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这里,寻找志同道合的中医人!
生姜是临床上常用的一味中药,又名大肉姜(广西)、鲜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栽培品种菜姜的新鲜根茎。生姜《神农本草经》不载,《名医别录》首载其功用,云:“味辛,微温。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现代中药学大辞典》记载:生姜味辛,性温;归肺、胃、脾经;功效为发散风寒,温中止呕,化痰解毒。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有生姜的方共有38首,《金匮要略》中共有42首,其中二书中相同的有12首,所以二书中共计使用生姜的方有68首。生姜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功用不仅仅局限于《现代中药学大辞典》的记载,其主要有辛温解表、调和营卫、补益脾胃、温化痰饮、消痞除满、和胃降逆、温通阳气、温散水邪、温里散寒、温通血脉、解毒等多方面的功用。现将其归纳如下。
辛温解表发散风寒生姜辛温发汗解表,祛风散肺卫之寒,但药力较微弱,所以在经方中生姜常作为辅助药与桂枝、麻黄等辛温解表药同用,以助其解肌发表。《名医别录》:“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塞”。《本草纲目》谓其“生用发散。”代表方剂是桂枝汤,吴谦《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凡风寒在表,脉浮弱自汗出者,皆属表虚,宜桂枝汤主之。名曰桂枝汤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温,辛能散邪,温从阳而扶卫。……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肌表。……”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大青龙汤等方亦类此,主要用于太阳表证。
调和营卫生姜调和营卫时多与大枣相配,桂枝汤中桂枝、生姜、大枣3味俱用,因此生姜既发挥其辛温发表的功用,在外协桂枝宣通阳气,也发挥其调和营卫的功用,和畅中焦,以利气血生化之源。太阳中风,营卫不和,汗出恶风,主以桂枝汤,方中桂枝辛温,辛能发散,温通卫阳,抗邪在外,芍药酸苦微寒,益阴敛营,固敛外泄之营阴,为方中君、臣之药,此正合《内经》“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之旨。卫气通达需得里气之助,大枣甘温益气,得生姜之辛通可防其甘缓气壅之偏;又生姜辛温散寒,得大枣之甘守,而缓和其辛散之性,生姜主卫,大枣主营,二药合用,不仅在于发散,且能行脾胃之津液而调和营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营卫生长之本,生姜、大枣配伍,补养阴血,助津液生发,以滋汗源,扶正祛邪,安内攘外,营卫调和,汗出即解。正如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所说:“姜枣之用,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者也。”又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说:“(生姜)与大枣同用,善和营卫,盖借大枣之甘缓,不使透表发汗,惟旋转于营卫之间,而营卫遂因之调和也。”徐彬《伤寒百十三方发明》所言:“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补益脾胃《珍珠囊》指出生姜:“益脾胃,散风寒。”《本草纲目》亦云:“姜与枣同用益脾胃元气。”小建中汤即生姜与大枣同用调理脾胃,中焦得健,则气血生化有源,能复阴血,以治里气虚馁,心脾气血不足复被邪扰所致的腹中急痛、心中悸而烦等证候。桂枝汤中生姜与大枣同用,一方面可以针对外感以发散风寒,调和营卫;另一方面针对内伤证,正气不足者亦能起到补益脾胃、扶正固本的作用。以桂枝汤为基础方的系列方,如桂枝加芍药生姜各1两、人参3两新加汤、桂枝加黄芪汤、栝蒌桂枝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竹叶汤等方中,生姜均与大枣同用以调和营卫,补益脾胃。
温化痰饮消痞除满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生姜归五脏,去痰下气。”生姜可温化寒痰水饮,并能消除由痰饮所引起的痞结胀满。张仲景主要以生姜与半夏相伍去除咽喉、肺、胃等部位的寒痰阻逆。半夏厚朴汤中生姜伍半夏辛温散结,降逆化痰治疗痰气互结于咽喉的梅核气。射干麻黄汤主要用于治疗寒饮郁肺,肺气上逆所致之咳嗽、喘满等证候,方中生姜、细辛、半夏等相配以温肺散寒、降肺逆、化痰饮、除喘满。旋复代赭汤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所致的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方中生姜伍以半夏温胃化痰降逆、益气和胃消痞。
和胃降逆止呕这是生姜一个主要的功效,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系列针对少阳枢机不利的证候,均用生姜与半夏相配以和胃降逆。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中焦和则枢机通利,邪去正安。正如清朝张璐在《张氏医通》中所言:“和解营卫两歧,表里交界之邪,必用姜枣为一定之法。”一语道出了姜枣同用,和解少阳枢机不利之作用特点。
