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膳理论五味的含义

五味是指中药所具有的酸、苦、甘、辛、咸五种与味相关的特性。除此之外还有淡味和涩味,但酸、苦、甘、辛、咸是与五行、五脏相配属的主要药味,所以一般称为五味。

五味的最早记载见于《吕氏春秋》一书,将五味与药物结合的最早文献见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皇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淡味渗泄”。《神农本草经·序例》谓:“药物酸咸甘苦辛。”“味”,最初是由健康人味觉器官的辨别而得,如口尝乌梅酸、甘草甜、干姜辣、黄连苦,鼻闻薄荷、白芷芳香等。《淮南子·修务训》所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本草著作中所记载的药味,其含义有二。一是反应了部分药物的真实滋味,是通过口尝而得来的感性认识,与实际滋味相符。如甘草的甘味,黄连的苦味,酸枣仁的酸味,鱼腥草的辛味,芒硝的咸味。而是代表药物的某种作用,是在大量临床实际经验积累之上,推导而得来的关于药物作用的理性认识,是中药作用规律的高度概况和标志,并非味觉所能感知的真实味道。如知母的甘味,板蓝根的苦味,白芍药的酸味,桔梗的辛味,玄参的咸味。

五味的阴阳属性,《皇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此种分类沿袭至今。五味的五行属性,《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曰:“酸属肝(木),苦属辛(火),甘属脾(土),辛属肺(金),咸属肾(水)”,即是把五味和五行、五脏相联属,为药物作用的定位,提出了初步依据,也是中药归经的基础。

《中医药膳食疗》这本著作:

1.重点将药食同源药物和保健品类药物在书中重点罗列出来,并记载了药食同源药物的常用药膳,药食同源药物在书中用*号标出。

2.按照执业药师的标准将临床常见病罗列出来,并对每种常见病进行辨证施膳,体现了施膳的常见性和实用性。

3.本书书后附有药食同源药物的彩图。

团队几年的辛苦奋斗,首次将种药食同源药物进行整理并加上常用药膳,希望能为大家合理施膳提供参考,为大健康发展尽一份力。这本书也是首次将药食同源进行整理,市场到目前为止还没见到这样的书籍。

商务合作或咨询其他事宜请联系:

赞赏

长按







































乌鲁木齐白癜风专科医院
乌鲁木齐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hy/34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