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用药思路初探

中医大家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在中医界影响颇深,张先生本人用药精炼,组方严谨,疗效卓著,本人觉得其组方思路非常值得研究借鉴。

张锡纯对仲景经方甚是推崇,曾云“夫以愚之管窥蠡测,较之仲师何异萤火之比皓白”,但张所传世医案中却很少能看到经方“原型”出现。在他看来,运用经方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学会“察机”。针对病机用药,不仅体现在“临证察机”上,而且要做到“圆机活法”、“治发机先”,防患未然。张氏善创新方,然所创新方皆有所本,所本即经方的脉络或骨架,“看似超出经方象外,实则入于经方圜中”,“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一、临证察机:大青龙变犹龙汤。

不同时代的医家经方都由其所处的特定时空背景决定,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经方的效用价值会随着时间、空间、地点的改变而受到影响。只有自觉地探求时空的变化对于治法影响的机理,才可能在更高的层次让治疗契合“天人相应”的大原则。张锡纯说:“人之禀赋随天地之气化为转移,古今之气化或有不同,则今人与古人之禀赋,其强弱浓薄偏阴偏阳之际不无差池,是以古方用于今日,正不妨因时制宜而为之变通加减也。”张仲景时代伤于寒者多,而张锡纯时代感受温热之邪者多,虽然由汗疏散郁热之理不变,但方药必须因时而变。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方良”。

组成:桂枝、麻黄、杏仁、甘草、石膏、生姜、大枣。

功用:发汗解表、清热除烦(恶寒重,发热重,“不汗出而烦躁”)

方解:麻黄、桂枝合用,可发汗、温通血脉;甘草、石膏合用,甘、寒可以生津、清热除烦;姜、枣合用则顾及正气,扶正祛邪。可谓面面俱到。

(关于大青龙汤名字的由来,有这么个说法,青龙是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一,五行学说中,东方五行属木,其色为青,曰青龙。龙能翻江倒海,行云降雨,大青龙汤发汗解表、与水有关,故曰青龙汤。大青龙汤是麻黄汤的一个附方,大龙能够行云降雨,譬如大青龙汤发汗解表,汗出而解。)

张师在临床应用大青龙汤后总结:寒性收敛多用麻黄之开腠,而温性疏泄则用犹龙汤之清透。连翘(一两)、生石膏(六钱,捣细)、蝉蜕(二钱,去足土)、牛蒡子(二钱,炒捣)……此方所主之证,即《伤寒论》大青龙汤所主之证也。然大青龙汤宜于伤寒,此则宜于温病。至伤寒之病,其胸中烦躁过甚者,亦可用之以代大青龙,故曰犹龙也”。

犹龙汤之使郁热由表而散者,是郁热阻滞气机为本,连翘、蝉蜕、石膏、牛蒡子作用于郁滞之气机,气机得开,郁热自然由汗而散。“连翘原非发汗之药,即诸家本草,亦未有谓其能发汗者。惟其人蕴有内热,用至一两必然出汗”,正是此意。

这里我要特别说明一点,不是说所有郁闷的人一定要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或小柴胡汤来舒肝解郁,如果患者属于肺气闭郁有表证的,就不需要用疏肝的药,而要用开表的药,比如大青龙汤或麻黄汤,麻黄解表散寒,桂枝解肌发汗,二者同用,一鼓作气把肺盖打开,大气一转,肺之郁闷立散。正所谓“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愤,是喘促气急,痞闷之意)。

二、圆机活法:白虎类代承气汤。

张锡纯认为临证用药是没有固定套路的,要随“机”应变,经方“宜因时、因地、因人细为斟酌”,张锡纯一生都在研究天地变化之理,人病之理,组方之理,在理没有弄明白的时候,他一面积累经验,一面揣摩气机运化之理,而不是简单地按症给药,拘执不化,“重用白虎汤即可代承气”即是他圆机活法的明证。

张说:“愚当成童时,医者多笃信吴又可,用大剂承气汤以治阳明腑实之证,莫不随手奏效。及愚业医时,从前之笃信吴又可者,竟恒多偾(愤,败坏)事,此相隔不过十余年耳”。因为方是不变的,人之病症是变化的,若单纯执着于“对症状体征用药”而不能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活学活用,无异于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结果很可能是范“笃信吴又可者,竟恒多偾事”的错误。

承气汤:

组成:大黄12克、厚朴9克、枳实9克、芒硝12克(去芒硝为小承气汤)。

用法:水煎服。功能;峻下热结。

主治:

1、肠胃燥热积滞。证见大便坚实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高热神昏,谵语,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

2、热结旁流。证见下利清水臭秽,虽利而腹满胀痛不减,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数。

方解:本方为泻下之峻刺,有通便泻热之功。方中以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为主药;辅以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

积滞不去,由于气滞不行,故佐以枳实、厚朴消痞除满,行气散结,四药合用,有峻下热结的功效。对于肠胃燥实、郁滞不通者能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承气。

