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著名企业家、首位登上《福布斯》杂志封面人物的马云说过:“商界有三种人:生意人、商人、企业家。生意人以钱为本,一切赚钱的事都做;商人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些事做,有些事不做;企业家为社会创造价值,改变社会的风气。”在祖国西南边陲德宏,芒市海华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水奇用短短1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儿时的“脱贫梦”、年轻时的“财富梦”和成功后回报社会的抱负……他用坚定的信念、信任、信心抒写了一段商海传奇,更实现了他从打工仔向企业家的完美蜕变。
开栏的话:
中国梦,我们的梦。在全州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过程中,为进一步弘扬我州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理想信念和干事创业精神,展示非公企业的影响力和良好品牌形象,汇聚德宏非公企业的正能量,共同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德宏州工商联、德宏团结报社联合开设“德宏企业家·共筑中国梦”宣传专栏,对全州多家企业进行系列宣传报道。专栏文章于今日起陆续刊出。
陈水奇:芒市海华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历经十余年的艰苦创业,他把原先单一的个体经营模式逐渐发展为一家集矿产开发、珠宝首饰加工销售、酒店娱乐、商业地产开发运营的多元化企业,公司员工近千人,年末集团公司净资产2.62亿元,仅年完成税费多万元,陈水奇也先后被评为“云南省第十一届优秀企业家”、“云南省芒市第一届劳动模范”和“‘评星晋级创三百’百佳书记”。今年年初,公司又被评为“云南省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他在生产经营中勇于进取、锐意创新,踏实经营。在他的带领下,公司自身实力不断提升,先后被评为云南省黄金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云南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云南省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他热心公益,先后捐资近千万元。他在提倡科学发展、创造和谐的过程中,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出发,做了大量关心职工、缓解员工心理压力的工作、重视员工的福利兑现,得到了员工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淘金打工露头角
年,毛泽东逝世、唐山大地震、文化大革命结束……那一年,陈水奇出生在福建莆田一个贫苦农家。在那百废待兴的年月,年幼的陈水奇边读书边帮着家里干农活,一家人风里来雨里去却只能勉强糊口,望着茫茫的大山,他暗下决心努力读书走到山的那一边,改变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命运。
年,陈水奇的家境并没有因为改革开放的大潮而有什么起色,面对着家里发黄的墙壁和妹妹的入学通知书,16岁刚初中毕业品学兼优的他毅然放弃学业扛起家庭的重担,远走深圳打工补贴家用支持妹妹上学。“哥哥学习很好,但那时候,家里很穷很穷,根本担负不起我哥我们两个人读书的费用,他可能觉得他长大了是哥哥,他应该支持我完成学业。”回忆起当年的境遇,陈水奇的妹妹不禁泪眼朦胧。妹妹没有辜负哥哥的期望和付出,如愿完成了哥哥的大学梦,成了家里唯一的大学生,也成了陈水奇如今生意上的得力助手。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深圳,改革开放的成功已经在各行各业的欣欣向荣中显现了出来,全世界最好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等等汇聚于此。只身来到改革开放最前沿的陈水奇“投靠”在开小商店卖些百货、小五金的表叔那里,帮着表叔打打零工。那时候的深圳街头早已是车水马龙,而在老家汽车还是很新奇的玩意,每当一辆辆汽车驶过,陈水奇都望着它们“发呆”。当时,只梦想能吃饱肚子再赚点钱供妹妹上学的他还不敢奢望拥有一辆汽车,头脑灵活的他“发呆”只是因为琢磨着“这么多汽车,总会有车坏了要修理吧。”于是他渐渐萌生了“要成为一个汽车修理工”的朴实理想。然而,16岁的他尚未成年,而且没有任何汽车修理技术,他几乎跑遍了深圳所有的汽车修理厂都没有厂愿意要他。但执著的他并没有放弃做修理工的梦想,在帮表叔打理好小店生意的闲余,他就带着表叔的工具去街上帮人修自行车。“我那时没有任何修汽车的技术,没厂要我,也没师傅愿意带我,但我心想可以从修自行车开始摸索,于是一有时间我就去街上修自行车,一是练手二是能挣一点是一点,由于‘无证经营’,我还经常被城管撵……”回忆起当年的窘迫,陈水奇笑了。那时的他很希望有一家自己的修理店,但高额的房租对于当时一穷二白的他来说只能是一种奢望。
