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阳的主要成分
锁阳含花色甙(Anthocyanin)、三萜皂甙(Triterpenoidsaponins)、鞣质(Tannin)、胡萝卜甙(Dauco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熊果酸(Ursolicacid)、儿茶素(Catechin)、没食子酸(Gallicacid)。尚含挥发性成分,其中含有22个化合物,棕榈酸和油酸为其主要成分。其次含钾、钠、铁、锰、锌等15种元素及SO42-、Cl-和PO43-等离子,含有可溶性无机物总量约为生药量7%.亦含有门冬氨酸、脯氨酸等15种氨基酸。
锁阳的药理作用
1、对内分泌功能的作用实验表明:锁阳水煎剂给雄性正常小鼠和阳虚小鼠(0.5%氢化考的松0.2ml/只/日肌肉注射,连续9天)灌胃,10g/kg/d,连续9日,结果可提高阳虚小鼠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浓度,且恢复至正常水平;但对正常小鼠血清皮质醇浓度无影响。有报告指出,锁阳水提取物能显著降低正常和阳虚雄性小鼠睾丸湿重和血浆睾酮含量。
锁阳醇提物口服,可使应用氢考免疫受抑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恢复;水溶剂灌胃,能增加幼年鼠血浆皮质酮和血浆睾酮含量,提示其有促肾上腺分泌功能及肾上腺皮质样作用,亦有促性成熟作用。
2、对免疫功能的作用锁阳醇提取物给阳虚小鼠灌胃,可以恢复阳虚小鼠吞噬鸡红细胞的能力,提高阳虚小鼠的脾脏淋巴细胞转化功能;锁阳醇提取物给正常雄性小鼠灌胃,可增加小鼠脾脏溶血空斑形成细胞数。
实验表明:锁阳水提取液给小鼠灌胃,对正常和阳虚小鼠的肝脏、胸腺、白细胞总数、硝基四氮唑蓝还原试验反应淋巴细胞总数、淋巴细胞酸性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和二硝基氯苯引起的迟发型皮肤变态反应等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增加阳虚小鼠的中性粒细胞数和脾脏重量,并可增加正常和阳虚小鼠血清的半数溶血值及凝集素。实验结果提示,锁阳水提取液对阳虚及正常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无明显的影响,但对体液免疫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其他作用实验证明(炭末推进法和曙红染料法),锁阳水提取物给小鼠灌胃,可显著提高炭末推进率及第一粒红色粪便的排出时间,提示锁阳有通便作用。体外实验表明:锁阳在较高浓度下,有引起肠管运动功能紊乱,导致排便次数减少的作用。
锁阳水提取物灌胃,对阳虚小鼠微循环无明显的改善作用,提示锁阳对肾阳虚引起的气血亏损无纠正作用。锁阳醇提取物给小鼠皮下注射,对粒系祖细胞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冬虫夏草化学成分
药理学现代研究结果中,青海冬虫夏草含有虫草酸约7%,糖类28.9%,脂肪约8.4%,蛋白质约25%.
