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痔疮的灸疗方法全集转发让更多

常用穴

1、在督脉上取穴

《素问·骨空论》认为督脉“合纂间,绕纂后,别绕臀”,故“督脉为病”即有“痔”证。

《奇经八脉考》认为督脉“由会阳贯脊,会于长强,在骶骨端与少阴会”。

因此古代多取督脉穴。

《千金要方》:“久冷五痔便血,灸脊中百壮。”

《名家灸选三编》治疗痔疮,“以绳量中指本节至爪甲际之度,当龟尾骨上于脊中绳头尽处,灸百壮。”

《外台秘要》记有“崔氏灸痔法”,所取奇穴亦在督脉上。

《玉龙经》中“针灸歌”记载“五痔只好灸长强。”

《千金要方》、《寿世保元》、《续名医类案》灸“穷骨端”以治本证。

脊上平脐点

古人艾灸常取背部脊椎骨上与脐相平之穴,称为脊上平脐点,《千金翼方》日此处可治“丈夫痔下血,脱肛不食。”

《干金要方》云,“第十四椎与脐相当”,故此穴似为命门。

《经穴会宗》:“人有肥瘦之不同,肥人脐低,瘦人脐高依竹杖取穴,非必在十四椎下也,与命门不同。”

故该穴是否是命门?对此尚有不同看法。

《针灸资生经》:“然亦须按其骨突处酸疼方灸之,不疼则不灸也。”这是取该穴附近压痛点,当更符合临床各患者的具体实际情况,可提高疗效。

总之,古人多取命门或其附近穴来治疗痔疮。

《古今医统》:“命门,灸七壮,治五种痔漏。”

2、在膀胱经上取穴

《灵枢·经脉》篇云,足太阳经“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通过八髎、会阳,与肛门相联;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肛”。因此古人亦灸足太阳膀胱经穴。

《灸法秘传》:“痔疮:当灸会阳几壮。”

《玉龙赋》:“长强承山,灸痔最妙。”

其中会阳、承山属膀胱经。

3、艾灸病灶局部

《针灸则》:“灸,可于痔上五十壮或至百壮。”

《针灸集成》:“痔乳头,灸痔凸肉,百壮即平,神效。”

《古今医统》:“一治痔初起,痛痒不止,以旧布鞋底烘热,频频熨之痛痒处,冷则再烘熨,其痒立止。”其中熨法亦为温热疗法,疗效与艾灸相似。

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治疗“牡痔,”将痔疮局部组织灸至坏死,再将根部扭断,似与外科的结扎摘除术相仿。

古代艾灸方法

1、化脓灸

《续名医类案》:“其法鸠尾骨尖少偃处即是穴,麦粒大艾炷灸七壮,或十四壮,甚者二十一壮,上疮发即安,可除根本。”

其中“鸠尾骨”当为尾椎骨,所取穴位当在长强附近,“疮发”即为化脓。因为化脓灸的作用很强,而且持久,可激发体内潜在生理功能,增强自身调节机制,提高免疫力,又通过灸疮化脓来促使邪毒排出,而长强紧贴病灶部位,故能就近发挥杀菌逐邪,祛瘀消痔的作用,因而古代临床采用之。

2、隔物灸

古人还用隔物灸法,选用大蒜、生姜、魁薄虫等物。

《丹溪心法》:“痔疮。大蒜一片,头垢捻成饼子,先安头垢饼于痔上,外安蒜艾灸之。”

《类经图翼》:“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

《寿世保元》:“灸痔神法,用魁薄虫,其虫圆而扁,去足,将此虫令放痔上,用艾炷灸七壮,立效。”

对于痔漏,古人则选用明矾与附子,如:

《神灸经纶》:“秘传痔漏隔矾灸法:作饼子贴疮上,用艾炷灸三四壮。”

《外科理例》:“痔漏:疮口不合灸以附子饼,贴以补药膏是也。”

其中明矾有解毒收涩作用,附子有温阳益气的作用,故取而灸之,以求消炎除菌,生肌闭漏之效。

这些均是古人临床经验所得,可供现代参考。

3、艾灸泻血

文献记载,古人又将病灶局部组织灼伤,使静脉破裂,瘀血被泻,静脉内的压力得以减轻,从而起到祛瘀消痔的效果,如《世医得效方》:“治痔疾大如胡瓜,贯於肠头,热如塘灰火,发则僵仆,以柳枝浓煎汤,洗后,以艾炷灸其上三五壮,若觉一道热气入肠中,大泻鲜红血秽恶,一时至甚痛楚,泻后其疾如失。”

此法很少用,需谨慎。

4、先洗后灸

灸前对病灶局部先予以熏洗,再予艾灸,熏洗的药物为槐枝、柳枝与马蓝菜根等。因为本证表现为静脉瘀阻,血流不畅,导致免疫功能受抑,而肛门是消化道的下口,与粪便污秽接触,故常伴有炎症。槐枝、柳枝与马蓝菜根皆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消炎灭菌,并可防止因艾灸灼伤皮肤而引起的感染。

如《医心方》:“疗野鸡方。右,以槐枝汤洗痔上,便已,艾灸上七壮,以知为度。”