本方治症是因实热与燥屎壅结于里所致。本方主证前入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痞”是自觉脘有闷塞压重感;“满”是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是指肠中粪便既燥且坚按之坚硬;“实”是指肠胃有燥粪与热邪互结,而有便秘、腹痛拒按,或下利清水臭秽而腹胀满不减。

白虎汤:

石膏(锻)、知母(生)、甘草(生)、粳米,水煎服。

方歌:胃热白虎汤,知母生用良,石膏合甘草,粳米共煎尝。

人参白虎汤:是白虎汤加人参组成,属于清热剂,具有清热、益气、生津的功效。组成药物有人参、知母、石膏、甘草、粳米。

方中石膏辛寒质重、轻透气热。知母苦寒滑润,善泻火滋阴,两药合用泻热滋阴润燥,为治疗阳明热邪的要药;甘草、粳米益气和中,使泻火不伤脾胃;加人参可以益气滋阴,临床上凡是里热炽盛津伤伴有伤气症状,都可以选用白虎加人参汤。用本方治疗糖尿病、各种脑炎、肺炎、产褥热等都有较好的疗效。张氏不但喜用这一方法治阳明腑实便秘证,且认为这较之投以承气原方更显稳妥。他说:“愚治寒温之证,于阳明肠实大便燥结者,恒投以大剂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往往大便得通而愈,且无下后不解之虞”。并且“凡遇有证之可下而可缓下者,恒以白虎汤代承气,或以白虎加人参汤代承气,其凉润下达之力,恒可使大便徐化其燥结”。

三、治发机先:小青龙后从龙汤

中医历来有“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之说,皆是围绕病机而非症状来讲的,并且以此来甄别为医者境界之高下。仲景之学中很多地方都渗透着“治未病”的理念,如小青龙汤四去麻黄的加减就是“治发机先”的具体体现。

小青龙汤:方剂出处自《伤寒论》。

组成:桂枝12克,半夏、干姜各10克,麻黄、白芍各8克,细辛4克,五味子、甘草各6克。(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

用法用量:煎服,每天1剂。

(另有小青龙汤方如下

组成:麻黄9克,细辛、五味子各3克,桂枝6克、白芍9克,干姜3克、炙甘草6克,半夏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服。)

功效:解表蠲(捐juan,去除,免除)饮,止咳平喘。

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痛,头面四肢水肿,舌苔白滑,脉浮。

解方:方中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五味子敛肺止咳;白芍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兼助麻黄、桂枝解表;半夏燥湿化痰,蠲饮降浊;甘草解毒,调和诸药。

张锡纯参透了仲景小青龙汤的用方机理,另辟蹊径,创制了从龙汤:“外感喘证服小青龙汤愈而仍反复者,正气之不敛也。遂预拟一方,用龙骨、牡蛎各一两以敛正气,苏子、清半夏各五钱以降气利痰,名之曰从龙汤,谓可用于小青龙汤之后”。

从龙汤:《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处方:龙骨1两(不用煅,捣),牡蛎1两(不用煅,捣),生杭芍5钱,清半夏4钱,苏子4钱(炒,捣),牛蒡子3钱(炒,捣)。

[龙骨(不用煅,捣)30克,牡蛎(不用煅,捣)30克,生杭芍15克,清半夏12克,苏子(炒,捣)12克,牛蒡子(炒,捣)9克]

主治:外感痰喘,服小青龙汤病未全愈,或愈而复发者。

用法用量:热者,酌加生石膏数钱或至1两(即酌加生石膏10~30克)。

张锡纯认为:“平均小青龙汤之药性,当以热论。而外感痰喘之证又有热者十之八九,是以愚用小青龙汤三十余年,未尝一次不加生石膏。即所遇之证分毫不觉热,亦必加生石膏五六钱,使药性之凉热归于平均。若遇证之觉热,或脉象有热者,则必加生石膏两许或一两强。若因其脉虚用人参于汤中者,即其脉分毫无热,亦必加生石膏两许以辅之,始能受人参温补之力。至其证之或兼烦躁,或表里壮热者,又宜加生石膏至两半或至二两,方能奏效。盖如此多用石膏,不惟治外感之热,且以解方中药性之热也”。

张氏从龙汤(滋阴养血化痰)的创制和小青龙汤(外感咳痰喘)的使用,无一不在病机上推敲,如此才可临证时契合病机,并对病变的下一步变化做到“胸中有数”。

总结:经方治疗有病原疗法、对症疗法、证候疗法、协助自然疗能之法四种(《祝味菊医学五书评按》),然方证必“求于本”,这个本或者说这里的核心或终极目标应在“察机用药”,要会辨别病机,觉察气机,只有善于“察机”才可能如张锡纯般因证、因时、因人活用经方,做到临证不惑,三因致宜。

古语云“道无术不行,术无道不远”。仅仅以病统症,对症状体征用药的“方症对应”用药思路只能算是经方的入门阶段,属于术的层次,而“治发机先”、“临证察机”、“圆机活法”才是进入了“道”的层次,距离“大师”就更近了一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xz/64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