年,陈水奇在一所小学旁边找到一个铺面,咬着牙顶着高额房租,开起了自己的小百货店,当起了小老板。不幸的是,这个店后来受附近拆迁而倒闭,亏了两万多元,他又回到了打工的日子。年,一场大病,陈水奇只得回家养病。
“那时,我舅舅在芒市开了一家小金店,他告诉家里德宏这边空气、环境适合养病,于是年我来到德宏边养病边帮舅舅打点铺子。”陈水奇是个闲不住的人,做事勤快利落,脑子灵学东西快,在他的协助下,舅舅的店生意蒸蒸日上,短短几个月,店里的利润便提高了很多。此时,陈水奇的经商天赋已初露端倪。“当时非常想有一间自己的店,想赚一点钱。”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年初,陈水奇遇到一个绝好的机会。当时一家小金店因为生意不好想转手,他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便把店给转了过来。“当时下了决心把那个店转下来,但是没钱,我找亲戚朋友东拼西凑想尽一切办法才筹了5万多块钱,铺子转过来后,全身只剩20来块钱。”说起创业时的艰辛,历经风雨的陈水奇显得很平静,但无人能感受他那时的复杂心情、辛酸往事。
用如今的标准来衡量,他转来的那个店几乎不能称为一家店更何况是金店:店面小得多几个人便转不过身来,而且完全没有装修。陈水奇简单地把墙刷白便开始营业,主要卖黄金。正是这个小店,成就了日后陈水奇的致富梦。那时的芒市金店零售经营方式相对刻板,在深圳上了“社会大学”的陈水奇深知诚信的经商第一要诀,他大胆创新,在德宏乃至滇西金银珠宝行业中推行“一周包退包换、终身保修”的销售方式,不到一个月,金店销售量便开始“蹭”“蹭”“蹭”上升,金店的口碑也越来越好,许多大客户都放心地把黄金寄售到他的店里,而且他大胆地把同行并不看好的白金大量摆上柜台。不到两年的时间,陈水奇的金店依靠诚信、创新和贴心销售服务,经营业绩和珠宝工艺很快跻身芒市第一,他也终于“捞”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几年后,国家黄金市场开放,陈水奇乘风而上在同行们还在继续做零售的时候,做起了金银珠宝首饰批发业务,为了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他还收购了芒市民族银器厂。很长一段时间,他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甚至是店面装饰都一度成为同行学习的模本。商场如战场,在金店经营管理上,陈水奇一步一个脚印,一直是同行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真正令他成功转型的是他决然退出金银珠宝零售、批发市场。
年,陈水奇觉察到云南矿业市场前景较好,而且金矿是他公司产业链的上端,从未涉足矿业的他迎难而上,离开德宏到省内其他地州参与金矿开发。“那时,我的批发生意越做越大,我也更加觉得‘不能一辈子做中间商,要拥有自己的矿山’,而且当时我觉得矿业的前景会很好。于是,我离开德宏,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寻找机遇。很多同行开玩笑说我是‘疯子’,不好好做批发跑去搞金矿。”陈水奇笑道。年,陈水奇再次回到第二故乡德宏,恰好,那一年是黄金生意的一个低谷期,潞西金矿改制,当时矿上的条件不算好,资源比较少,同时还有上千万的管理费用。在原金矿股东方中标后不敢接手的情况下,陈水奇说:“我来做,而且我有决心做好。”为了凑齐这笔数千万的收购费,他再次东拼西凑,债台高筑。
由于陈水奇和他的团队勤奋好学、注重环保、坚持新技术创新,自主研发并获得了一种“高温无氰载金炭解吸系统及控制方法”和一种“氧化粘土金矿渗透处理和筑堆方法”国家发明专利,金矿很快扭亏为盈,成为州内矿业的龙头企业和纳税大户。陈水奇的公司也先后荣获“年-年度诚信民营企业”、“年度纳税大户”、“云南省黄金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
中国玉都显身手
德宏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且一直是缅甸翡翠毛料进入国内最大、最重要的关口。德宏珠宝交易历史悠久,上世纪80年代芒市珠宝交易便异常火爆,进入21世纪,由于芒市珠宝交易一直存在小、散等状况,加上广州、平洲、揭阳等外地市场的崛起,芒市乃至整个德宏的翡翠玉石交易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一切,陈水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年,经过对广州、四会、平洲、揭阳等珠宝市场的考察,对第二故乡有着深深感情的陈水奇大胆提出振兴芒市珠宝行业,建芒市自己的珠宝城的想法,于是便有了珠宝小镇的理念,理念刚一提出来,陈水奇便遭到了很多朋友的反对,而他也深知其中要承担巨大的风险。随后,陈水奇撰写了一份玉回云南的可研报告上报党委、政府。很快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玉回云南”的号召,德宏州委、州政府也提出了“一都三城,五大基地”的珠宝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全力打造“美丽德宏·中国玉都”品牌。