冬虫夏草中82.2%为不饱和脂肪酸,此外,尚含有维生素B12、麦角脂醇、六碳糖醇、多种生物碱等。
据医学科学分析,虫草体内含虫草酸。维生素B12、脂肪、蛋白等。虫草性甘、温平、无毒,是著名的滋补强壮药,常用肉类炖食,有补虚健体之效。适用于治疗肺气虚和肺肾两虚、肺结核等所致的咯血或痰中带血、咳嗽。气短、盗汗等,对肾虚阳痿、腰膝酸疼等亦有良好的疗效,也是老年体弱者的滋补佳品。
冬虫夏草首次记载使用是清代吴仪洛《本草丛新》,书中认为冬虫夏草性味甘,温。功能补肺益肾,化痰止咳。可用之于久咳虚喘,产后虚弱、阳痿阴冷等“虚”的病症。据研究:冬虫夏草主要含有冬虫夏草素、虫草酸、腺苷和多糖等成分;冬虫夏草素能抑制链球菌、鼻疽杆菌炭疽杆菌等病菌的生长,又是抗癌的活性物质,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有好的调节作用;虫草酸能改变人体微循环,具有明显的降血脂和镇咳祛痰作用;虫草多糖是免疫调节剂,可增强机体对病毒及寄生虫的抵抗力。
相关考证
冬虫夏草始载于《本草从新》,曰:“四川嘉定府所产者最佳。云南、贵州所出者次之。冬在土中,身活如老蚕,有毛能动,至夏则毛出土上,连身俱化为草。若不取,至冬则复化为虫。”《本草纲目拾遗》对其记载尤详:“夏草冬虫,出四川江油县化林坪,夏为草,冬为虫,长三寸许,下跌六足,屉以上绝类蚕,羌俗采为上药。”并引《七椿园西域闻见录》云:“夏草冬虫生雪山中,夏则叶歧出类韭。根如朽木,凌冬叶干,则根蠕动化为虫。”又引《柳崖外编》云:“冬虫夏草,一物也。冬则为虫,夏则为草,虫形似蚕,色微黄,草形似韭,叶较细。”综合上述文献对其形态的描述和产地、生境的记述,并参照《植物名实图考》之附图,可以确定,麦角菌科虫草属真菌冬虫夏草菌及其寄生的复合体是传统的药用冬虫夏草。然《本草纲目拾遗》又载:“《四川通志》云:冬虫夏草出里塘拨浪工山,性温暖,补精益髓。”据《新华本草纲要》考证,此处所说的冬虫夏草,是凉山虫草CordycepsliangshanensisZang,HuetLiu,为川西以及滇东北一带所用的冬虫夏草代用品,说明古代所用冬虫夏草,存在异物同名问题。
冬虫夏草属于真菌门,子囊菌纲,肉座菌目,麦角菌科,虫草属。冬虫夏草是药用名;在中国,冬虫夏草种类虽然很多,但是入药的就有两种,一种叫做冬虫夏草菌,一种叫做北冬虫夏草菌。北冬虫夏草是用大米、活体蚕蛹做培养基,在试管内模拟野生虫草菌生长时所需要的营养和生长条件,培植出的虫草,药用价值与野生相同。
虫草素的作用机理,是对小鼠肿瘤细胞系细胞的增殖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虫草素可渗入到RNA中,在细胞内可磷酸化为3ˊ——ATP,因而势必导致mRNA吸收和成熟障碍,影响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的作用。虫草素对人的鼻、咽癌(KD)细胞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临床上使用虫草素多为辅助治疗恶性肿瘤,症状得到改善的在91.7%以上;主要用于鼻癌、咽癌,肺癌,白血病,脑癌以及其他恶性肿瘤的患者。北冬虫夏草中虫草酸的含量为3.09克,野生的虫草为5.54克,虫草酸是一种D-甘露醇,甘露醇能提高血浆渗透压,导致组织内的水分进入血管内,从而减轻组织水肿,补充血浆。
虫草酸多用于脑水肿,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有调节心、脑、血管的作用,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人体的微循环、降血脂、降血压。
虫草多糖的药理试验证明:虫草多糖具有抗肿瘤、抗传染病的功效、增强性功能、补肾壮阳、益精气、防止衰老、延年益寿;对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有显著的功效。能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起到扶肝的作用。降血糖、降血脂,贫血的患者用于补血,增强脾脏的营养性血流量,虫草多糖、生物活性强,适应性广,还具耐缺氧、镇痛、镇静的作用。
