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伤寒论》
(1)原文: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2)随机讨论以下三方用法:
1.甘草干姜汤:2味,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2.芍药甘草汤:2味,白芍药,甘草(炙)各四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3.调胃承气汤:3味,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3)同学讨论:
Q:伤寒论里的小便不利是一种什么样子的症状?是每天都一次也不小便呢?还是小便次数很少,每次量也很少?如果每天次数多但每次量少,算小便利呢还是小便不利?
(4)宋老师解读:
??第29条“咽中干,烦躁吐逆,皆阴虚阳逆之象……阴虚于下,而又阳逆于上,则必先复阳气。”——《伤寒贯珠集》
单纯的阳或阴出现问题,或者单纯的寒或者热的出现,都是比较好解决的问题,一旦出现间杂,在临床思辨时就容易出现混乱。
张仲景给的甘草干姜汤就提示阳逆阴虚的情况应当先复阳,这一点,尤氏理解得很到位。
??再谈“复阳”,前面学习过附子复阳,用桂、附复阳是很常见的,这里用的甘、姜。
第29条的变证又出现“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炙甘草、干姜、附子)主之”,讲的是进一步伤阳的重症。
那么到此我们有了三组复阳的队伍:“肉桂、附子”、“炙甘草、干姜”、“炙甘草、干姜、附子”,什么时候,出动哪一组,学到这里就需心中有数。
??29、30条里的芍药甘草汤,是临床常用且非常好用的方。这里用来滋阴和血,缓解痉挛。阴血虚少,筋脉失滋,固见脚拘挛、抽掣、疼痛,即“脚挛急”。而此种情况的拘挛、抽掣、疼痛也可出现于腹部肌肉痉挛性疼痛、神经痛等阵发性疼痛或拘挛。
剂量问题:原文中芍药甘草的剂量为四两,大于桂枝汤里的剂量。所以此种情况芍药要下到20克左右,黄煌推荐的剂量是30克,这就要具体看病人的块头和病情,总之要稍大量方可起效,且非常好用。炙甘草10克左右就好。可以视情况加一点引经药,方向性更好。
??调胃承气汤:方名很棒,直接透露玄机,“胃气不和谵语”少少的给调胃承气汤。因为要调的位置偏上一点(胃肠之间,并非直接作用于肠),所以大黄要酒洗,取酒的助升提之性。先煮大黄炙甘草,起锅之前纳芒硝。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