中央,医籍有曰:“脐者,肾间之动气也,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内走脏腑经络,使百脉和畅,毛窍通达,上至泥丸,下至涌泉。”脐与全身经脉、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以、肌肉筋膜等均有密切联系,具有调节脏腑气血生理功能作用。
2.天枢穴:位于腹部,横平肚脐中央,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具有理气止痛、活血散瘀、清利湿热之功效。
3.中脘穴:别名上纪、太仓、胃脘,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有疏利中焦气机、补中气、疏理中气之效。
4.下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2寸,有疏导水湿之效。
药物配置1.冰片:有通经走窜、芳香开窍、活血通络的功效。
2.厚朴: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之效。
3.大黄: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逐淤通经、凉血解毒之效。
4.芒硝:具有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之功效。
5.枳实:有破气除痞、化痰消积之功效,能兴奋胃肠道平滑肌。
中药处方为冰片1g、厚朴12g、大黄6g、芒硝3g、枳实6g,按照处方称取混合后研碎成粉,再以白醋调和药物至膏状,白醋能起到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
操作方法于术后1天开始进行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根据医嘱,取相应穴位,消毒,若是更换敷料,以0.9%生理盐水或温水擦洗皮肤上的药渍,观察皮肤情况及敷药效果。
用压舌板将所需药物均匀地涂抹于6cm×6cm医用穴位敷贴上,厚薄适中,将药物敷贴于穴位上,做好固定。贴敷时间:6~8小时,每日1次。
注意事项1.治疗前清洁皮肤,以防感染。
2.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3.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4.本疗法会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潮红、微痒、烧灼感、疼痛、轻微红肿、轻度水疱等反应,可自然吸收,无需特殊处理。如贴敷处有烧灼或针刺样剧痛,发红、起疱,无法忍受,可提前去除药物。
5.敷药治疗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6.贴敷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贴敷部位出现水疱或溃疡者,待皮肤愈后再行治疗。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刺破,排尽疱内液体,涂以碘伏等消毒,覆盖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胃肠功能恢复可使产妇尽早正常进食,对改善其营养状态、增强抵抗力、促进子宫复旧及乳汁分泌均有显著作用。
中药穴位贴敷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根据经络学说,通过刺激局部穴位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是调整人体脏腑功能的外治方法,其安全、经济、无副作用,产妇依从性好,护士可操作性强,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戴思扬.中药穴位贴敷对剖宫产患者术后排气时间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18(21):93-94.
[2]黄秀美,陆世娟.中药穴位贴敷配合TDP灯照射对剖宫产后肛门排气效果的影响[J].护理研究,,31(14):-.
作者简介文章作者:智丹作者单位:医院本文最终解释权归作者所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