西药药理
药理学现代研究结果中,青海冬虫夏草含有虫草酸约7%,糖类28.9%,脂肪约8.4%,蛋白质约25%,脂肪中82.2%为不饱和脂肪酸,此外,尚含有维生素B12、麦角脂醇、六碳糖醇、生物碱等。据医学科学分析,虫草体内含虫草酸。维生素B12、脂肪、蛋白等。现代医学临床研究表明,冬虫夏草吞噬肿瘤细胞的能力是硒的4倍,冬虫夏草所含虫草素能明显增强红细胞粘附肿瘤细胞的能力,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能明显提升白血球和血小板数量,迅速改善放化疗后的呕吐恶心、胃口差、头发脱落、失眠等症状。在中国,冬虫夏草生长于海拔高的西藏那曲地区,由于其天然虫草素含量较高,因此抗癌效果更为显著。在美国,已将冬虫夏草列为抗肿瘤新药,进入临床三期。
中医药理
冬虫夏草首次记载使用是清代吴仪洛《本草丛新》,书中认为冬虫夏草性味甘,温。功能补肺益肾,化痰止咳。可用之于久咳虚喘,产后虚弱、阳痿阴冷等“虚”的病症。据研究:冬虫夏草主要含有冬虫夏草素、虫草酸、腺苷和多糖等成分;冬虫夏草素能抑制链球菌、鼻疽杆菌炭疽杆菌等病菌的生长,又是抗癌的活性物质,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有好的调节作用;虫草酸能改变人体微循环,具有明显的降血脂和镇咳祛痰作用;虫草多糖是免疫调节剂,可增强机体对病毒及寄生虫的抵抗力。相关考证冬虫夏草始载于《本草从新》,曰:“四川嘉定府所产者最佳。云南、贵州所出者次之。冬在土中,身活如老蚕,有毛能动,至夏则毛出土上,连身俱化为草。若不取,至冬则复化为虫。”《本草纲目拾遗》对其记载尤详:“夏草冬虫,出四川江油县化林坪,夏为草,冬为虫,长三寸许,下跌六足,屉以上绝类蚕,羌俗采为上药。”并引《七椿园西域闻见录》云:“夏草冬虫生雪山中,夏则叶歧出类韭。根如朽木,凌冬叶干,则根蠕动化为虫。”又引《柳崖外编》云:“冬虫夏草,一物也。冬则为虫,夏则为草,虫形似蚕,色微黄,草形似韭,叶较细。”综合上述文献对其形态的描述和产地、生境的记述,并参照《植物名实图考》之附图,可以确定,麦角菌科虫草属真菌冬虫夏草菌及其寄生的复合体是传统的药用冬虫夏草。然《本草纲目拾遗》又载:“《四川通志》云:冬虫夏草出里塘拨浪工山,性温暖,补精益髓。”据《新华本草纲要》考证,此处所说的冬虫夏草,是凉山虫草CordycepsliangshanensisZang,HuetLiu,为川西以及滇东北一带所用的冬虫夏草代用品,说明古代所用冬虫夏草,存在异物同名问题。冬虫夏草(《本草从新》)
服用方式影响药效
专家指出,常温生服才是冬虫夏草最具药用价值的食用方式。冬虫夏草高温加热、炖煮时会造成冬虫夏草中很多重要精华成分的损失破坏,功效明显降低。而且这些方式吃起来也极不方便,难以坚持。
冬虫夏草对人体起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有足够数量的菌丝,第二不得含对人体有害的杂质。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要达到治疗效果,必须服用足够的数量,每天3至5克。
细辛的化学成份
1、辽细辛(辽宁产)全草(干品)
含挥发油2.5%,挥发油中的成分有:a-蒎烯(a-pinene),樟烯(camphene),β-蒎烯(β-pinene),月桂烯(myrcene),香桧烯(Sabinene),柠檬烯(limonene),1,8-桉叶素(1,8-cineole),对-聚伞花素(p-cymene),Y-松油烯(Y-terpinene),异松油烯(terpinolene),龙脑(borneol),优葛缕酮(eucarvone),爱草脑(esTCMLIBagole),2-异丙基-5-甲基茴香醚(2-isopropyl-5-methylanisole),3,5-二甲氧基甲苯(3,5-dimetho