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不是玄学,借鉴现代研究成果,发展特色的中医之路是必要的。中医的理论来自于推测和常识性判断,但病症表现是不会骗人的,以症状定病类,这是我所感兴趣的。例如四肢厥冷就是雷诺症、少阴病就是β受体激动不足、脾胃之气就是甲状腺素、厥阴病就是副交感神经亢奋、气机就是能量运行规则等,这些都有大量的证据证明的。
《逻辑能量学》提出,生命是能量体的论断,提出中医六经是神经受体及激素调节,这是对伤寒论的病症体系划分有了科学解释。以下便是几者的界限。
人体有三大能量体系,分别是肾上腺素能β受体(交感神经、大脑),胆碱能受体(胆碱能神经、肝)、热能(激素调节、甲状腺及肠胃),他们之间的平衡构成了健康的人体。人体对三大能量体系均有独立的调控机制,而在能量消耗上,你消耗多,那么我就消耗少,这些因素决定疾病表现。
3、阳明病与太阴病就是甲状腺素主导的热能体系病。
1)这个体系分布在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素能α受体控制区,阳明与太阴是甲状腺素分泌的两种状态。这个在论治痿独取阳明里我已经谈过,甲状腺素与α受体共同构成热调节机制。阳明病就是甲状腺素类激素病症的综合。
但阳明病和太阴病均属于α受体调节失常。阳明病是肾上腺素能被甲状腺分泌产生高热抵消,阳明病是寒症导致肾上腺素能无法激动α受体(详后续分析)。根据经络穴位分布、病症状态、用药等等对比,完全能够按照这个理论指导中药使用。这两种病对应的相关特征如下:
A该体系对应的经络是阳明与太阴经;阳明病是甲状腺素分泌过多的热能症,组织α受体失常。太阴病是热能过低症状,是α受体弱化症。
胰岛素也是一个重要指标。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可刺激生长激素(GH),催乳素(PR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释放,有人用非选择性α-肾上腺素能抑制剂证明了在反应中α-肾上腺素能机制参与反应。
B阳明经对应的解剖结构是肾上腺素能α受体控制区,热调节分布于垂体及甲状腺。穴位分布于主动脉血管节点,它的实现目的是控制人体热能调节,并提供着耐热能力!以血管、心脏调节为手段。
“营行脉内,卫行脉外”,营出中焦就是出自胃肠,卫出下焦就是出自肾上腺。营气就是热能,营阴就是营养,所以阳明太阴经与血管相关。大多数的阳明经位于血管关键节点,包括动脉搏动处等。
太阴、阳明两经总体循行路线是,手臂循行桡动脉血管及颈横动脉、颈升动脉等。足部循行是股动脉支配区,胫动脉区。头部循行是颈升动脉区。躯体循行肋间血管、腹腔内侧动静脉血管区。
虽然其余两经也有血管分布,一般为较小的血管。阳明经支配的血管流量也是不同的,属于具有独立特色的区域,一旦α受体兴奋,主动脉血管收缩,其余两经的血管流量均会抑制。
c对应器官是皮肤、肾、心脏、肺部、胃肠及血管平滑肌,这些都是α分布区,甲状腺素产热为大热,效率高于肾上腺色素能,是里热,这也是消化的必备条件之一。
“阳明经的多血多气”指其营养供应丰富、受生物电能控制较强。中医阳明对应大肠、胃、肺、脾。阳明偏动脉,太阴偏静脉、淋巴循环(暂定)。胃与大肠是热能分布高区,淋巴循环与肺部是容易受寒的区域。阳明经别络心脏,研究证明,心脏受α受体影响也比较大。
d对应大脑调配器官是蓝斑核~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皮质轴(暂定);对应消耗的神经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胸腺素、胰岛素、糖皮质激素(与肾上腺素区别)、血清素等。此处根据库欣综合症判断,是α受体兴奋、β受体抑制导致的。垂体属于阳明经控制中枢,而治痿独取阳明,也说明这个问题。
F与太阳病、厥阴病等区别。
太阳病主要是肾上腺素能β受体分布区,假设β受体是抗寒机制的话,那么α受体就是散热机制。虽然与β受体同属肾上腺素能,二者分属下丘脑的不同部位,神经支也不同,控制部位也不同。例如丘脑前内侧区是散热中枢(α),后外侧区就是产热中枢(β)。所以阳明病与太阳病并不会产生混乱。
