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实验录》上卷。
予尝诊江阴街肉庄吴姓妇人,病起已六七日,壮热,头汗出,脉大,便闭,七日未行,身不发黄,胸不结,腹不胀满,惟满头剧痛,不言语,眼张,瞳神不能瞬,人过其前,亦不能辨,证颇危重。余曰: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燥热上冲,此阳明篇三急下证第一证也。不速治,病不可为矣。于是遂书大承气汤方与之。
大黄四钱,枳实三钱,川朴一钱,芒硝三钱。
并嘱其家人速煎服之,竟一剂而愈。盖阳明燥气上冲颠顶,故头汗出,满头剧痛,神识不清,目不辨人,其势危在顷刻。今一剂而下,亦如釜底抽薪,泄去胃热,胃热一平,则上冲燥气因下无所继,随之俱下,故头目清明,病遂霍然。非若有宿食积滞,腹胀而痛,壮热谵语,必经数剂方能奏效,此缓急之所由分。是故无形之气与有形之积,宜加辨别,方不至临诊茫然也。
民国医家曹颖甫,据其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燥热上冲,辨为阳明篇三急下证第一证,必须速下,遂书大承气汤方与之。盖阳明燥气上冲颠顶,故头汗出,满头剧痛,神识不清,目不辨人,其势危在顷刻。今一剂而下,亦如釜底抽薪,泄去胃热,胃热一平,则上冲燥气因下无所继,随之俱下,故头目清明,病遂霍然。非若有宿食积滞,腹胀而痛,壮热谵语,必经数剂方能奏效,此缓急之所由分。是故无形之气与有形之积,宜加辨别,方不至临诊茫然也。
此案为典型的大承气汤证。
主症——壮热,便闭,七日未行,脉大。
副证——头汗出,满头剧痛,目中不了了(人过其前,亦不能辨),睛不和(眼张,瞳神不能瞬)。
鉴别——身不发黄(黄疸),胸不结(结胸)。
壮热,便闭,七日未行,脉大——大黄证。
病位:壮热,头汗出,满头剧痛,脉大——阳明病(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便闭,七日未行——大肠腑。
不言语,眼张,瞳神不能瞬,人过其前,亦不能辨——心神(神窍)。
病性:壮热,头汗出,脉大,满头剧痛——热盛。
便闭,七日未行,不言语,眼张,瞳神不能瞬,人过其前,亦不能辨——气闭。
病机:阳明经腑同病热盛伤神,气闭神窍。
辨证:阳明热盛,气闭神窍证。
治法:釜底抽薪,清热开窍。
选方:大承气汤。
方义:君药: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
臣药:芒硝,助大黄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润燥。
佐使药: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并助硝、黄推荡积滞以加速热结之排泄。
《伤寒论》第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怵惕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四。用前第二方。
《伤寒论》第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条: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中医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