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名家讲解大黄的妙用hellip

一、杨承岐:大黄可健脾止泻、醒脾开胃

大黄苦寒,有泄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之功。因其性峻烈,泄热神效,故有将军之称。历代不少医家都认为大黄苦寒而有脾胃虚寒者禁用之戒。

大黄果真苦寒败胃,只能泄热通便吗?

并不尽然。笔者从医几十年来,在用常法治疗脾不健运、食欲不振、呕吐泄泻诸症无效时,常将大黄配入于方剂之中,使之荡涤残存之宿食,开胃以助消化,推陈出新,燥湿健脾,每每获得良效。故认为大黄刚中有柔,能泻能和,既有泄热通便、逐瘀通经之效;又有醒脾开胃、消积化食、燥湿止泻之性。

药物的功效与其性味有一定的关系。大黄苦寒,味苦能够祛火,性寒可以清热,所以它具有泄热通肠之效。但苦又可燥湿,燥湿又可以健脾。健脾之品多具有苦味。以味测性,大黄应具有燥湿健脾之效。泻下并非独为寒邪作祟,湿热下注,食积不化,皆可致泻。用大黄治疗湿热泄泻,苦可燥湿,寒可清热,药证相符,其理昭然。

若寒湿下注,在温中祛湿的方剂中配入少量大黄,取其味苦燥湿之性,量微且有大量温热药监制其寒性,取其利而制其弊,疗效倍增;至于食积作泻,配入少量大黄,荡涤宿积,推陈致新,泄泻自止。

药物的功效并不完全取决于药物的性味,还要看药物作用于某一脏腑经络后所起的作用。若某一药物作用于某一脏腑经络后,推动助长其生理功能,我们就认为该药所起的是补益作用;如果它阻遏削减了其亢奋之性,我们就认为该药物所起的是泻下作用。胃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胃肠以降为顺。在健脾开胃的方剂中配入少量大黄正是取其泻下通肠之效,增强肠胃的消导之功,推动脾胃的运化之力,荡涤肠胃残存之宿食。推陈纳新,促进食欲。从而起到健脾开胃、醒脾消食之效。

中医用药之难,关键在于配伍与剂量。药物配伍在不同的方剂中会呈现出不同的效用。众所周知,大黄既能在泄热通肠的三承气汤中应用;也能在温脾泻下的温脾汤中应用。二者同取了它的泻下之效。所不同的是承气汤性用同取而温脾汤舍性取用。那么大黄为什么就不能配伍在醒脾开胃的方剂中取其消食化积之用、配伍在健脾燥湿的方剂中取其燥湿止泻之效呢?

在煎煮法度方面,大黄用于泄热通便多为后下;用于活血通经多用酒浸或酒洗。久煎会消耗其具有泻下作用的蒽醌及挥发油,而对其苦味却消耗其微。我们在健脾开胃、燥湿止泻的方剂中应用应该是取其味苦燥湿之用而舍弃其寒凉泻下之性。故在临床应用时应与其他药物同时煎煮为宜,但在苦寒泻下的方剂应用还是以后下为好。

大黄作为药物问世以来,即被冠以泻火攻下、苦寒败胃之说。古理难违,人云亦云,沿袭千古已成定论。但不论从理论还是实践角度分析总结,大黄确实具有健脾开胃、消积化食、燥湿止泻之性。今笔者冒昧提出这个说法,绝非为标新立异,而是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结合理论分析,为大黄的功效作了一番肤浅而全面的客观总结,意欲公正而全面地揭示其临床功效,弃之用之,任凭同道鉴之。

二、李寿山:大黄能攻擅守,补泻两用

俗语说“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医治病强调辨证施治的重要性,疾病的本质和现象往往错综复杂,有的假象掩盖本质,如“大实有羸状”,其本质本是实证热证,而表现反为虚证寒证,设若辨证不明误投人参温补,犹如火上加油,助长邪气,势必造成严重后果;若及时投以苦寒泄热之品,则邪去而正安。此种药误往往不被医家所觉察,以致病至不救,尚且不知,只好怨天尤人而已。

二是社会上人情习俗喜用补品之流弊,不需补而强补,往往造成壅逆之祸。余曾遇一男性青年,误服大量人参而吐血不止,尚不知药误而继续服人参而补之,此种喜补之流弊何止一二人!