厥阴经处于mn受体控制区,胆碱能不经下丘脑调控,这里需要区分α受体与m受体区别。胆碱能M受体在肠胃、汗腺均有分布,在中医里,M参与热能现象叫做风,一般在正常抗寒耐热体制下出现反常行为,M受体激动时随运动而变化,因此,排除在正常体系之内,“一动就发汗”基本是胆碱能过强。这说明中医是非常精确的学科。后世的温病学派把这个改为风温病。
2)现代研究对比
①甲状腺素的有关资料请查阅相关资料,阳明病是以甲状腺素分泌为判断依据的病症。α整体是一个抑制热能机制。α1分布兴奋时主要引起血管收缩;在毛细血管端部α受体分布量大。起到反调节作用,阳明及太阴均α2失常有关,这是一个负反馈的过程。
阳明太阴经在神经控制范围属于α受体控制区。α受体的最大特点使得腹腔内脏及皮肤末梢血管收缩,起到消除水肿的作用,同时有一定的发热能力,α受体理论应该调整,它属于热能体系的负调节机制。
②阳明病是胃家实也,口大渴,身热汗出、恶热,大便燥结,日晡潮热,神昏谵语。太阴病是腹满而吐、下利、食不下、腹痛,寒湿内停。太阳阳明有小便数。
㈠阳明病
A脾约证,脾约证是一个太阳为主的病症。⑴而α受体收缩血管,粘膜血管、毛细血管排出水液,水肿积蓄的反向作用,引起小便频数(太阳小便不利,无汗,后期出现下利、出大汗,就代表了α受体发挥作用,结果是使水液代谢过多),大便燥结。而α受体造成腺体分泌减少也是原因之一,这也是脾约证所说“肠液干枯”的情况。⑵这里有一个特例,其余都是收缩状态,但胃属于扩张状态,存水液,“胃强脾弱”属于一种朴素的说法。⑶而脾约证属于肾上能亢奋,伴随β受体亢奋,所以属于太阳阳明病。⑷脾约丸的麻子仁,就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功效,对抗α受体亢进,一般认为是兴奋m受体,这里不做结论。
B阳明经症的发热、大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烦渴引饮等症状,热证发生在伤寒二三日之后,从太阳经传来,意味着肾上腺素能亢奋。下丘脑也开始产热模式。甲状腺素分泌过多就会出现大汗出、恶热的情况。这个与α及β发热不一致,一个是身热无汗,一个是身热有汗。
两三日代表已经有热能的积蓄。太阳经是骨骼肌生热,阳明病是平滑肌生热。血管α受体收缩,迫使水液入血(早期的小便频数与此有关),加上热能提高,造成大热汗出的表象,恶热也是必然的。
阳明病典型特点就是日晡潮热。本身就热能亢奋,这是因为伤寒二三日,由表热进化到里热阶段,下午三点至五点是膀胱经主气化时,人体热量增加的时候,热能产生叠加,导致潮热。
D正阳阳明病,胃家实,腹满惧按、恶热。胃家实就是胃部的实证,取自“阳实”或阳明府实,肾上腺素能充沛,α受体亢奋,肠胃产热能力强,这是‘实’的本质。所以说口渴、高热、小便数是正宗的阳明病症。这个是天气热引起的。用白虎汤等。正阳阳明属于单纯的天气热影响的病症。
恶寒与恶热之间有一个明确的指标,就是甲状腺分泌的高低,甲减就是恶寒,甲亢就是恶热,甲状腺病症是阳明病,而恶寒恶热成为了太阳病和阳明病的界限。
E津亏便结症
后期α受体兴奋,有收缩肾血管的功能,导致小便少(阳明病小便多是误用利尿剂,伤津液),垂体也有抗利尿剂。
阳明病前期会出现身热、汗出、小便不利、口渴引饮等症状,导致两种结果:⑴阳明病是α受体亢奋,皮肤粘膜、内脏、血管等均呈收缩状态,体内积蓄水液被挤出,出汗为主。⑵热效应散发导致发汗,消耗水分。使体内水分含量降低,出现燥症,也就是“消烁津液”,还会引起烦渴引饮。直接形成大便燥结,腹满惧按(太阴病是腹满喜按),类似于西医肠梗阻。
f郁热扰心、气喘,心烦不得眠,甲状腺素及α受体有发热效应,可以同时对肺和心脏造成影响。甲亢患者会出现心慌、燥烦、失眠。肺部α受体功能受到影响,高热雍肺,就会发生气喘。所以一部分的阳明病有清热的药,包括芒硝、石膏、知母等,对α受体作用比较弱,这是治标的药。α受体激动剂是去甲肾上腺素,分布于蓝斑核、网状结构等部位,这些部位也是呼吸调节中枢部位。
G阳明病有神昏谵语,阳明病体现是高热阶段,热能强,肾上腺素生物电能变弱,太阳病的反向病症。温病学派所讲的湿热症正好如此,人精神萎靡,这些是同一种症状,神昏谵语就是交感神经代偿性亢进引起的意识障碍。热能是无序能量,生物电是有序能量,热能增加会引起生物电能的无序,引起思维障碍。
