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李从悠 http://pf.39.net/bdfyy/bdflx/140308/4350709.html
前言:背景大家都知道,前期在中风系列中提到过尤在泾的中风八法,现将尤在泾《金匮翼》瘟疫大法主要内容分享于下,供大家参考。
尤在泾,名怡,清朝约康熙至乾隆年间人,江苏苏州人,著有《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金匮翼》、《医学读书记》等。性沉静,淡于名利。家贫,曾卖字于佛寺,往来却是一时名流人物,晚年治病之余多读书、灌花、饲鹤,观鱼,间作诗文。其绝笔诗曰“椰瓢松尘有前缘,交好于今三十年。曲水传觞宜有后,旗亭画壁猥居前。病来希逸春无分,老至渊明酒已捐。此后音尘都隔断,新诗那得到重泉”。
瘟疫大法开篇即认为瘟疫与温病不同,温病调理得当不至死,也不会传染多人。瘟疫则不同,感天地之厉气,最为恶毒,感而发病往往致死,其甚者,致于灭门。然后讲瘟疫大法分为五门,分别为:
1.邪气独盛于表,里无热证者,活人败毒散。
治伤寒时气,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疼,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呕哕寒热,并皆治之。
羌活独活前胡柴胡甘草桔梗人参川芎茯苓枳壳
上十味,各三十两,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时候,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
所谓邪气盛于表,即风寒湿侵袭的表证,并且里无热象,活人败毒散即人参败毒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该书治伤寒首方。方剂学教材将其归为解表剂中气虚外感适宜方。从其病症描述看表现为风寒湿邪侵袭肌表引起的局部乏力疼痛症状、发热症状、肺失宣发肃降引起的呼吸道症状以及寒湿之邪致中焦气机不利引起的消化道症状。本次疫情中,有专家学者曾指出可以用此方加减预防及治疗,尤其针对儿童及中老人体虚者。
2.寒湿独行,病在肌皮胸膈,东坡圣散子。
治伤寒、时行疫疠、风温、湿温,一切不问阴阳两感,表里未辨,或外热内寒外寒,头项腰脊拘急疼痛,发热恶寒,肢节疼重,呕逆喘咳,鼻塞声重;及食饮生胃脘,胸膈满闷,腹胁胀痛,心下结痞,手足逆冷,肠鸣泄泻,水谷不消,时自汗出,小便不利,并宜服之。上为粗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取一盏,去滓,热服,不计时候,取遍身微汗即愈,..时气不和,空腹饮之,以辟邪疫。(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
治一切山岚瘴气、时行瘟疫、伤寒风湿等疾,有非常之功。如李待诏所不可胜记。苏东坡勒石以广其传,圣散子之功益着。徽州郑尚书在金陵,用此治伤寒,活人甚众。故知其大能散寒湿,驱除瘴疟,实有超凡之效也。(金匮翼载)
苍术(制)防风浓朴(姜制)猪苓泽泻(煨各二两)白芷川芎赤芍藿香柴胡(各半两)麻黄升麻羌活独活枳壳细辛吴茱萸(泡)藁本茯苓(各七钱)石菖蒲草豆蔻良姜炙甘草(各二两半)大附子一枚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二蛊,枣一枚,煎八分,稍热服。
该方中麻黄、柴胡、防风、升麻、羌活、独活、白芷、藁本走表主升,苍术、厚朴、藿香、草豆蔻、石菖蒲入里化湿,猪苓、泽泻、茯苓下行利湿,吴茱萸、良姜、大附子入里温中,川芎、赤芍活血,可以说是藿香正气散的加强2.0版本。也难怪和剂局方用法中写“时气不和,空腹饮之,以辟邪疫”。本次疫情指南中临床观察期主张乏力肌肉疼痛伴有腹泻症状者主张使用藿香正气系列便与此相符合。
3.表里俱病,盛于表,东垣普济消毒饮。
黄芩(酒制,炒)黄连(酒炒,各五分)人参(三钱)陈皮元参(各二钱)甘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各一钱)僵蚕升麻(各一钱)柴胡(五分)
该病原文中载“泰和二年四月,民多疫疠。初觉憎寒壮热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口燥舌干,俗云大头伤寒。诸药杂治终莫愈,渐至危笃。东垣曰∶身半以上,天之气也,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目而为肿耳。须用芩、连等药,共为细末,半用汤调,时时稍热服之;半用蜜丸噙化,服尽良愈,活者甚众。如大便硬,加酒蒸大黄一钱或二钱以利之;肿势甚者,以砭针刺之,或加防风、川芎、薄荷、当归各五钱,水煎,时时服之”