-xytoluene),黄樟醚(safrole),甲基丁香油酚(methyleugenol),细辛醚(asaricin),肉豆蔻醚(myristicin),榄香脂素(elemicin),β-水芹烯(β-phellanrene),β-松油烯(β-terpinene),3,4-二甲基-2,4,6-辛三烯(3,4dimethyl-2,4,6-octaTCMLIBiene),表樟脑(epica-mphor),异龙脑(isoborneol),a-松油醇(a-terpineol),十五烷(Pen-tadecane),β-甜没药烯(β-bisablene),2-甲氧基黄樟醚(croweacin),卡枯醇(kakuol),细辛脑(asarone),N-异丁基十二碳四烯酸胺腔(N-isobutyldodecateTCMLIBaeneamide)。另含和乌胺(hi-genamine)。
2、华细辛(湖北产)全草(干品)
含挥油2.6%,挥发油中的成分有:a-蒎烯(a-pinene),樟烯(camphene),β-蒎烯(β-pinene),月桂烯(myrcene),香桧烯(sabinene),柠檬烯(limonene),1,8-桉叶素(1,8-cineole),对-聚伞花素(p-cymine),γ-松油烯(γ-terpinene),异松油烯(ter[omp;eme),龙脑(borneol),4-松油烯醇(terpinen-4-ol),a-松油醇(a-terpineol),爱草脑(esTCMLIBagole),萘(naphthalene),3,5-二甲氧基甲苯(3,5-dimethoxytoluene),黄樟醚(safrole),正十五烷(n-pentadecane),甲基丁香油酚(methyleugenol),2-甲氧基黄樟醚(croweacin),细辛醚(asaricin),肉豆蔻醚(myristicin),榄香脂素(elemicin),a-侧柏烯(a-thujene),细辛素(asarinin)。
3.汉城细辛(辽宁产)全草(干品)
含挥发油1.0%.从挥发油中除分离出甲基丁香油酚(methyleugenol),黄樟醚(safrole),细辛醚(asaricin)和优葛缕酮(eucarvone)外,还含有:a-蒎烯(a-Pinene),樟烯(camPhene),β-蒎烯(β-Pinene),月桂烯(myrcene),香桧烯(Sabinene),柠檬烯(limonene),l,8-桉叶素(1,8-cineole),对-聚伞花素(p-cymene),龙脑(borneol),a-松油醇(a-terpieol),a-羟基-对-聚伞花素(p-cymen-a-ol),爱草脑(esTCMLIBagole),2-异丙基-5-甲基茴香醚(2-isopropyl-5-methylanisole),乙酸龙脑酯(bornylacetate),3,5-二甲氧基甲苯(3,5-dimethoxytoluene),肉豆蔻醚(myristicin)和榄香脂素(elemicin)等。
北细辛全草含挥发油2.5%,油中主要成分为甲基丁香酚、黄樟醚、细辛醚、榄香素,尚含优香芹酮、爱草醚、蒎烯、莰烯、桉油精、dl-去甲基衡州乌药碱(dl-demethylcoclaurine,hignamine)、辛味物质派立托胺和(2E,4E,8Z,10E)-N-异丁基-2,4,8,10-十二碳四烯酰胺等。华细辛全草含挥发油2.6%,油中主要成分为α-侧柏烯(α-thujene)、月桂烯(myrcene)、γ-松油醇、榄香素,尚含α-松油醇、黄樟醚、甲基丁香酚、肉豆蔻醚、芳樟醇、细辛醚、柠檬烯等。华细辛还含有正十五烷、谷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芝麻脂素和N-异丁基十四碳四烯酰胺等。汉城细辛含挥发油1%,油中主要成分为优香芹酮,另含α-或β-蒎烯、桉油精(1,8-cinede)、甲基丁香酚、黄樟醚、α-甲氧基黄樟醚、榄香素、细辛醚等。化学成分研究进展:略
有效成分为黄樟醚,其抗菌效果比40%甲醛气熏杀菌作用强4倍,比石炭酸直接杀菌作用强1倍。
细辛的药理作用