这个神魂谵语根本原因在于甲状腺素分泌过多,消耗了过多的肾上腺素能,导致肾上腺能不足,导致生物电匮乏,人体的思维就缺乏了。甲状腺素消耗了胃肠、血管平滑肌等α受体的肾上腺素能,肾上腺素严重不足,血管收缩不利。血管有高热高水分的状况,就导致“脉洪大”,
H少阳阳明病,胃部同时受m受体和α受体支配,根据用药推断,少阳犯胃利用的胆碱能的化学能作用比较大,也就是所说“少阳犯胃”。一般出现咽干、口苦、便结等症状,这是胆碱发挥的苦燥作用。少阳属火,主干燥等。
一般表现是便秘,α受体兴奋会产生括约肌收缩。加上燥结,形成便秘。正宗阳明病有小便数,如果出现大小便同时不利,那么就有少阳的合症。例如治疗这类阳明病的方剂加入了限制m受体的药,典型的是栀子、猪胆汁、土瓜根、厚朴等,这些药物都有抗胆碱能的功效。
J太阳病脉浮缓与阳明病脉实,脉实并伴随日晡潮热,确定是阳明病。这是β受体还是α受体作用的区别,β受体扩张血管,所以脉浮缓,而α受体是收缩血管,多是脉实。
I血热症,阳明病的血热症伴随α受体兴奋。这种血小板的伴热效应。血小板有α受体。
㈡太阴病
α受体收缩不利,组胺导致h1兴奋,成人甲状腺功能不全时,则可引起粘液性水肿,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是导致水肿根本原因,究其原因就是α受体作用变弱。中医所讲的寒湿内停症状,都与α受体有关,这是判定阳明太阴症的关键。
a寒湿内停,⑴有研究表明,激动α受体,有利于缩血管,消除粘膜水肿,假设α受体控制不力,就会导致水肿等现象。这个与太阴病有相似之处,太阴为湿土,也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说法,也可以断定,太阴病就是α受体抑制,热能降低导致的疾病。⑵α2受体激动剂有利于降低肺部潮气。而α受体在血管末端居多,α受体抑制,毛细血管也有充水。甲状腺分泌过少,成人则出现基础代谢低于正常,过多的蛋白质在组织间隙中积存,妨碍细胞间液流回血液,病人皮下浮肿(称粘液性水肿),记忆力和性机能减退等症状。太阴病的“脉濡软”症状非常准确。⑶自利不渴,体内存水,就不会产生渴感。④虚症,太阴病是α抑制。太阴病是β与α受体同时抑制,就转少阴病。⑤这个与太阳蓄水不同的,水钠潴留是否有联系,还无法确定,需要后续的认识。⑥心包积液、多发性浆膜腔积液等都有甲低的因素。
b食不下,甲减患者的早期表现就是食欲减退、呆滞等症状。
C腹满,腹痛,痛在寒上,热能低是诱因。这个与腹满是寒湿内停,静脉不回流产生的腹满,水液居多。短效α受体阻断药常见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等,与α受体抑制基本同理。
d太阴病与阳明病是一个相反的病症,淋巴循环主要受热能影响,糖分起促进作用。是α受体抑制所导致的热能降低,淋巴循环出现问题。分泌增加,消化不良,导致食物未经消化直接流出。α在静脉也有分布参见相关资料。肠胃有湿,就会产生溏稀。芍药就是限制泻下的药,增加胆碱能的作用,增加产热的。
e四肢烦疼,甲减患者就会出现关节疼痛,手足肿胀的症状。
而手足自温、时腹自痛,不用四逆辈,宜理中汤,这就是与四肢厥冷鉴别,是β受体兴奋表现,不用四逆辈就是意思不再使用β受体激动药物,例如附子等。
f喜温喜按,有两个原因,⑴喜按,在α受体抑制时,静脉不收缩,静脉回流动力不足,淋巴回流不足,所以按压产生人工压力,有利于弥补这个效应,所以人体会产生舒服感觉。⑵喜温,温是淋巴循环通利的条件。也对血液回流产生影响。这都可以缓解腹满。⑶因为α受体在静脉也有分布,对静脉气收缩作用,对淋巴循环回流起促进作用,一旦衰弱,淋巴回流动力不足,水液平衡将会被打破。
3)以下是穴位对比:
刺法,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阳明经是降低肾上腺素能α受体作用,在能量有一定量,在一部分使用多,其他地方用的必然就少,针灸起的就是引流作用和主导能量分配问题,这就是针灸实质。太阴经是强化α受体作用。加大摄氧量,加大静脉及淋巴回流,α受体有收缩静脉作用。
①足阳明胃经,在内经描述是多气多血,主要产热部位。受α受体和M1受体的双重控制,所以热能与胆碱能与肾上腺素α受体双重控制。
