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六病学说是山西著名老中医、全国首批名老中医之一刘绍武先生创立的医学理论。该理论是刘绍武先生研究《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理论和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
刘绍武
在《伤寒论》三阴三阳诊疗思路的基础上,将人体划分为表、半表半里(枢)、里三大部位,根据阴阳不同属性每部分别划分出阳性病及其系列阳性证候群和阴性病及其系列阴性证候群,每部分阴阳,表、半表半里、里三部辨出六病,即三部六病。
六病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急性六病与慢性六病。将起病急骤,症状剧烈,多波及全身,病位病性明确,病程相对较短的划分为急性六病,比如流行性感冒、痢疾、心脏病急性发作等;将发病缓慢,症状多为局部表现,病位病性不太明确,病程较长的划分为慢性六病,如高血压、脑梗、风湿、慢性心脏病、哮喘、慢性胃肠炎、颈椎病等。急性六病的病位病性明确,采用“纠偏疗法”;慢性六病多为局部症状,多伴有整体气血的不协调,病性表现不是很明确,常常“热、实、寒、虚”兼而有之,即采用“协调疗法”,协调整体,突出局部。这是常见慢性疾病的证治思路。
概括来说,表部主要与空气密切联系,吸收天阳之气;里部主要与饮食水谷密切联系,吸收地阴之气;枢部与气血密切联系,将表部的天阳之气与地阴之气合和成气血,周流全身。三部的之间的联系,主要靠枢部气血的运行沟通,气血循环三部,此时在表,彼时又在里,通过周而复始的循环濡养人体的每一个部位、组织、器官、细胞。生理上,各部功能正常,气血旺盛,整体才能健康,反之,若任何一部衰弱或机能失常,都会破坏气血的和谐运行,影响整体健康。
“三部六病”的生理概述
表部包括人体骨骼、肌肉形成的躯壳和主呼吸的肺脏,为一身之藩篱、天阳之气的主要来源、生命活动的主要支撑。表部示意图
枢部掌控一身之气血运行,枢部心脏为鼓动气血之源头,可以影响全身任何组织、器官的供血。
枢部示意图
里部为消化道,即传统中医“脾胃”之功能,脾胃消化饮食水谷,为气血之源,地阴之气的来源。
里部示意图
1、气血生成气血是由表部吸入氧气和里部获取营养共同生成,机体通过表部和里部与外界进行物质循环、能量传递、信息交流。表部通过以肺脏为中心的呼吸系统,吸入清气(氧气),呼出浊气(二氧化碳),皮肤也有微弱的呼吸功能。里部是以胃肠为中心的消化系统,消化水谷、吸收营养、排泄糟粕。机体所有的新陈代谢都离不开气血,气血来源充足是机体正常代谢的基础。
2、气血运输——枢部表部和里部生成的气血须由枢部运输到全身,才能为机体所利用。枢部是以心脏为中心的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管系统,所以枢部在空间上是以网络的形式散布穿插于整个机体。枢部不断将气血运输至全身,并将机体代谢的多余物质运回表部和里部排出体外。机体正常代谢,须有源源不断的足够的气血供应,同时也要清除多余物质腾出空间,枢部是全身新陈代谢的枢纽与保障。
3、利用气血——三部表、里、枢三部为整体奉献的同时,也受益于整体。机体没有哪一部分不在气血的供应范围之内,也没有哪一部分发挥功能不需要气血。至于功能不同,是组织的结构所决定的。如肌肉的舒缩、关节的伸展、腺体的分泌、神经的兴奋传导、目能视、耳能听等等。气血在机体内快速地流动,时而在此、时而在彼。机体内不存在特别的气血,是不同组织选择性地利用气血中的成分。
由于生理的需要,气血在分布上总是此处多彼处少,或此处少彼处多。所有组织的的气血供应在空间和时间上有一定规律,同时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上部心、脑供血多,下部腹、腿供血少,故头部耐寒、腿脚喜温;白天供血多,夜晚供血少,故白天精力充沛、夜晚困顿入眠;运动时外部肌肉供血多,内脏供血少;思考时大脑供血多,躯干四肢供血少;饮食后肠胃供血多,肌肉和大脑供血少;愤怒时头部充血见面部红赤,悲伤时器官组织缺血面色苍白,愉悦时全身供血平和神气十足。以上情况都是相对而言。此外,气血的清洁性以及各成分的比例会对三部产生影响,通过影响机体代谢的过程,调整组织的生理活性,从而调控整体的状态。所以不同种类的饮食物对机体具有不同的影响,尤其是偏性大的药物对机体的影响更重。
“三部六病”急性病理论框架三部六病进一步可分为急性六病与慢性六病。急性六病为起病急骤,症状剧烈,多波及全身,病位病性明确,病程相对较短的疾病。急性病虽以整体表现为主,但是本质上却是局部病。从辩证法来看,急性病是“矛盾处于斗争性之中”的结果。