具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的功效。
1.镇静、镇痛作用细辛挥发油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小剂量可使动物安静、驯服、自主活动减少;大剂量可使动物睡眠,并有明显的抗惊厥作用。细辛煎剂灌服也有镇痛作用。其较强的镇痛作用为其治疗头身痛、牙痛等的重要药理学基础。
2.解热作用细辛挥发油灌服对多种原因如温刺法、四氢β-萘胺、伤寒、副伤寒混合疫苗所引起的家兔实验性发热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对啤酒酵母所致的大鼠发热也有明显的解热效果。还能降低正常大鼠的体温。
3.抗炎、免疫抑制和抗变态反应细辛挥发油灌服或注射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如细辛对致炎剂角叉菜胶、酵母、蛋清、甲醛等所致的大鼠关节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对抗巴豆油所致小鼠耳廓肿胀,抑制抗血清引起的大鼠皮肤浮肿、由组织胺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抑制塑料环和棉球肉芽增生。对去肾上腺的大鼠,仍有抗炎作用。
细辛的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N-异丁基十二烷四烯酰胺和去甲乌药碱均可明显抑制组织胺所引起的脉鼠离体回肠收缩。细辛水或醇提取物均能使速发型变态反应总过敏介质释放量减少40%以上,说明其有抗变态反应作用。
4.提高机体的代谢功能从细辛中分离的消旋去甲乌药碱具有β-受体激动剂样的广泛药理效应,有强心、扩张血管、松弛平滑肌、增强脂质代谢和升高血糖等作用。现知去甲乌药碱含于多种药性温热的中药内,如细辛、附子、吴茱萸等,其呈现的药理作用与中药散寒或祛寒功效相吻合,因此可将其视为散寒药效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
5.平喘、祛痰作用细辛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而呈现平喘作用。离体实验证明,细辛挥发油对组胺和乙酰胆碱所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其挥发油成分甲基丁香酚对脉鼠气管亦有明显的松弛作用。细辛醚也有一定平喘、祛痰作用。此外,其醇浸剂静注,可对抗吗啡所致的呼吸抑制。
6.强心、抗心肌缺血、升高血压作用细辛具有强心、抗心肌缺血和升高血压的作用。离体实验表明,细辛挥发油对兔、脉鼠心脏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表现为正性肌力,正性频率作用,并能增加冠脉流量。对犬实验性心源性休克,细辛能提高其平均动脉压、左室压峰值和冠状血窦流量等作用,其作用强度与多巴胺相似,但其不加快心率。
细辛挥发油给麻醉犬、猫静脉注射,可见降压作用,但其煎剂却有明显的升压作用,其升压作用可能与去甲乌药碱有关。
7.抗菌、抗病毒作用细辛醇浸剂、挥发油等对革兰阳性菌、枯草杆菌和伤寒杆菌有一定的体外抑制作用,煎剂对结核杆菌和伤寒杆菌亦有抑制作用。细辛挥发油对多种真菌如黄曲霉菌、黑曲霉菌、白色念珠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抗菌的有效成分为黄樟醚。α-细辛醚有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增殖的作用。
8.局麻作用50%细辛煎剂能阻滞蟾蜍坐骨神经冲动传导,作用可逆。其麻醉效果与1%普鲁卡因接近。挥发油有表面麻醉、浸润麻醉作用。50%细辛酊涂于人舌也有局麻作用。
紫苏叶的食疗作用和适宜人群
紫苏叶为唇形科植物紫苏和野紫苏的叶带叶小软枝。紫苏一年生草本。南方7至8月,北方8至9月,枝叶茂盛时收割,摊在地上或悬于通风处阴士,干后将叶摘下即可。