人迎是主动脉的节点,也是甲状腺动脉节点,这直接表明了甲状腺的热能属性,垂体也是一个热能调节器官。萁门穴与冲阳穴都是大动脉搏动处。缺盆下有颈横动脉。乳中是一个营养输出强点。大迎是面动脉搏动处。气舍下有颈总动脉。膺窗下有胸外侧动静脉。下关位于面横动静脉,颌动静脉。颊车有咬肌动静脉。气户有有胸肩峰动、静脉分支,外上方为锁骨下静脉。
胸部穴位重要与肋间血管、腹壁下动静脉血管等血管组织相关。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等穴均与肋间血管、胸壁下血管。大巨、归来、水道等与腹壁下动静脉联系。气冲位于动脉搏动处。
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等神经支配均与支配股动脉的股神经或神经分支。犊鼻位于膝部血管网。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等有胫前动、静脉相关点。冲阳位于足背动脉搏动处。内庭位于足背静脉网处。历兑位于足背动脉网处。
他们的循行就是血管无疑,但有些穴位是穿插作用。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与股动脉基本相同。在四肢远端,血管与阳明经循行比较明显,在肩部循行有所弱化,与厥阴经开始交叉,有些穴位是交叉作用。例如巨骨穴与天泉穴有明显的交叉作用,
例如阳明经曲池穴,能提高血氧饱和度6.41%,降低收缩压23.6(血管扩张作用)。还有《上海针灸杂志》的针刺合谷穴导致迎香穴发热,明显的阳明经有提高热能,降低生物电能的作用,详见解密伤寒论,阳明经还有供应营养作用,例如乳中、寸口等典型主动脉的血管,成了营养吸收的功能。
地仓穴也是面神经与三叉神经分支的结合部位,有利用肾上腺素能拮抗胆碱能的作用,治疗口眼歪斜及流诞。α受体有限制腺体分泌作用。
特例穴位:阴市穴偏向厥阴经,治疗也是其余的病症。
②手阳明大肠经,大肠也是一个产热器官,迎香穴是三叉神经分支,三叉神经是一个敏感神经,应该是肾上腺素能神经,它的刺激有利于与肾上腺素能的分泌。扶突、天鼎等有深层有颈升动脉。合谷穴是挠动脉节点。巨骨有肩胛上动脉。肩髃旋肱后动、静脉。臂臑有肱深动静脉。手三里下有桡返动脉。这些均沿主要动静脉循行。偏历有头静脉。阳溪穴有头静脉,桡动脉本干及其腕背支。
③足太阴经,三阴交穴是一个特殊穴位,三者兼具,有胫动脉,也有胫神经(肾上腺素神经),也有隐神经分支(胆碱能神经),基本处于三者交汇的一个地方。阴陵泉、地机等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血海穴有股动、静脉肌支。腹结穴处有肋间血管。大都穴是胫神经分支,坐骨神经同时控制主动脉血管循行,淋巴系统情况不明。
食窦、周荣穴位于胸外侧动静脉处,有胸背动、静脉及第六肋间动、静脉,这些穴位都与肺部呼吸有直接关系。也可以看出太阴脉是增加摄氧量的一个经络,有促进血液回流的因素。与淋巴作用需要整理。
④手太阴肺经,医宗金鉴中直接描述中府穴是动脉应手,而寸口历来诊脉关键,这是一个最典型的动脉部位。经渠位于桡动脉侧处,尺泽桡侧返动、静脉分支及头静脉,太渊布有桡动、静脉。侠白布有头静脉及肢动、静脉分支。天府下有头静脉,注射用主要静脉之一。中府穴下有腋动、静脉,胸肩峰动、静脉,这些都是主要动静脉循行区及神经支配区,淋巴情况待整理。
4)中西药比对
阳明病以治热为主,太阴病以补热为主。而α受体用药是伤寒论通用药,而温病派用药多针对甲状腺素。提几点,至于用药有点耗费功夫,就自己整理吧,仅提几点。以下用药原则与阳明病用药是一样的,加减方只是掌握一个尺度的问题。
①太阴病与太阳伤寒用药有相似之处,太阳病属于β受体无法抵挡寒冷,α受体没启动造成的。因此通过一些额外刺激α受体的药物,提高发热能力,太阴病相同。而理中汤里都是提高热能,限制生物电能(包括肾上腺素能及胆碱能)的药物,白术是兴奋α受体的。人参、炙甘草、干姜是提高热能总体水平的。附子、肉桂、干姜等也是太阳伤寒的常用药物。太阴在泉,甘化,糖分能够替代一部分热能作用。