因此,世俗之语应把它改为“大黄用之得当胜过参茸,人参用之不当犹如鸩毒”,可为喜补者敲一警钟。

大黄苦寒泻降,气味俱厚,能泻下破结,荡涤肠胃实热积滞,泻血分实热,下血,破积,行水气,世人尽知。

而大黄有安和五脏、补敛正气的功用却很少被人注意。大黄经酒制后变降为升,变泻为敛;剂量之中也有玄妙,多则泻下,少则性敛,此则更少有人重视。

大黄有四方面的补益作用:

其一,健脾和胃。单味酒制大黄,研末水泛为丸,名独圣丸。每服0.3~0.5g,日服1~次,有助消化、增食欲的效用,治胃弱不纳,脾运不健,消化吸收不良,食欲不振,脘腹痞满,大便或溏或燥,肌肉消瘦或异常肥胖等,用之多效。

曾治一壮年男性患慢性胃肠炎者,胃痛腹满,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日二三行,迁延日久,面黄肌瘦,神倦乏力,屡进健脾益气药不效,予服独圣丸,早晚各服0.3g,旬日后大便成形,日一行,食欲增进,痞满胃痛皆除,1个月后体重增1.5kg。

又治一女性患者,能食而倦怠,大便不调,然其形体却异常肥胖,其人身高不足1.6米,而体重竟达91kg,血脂甚高,胆固醇mg/dl,甘油三酯50mg/dl

,用独圣丸每服0.3g,日次,进药周后,大便成形,体重略减,服药月,体重减至81kg,血脂亦降至正常。后凡因脾胃失调的异常肥胖、血脂增高者皆用此法而获效,诚为减肥降脂的有效良药。

其二,祛瘀生新。对此,历代医家多用复方如下瘀血汤、大黄蛰虫丸等。余喜用一味独圣丸治疗血证,尤其对血瘀经闭的干血劳证疗效颇佳。曾治一8岁的已婚女患者,月经期突受惊吓而经闭15个月之久,渐至瘦弱不堪,肌肤不荣,毛发脱落,面色萎黄,脉沉涩,舌质暗赤有点,舌下络脉呈淡紫色,怒张粗长,诊断为血瘀经闭证。

妇科检査:卵巢功能低下,不能排卵,子宫萎缩如童年。怀疑为席汉综合征,中西医各法治疗不愈,病情日渐加重,予服独圣丸,每服0.5g,日次,服药数日,食欲稍增,继服周大便色黑略溏,少腹重坠;又服周,经水来潮,量由少而多,少腹痛,下黑血块若干,块去痛减,经色由黑暗而变红,约7日经尽。此后按月经行,诸症消失,体重渐增,肌肤润泽,毛发复生,面色红润,脉舌均转正常而告愈。半年后怀孕,按期顺产一女婴,全家皆大欢喜。另外,临床上用之治因瘀崩漏证亦多效。

其三,敛血止血。余在临床上用于肺胃热盛之吐衄咯血,下焦郁热之便血尿血,单用一味大黄15g水煎服,常能取得捷效。曾治一溃疡病吐血便血者,用浓煎大黄汁徐徐饮下,1日内血止。又治逆经鼻衄,用大黄15g水煎服而衄止,经调如常。此种病例,举不胜举。

其四,涩肠止痢。大黄用常量则主泄降,用小量(0.1~0.3g)反有收敛止痢之效。曾治噤口痢病人,泛恶呕吐不能进食,腹痛里急,下痢脓血不畅,用大黄粉0.5g,糯米纸包吞服,日3次,服药1日病减,能进饮食,3日后下痢通畅,诸症大减,5日后而告愈。

上述四方面治验,皆属“补”法范畴。至于大黄用于泻法,不多赘述。大黄能攻擅守,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运用之关键,全在掌握炮制与剂量之间,量大则泻,量小则补(敛),生用则降,酒制则升,临床时应详辨而用之,切勿轻视一味大黄兼有补泻两用之功效。