紫苏叶叶片多皱缩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圆形,长4至11厘米,宽2.5至9厘米,先端长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具圆锯齿,两面紫色或上面绿色,下表面有多数凹点状腺鳞,叶柄长2至5厘米,紫色或紫绿色,质脆。嫩枝紫绿色,断面中部有髓,气清香,味微辛。
野紫苏叶片多皱缩,完整者展平后叶呈卵形,长4至7厘米,宽2.5至5厘米,叶两面绿色,暗绿色或带紫色协定缘具圆锯齿。
均以叶完整,色紫、香气浓者为佳。
紫苏叶营养分析:
紫苏在中国常用中药,而日本人多用于料理,尤其在吃生鱼片时是必不可少的陪伴物,在我国少数地区也有用它作蔬菜或入茶。紫苏叶也叫苏叶,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的功能,主治风寒感冒、咳嗽、胸腹胀满,恶心呕吐等症。种子也称苏子,有镇咳平喘、社痰的功能。紫苏全草可蒸馏紫苏油,种子出的油也称苏子油,长期食用苏子油对治疗冠心病及高血脂有明显疗效。
紫苏叶补充信息: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老梗,或喷淋清水,稍润,切宽丝,干燥,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
紫苏叶适合人群:
气虚、阴虚及温病患者慎服。
紫苏叶食疗作用:
紫苏叶味辛,性温;归肺、脾经;芳香升散
具有散寒解表,宣肺止咳,理气和中,安胎,解毒
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咳嗽气喘,脘腹胀闷,呕恶腹泻,咽中梗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食鱼蟹中毒,痈疮蛇毒辣。
紫苏叶食物相克:紫苏叶不可同鲤鱼食,生毒疮。
紫苏叶做法指导:
1.凡外感风寒,症见恶寒发抽刀断水,头痛无汗,鼻寒清涕者,可与羌活、防风、白芷等配伍,以解表散寒。
2.凡气滞湿阻,胃气不和,脘腹胀闷,呕恶腹泻者,可与藿香、陈皮、半夏曲、茯苓等配伍,以行气化湿和中。
紫苏叶的主要成分
皱紫苏全草含挥发油约0.5%,内含紫苏醛(Pe-rillaldehyde)约55%,左旋柠檬烯20~30%及α-蒎烯少量。还含精氨酸、枯酸(Cumicacid)、矢车菊素3-(6-对香豆酰-β-D-葡萄糖甙)5-β-D-葡萄糖甙(Cyanidin3-(6-p-Coumaroyl-β-D-glucoside)5-β-D-glucoside〕。又,叶的挥发油中含异白苏烯酮(Isoegomaketone)等。尖紫苏全草含挥发油,内有异戊基-3-呋喃甲酮(Isoamyl3-furylketone)、紫苏醛、α-及β-蒎烯、d-柠檬烯、ι-芳樟醇、莰烯、薄荷醇、薄荷酮、紫苏醇(Perillaalcohol)、二氢紫苏醒、丁香油酚。紫苏含挥发油(紫苏油)约0.5%,油中含紫苏醛(l-perillaldehyde)16.8%-22.6%,紫苏醇(l-perilla-alcohol)19.7%-23.1%,二氢紫苏醇(dihydroperilla-alcohol)7.4%-8.5%,苎烯约2.8%,芳樟醇3.2%-4.6%,薄荷脑4.2%-20%,丁香烯4.6%-22.7%,另含香薷酮(elsholtziaketone)、台薷酮(naginataketone)、紫苏酮(perillaketone)、异白苏酮(isoegomaketone)、榄香脂素(elemicin)、肉豆蔻醚(myristicin)、莳萝油脑(dillapiol)及α-蒎烯等。另据报道含β-蒎烯、薄荷酮、丁香酚及其他呋喃酮衍生物。叶中的红色色素为花青素-3-(6-对香豆酰-β-D-葡萄糖)-5-β-D-葡萄糖甙[cyanidin-3-(6-p-coumaroyl-β-D-glucoside)-5-β-D-glucoside].