生姜和中降逆,止呕功良,故孙思邈将其称为“呕家圣药”,《千金方》谓:“姜为呕家圣药,盖辛以散之,呕乃气逆不散,此药行阳而散气也。”《名医别录》称其:“止呕吐,去痰下气”;《药性论》亦云:“治中热呕逆不食”;《伤寒药性赋》:“若欲止呕温中,则生姜可喜。”临床上不仅可用于由寒引起的呕吐,而且可以用于热、虚、妊娠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呕吐。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以小半夏汤方为主治疗胃寒呕吐,生姜伍以半夏辛开散邪,调和胃气,降逆止呕。另外治疗由寒饮引起的呕吐方还有生姜半夏汤、橘枳姜汤。由胃中虚热引起的呕吐用橘皮竹茹汤,方中生姜与清胃止呕的竹茹相配。由肝气郁结化热,少阳之气不和,影响中焦所致的呕吐用奔豚汤,方中生姜与黄芩、葛根等清火平肝药同用。
温通阳气《雷公炮制药性解》:“生姜入肺、心、脾、胃四经。”生姜既可以温通心阳,亦可温通脾阳。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加桂汤中生姜、大枣辅佐桂枝辛甘化阳,温通心阳,温复阳气,强壮君火。根据生姜辛温宣散、走而不守之性,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方中生姜与饴糖、炙甘草相配伍,辛甘化阳,以温通脾阳,则中气得以四运,再合芍药酸甘化阴,俾阴阳得以协调。
温散水邪《药性论》称生姜:“去水气满。”真武汤、茯苓甘草汤、茯苓泽泻汤、泽漆汤、生姜泻心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生姜枳实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等方中多用生姜与半夏、茯苓、桂枝等相伍以温阳化饮,散寒行水,宣散水邪,使内停之饮去。正如赵羽皇《古今名医方论》对真武汤的评论:“真武一方,为北方行水而设。用三白者,以其燥能制水,淡能伐肾邪而利水,酸能泄肝木以疏水故也。附子辛温大热,必用为佐者何居?盖水之所制者脾,水之所行者肾也。肾为胃关,聚水而从其类。倘肾中无阳,则脾之枢机虽运,而肾之关门不开,水虽欲行,孰为之主?故脾家得附子,则火能生土,而水有所归矣;肾中得附子,则坎阳鼓动,而水有所摄矣。更得芍药之酸,以收肝而敛阴气,阴平阳秘矣。若生姜者,并用以散四肢之水而和胃也。盖五苓行有余之水,真武行不足之水,两者天渊。总之,脾肾双虚,阴水无制,而泛滥妄行者,非大补坎中之阳,大健中宫之气,即日用车前、木通以利之,岂能效也。”吴谦《医宗金鉴·卷二·太阳中篇》对生姜泻心汤评论:“名生姜泻心汤者,其义重在散水气之痞也。生姜、半夏散胁下之水气,人参、大枣补中州之土虚,干姜、甘草以温里寒,黄芩、黄连以泻痞热,备乎虚水寒热之治,胃中不和下利之痞,焉有不愈者乎?”王旭高:“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故重用生姜以散水气”。
温里散寒生姜不仅可以辛散表寒用于风寒表证,而且可以温里寒,尤擅温中焦之寒,多与吴茱萸相伍以治里虚寒证。生姜性温不燥,辛温去寒,吴茱萸暖肝温胃,散寒开郁,使寒去而阴血不伤。吴茱萸汤重用生姜6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中重用生姜半斤以温胃散寒治疗寒邪凝滞中焦的寒证。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吴茱萸、生姜之辛以温胃,人参、大枣之甘以缓脾。”程知《伤寒经注》:“吴茱萸、生姜以散胃寒,人参、大枣以补胃虚,虚则受寒也”。
温通血脉生姜既入气分以散寒,又入血分以温经通脉。炙甘草汤中生姜通阳复脉以治心阴阳两虚血脉运行无力所致的心动悸、脉结代;当归生姜羊肉汤用生姜温通血脉治疗产后因受虚寒而致的腹痛;温经汤中生姜通阳利血脉以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证;黄芪桂枝五物汤中用生姜通阳行痹以治血痹。诸方中生姜均发挥其温散之性以温经散寒、通利血脉,则客寒除,阳气振,经脉通。
解毒《本草拾遗》谓“(生姜)汁,解药毒”;《医学启源》谓“制厚朴、半夏毒。”经方中生姜与半夏的配伍除了降逆止呕、温化痰饮与温散水气等作用外,还与生姜能解半夏之毒、制其悍性有关。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中用生半夏方7个,均配生姜,既取姜夏协同作用,又以生姜制半夏之毒性。
综上所述,从性味上说,生姜性温而散,走而不守,故其功用表现以温散、温通为主,既可温外寒,又可温里寒;既可温气分,又可温血分。从升降浮沉上说,生姜以降为主,故其主要功效为降逆止呕。从归经上说,生姜主入中焦脾胃,而脾胃位于中焦,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气血津液运行的枢纽,具有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的功能,人体通过脾胃中焦可联结表里上下。因此生姜可调和营卫,沟通表里,辛散肺卫之表寒,温散里寒;可沟通上下,上可温通心阳,温肺化饮,中可温养脾胃中焦,下可温散下焦寒水。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广泛使用了生姜,这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他重视脾胃后天的辨治思想,值得我们深入体会、学习和借鉴。
本文来源:《辽宁中医杂志》年第35卷第10期,作者:何丽清等
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浏览往期内容,请按以下步骤操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