三、姜春华运用大黄的经验

姜春华(~)教授临床以擅用大黄治疗急难重症而著称于世。他曾说:“大黄性味苦寒,为泻火之药。不仅攻坚破积,而且活血化瘀,泻火凉血,清热解毒。”《本经》称大黄为黄良。《景岳全书》推誉大黄为药中“四维”之一,以大黄、附子为药中良将,人参、熟地为药中之良相。姜老师指出:“中医用药一是用它本身的治疗作用;二是辅佐其它药或利用其它药辅佐而使其本身的作用加强,同时也加强其它药的作用。以大黄为例,配合厚朴、枳实等气分药则入气分,以治胸腹满为主;若合芒硝则除实热;若合巴豆、硫黄则除胃肠寒结;配合桃仁、蜇虫、水蛭、虻虫等血分药则入血分;大黄配黄连、黄芩治心下痞;合黄柏、茵陈治黄疸;配甘遂、葶苈以治水饮。”

大黄古称将军,以其有攻坚击锐之力,多用于实证。考仲景虚实挟杂之证,大黄亦常用。邹润安先生说得好:“殊不知病有因实成虚,及一症之中有虚有实,虚者宜补,实者自宜攻伐,乃撒其一面,遗其一面,于是虚因实而难复,实以虚而益猖,可治之候变为不治。”邹氏又说:“大黄不单是攻坚破积,而是随所往而有所率,斡旋虚实,通和气血之良剂。”

姜老师临床运用大黄的经验:“大黄本身既有泻下作用,也有止泻作用。据药理研究大黄含有丰富的番泻甙促进肠管蠕动,可以使大便次数略增,但不会导致大泻;芒硝为盐类泻下药,水解后使水分滞留肠腔成高渗溶液,能稀释粪块(古称软坚),刺激肠管反射蠕动性增加;枳实加强肠管蠕动,所以大黄配芒硝及枳实,有大泻作用,能荡涤肠胃去留饮宿食。大黄用小量在6g以下,往往不泻,常服也可导致便秘,对慢性泄泻有时能起到止泻作用,小量并可健胃。”

大黄可下瘀血,仲景下瘀血汤以大黄为主药,诸家本草俱称下瘀血,凡瘀血滞留之症,皆可用之。姜老曾治一童子跌后发热不退,用抗生素无效,用下瘀血汤不日热退。这证明大黄确有祛瘀之功,瘀退而热亦除,符合《本经》“主下瘀血,血闭寒热”之说。

据药理研究,单味大黄确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姜老师验之于临床,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或支气管扩张出血,或肝硬化见食道静脉破裂出血,用生大黄研粉加入汤剂均有止血功效。

姜老常用大黄治疗湿温伤寒(即今之肠伤寒),配伍黄芩、黄连,此三物除局部清肠消炎外,同时还有杀菌解毒作用,其中尤以大黄功效最显著,可一直服至热退,或黄苔退净为止,至稳至当。若能早期服用,不但可以防止肠出血,而且能缩短退热时间。

大黄又为良好的清热解毒药,对于急性结膜炎,丹毒,牙龈、咽喉、鼻腔及耳内肿痛,疖痈等证,都有一定疗效。

姜老运用大黄治疗急性胰腺炎肠功能紊乱、胆囊炎、胆石症、肝炎、肝硬化、肠痈等常取得显著疗效。现就随诊所得,整理老师运用大黄验案如后。

1、通里攻下

苏某某,男,78岁。上腹部剧烈疼痛持续不减,恶心呕吐,发热至40°C,腹痛拒按,口渴,大便秘结,小溲短赤,口臭,舌质红,苔黄厚,脉弦紧。某医院诊断为急性胰腺炎。本例痞、满、燥、实俱全,治宜通里攻下,祛实逐邪为急。处方:生大黄9g,枳实9g,玄明粉6g(冲),大腹皮6g,藿、苏梗各9g,黄芩9g,黄连6g,旋复花9g(包),槟郎9g,生甘草3g,剂。

药后泻下垢便甚多,腹痛大减,呕吐亦止。原方生大黄改为6g,去玄明粉,续服3剂而愈。

按:本例急性胰腺炎,辨证为脾胃实热,积滞内阻。姜老取承气汤与泻心汤加减通里攻下,快速直折邪热,攻除积滞,一拔其本,其病速愈。

、行气通下

何某某,男,37岁。形体壮实,大便如羊屎,二三日一行,如斯已3个月,腹中胀满难受,每因食后更胀而少食,四肢乏力,舌红、苔白厚腻,脉沉而有力。某医院诊断为肠功能紊乱症。辨证为肠间气滞,用厚朴三物汤加味:厚朴4g,大黄1g,枳实15g,大腹皮9g,剂。