紫苏叶的药理作用
1、解热作用:用紫苏叶煎剂及浸剂2g/kg经口服伤寒混合菌苗发热的家兔,有微弱的解热作用。
2.抑菌作用:紫苏叶在试管内能抑制葡萄球菌生长。紫苏叶浸膏对6种真菌琼脂培养物最低抑菌浓度(MIC)为-mg/ml;浸膏中的紫苏醛起主要抑菌作用。
3.升血糖作用:紫苏油0.35ml/kg给予家兔口服;可使血糖上升;油中的主要成分紫苏醛制成肟(Oxime)后,升血糖作用较紫苏油更强。
4.对血凝的作用:紫苏水提液对家兔耳表静脉注射,可缩短血凝时间、血浆复钙时间和凝血活酶时间,说明紫苏内源性凝血系统有促进作用,而对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影响并不明显。
5.促进肠蠕动:从紫苏叶中分离出的Perillaketone,对大鼠有促进肠蠕动作用,使肠内物质运动加速,这是由于Perillketone对肠扩约肌有刺激作用。
6.镇静作用:从紫苏叶中分离出的紫苏醛、Stigmasterol、Dillapiole均有镇静作用,可延长苯巴比妥减少的大鼠的睡眠时间,其中Dillapiole的半数有效量=1.57mg/kg.紫苏水煎剂1:2O浓度,对病毒ECHO11株有抑制作用。
紫苏叶的药(毒)理学
毒性:紫苏的成分紫苏酮等酮类化合物均为3-取代呋喃类化合物,对小鼠、山羊、小母牛均显示毒性作用,尤其对肺部,可因肺水肿及胸膜渗出而死亡,但给药途径不同,毒性不同,紫苏酮10mg/kg静脉注射可使山羊致死,40mg/kg灌胃却无影响。紫苏醇具有毒性、刺激性和致敏作用。另雌山羊静脉注射紫苏酮10mg/kg可致死,若灌胃40mg/kg仍可存活。
桂枝化学成分
桂枝含挥发油0.69%,油中主要成分为桂皮醛(cinnamaldehyde)64.75%,还有苯甲酸苄酯(benzylbenzoate),乙酸肉桂酯(cinnamylacetate),β-荜澄茄烯(β-cadinene),菖莆烯(calamenene),香豆精(coumarin)等。
桂枝功效
散寒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
考证
出自《唐本草》。《本草别说》:仲景《伤寒论》发汗用桂枝。桂枝者,枝条,非身干也。取其轻薄而能发散。今又有一种柳桂,乃桂之嫩小枝条也,尤宜人治上焦药用也。
科属分类
樟科
拉丁文名
RamulusCinnamomi
主治
风寒表证;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经闭痛经;症瘕结块;胸痹;心悸;痰饮;小便不利.
生态环境
生于常绿阔叶林中,但多为栽培。
桂枝的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a.镇静作用:桂皮醛~mg/kg灌胃对小鼠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表现为自发活动减少,对抗甲基丙胺所产生的过多活动、转棒试验产生的运动失调及延长环己巴比妥钠的麻醉时间等。
b.镇痛作用:实验表明:桂枝镇痛作用较弱。小鼠鼠尾加压刺激法表明:桂皮醛无明显的镇痛作用,但对腹腔注射醋酸所致扭体反应,则有轻度的抑制作用。桂枝的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对小鼠醋酸扭体反应有抑制作用,对小鼠夹尾和烫尾所致疼痛无抑制作用。
c.解热作用:桂枝煎剂、肉桂酸或肉桂酸钠,对小鼠正常体温以及用伤寒、副伤寒疫苗所致发热兔,均有降温、解热作用。麻黄配桂枝对大鼠足跖部汗腺分泌有兴奋作用,因此,麻桂煎剂发汗作用可能与中枢有关。
d.抗惊厥作用:桂皮醛mg/kg给小鼠腹腔注射,可延缓士的宁引起的强直性惊厥及死亡时间,可减少烟碱引起的强直性惊厥及死亡的发生率。对戊四氮引起的惊厥则无效。
2.抗菌作用桂枝醇提取物在体外能抑制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浓度为25mg/ml或以下;对白色葡萄球菌、志贺痢疾杆菌、伤寒和副伤寒甲杆菌、肺炎球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炭疽杆菌、肠炎沙门菌、霍乱弧菌等亦有抑制作用(平板挖洞法)。桂枝煎剂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也有较强抑制作用。
3.抗病毒作用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桂枝煎剂(1:20)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株和孤儿病毒(ECHO11)有抑制作用。在鸡胚上,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以70%醇浸剂作用较好。
4.利尿作用用含桂枝的五苓散0.25g/kg给麻醉犬静脉注射,可使犬尿量明显增加,单用桂枝静注(0.g/kg)利尿作用比其他四药单用显著,故认为桂枝是五苓散中主要利尿成分之一,其作用方式可能似汞撒利。
