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实,芸香科柑橘属酸橙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的干燥幼果。甜橙就是我们吃的橙子,而酸橙果肉味苦,不能吃。酸橙为小乔木,有很多变种,代代酸橙就是其中之一。古代枳实入药多用枸橘,现在则用酸橙。酸橙花叶与橘类似,果皮比橙子粗糙,味苦难吃。功能破气散痞,化痰消积,治疗胃痞。
枳(zhǐ)实,芸香科柑橘属酸橙(Citrusaurantium;Bitterorange)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CitrussinensisOsbeck)的干燥幼果。甜橙就是我们吃的橙子,而酸橙果肉味苦,不能吃。
酸橙为小乔木,有很多变种,代代酸橙就是其中之一,江苏苏州居多,树上有很多刺,因其果实留在树上过冬,第二年果皮由黄回青,两代果实同生,而名代代,又叫回青橙。
酸橙的叶子互生,叶片椭圆形带尖,厚如革质,叶柄有的也有心形叶翼。
酸橙的花一朵,或多朵成簇,花瓣5个,白色,有的花瓣略向后反卷。柑橘类植物开花都差不太多。
酸橙的果实和橙子差不多,但是果皮比橙子粗糙,未成熟时是青色的,成熟后变成橙黄色。
橘逾淮而化为枳
南橘北枳
南橘北枳的典故出自《晏子春秋》,我们以前学过一篇课文叫做《晏子使楚》。
齐国的晏子进了城门之后,楚王还想嘲弄晏子,故意将一个犯人从堂下押过。楚王问:此人何罪?回答说一个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问晏子,你们齐国人是不是都很喜欢偷东西?晏子这样回答:
南橘北枳,就是说南方的橘子移栽到北方之后,由于地域气候不同,橘子会变成苦涩的枳。并以此比喻人因环境不同会发生很大变化。南橘北枳作为成语典故可以,但真实的橘子和枳是两种植物,橘子不会因种在北方而变成枳。
枳是什么?
枳是芸香料植物枸橘(GōuJú),又被称为臭橘。和橘子树有相似处,但树枝上长着很多的长刺,叶子与橘类似,也开白花,花瓣5个,果子青色,熟时变黄。那位说这个叫枳的为什么不是枳实,而是橙子叫枳实呢?
枳实这味药最早记录在《神农本草经》中,当时没有描述植物什么样子,到了唐代《新修本草》才有植物的描述,但无法判定何物。到了宋朝的《本草图经》中才有了详细的图绘和描述。中医药学家叶橘泉老先生曾考证认为古时枳实多出自枸橘。
其实在宋朝本草中酸橙已经被用来作为枳实了,当时枸橘与酸橙混用,都叫做枳实。但后来人们发现酸橙枳实优于枸橘枳实,于是枸橘渐渐减少,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就是明确酸橙为枳实的,为了区别酸橙,还单独把枸橘列出。清朝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有人用枸橘冒充枳实,原本的正品变成了伪品。现今的国家药典也是以酸橙为枳实正品。
枳实的药用价值
破气散痞,化痰消积
酸橙与橘子都是柑橘属的植物,在药性上大体相对,所以枳实的功效,也可以参考陈皮(回复88查看)、青皮(89)等阅读。这类药都具有行气的作用,用于治疗气滞证,只是每种药归经不同,药力有轻有重。
枳实更偏于入胃,治疗胃中的气滞。痞,读作pǐ,是中医一个专有名词,没错就是痞子的痞,有满闷不舒的意思。胃痞就是胃中满闷不舒,这种滋味因人而异,不是痛,也不是胀,但还有点痛,或有些胀,反正就是不舒服。
有的人描述胃里吃完东西就好像堵在心口窝;有的人描述胃里像有个肿块,但摸上去确是软的;还有的人描述胃里有东西撑着,就好像吃进去了一个木棍一样。反正描述千奇百怪,但都可以叫做胃痞,原因就是胃气停滞。治疗方法不言而喻,对了,用枳实,用枳实通行胃气,胃气通了,心口就不觉得堵了,胃里也就没有肿块了,小木棍也会消失。
枳实的功效大抵如此,因为枳实为年幼的幼果,除了除胃痞外,还可以治疗胸痞,就是胸口的满闷不舒,可见《金匮要略》的枳实薤白桂枝汤。至于名方枳实导滞丸、枳实消痞丸等仍是以消除胃痞为主,其实是以张元素的枳术丸为基础。而以枳实、芒硝、厚朴、大黄著称的大承气汤,治疗痞满燥实坚,仍不离痞字。(枳实入药分生熟,处方有枳实与炒枳实之分)
枳实的应用方法
张元素枳术丸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擅长治疗脾胃病,因脾五行属土,因此被人称为补土派的代表人物,李杲得名源自他的著作《脾胃论》及《内外伤辨惑论》。其实李杲的成就需要归功于他的老师——张元素,自洁古,河北保定易县人。
张元素交给李杲一个药方,这个药方能够治疗脾胃病,有健脾强胃,消食化积的作用,还能治疗刚才说的胃痞。方名枳术丸。制作方法原文如下:
解释一下:枳实有生有炒,用麸皮炒过的枳实,药力要缓和一些,所以张元素用了炒枳实。枳实破气散痞,但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恐怕反倒伤了脾气,所以用了两倍于枳实的白术同时补脾。为了使药效缓和持久,他选择了丸药缓图。
制作药丸时,需要用新鲜的荷叶包裹米粒煮熟米饭,然后将煮熟的米饭和枳实、白术的药末混在一起做成小的药丸。每次吃50粒,用白水送服,时间不限。现代人很少捺住性子这样做药丸了,如果您好信儿,不妨一试。
下边这段话是给学医人看的,明白的自然明白。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热结,止痢,长肌肉。利五脏。
《名医别录》:味酸,微寒,无毒。主除胸肋淡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肋风痛,安胃气、止溏泄,明目。
《日华子本草》:健脾,开胃,调五藏,下气,止呕逆,消痰,治反胃,霍乱,泻痢,消食,破症结痃癖,五膈气,除风,明目,及肺气水肿,利大小肠,皮肤痒。痔肿,可炙熨。
《药性赋》:枳实,味苦、酸,性微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四:消胸中之虚痞,逐心下之停水,化日久之稠痰,削年深之坚积。
《汤液本草》:枳实,气寒,味苦酸咸,纯阴,无毒。《象》云:除寒热,破结实,消痰癖,治心下痞,逆气胁痛。《心》云:洁古用去脾经积血,故能去心下痞,脾无积血,则心下不痞。治心下痞,散气消宿食。苦寒,炙用,破水积,以泄里除气。
《本草纲目》:大抵其功皆能利气。气下则痰喘止,气行则痞胀消,气通则痛刺止,气利则后除。故以枳实利胸膈,枳壳利肠胃。然仲景治胸痹痞满,以枳实为要药;诸方治下血痔痢,大肠秘塞,里急后重,又以枳壳为通用。则枳实不独治下而枳壳不独治高也。盖自飞门至魄门,皆肺主之,三焦相通,一气而已,则二物分之可也,不分亦无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