药后大便见畅,腹胀立减,原方减量:厚朴18g,大黄9g,枳实9g,大腹皮6g,木香6g,剂药后,每日腹泻数次,腹中舒畅,腻苔全消,精神正常。

按:经云:“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是谓大肠传送糟柏,以通畅为用。该病例大便如羊屎,腹胀,脉虽沉但有力,责之气滞为主。前人云:“食入胀加,治在通腑。”本例腹胀痛而闭,属厚朴三物汤证,治以行气通下而胀满得除。

3、和解泻下

谈某某,女,59岁。患慢性胆囊炎已3年,恶心,食欲不振,胆区胀痛,反射到两胁及后背,头两侧酸痛,腹部胀满,大便秘结,3日未解。舌苔黄甚厚,脉弦数,投以大柴胡汤加味:柴胡15g,黄芩9g,姜半夏9g,白芍15g,生姜3片,枳实9g,大黄6g,郁金30g,金钱草30g,大枣5枚,5剂。药后疼痛缓解,大便得通。

按:胁痛,恶心,头两侧酸痛,均为热郁少阳之症;腹胀,大便秘结,乃阳明腑气不通,少阳病兼里实,故用大柴胡汤,和解泻下并施而取效也。

4、利胆排石

方某某,女,55岁。患胆囊结石症,面目皆黄,纳差,消瘦,胆区疼痛反射到两肩背,舌根苔黄腻,脉弦急,治以胆道排石汤合茵陈蒿汤加味:生大黄9g,栀子9g,柴胡9g,虎杖9g,郁金15g,茵陈蒿30g,大叶金钱草30g,7剂药后,黄疸退,余证显著好转。

按:胆囊结石引起的黄疸,属于阻塞性黄疸,宗胆道排石汤,以利胆疏肝、排石、泄热为治。据天津医药杂志报道:“茵陈虽利胆,但不能收缩胆囊。山栀只能轻度收缩胆囊,大黄无收缩胆囊作用。若茵陈配山栀,只呈现山栀的作用,当再加入大黄,胆囊发生强烈收缩作用。证实了茵陈蒿汤必须全方使用,才有最佳疗效。若胆结石呈细砂状,用本方排石有效。

5、清热利湿

向某某,男,37岁。患者于1周前突感胃脘胀满,发热曾至38.5℃,服西药3天后热退,但巩膜及皮肤出现黄疸,医院检查为急性黄疸性肝炎,ALT为u,连日来胸闷,纳呆,腹胀,尿赤似浓茶,肝区不舒,苔白腻,脉弦细。治以茵陈蒿汤加味:生大黄9g,山栀9g,茵陈15g,泽泻9g,大腹皮9g,田基黄15g,全瓜蒌15g,大叶金钱草30g,7剂。

药后ALT下降到u,诸症减轻,食欲增加。原方加鲜茅根30g,续服药14剂后,黄疸全退,Ⅱ为10u,ALT下降至40u,病愈。

按:凡黄疸性肝炎,中医辨证多从湿热论治。二者之中以热为本,以湿为标。明代吴又可论茵陈蒿汤治黄疸,认为大黄为治疗黄疸之主药。他说:“设去大黄,而服茵陈及山栀,是忘本治标,鲜有效矣!或用茵陈、五苓,不惟不能退黄,小便间亦难利。”姜老同意吴又可之说,并认为黄疸性肝炎,以病毒为本,肝炎为标;肝炎为本,黄疸为标;黄疸为本,小便赤少为标。本例姜老用大黄配田基黄、全瓜蒌控制肝炎病毒,此为治本;茵陈蒿配大叶金钱草、大腹皮、泽泻、白茅根利水退黄疸,此为治标。标本兼治,取得了良好效果。

6、活血化瘀

蔡某某,男,47岁。患慢性肝炎已3年,ALT持续在u以上,服中西药,ALT均不下降。现脐下痛,肝区刺痛,舌紫暗、苔白厚,脉细弦。治拟活血化瘀:桃仁9g,制大黄9g,蜇虫6g,桂枝9g,丹皮9g,赤芍9g,田基黄30g,九香虫4.5g。服上方14剂后,ALT下降至50u以下,续服14剂,以资巩固。

