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宗善小柴胡汤类方证及其运用

点击上方“蓝字”,发现更多精彩。一、小柴胡汤01组成:

柴胡10~20g,黄芩6~10g,半夏6~15g,人参5~10g,甘草5~10g,生姜10~15g,大枣5~10枚。水煎,分三次服用。

02方义:

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的邪气,从外解病邪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的热气,半夏降逆和中,所以黄芩、半夏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人参、甘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以调和营卫为使。诸药合用,得以完成和解少阳的功效。

03原文:

1,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2,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3,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04方证:少阳经证。可概括以下五个方面:

1.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疼痛。2.发热或低热持续,或呈寒热往来。3.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咽干,目眩。4.脉弦,或弦,或弦滑,或沉弦。5.苔黄或黄白相兼,或淡黄,或黄腻。

05现代应用:

1.以胸胁苦满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急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肝胆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胃病,均可表现为胸胁部的胀满不适。肺炎、胸膜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也可以有此表现;2.发热性疾病。主要为病毒、细菌等感染性发热、如感冒、急慢性扁桃体炎、结膜炎、疟疾、伤寒、肿瘤、妇女经期发热等。3.以口苦、咽干、目眩、胁痛为主证者痛;4、以“休作有时”的方证特点,对于支气管哮喘、癫痫、心绞痛、变应性鼻炎、经前紧张综合征等反复发作性或定时发作性疾病,如夜半咳嗽、子时哮喘、子时发热、子午时牙痛、子午卯酉时胃痛等,可以选用本方。4.其他分布于“少阳带”的疾病,以循少阳胆经发病者;如偏头痛、肋间神经痛、旋耳疮(耳廓湿疹)、腮腺炎、鼓膜炎(暴聋)、化脓性中耳炎、甲状腺炎、乳腺炎、腋汗以及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的淋巴结炎等也多有出现本方证的机会。5.以“默默不欲饮食”为代表的情绪低落或欲望低下性疾病,也有用到本方的时候。如神经性食欲缺乏症、心因性阳痿、肠伤寒出现的表情淡漠以及默默不欲入寐的失眠症等。但总脱离不了经典证的五大方面,即“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和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提纲证。如其他如有人用于“产妇喜汗出”,神经紧张的多汗症等者,在具体运用方面,虽说有很强的个体经验性,尤其是主证不明显时。因此,仲景提出“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滥用,不宜久服,。

06注释:

金·成无己云:“中风七八日,邪气传里之时,本无寒热,而续得寒热,经水适断者,此为表邪。乘血室虚,入于血室,与血相搏而血结不行,经水所以断也。血气与邪分争,致寒热如疟而发作有时,与小柴胡汤,以解传经之邪”。

2、柴胡加芒硝汤01组成:

即小柴胡汤原方加芒硝。水煎服,芒硝后下。

02方证:

即小柴胡汤证兼有大便硬结。

03原文: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哺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04注释:

本证为少阳枢机不利,阳明燥实微结。故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芒硝泻热去实,软坚润燥。因正气较虚,里实不甚,故不用大黄、枳实之荡涤破滞,而留人参、甘草以扶正。本方量小,为和解兼清里之轻剂。少阳兼里实证,根据其轻重缓急,设有大柴胡和柴胡加芒硝汤,然皆以少阳为主,故均以柴胡为主药,临床运用,当明主次。

3、大柴胡汤01组成:

柴胡24克,黄芩9克,芍药9克,半夏(洗)15克,生姜15克,枳实(炙)9克,大枣(擘)4枚,大黄6克。以上八味水煎温服。大黄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02方证:

小柴胡証兼里实证。(和解少阳,攻下里实)。

03原文: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04方义:

是小柴胡汤去人参、炙甘草易大黄、枳实、白芍组成。方中取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清泄半表半里之热,加枳实者,消心下急结硬满,佐大黄攻下阳明里实,泄其邪热;芍药者,缓急止痛,疏解肝郁以利气机,共奏和解攻下之剂,以求表里尽解。“按之心下满痛”,“呕吐”,“郁郁微烦”,“往来寒热”,此四大证,是用方的证据,不能简单理解为是四个症状。

05现代应用:

发热性疾病、胰胆疾病、反流性胃病、支气管哮喘、高血压、高血脂、减肥、皮炎湿疹、抑郁症、抑郁症等。

06注释:

太阳病,邪在表,病位轻浅,汗出数日可愈,今过经十余日,过经者,谓之太阳经未尽又见少阳证者。出现少阳病当以和解之,反而误下二三次,待四、五日后,由于里热盛,邪不衰,而柴胡证仍在者,仍可先与小柴胡汤和解之,理当汗出热解而病愈。结果呢?呕吐不止,又增添了胃脘痞满疼痛,烦闷不舒的表现,此为热传阳明,里热化燥结实。证属少阳、阳明合病。合病者,二经症状同时发病,故以大柴胡汤,和解少阳,攻下里实,谐同为治。

4、柴胡桂枝汤01组成:

桂枝12克,黄芩5克,人参5克,甘草3克,半夏(10克,芍药5克,大枣(擘)3枚,生姜5克,柴胡12克。上九味,水煎温服。

02原文: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03方证:

桂枝汤证(轻)与小柴胡汤(轻)证。解表和里。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表证未解者。

04方义:

柴胡桂枝汤是由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各半量而组成,主要用于太阳少阳合病引起的发热恶寒、肢体疼痛等症。随着其临床运用和研究的深入,发现其有很多新的用途。(见注释)

05现代应用:

反复感冒、体虚感冒、肩背疼痛、四肢疾病、病毒感染性发热、十二指肠溃疡、癫痫、神经衰弱、脑缺血等。

06注释:

1,支节烦疼:即四肢关节剧烈疼。2,心下支结:即自觉心下部有支撑结聚脹滿之感。柴胡桂枝汤是由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各半量而组成,主要用于太阳少阳合病引起的发热恶寒、肢体疼痛等症。随着其临床运用和研究的深入,发现其有很多新的用途。郝万山经验:1、治疗脂膜病,症见脂肪富集部位,如腹部、大腿内侧,皮肤泛红,皮下结节,疼痛,急性期可发热、怕冷、乏力等。2、治疗神经症、心身疾病,出现全身疼痛、窜痛,痛无定处,找不到器质性病变的死因。3、腿不安综合征。

5、柴胡桂枝干姜汤01组成:

柴胡15克桂枝9克干姜6克瓜蒌根12克黄芩9克牡蛎6克(熬)甘草6克(炙)用法以水毫升,煮取毫升,去滓,再煎取毫升,温服毫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02原文:

《伤寒论》第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03方证:

少阳胆热,兼太阴脾寒证。主证:口苦、腹泄。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寒重热轻,口苦,胸胁满微结,大便稀,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心烦;牡疟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

04注释:

张致祥主编的《伤寒论类方歌诀及其临床应用》云:“少阳枢机不利兼胃家实的,选用大柴胡汤。兼有脾家虚寒的,则适用此方。邪陷少阳,气郁化火,胆火上炎灼津,故见心烦口渴,热郁不得宣泄上蒸,故见头汗出;正邪交争,故见寒热往来;邪在三焦而不及胃,所以不嘔;三焦气机阻滞,故而小便不利;内伤脾气,太阴虚寒,故见腹满或大便溏泄。病机胆热脾寒,选用此方,一为和解少阳枢机之邪,二为气化以生津液。本方寒热并用,即清肝胆之热,又温脾胃之寒”。

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01组成:

柴胡60克龙骨黄芩生姜铅丹人参桂枝(去皮)茯苓各24克生半夏30克大黄30克牡蛎24克(熬)大枣(擘)6枚。用法:上药十二味,除大黄外,以水1毫升,煮取毫升,再纳大黄,更煮一二沸,去滓,每次温服毫升

02原文:

《伤寒论》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03方证:

少阳证兼烦躁惊狂,时有谵语,身重难以转侧。

04方义:

方中柴胡、桂枝、黄芩和里解外,以治寒热往来、身重;龙骨、牡蛎、铅丹重镇安神,以治烦躁惊狂;半夏、生姜和胃降逆;大黄泻里热,和胃气;茯苓安心神,利小便;人参、大枣益气养营,扶正祛邪。共成和解清热,镇惊安神之功。

05现代应用:

用于癫痫、神经官能症、美尼尔氏综合征以及高血压病等见有胸满烦惊为主证者。注:铅丹可用生铁落代替。

END扫码立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xz/104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