《针灸资生经》:“灸痔法:本草只以马蓝菜根一握,水三碗,煎碗半,乘热以小口瓦器中熏洗,令肿退,于元生鼠奶根上灸(即不可灸尖头,恐效迟)”。

5、火针

火针是艾灸的发展,是艾灸与针刺相结合的产物,历史上也有人用火针治疗痔疮,如民国早期的《金针百日通》:“肛门旁中,必有疮核,即以粗火针,针入疮核,其病自愈,若有数核,即针数针,或剑针刺破亦妙。”火针的高温下使痔核内的血浆蛋白凝固,破坏其微循环,使毛细血管枯萎坏死,痔核干瘪。

现代艾灸方法

当代临床继承了古代的经验,采用灸法与火针治疗本证,也取督脉穴与膀胱经穴,亦取患部穴与“脊上平脐点”。具体见下:

周其荣治疗内痔出血,取痔顶、长强、梁丘、神门、孔最、承山、八髎、肛周四穴,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王建民等用艾条温和灸痔疮术后疮面,促进愈合;卢世成等用药线直接点灸痔核;张树立在百会、命门、肾俞、脾俞穴上用艾条作温热灸;李复峰用艾条灸肛门20分钟,对于温热蕴结型用艾炷灸大椎、十七椎,气血亏虚型灸涌泉、足三里、命门,气滞血瘀型灸脊中、八髎;张时梅取八髎穴用七星针叩刺,然后敷以丁桂散,并外贴膏药,再用艾条进行悬灸。

现代也有用火针治疗本证的报道,如钟治国治疗外痔,用火针针刺痔核,并挤出血栓;张广博治疗嵌顿性内痔,以火针粘取硫磺粉刺入痔核的中心,其中硫磺可使火针温度提高。

痔疮中医验方记录

症状:排便出血、疼痛,痔核脱出。   原因:便秘、肥胖、妊娠、腹泻、紧张、长期站立或端坐,均会影响肛门与直肠下端扩张的静脉丛,静脉受压迫曲张形成痔核。   内治︰   便血--肠风下血,血色鲜红,日三四次。风热客于肠间,血为风鼓而出也。晚蚕砂10g、乌梅炭2、白头翁10、地榆炭10、当归10、炒僵蚕6、槐花炭10、丹皮6、炒防风6、炙甘草1.5。蚕砂、僵蚕、防风能去肠中之风,为肠风之特效药。   痔疮--生地榆30、白芍15、穿山甲6、茯苓30、薏仁30、淮山药30。本方先生称为痔疮六味,为治疗痔疮下血的一张经验方。   痔疮--用健脾升提,佐化湿热,因苦寒药下降而消伐,更易促成外痔。   血虚久痔--夜尿数次腰痛、乏力、无法久站、性功能下降、长期失眠、胃胀气、舌红、无苔、少津、脉无力。黑地黄丸︰五味子18、苍术15、生地15、乾姜3。主治︰脾肾不足、房室虚损、形瘦无力、面色青黄、亦治血虚久痔。   肠风便血:大便时出血如注、血色鲜红、肛门无痔疮肿痛,逍遥散去生姜、薄荷、加炒椿白皮、黄芩炭、炒槐花各9。

  血箭痔:生熟三黄汤,治血箭痔有奇效,见诸医宗金鉴,生地9、熟地、白术、白芍、阿胶、乌梅、白茅根各6、甘草、附子、黄芩、党参、归身各3、酒黄连、炒地榆各2、蜜制雩根白皮9、灶心土一块为引,水煎服。   外治:   药浴法1   材料:夏枯草3两。   用法:将药材加入1大锅水中,大火滚沸10分钟,滤取药汁倒入浴缸,加水调成适温后,浸浴10分钟即可,1日1次。   药浴法2   材料:葱白1根、艾叶5钱、苍耳草5钱、五倍子7钱、芒硝1两、川椒3钱。   用法:除芒硝之外的全部药材加入1大锅水中,大火滚沸10分钟,滤取药汁倒入浴缸,加水与芒硝调成适温后,浸浴20分钟即可。   药浴法3   材料:荷叶蒂7钱、槐花7钱。   用法:将药材用水2公升煎至1公升,到入浴盆,趁热薰洗,1日1次。   敷药法1----止血消肿   材料:黄连5钱、大黄5钱、黄柏5钱、栀子5钱。   用法:将全部药材研成末,取适量调水成糊状外敷患处,纱布盖住,以透气胶带固定,1日换药1次。   敷药法2----止痛   材料:明矾5钱、五倍子5钱、冰片5钱。   用法:将全部药材研成末,取适量调水成糊状外敷患处,纱布盖住,以透气胶带固定,1日换药1次。   肛漏--肛漏数十孔,水菖蒲根煎水薰洗。   外痔:榕树须60~、苏木20~30,煎水薰洗患处。   痔核脱出肿痛:五倍子15g、芒硝30g,煎汤薰洗。   内外痔:五倍子10g研末、冰片9g,和匀研细,再加适量猪胆汁调匀(如软膏状),涂上纱布作外敷,一日换药二次。   外痔、混合痔:黄柏15g、赤小豆25g,研细末,米醋少许调涂患处。   痔疮--外洗方;樟脑2、明矾2、芒硝20,以开水ml冲化后坐浴,亦可用于肛门湿疹。   痔疮--朴硝、月石、明矾,调成10%,开水冲化薰洗。   注意   1、痔疮最容易由急性转为慢性,可能由于腹泻、便秘及腹内压上升导致直肠下端静脉曲张,又因与生活习惯相关,所以不易根治经常迁延许久。   2、痔疮一般无疼痛,唯有继发感染、血栓形成、痔核脱出时才会痛。   3、便秘和长时间站立是最容易导致痔疮发生,所以改善便秘最重要,而长时间站立是职业关系,可随时练习提肛运动,可参考尿失禁一文。   4、妊娠痔疮发生会因生产而消失,但是生活紧张忙碌的忍便就必须自行调整,否则无法改善病情。   5、痔疮患者尽量于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可以减少感染机会,洗澡时用热水坐浴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少局部肿胀、疼痛的不适,也可以预防痔疮的恶化。   6、痔疮症状加重时,可以将排便时间改到睡前,以使患部在大便后得到长时间的休息。   附一︰   脱肛:五倍子、煆龙骨、煆牡蛎各15g,共研细末,大便后将药末撒布肛门周围固定,约5~6次可愈。   脱肛:煆枯白矾15g、煆枯五倍子30g,共研极细末,香油调匀,涂布脱肛上。   脱肛--曼陀罗4~5斤,煎浓汁三大碗,再以药汁煎枣皮2、3两,取浓汁一大碗,再用党参二两轧细调汁中晒乾,每用4、5钱水煎溶化洗之,数次可愈。   肛漏--肛漏数十孔,水菖蒲根煎水薰洗。