按:本病例为慢性肝炎,血瘀症状明显,故用下瘀血汤及桂枝茯苓丸加减。九香虫为治疗肝痛的有效药物,田基黄为姜老清利肝胆湿热常用药,辅助大黄有降低ALT的作用。

7、化瘀软坚

郑某某,男,37岁。患慢性肝炎6年。面色晦黑,胸、手颈均有蜘蛛痣,周身浮肿,下肢尤甚,两胁疼痛,右上腹疼痛,腹胀,食后更明显,大便初硬后溏,唇色紫暗,口干,不欲饮,气短乏力,少寐怕冷,舌质紫暗有瘀斑,脉细弦数。肝脏触诊肋下3指半,质地硬,脾左肋下1指半可扪及,腹部无移动性浊音,腹壁静脉曲张。实验室检查:A/G为1:,蛋白电泳球蛋白9.5%。治以活血软坚兼理气,方用下瘀血汤加味:当归9g,制大黄9g,地鳖虫3g,桃仁6g,嫩苏梗9g,茯苓9g,枳壳9g,7剂。

二诊:服上方后胃纳较差,感到头热口干,大便干结,四肢仍浮肿,脉弦弱,治宜活血。茯苓9g,制大黄9g,地鳖虫6g,桃仁6g,龙胆草6g,山栀9g,玉米须30g,阿胶6g,炮山甲粉1.g(吞),7剂。

三诊:下瘀血汤加减服用约40剂,浮肿减轻,面色由黑转黄,面部蜘蛛痣已退,但胸、手、颈部有蜘蛛痣,舌上瘀斑已消失,两胁切痛,小便黄,腰酸背痛,面部、下肢仍有浮肿,A/G为1.75:1,蛋白电泳Y-球蛋白18.3%。治以化瘀软坚,兼清血热。处方:当归9g,制大黄9g,丹皮9g,地鳖虫6g,桃仁9g,连翘9g,茯苓9g,玉米须30g,鳖甲15g。服上方后,病情明显好转。

按:肝硬化主要是瘀血阻滞肝络而形成,由血瘀而致气滞,治疗应首先以活血化瘀软坚为主,使肝脏血行畅通,瘀血清除,肝气亦得调畅,从而改善肝硬化产生的临床症状和一系列异常检验指标。应用下瘀血汤,大黄生者初服可引起大便次数增加,但连续服用即转为正常,若对大黄特别敏感者,可用制大黄。对于晚期肝硬化腹水,姜老师也认为主要矛盾在肝血瘀积,亦以下瘀血汤为主方。对轻、中度腹水者,用下瘀血汤加当归、丹参、生地、熟地、赤芍、白芍、党参(或用人参粉3g)、黄芪各9g,白术、茯苓、鳖甲、牡蛎各15g,黑大豆30g;腹中胀气加木香3g,藿梗苏梗、枳壳、大腹皮各9g。对腹水较多、体质较弱而小便不利者,用下瘀血汤加党参、黄芪各15g,白术、黑大豆、西瓜皮、葫芦、玉米须、大叶金钱草各30g,泽泻、木通各1g,茯苓15g;阴虚者加阿胶9g,熟地15g;阳虚者加桂枝、附子各9g。对体质较实,大量腹水伴胀满,小便极少者,用下瘀血汤加商陆、大戟、芫花各9g,车前子、赤茯苓、葫芦各15g,大叶金钱草30g,大腹子、皮各9g,另牵牛子3g研粉冲入药中服。

8、化瘀清解

戴某某,男,53岁。腹痛1周,医院外科检查诊断为阑尾包块,刻诊右下腹可扪及8cmX6cm之肿块,内下侧边缘明显,有明显压痛,左下腹软,舌有紫斑、苔黄腻,脉弦紧。治拟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用大黄牡丹皮汤及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制大黄9g,丹皮9g,桃仁6g,赤芍9g,当归9g,败酱草15g,红藤30g,冬瓜子15g,薏苡仁15g,7剂。

连续服药4剂后,舌苔净、紫斑消失,外科检查阑尾包块已完全消失。随访15年,患者健康,阑尾炎再未复发。

按:阑尾包块属于中医肠痈之范畴。姜老认为是湿热内伏肠腑,营血瘀结,结于少腹成癥,治宜化瘀软坚,清热解毒。制大黄化瘀清解为主药;辅以丹皮、桃仁、赤芍破瘀血,除症坚;佐以败酱草、红藤、当归活血解毒;使以冬瓜子、薏苡仁消肿排脓。

本文摘自《山西中医》。

I版权声明: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I投稿及合作邮箱:

qq.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共需要多少钱
中科爱心救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yy/46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