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扬,作家,自林语堂之后,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的第二位华人作家。
我想,我可能是和你聊黎锦扬先生最合适的人选。因为除了我,大概没有其他人会和你聊这样一位历史人物,让你得以看到如此精彩纷呈的人生。在这里我并不是讲述一个人的传奇故事,更重要的是,通过他的人生让你看到另外一种中国人,和另外一种活法。人们只会记住各种第一名,现在就让我来为你讲述一位第二名的人生吧:
黎锦扬,湖南湘潭人,生于年。此时辛亥革命刚刚过去四年,大时代已经悄然拉开帷幕。黎家是湘潭县的望族,黎锦扬这一代有八兄弟,每一位都大有成就,因此被称为“黎氏八骏”。他刚好排行第八,从小被称为“八老爷”。
6岁时,他被大哥带到北京。两人年纪相差很大,大哥把他和自己的子女一起抚养,后来送去北京汇文中学念书。住校期间,“八老爷”也不消停。一次晚上和朋友外出,回来守门人拒绝开门。他直接翻进柜台,找出钥匙,给朋友开门。第二天,汇文中学宣布把他开除。从此,黎锦扬的人生奇遇就接踵而来,让人目瞪口呆。
开除以后,大哥给他换了学校留级一年,然后又通过关系帮他免试会考,直接送去了山东大学。没想到,这一下子就落到了山东省主席韩复渠的手里。韩复渠是民国名人,因为对日作战中不战而逃,被蒋介石枪毙。民间有许多关于他不学无术的段子,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是他说行人靠右走,那左边留给谁;另一个是说他问为什么中国在北京东交民巷没有自己的大使馆?我之前一直以为这些是杜撰的,直到看见黎锦扬的亲身经历。
当时战争阴云密布,日本人步步进逼。韩复渠认为战争难以避免,要打仗就得强兵,要强兵就要锻炼年轻人。怎么锻炼呢?锻炼他们的胃口,胃口好,身体就好。怎么锻炼胃口呢?韩复渠想出了一个“天才”点子:往青年学生的饭里掺沙子。结果,很多学生因此得了胃病。韩复渠大手一挥,把患病的学生送到山上的寺庙里静养。黎锦扬于是上山呆了几个月,等下山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女朋友被人撬走了。
战争终于还是爆发,黎锦扬随着学校一路南迁,在西南联大继续学业。年,黎锦扬终于毕业,随即也就失业,在昆明晃荡找不到事情做,又不想北上重庆找大哥。有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招聘广告,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云南边境有座小城叫芒市,芒市当地的土司登报想要招聘一名英文秘书。黎锦扬看了就大为心动,但周围的人都劝他别去。因为那里非常偏远,居民都是少数民族,而且当地流行疟疾,搞不好就会死掉。黎锦扬找了个非常奇特的解决办法:他认为疟疾是因为蚊子传染,那么他自己只要注意别让蚊子叮咬就好了。就这样,黎锦扬奔赴芒市,成为土司的秘书。
没想到,他在芒市度过了很快乐的一段时间。土司有官邸,有汽车,每年会收到三四封英文信,黎锦扬的工作就是翻译一下信件。另外,就是陪土司太太,一位说英文的英缅混血儿聊天、打羽毛球,介绍一点关于中国的事情。黎锦扬和土司相处得非常愉快,随着东南亚战事爆发,日军入侵缅甸,土司劝黎锦扬撤离,临走时还送了他许多礼物,西装、吉他、打字机、银元装了一车。
黎锦扬一溜烟跑到重庆找自家大哥,大哥看到小弟这一车礼物,就拿去黑市上卖掉,换来一笔美金。时局太乱,大哥想送黎锦扬出国留学。算了一下,这笔美金刚好够黎锦扬在美国四年大学的费用。于是,黎锦扬又一次启程,直接乘船跨越太平洋,去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主修比较文学。