5.抗炎作用和对免疫系统的影响采用正交设计法对桂枝汤组方分析发现,在抑制炎性肿胀上,致炎后1小时,桂枝汤的单味药中,以桂枝的作用最强,芍药同桂枝有协同作用。桂枝的挥发油部分由呼吸系统排出,对呼吸道炎症有消炎作用。据实验报告桂枝成分桂皮醛有组胺释放作用,在给药20~60分钟内可引起皮肤荨麻疹。桂皮醛可引起兔的白细胞增加。
在肾炎研究中,桂枝浸膏对嗜异性抗体反应显示出抑制补体活性作用,被认为有较强的抗过敏反应。
6.其他作用桂枝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但桂枝对血管的作用可因作用部位不同而异,并与配伍药物有关;桂皮油被吸收后,经肺排泄,可稀释其分泌液的黏稠度,出现祛痰、止咳作用;适量桂枝有芳香健胃作用,桂皮醛能使肠胃蠕动亢进,排除肠中腐败之气体,而不致引起下痢;桂皮醛有抗肿瘤作用,50μg/ml给小鼠注射,对SV40病毒引起的肿瘤的抑制率为%.
天冬的化学成分
天冬化学成分:天冬甙、天冬酰胺、瓜氨酸;
天冬的化学成分:含多种螺旋甾甙类化合物天冬甙-Ⅳ~Ⅶ(Asp-Ⅳ~Ⅶ);天冬酰胺、瓜氨酸、丝氨酸等近20种氨基酸,以及低聚糖Ⅰ~Ⅶ;并含有5-甲氧基-甲基糠醛(5-methoxy-methylfurfural)。
阿胶的功能
1.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等症。
阿胶补血作用较佳,为治血虚的要药,常配伍当归、党参、黄耆等同用。
2.用于虚劳咯血、吐血、便血、尿血、崩漏等症。
阿胶善于止血,对一切失血之症,均可应用,然以咯血、便血、崩漏等用之较为适宜。对出血而出现的血虚症候,应用阿胶既能止血,又能补血,有标本兼顾之效。临床上用于止血,常与生地黄、蒲黄、藕节等同用。
3.用于热病伤阴,虚烦不眠等症。
本品能滋阴而润燥,对热病伤阴,内风欲动,常配合钩藤、牡蛎等同用;对阴亏火炽、虚烦不眠,常配合白芍、黄连等同用。此外,本品又可用于阴虚咳嗽、咯血,常与麦冬、沙参、马兜铃等配伍,有养阴润肺止血的功效。
阿胶的功能
阿胶味甘、性平,入肺、肝、肾经,有滋阴补血、润燥止血、安胎的作用。用于治疗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痿无力、心烦不眠、虚风内动、肺燥咳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妇女月经不调、妊娠胎漏等症。
中药的配伍
七情
中药的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为“七情”。“七情”的提法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序例云:“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其中首先谈到“单行”。单行就是指用单味药治病。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味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轻度的肺热咯血;现代单用鹤草芽驱除绦虫,以及许多行之有效的“单方”等。它符合简便廉验的要求,便于使用和推广。但若病情较重,或病情比较复杂,单味应用难以避免不良反应,因此往往需要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药物配合使用,药与药之间会发生某些相互作用如有的能增强或降低原有药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副作用,有的则能产生或增强毒副反应。因此,在使用两味以上药物时,必须有所选择,这就提出了药物配伍关系问题。前人总结的“七情”之中,除单行者外,其余六个方面都是讲配伍关系。现分述如下。
(一)相须
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全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止痉定搐的作用。
(二)相使
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黄连配木香治湿热泄利,腹痛里急,以黄连清热燥湿、解毒止为主,木香调中宣滞、行气止痛,可增强黄连治疗湿热泻的效果;雷丸驱虫,配伍泻下通便的大黄,可增强雷丸的驱虫效果。
(三)相畏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四)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
好消息,好消息......好消息就是爱医学腾讯微博、新浪微博开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