最典型药物研究:人参有拮抗α受体抑制,不受α受体阻滞剂限制,降低肾上腺素能及胆碱能的神经控制作用,是提高热能的药品{4、5},同时起到休养的作用,包括对生血、活血等作用。干姜是抑制乙酰胆碱能,及抑制肾上腺素能,限制神经作用,提高热能作用。这是一个很好共性。
②而桂枝汤一般是兴奋α的,用在太阴病和太阳病,桂枝汤用在太阳病是增加发热能力,补充β受体发汗能力的。而用在太阴也是提高α受体发热能力的,麻黄汤同时兴奋α与β,发热、发汗力量比较强。
③麻子仁与枳实不同,反向作用,在脾约丸中有应用,麻子仁抑制α作用,,桃仁虽然没有直接相关的α受体作用研究,但它能增加股动脉流量、促进胆汁排放等作用,可以判断,它对α受体有反向作用。类似于β受体作用。生姜似乎有兴奋α受体功能,需要实验确定,同时又可以生热。
④芒硝、石膏等药物是限制α排水能力的,这些都是有聚水能力,抵消,α收缩粘膜组织导致的水分损失的。黄芩是抑制α受体的发热效应的药物,黄连是抑制胆碱能的。
⑤少阳阳明合病的方剂有栀子豉汤、猪胆汁、厚朴等,栀子、厚朴兴奋胆碱能抑制作用的,提高m受体的抑制热能作用,而大黄是利用泻下作用。茵陈、蜂蜜等有刺激肠胃蠕动功效,抵消α受体收缩作用,也有应用。
⑥阿糖苷酶α是治疗庞贝病的,在中医里有治痿读取阳明的说法,而阿糖苷酶对兴奋α受体有明显的匹配,发热等等,说明中西医是完全一致,而治痿读取阳明的说法也没有错。
⑦白术是典型的α受体兴奋剂,就是通过兴奋α受体来排除肠壁粘膜组织的水分(与茯苓有显著区别,茯苓作用在肾,替代醛固酮作用),同时也刺激m受体,相对比较干燥。
利尿这也是理中汤的常用药,而猪苓汤是利尿剂(入少阴经),与刺激肾小球细胞有关,这个也是多巴胺受体区域,也可能对抗α受收缩肾小管作用。建中汤是加饴糖,糖分增加产热。
1、基础文献
{1}李崇文、马晓松、樊雪等,白术对动物胃肠运动及小肠平滑肌肌电影响,基础医学与临床(s1)
{2}丁立,桑民敬,袁修干手分为多节段的人体热调节模型研究工程热物理学报
{3}张志光.α_1—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作用[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
{4}杨世杰,王丹.人参茎叶二醇组和三醇组皂甙对血压等作用影响[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7(1):20-22.
{5}王艳华.人参皂甙对手术应激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及免疫靶器官中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ACTH阳性细胞数的影响[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12-15.
{6}NocerinoE,AmatoM,IzzoAA.Theaphrodisiacandadaptogenicpropertiesofginseng[J].Fitoterapia,2,71Suppl1:S1-S5
{7}张明发,沈雅琴.温里药"温中散寒"药理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30-32.
{8}许庆文,卢传坚,欧明,等.干姜提取物对兔急性心衰模型的保护和治疗作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5():-.
{8}SuekawaM,AburadaM,HosoyaE,etal.Pharmacologicalstudiesonginger.Ⅱ.Pressoractionof[6]-shogaolinanesthetizedrats,orhindgnarters,tailandmesentericvascularbedsofrats[J].JPharmacobiodyn,,9(10):
{9}王梦,钱红美,苏简单.干姜乙醇提取物解热镇痛及体外抑菌作用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05):11-13.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