当代皮肤名医治疗荨麻疹的验方秘方集

[通治方]

冉小峰:麻黄蝉蜕汤有消除风疹块的良好近期疗效,部分患者经治疗后有可能取得被动脱敏的彻底效果。麻黄9克蝉蜕9克槐花米9克黄柏9克乌梅9克板蓝根9克甘草9克生大黄9克

上8味,加水毫升,浸泡30分钟,加热煮沸30分钟,滤过,药渣再加水毫升煮沸30分钟,滤过,合并两次滤出液即得。每日l剂,分2次服。

出现全身反应,有发热恶寒者,加银花15克、紫苏3克;大便干结,大黄增至15克;出现气短、呼吸困难者,加杏仁9克、瓜萎15克;大便溏者,首剂后去大黄,加丹皮9克;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者,加厚朴9克、枳实9克、建曲9克;小便短赤者,加滑石粉9克、石斛12克,生大黄减至6克。

--《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辨证方]

1、寒证

朱仁康:止痒永安汤,治冷激性荨麻疹。

荆芥9克防风9克麻黄6克桂枝9克白芷6克羌活9克蝉衣6克当归9克赤芍9克桃仁9克红花9克水煎服。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朱仁康:宁荨丸二号,治慢性等麻疹(遇风冷即起)。

生黄芪克防风克炒白术克桂枝克 白芍克生姜克甘草克大枣克

研成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日服2次,每次服2丸。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2、热证

赵炳南:荆防方,适用于急性荨麻疹偏于风热者,为病程在一个月以内的专用方。

荆芥穗6克防风6克僵蚕6克金银花12克牛蒡子9克丹皮9克紫背浮萍6克干生地9克薄荷4.5克黄芩9克蝉衣4.5克生甘草6克

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朱仁康:宁荨丸一号,治急慢性等麻疹。

生地克当归90克荆芥90克蝉衣60克苦参90克白蒺藜90克知母90克生石膏克紫草90克桃仁90克生甘草60克

研成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日2次,每次2丸。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朱仁康:乌蛇搜风汤,治慢性荨麻疹。

乌蛇6克羌独活各6克防风6克炙僵蚕6克生地15克丹皮9克丹参9克赤芍9克黄芩9克银花15克

水煎服。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3、虚证

俞长荣:加减当归饮乃余经过三十余年的摸索总结而出,治疗慢性等麻疹有显效。

当归9克白芍9克生地15克何首乌30克川芎6克白芨9克地龙9克路路通15克地肤子12克乌药6克荆芥6克防风6克甘草5克

水煎服,每日l剂,可连服30~40剂。

--《千家妙方》下册

4、实证

朱仁康:活血祛风汤,治慢性荨麻疹,皮肤瘙痒症。

归尾9克赤芍9克桃仁9克红花9克荆芥9克蝉衣6克白蒺藜9克甘草6克

水煎服。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赵炳南:全虫方是以大败毒汤为借鉴而化裁的经验方,功在熄风止痒,除湿解毒。主要用治湿蕴日久,风毒凝聚所引起的慢性顽固性以瘙痒为主症的皮肤疾患。

全虫(打)6克皂刺12克猪牙皂角6克刺蒺藜15~30克炒槐花15~30克威灵仙12~30克苦参6克白藓皮15克黄柏15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wx/82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