该方方剂学教材中有涉及,主要针对大头瘟病,表现为头面红肿疼痛,恶寒发热,咽喉不利,口干舌燥等上焦火热证,主张清热解毒的同时疏散头面风邪。该症状与目前疫情症状不符,所以未见应用。
4.病不在表,又不在里,独行中道,吴又可达原饮。
槟榔(二钱)草果(五分)浓朴(一钱)芍药(一钱)甘草(五分)黄芩(一钱)
上七味,以水二蛊,煎八分服。
达原饮具体治疗以后会涉及,暂将《温疫论》其病势描述为表里九传法:
温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也。初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其时邪在伏脊之前,肠胃之后,虽有头疼身痛,此邪热浮越于经,不可认为伤寒表证,辄用麻黄桂枝之类强发其汗。此邪不在经,汗之徒伤表气,热亦不减。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其渴愈甚。宜达原饮。
间有感之轻者,舌上白苔亦薄,热亦不甚,而无数脉,其不传里者,一二剂自解;
稍重者,必从汗解,如不能汗,乃邪气盘踞于膜原,内外隔绝,表气不能通于内,里气不能达于外,不可强汗。或者见加发散之药,便欲求汗,误用衣被壅遏,或将汤火熨蒸,甚非法也。然表里隔绝,此时无游溢之邪在经,三阳加法不必用,宜照本方可也。
感之重者,舌上苔如积粉,满布无隙,服汤后不从汗解,而从内陷者,舌根先黄,渐至中央,邪渐入胃,此三消饮证(达原饮加大黄、葛根、羌活、柴胡)。
若脉长洪而数,大汗多渴,此邪气适离膜原,欲表未表,此白虎汤证(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如舌上纯黄色,兼之里证,为邪已入胃,此又承气汤证。
简单概括为初期具备温病特征,即先恶寒后发热,后但热不寒,且汗法下法无效,具备传染性,且舌苔多白厚,重者如积粉。本次疫情中医指南3至5版均应用达原饮作为基础方之一,其舌苔厚腻极为明证。但是网上中医有识之士对该病在脾胃中焦还是在肺多有异议,尤其是重症呼吸困难患者。因为多数重症患者后期表现的为呼吸困难与舌苔表现不符,更结合胸部CT大胆猜测舌苔厚腻为肺部炎症大量渗出,因为严重渗出影响了肺泡的呼吸换气功能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失常引起肺部瘀浊丛生。因此针对重症治疗的关键在于改善肺泡微循环,促进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可谓真知灼见。(出自新浪微博忘我在)
5.表里俱盛,里证复急,陶尚文三黄石膏汤。
治瘟疫大热无汗,发狂不识人。
石膏(三钱)黄芩黄连黄柏(各一钱五分)豆豉(半合)麻黄(一钱)栀
上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三分,连进三五剂而愈。
方中含三黄(黄连、黄芩、黄柏)加栀子清热解毒,并以麻黄、豆豉、石膏透发宣发,可以说就是可以说就是加了宣发功效的古代抗生素,能清三焦火热的同时以火郁发之。另外还附了一个时病表里大热欲死方,具体如下:
大黄寒水石芒硝石膏升麻麻黄葛根紫葛(各等分)
上为末,方寸匕,水服,日二。
大黄、芒硝、寒水石、石膏、升麻内清下透,麻黄、葛根宣散,紫葛清热补虚,散瘀通络解毒。可以说上中下引邪外出结合活血散瘀之法。
总结
瘟疫大法原文并非此顺序,作者按照先轻后重的顺序罗列出来,从处方看无论初期风寒湿为主,还是邪伏膜原证,还是表里有大热,均以邪有出路为主,而不是一味清热解毒。这个就是中医的特征,顺应人体的趋势,而非一味攻逐、对抗、压制。其中走表之药除了达原饮多有应用,其实达原饮变方三消饮也在运用走表药,到了发热终不解之时,除了清热解毒之外,外散、内清、下逐之法应用,当然该篇尚未论及影响神志的营分证及血分证,可以说是不足之处,一些出血症可以在《金匮翼》其他篇中可见到。
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中国历史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成药药典,该书自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刊行,至南宋理宗淳祐年间,近二百多年的时间内多次修订、增补刊刻,影响深远,值得借鉴。
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