“八老爷”的英文应付土司老爷还成,但是应付比较文学系的课程就比较痛苦了。这时候,黎锦扬的侄女婿来美国考察,那人的身份是中国制片厂的厂长。听说“八老爷”的近况,侄女婿就拍胸脯表示:您不如去学写戏,这样将来学成,不正好给我们写剧本吗?黎锦扬一听,觉得大有道理。环顾四周,美国最好的戏剧专业在耶鲁大学,那就去耶鲁好了。
但耶鲁大学的学费很贵,并不是一个芒市土司所能负担的。不过这对于黎锦扬也并不是问题,大哥的好朋友赵元任当时在《ChinaNews》当主任,帮他申请了一笔奖学金,每月美金。于是,黎锦扬从哥大转学耶鲁学戏剧,并且和当年在山东撬走自己女友的同学重逢。
转学也解决不了英文问题,黎锦扬痛苦非常,就又动了转学的念头。这时系主任找到他,说了一句他终身受用的话:“你来我这里,不是来学英文的,而是来学写剧本的。”黎锦扬顿悟,开始全力创作剧本,把他在芒市的奇遇改编为舞台剧,因此获得了在校内公演的机会。公演时许多经纪人都会前来挑选新人,一位来自纽约的女经纪人留下名片,希望和他聊一聊。
黎锦扬兴冲冲跑去纽约会面,进门就是迎面一盆冷水。女经纪人告诉他说,在美国,没有什么地方可以上演中国故事,因为美国人民没兴趣。不过,她建议说,可以考虑去写小说,她会想办法出版,帮着把小说卖掉。就这样,黎锦扬戏剧梦碎,准备转行写小说。
年黎锦扬大学毕业,手里拿着硕士文凭,依然没有工作。然而战争结束,签证到期,他又没钱买票回国。这时候有人跑来对他说:为什么要回国呢?为什么要自己花钱买机票呢?你就等着移民局来抓你,抓了你就要遣返,那时候就是移民局出钱。黎锦扬觉得很有道理,就真的坐吃山空等着移民局上门。
移民局的人没等到,但是等到了邮局的一通电话,让他去领支票。原来,他早先向《作家文摘》投稿参加小说比赛,现在他的作品得了一等奖,奖金美金。他带着获奖证书去找移民局,作为专门人才获得了永居资格,开始了新生活。
年,女经纪人在十年间已经尝试过几乎所有的知名出版社,但是没有任何一家对黎锦扬的小说《花鼓歌》感兴趣。最后,女经纪人对黎锦扬说,她准备找一家精英出版社发动最终一击。成就成,不成的话,这件事大家就彻底算了。
这家FarrarStraus出版社的工作习惯是先把书稿送给审稿人。审阅《花鼓歌》的审稿人是一位八十岁的老先生,他重病在床,读完书稿之后,在页头写下了两个字:Readthis.让出版社的人员一定要看看这本小说,这也是老先生最后审阅的一部书稿,他随后就与世长辞。起初出版社的管理层对这本书的意见不统一,最后以打包签下第二本小说的方式,终于签约出版。
年,《花鼓歌》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黎锦扬成为林语堂之后第二人。
我相信你听完黎锦扬先生的人生故事之后会有很多想法,可能是《论大哥的重要性》,也可能是《听人劝,吃饱饭》,这由得你去发挥。在我看来,无论我们持有什么观点,都不应该忽视他当时的大时代背景。疾病、战争、逃亡、失业,黎锦扬先生人生中的每一步,都伴随着不断的挫败。但他始终算是个乐观旷达的人,我们甚至还可以说他有点不靠谱,活得随性,更活得随机。在那样一种艰险的环境下,他还能拥有这样的人生,这让我对世界对生活的看法没有那么悲观。
从前往芒市当土司秘书那里开始,我觉得是黎锦扬先生的神来之笔。从此以后,他的人生基本都控制在自己手里。亲族虽然也提供了帮助,但是他自己选择了人生,并且在自己选择的人生中得到了命运的回馈。谁能想到芒市的经历会前后三次帮助到他呢?工作、学费、学业,冥冥之中都和芒市之行有关。当然,你可以把这一切归结为运气。不过换个角度来说,是不是也说明了他的冒险精神呢?
人们经常讨论中国人的所谓国民性,给出许多结论来。我没有结论,我向你介绍黎锦扬先生,只是为了告诉你:也有黎锦扬先生这样的中国人,身逢乱世,命运起伏,但是依然保持着天真和勇气,主动承担风险,看似幸运地成功战胜各种挑战,在无数不可能中创造出了可能,最终度过了精彩的一生。我希望你也能从中看到人生的可能,在做第一名之外看到更多的选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