刘绍武急性病的“三部六病”理论框架:其核心思想是“病位不出三部,病性不越六病”;其理性规范为“四定”,依部定证,辨证定性,据证定方,以方定名;其治疗原则是“以证为主,舍脉从证”;其治疗大法是“纠偏疗法”。
“三部急性六病十二证”理论框架如下:
三
部
十二证
代表药
代表方剂
六病
代表方剂
急
性
六
病
的
证
治
纠
偏
疗
法
表部
表热证
生石膏
麻杏石甘汤
表阳病
葛根麻黄汤
表实证
麻黄
麻黄汤
表寒证
桂枝
葛根汤
表阴病
黄芪桂枝汤
表虚证
黄芪
玉屏风散
枢部
枢热证
生石膏
白虎汤
枢阳病
黄芩柴胡汤
枢实证
柴胡
大柴胡汤、
桃核承气汤
枢寒证
附子
四逆汤
枢阴病
附子汤
枢虚证
人参
炙甘草汤
里部
里热证
大黄
大黄泻心汤
里阳病
大黄芒硝汤
里实证
芒硝
调胃承气汤
里寒证
生姜
小建中汤
里阴病
桂枝人参汤
里虚证
白术
五味异功散
方剂组成:葛根麻黄汤:葛根0g麻黄10g石膏30g杏仁15g甘草10g(麻杏石甘汤+葛根)黄芪桂枝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芩柴胡汤:黄芩30g、柴胡15g、白芍15g、石膏30g、知母30g、竹叶30g、甘草10g、大枣10枚(黄芩汤加味)自拟方歌:黄芩汤中加柴胡,竹叶石膏益知母;清热除满又扶阴,枢阳百病为主方。大黄芒硝汤:大黄15g芒硝10g、枳实10g、厚朴10g、白芍10g(大承气汤+白芍)“三部六病”慢性病理论框架
六病可分为急性六病与慢性六病。将发病缓慢,症状多为局部表现,病位病性不太明确,病程较长的划分为慢性六病,如高血压、脑梗、风湿、慢性心脏病、哮喘、慢性胃肠炎、颈椎病等。慢性病虽然以局部表现为主,但是本质上却是整体病。从辩证法来看,慢性病是“矛盾处于统一性之中”的结果。刘绍武
慢性病的思辨框架:是“四脉定证”;其核心思想是“有是脉用是方,合脉合方”;其理性规范:“四定”。定位、定性、定量、定方;其治疗原则是“以脉为主,舍证从脉”;治疗大法是“协调疗法”。
四脉:上鱼际脉:寸口脉在腕横纹以上可以摸到。甚者,脉充皮下,可见其搏动,直达手掌大鱼际。提示病位在表部。(或提示肝阳上亢)涩脉:寸口脉搏动大小不等、快慢不等、有力无力不等,包括结、代、过快、过慢、时快时慢(即现代医学的早搏、心动过缓、心动过速、房颤等各种心率不齐)。提示病位在枢部。(或提示枢部气血紊乱)聚关脉:寸口脉关脉独大,甚者如豆,搏动明显,高出皮肤,寸尺相对较弱,脉搏显于关部。提示病位在里部。(或提示肝气郁结)长弦脉:以右尺多见,脉管见弦而长、超出尺部向后延续数寸,脉跳弦紧有力。提示病位在里部。(或提示寒疝腹痛)腹诊:刘绍武老先生弟子康守义,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将腹诊纳入“三部六病”慢性病诊断体系。主要有“胸胁苦满”、“腹动亢进”。胸胁苦满:胸胁指的是上腹部两肋骨弓下。苦满既是个自觉证状,更是个他觉证状。自觉是患者自觉胸胁部位满闷不舒;他觉是医生以手触其肋骨弓下时,其腹肌痉挛紧张,抵抗力强。临床上以他觉证状为主,只要有他觉证状,不论有没有自觉证状,都可按胸胁苦满论治。其提示病性偏于实热证,常为柴胡剂的应用指证。腹动亢进:主要系指当脐部位,可触及悸动,乃腹主动脉搏动亢进。在脐部明显触到时可向上沿腹主动脉逐步按压,严重者可直到上脘部还能触到。同时还可向下沿两侧髂动脉按压,严重者髂总动脉搏动也亢进。其提示病性偏于虚寒证,常为桂枝剂的应用眼目。四脉定证:慢性六病证治
协调疗法
三部
六病
诊断标准
代表方
表部
表阳病
溢脉+胸胁苦满
调神汤
表阴病
溢脉+腹动亢进
桂枝调神汤
枢部
枢阳病
涩脉+胸胁苦满
调心汤
枢阴病
涩脉+腹动亢进
桂枝调心汤
里部
里阳病
聚关脉+胸胁苦满
调胃汤
里阴病
长弦脉+腹动亢进
桂枝调胃汤
方剂歌括
调神汤:
柴胡15g黄芩5g苏子30g党参30g川椒9g生石膏30g牡蛎30g桂枝10g车前子30g大黄5g(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车前易茯苓,石膏易龙骨去铅丹)
调神汤用小柴胡,石膏牡蛎桂川军;
再加车前与茯苓,治疗神经官能症。
调心汤:
小柴胡汤加百合30g乌药10g丹参30g郁金15g瓜蒌30g牡蛎30g
调心汤用小柴胡,百合瓜蒌牡蛎同;
乌药郁金血丹参,治疗一切冠心病。
调胃汤:
小柴胡汤加白芍30g陈皮30g(或枳实)大黄5g
调胃汤加柴胡汤,枳实芍药加大黄;
胃酸胃痛加胃胀,各种胃病服之康。
备注:①此处小柴胡者,以苏子易半夏,川椒易生姜。
②桂枝协调方,概柴胡协调方中去柴胡黄芩,加桂枝白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