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谈一谈现代人常见的一种感冒类型,虽然是谈感冒,但是也是谈杂病,读罢此文,相信各位看官对内科杂病的治疗也有新的认识。我们要聊聊寒包火证,通常说的灯笼病,里面是热的,一团火,外面笼罩的却是寒凉肃杀之气。像极了灯笼,里面有蜡烛有火啊,外面是寒风凛冽,故曰灯笼病。
上次说青岛最常见的感冒类型,我们讲三因制宜,要因时因地因人而治疗,中医看病要动脑子,不是一张方子包打天下,哪怕是同一个病种。西医治疗感冒,抗病毒啊抗生素啊就那几种药,外加几种针对症状的,咳嗽啊,鼻塞啊,青岛的呼吸科专家到了海南也是这个套路,哪怕是跑到南极跑到非洲依然是这个套路。
我们中医不行,三因制宜嘛,比如前段时间我去鲁西一个县城坐诊,多半天看了46个患者,一看舌头一搭脉,这体质分类明显和青岛不同,这还是都在省内,要是走的再远,估计体质差别更大。所以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今天我谈的寒包火仅限于青岛一带的患者,并且是我接诊的病人。为啥必须是我接诊的病人,孔老夫子说啊,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仔细观察临床就会发现,每一位略有名气的中医,身后都追随着一批与之气味相投的患者。一位处级干部,是不会找青年中医看病的,这不掉价么,怎么着也要找个专家嘛,哪怕治病水平的确不咋地,但身份对等啊。医疗的问题,就是社会的问题,医患之间的矛医院的倒影。赵医生平民百姓一枚,认真读书看病,使劲提高疗效,心无旁骛,心底坦荡,所以我的铁杆患者也多是通情达理,真诚坦荡之辈。
赵医生看了许许多多的儿童,绝大多数都是老人带孩子,年青父母上班忙,养家糊口,只好把老人从老家接来看孩子,发挥余热。这些老人,一辈子经历的苦难肯定比我们要多,受过穷,挨过饿,对饥饿与贫穷的恐慌,使得他们总是担心孙子吃不饱。于是,很自然地把他们年轻时代特别想吃饱的欲望,强加到第三代身上,使劲往里塞鸡鸭鱼肉啊,怕孩子遭罪,多穿啊。我们现代过的是锦衣玉食,绫罗绸缎的生活,生于太平盛世,富贵之乡。这些肥甘厚味辛辣,油腻的,太过甜的,味太重的,把胃塞的满满的,超过脾的运化能力,就会变成积滞,这些积滞沤时间长了就会化热,成为新的病理因素,影响人体正常的代谢。记住一句话,无法同化的异类,永远是潜在的危险因素,迟早要成为你的敌人,饮食也是。
有人问,吃寒凉喝冷饮可以泄火么?首先不考虑饮料中过多的糖分会化热,这些寒凉冷饮,比如过多的瓜果啦,冰糕啦,凉菜,或者其他寒凉之品,容易伤脾胃的阳气,一旦伤及脾胃阳气,运化能力减弱,进一步加重饮食积滞而化热。还可以造成水不能被正常运化成津液,成为水湿痰饮,脾为生痰之源嘛。我小时候,我们夏天都喜欢喝井里面新打的凉水,很凉爽这东西,长时间喝,很容易上火,容易湿热泄和火泄,张锡纯在他的书中描述的很详细,关于小儿秋季腹泻,并留下宝贵的治疗经验。
吃了这么多,产生内热,不对啊,有热应该不怕冷啊,怎么我家孩子这么不禁风,一受凉可就感冒?其实,大家想一想,从高温房间出来的人和从常温房间出来的人,哪个容易感冒,肯定是冷热温差大的啊。一块烧红的铁,和一块常温的铁,哪个更怕凉水,当然是烧红的铁啊,一浇凉水,哧啦,寒包火形成了。
外有寒,内有热,有啥具体表现?怎么治疗?防风通圣散嘛,外寒内热主要表现在孔窍疾病上,好好读读刘完素的《宣明论方》就明白了,老刘用它治疗的疾病很多,俗话说,有病没病,吃点防风通圣,但是最多的还是孔窍病,啥叫九窍,两个耳朵眼,两只眼睛,两个鼻孔,一张嘴巴,再加一个排小便的,最后一个是屁眼,人体与外界相连的九个窟窿。九窍病,比如鼻炎,眼病,耳鸣中耳炎,口疮,尿路炎,痔疮便秘啊,这都是孔窍的火热之病。
为啥寒包火之火容易攻击九窍呢?过去农村烧柴做饭,要及时疏通烟筒,不然容易向房间里面炝烟,烟火不走烟筒,只能走门窗了,所以谁家门框上黑,烟灰多,肯定比较懒,没有及时清理烟筒,烟火倒灌。人体也是,外寒把热堵截在里面,火热通过皮肤腠理出不来,憋的难受啊,它只能另寻它路,走人体正常的孔窍。所以,有了这个认识,很多疾病的治疗效果会提升一大截,而不仅仅是治疗感冒。前面我谈到吴老用凉膈散加减治疗鼻炎,凉膈散见于《局方》,仔细分析药味和组方,它可是防风通圣散的亲表哥啊。
关于防风通圣,我想专门写几篇文章来研究它,大体思路可以把它拆成几个梯队,18味药,麻黄荆芥防风薄荷生姜桔梗一个梯队,连翘栀子黄芩石膏一个梯队,大黄芒硝滑石甘草一个梯队,当归川芎芍药白术一个梯队,这样记忆,多有意思,其乐无穷。反观现在的高等中医教育,一本有意思的《方剂学》,硬是活生生低让我们学成一本儿歌书籍,麻黄汤中臣桂枝,就是儿歌,根本学不到方剂组方用药精髓。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