再一次,陈水奇做了自己人生的又一大选择,他卖掉了手上21座矿山中的18座,几乎将自己的全部家当都投入了“德宏(国际)珠宝小镇”的建设中。工程于年开工建设,年完工,小镇集玉石、宝石、奇石、黄龙玉、树化石、水晶等毛料、半成品、成品的展销、竞拍、批发、零售及精加工为一体,这些业态相互支撑、拉动,形成全世界独一无二、产业链最齐、品位最高的珠宝专业市场。这个由珠宝步行街、公盘中心、五星级酒店(未完工)、高档公寓等组成的产业化国际交易中心项目预计总投资16亿元,总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米,商铺、摊位余个,是云南首个珠宝产业综合体,被业内称为珠宝界的一艘巨型航母、世界珠宝第一镇。
陈水奇深知建了珠宝小镇还远远不够,要吸引客商留住客商才行。在珠宝小镇的经营管理中,陈水奇“筑巢引凤”对进驻商家给予免租三年政策,并施行玉雕师创业补助,帮助商户提供融资担保,定期组织商户参加培训,提供贴心的商管和物管服务;每年10月举办“中国·芒市泛亚珠宝博览会”等。同时,坚持打造“无假货、零投诉”品牌,专门建立了一支“珠宝督察队”每天巡视,并明确规定对售假货、B货的商家将没收销毁、经济重罚、公示,或者清出市场取消经营资格。到目前为止,珠宝小镇没有发现一件假货,没有发生一起客户投诉事件。
陈水奇和他的珠宝小镇作为德宏珠宝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也得到了业界的充分肯定,年开始,珠宝小镇先后成功举办“泛亚珠宝博览会”、“珠宝采购会”、“金象奖玉雕作品大赛”等德宏州系列珠宝文化产业盛会。珠宝小镇也获得了“最具投资价值的云南十大旅游地产”、“德宏旅游购物(珠宝)品质保证单位”、德宏州“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亚洲珠宝第一镇”等诸多殊荣,为进一步推动德宏珠宝产业升级,提升芒市城市品位,增强城市功能,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带动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推进“康体天堂·休闲芒市”品牌的打造作出了积极贡献。
如今的德宏已经将珠宝文化产业确定为新兴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在德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逐渐显露了出来,年,德宏珠宝玉石产业交易额便接近亿元,陈水奇大胆创新再一次得到了收获。“不管是出于对德宏的感情还是公司的发展,德宏在珠宝玉石产业发展上的优势是明显的,而且再兴这个产业也是很多德宏人的梦想,我有这个机会有这个条件,我有责任去做这个事回报这片土地。而且要做就要做到最好。”陈水奇坚定地说。
助人为乐显抱负
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陈水奇也从没忘记回报第二故乡。多年来,陈水奇投入了近万元帮助芒市地区一些村寨修路铺桥;从农村走出来的他,更没有忘记那些山里如他当年一样怀揣走出大山梦想的贫困学子……“这片土地养育了我们,我们不能忘本。现在还有很多人不富裕,我不能让那些山里的贫苦学子像我当年一样无法继续学业,我能帮他们多少是多少,我也希望带动更多先富裕起来的人一起去关心帮助他们。”他说。拒不完全统计,10多年来,他通过各种机会捐资助学、架水修路等公益事业上投入多万元。对资助过的贫困大学生,陈水奇鼓励他们,能飞多高就飞多高,毕业后考研考博考公务员,如果愿意回来,我的公司永远欢迎你们。每到过年过节,受过陈水奇帮助的乡亲都会带着土特产到公司看望他,在群众心中,他就是土生土长的德宏人。
后记:
每一代人、每一个人都注定有其成长的大环境和对应的梦想,很多人的梦想随着大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了,有些人执著地坚持下来了。大浪淘沙,很多人成了沙砾,一些人积淀成了金子。陈水奇,一个普通的农家孩子,带着改变世代“刀耕火种”命运的梦想走出了大山;陈水奇,一个为了谋生的打工者,带着奔“小康”的梦想四处闯荡;陈水奇,一个商海的踏浪者,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激流勇进;陈水奇,一个成功的民营企业家,用他的坚持完成了回报社会的抱负。“国富民强是全体国人的梦想,国家的梦想由一个个小的个人梦想组成,只要我们坚持努力下去实现这一个个小的梦想,那么‘中国梦’一定会实现。”陈水奇如是说。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