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肝癌方
1.1 加减参赭培气汤
段风舞,《名医秘方汇萃》
生赭石15克(先煎),太子参10克,生怀山药15克,天花粉、天冬各10克,鳖甲15克,赤芍、桃仁、红花各10克,夏枯草15克,生黄芪、枸杞子、焦山楂各30克,泽泻、猪苓、龙葵、白英各15克,白芍10克,焦六曲30克,三七粉3克(分冲)。
水煎服。视病情增减日服量。
调气,化瘀,利水,解毒。
段氏认为,肝癌一病是由于长期情志不舒,肝郁气滞,血行不畅,致使瘀血内停所致。瘀血阻滞气机,进一步加剧了血瘀,瘀久则水湿内停,水瘀互结,阻塞脉络,而成痞块、积聚。或因肝郁化火,或因嗜酒无度,湿热毒邪内生。阻塞脉道,瘀血内停,水毒内生,水瘀互结,痞积而成,所以治病求本,需调气、化瘀、利水,使瘀血去、水湿利而气调积消。方中生赭石,生新凉血、镇逆降气、祛痰止呕通便、引瘀下行;太子参、怀山药培中养胃,防止开破之药损伤脾胃;用天冬、天花粉,其病理实验,既有抗癌作用,且能护胃液,以防开破之药其力猛峻;桃仁,红花、鳖甲、赤芍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兼以通络;泽泻、猪苓利水化瘀;生黄芪、枸杞子益气滋阴,培补肝肾;焦山楂、焦六曲健脾和胃;龙葵、白英清热解毒、凉血利尿。诸药合用,共奏调气、化瘀、利水、解毒、益肝肾之功。
肝癌。
有黄疸者,加茵陈30克;有腹水者,加商陆10克,牛膝10克,大腹皮10克;局部疼痛剧烈者,加郁金10克,元胡10克,凌霄花15克,八月札10克;腹胀甚者,加大腹皮6克,川厚朴10克,木香6克;呕逆者,加旋覆花10克(包煎),柿蒂10克;口干渴者,加沙参10克,麦冬10克;大便干燥,数日不行者,加瓜蒌20克,郁李仁12克。
多年使用,坚持调治,疗效较佳。
据有关资料统计:死于肝癌者,绝大多数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有关。所以积极防治乙肝,尤其切断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活肝)向肝癌发展是治疗上的突破口,值得重视。
1.2 健脾活血汤
潘敏求,《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黄芪、党参各15克,白术、云苓、柴胡、穿山甲、桃仁、丹参、苏木各9克,蚤休、牡蛎各30克,鼠妇12克。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健脾理气,破血抗癌。
《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晚期肝癌,多呈现肝失条达,脾失健运,二脏同病,本方重用黄芪、党参、白术、云苓益气健脾;同时并用柴胡、穿山甲、桃仁、丹参、苏木、蚤休理气疏肝、活血破癥;鼠妇为平甲虫,具有破血、利水、解毒、止痛破血抗癌作用,故用之多效。
原发性肝癌。
气滞血瘀型加土鳌虫12克,莪术15克,三七、香附各9克;肝郁脾虚型加郁金12克,淮山药30克,陈皮9克,麦芽15克;肝胆湿热型加茵陈、败酱草,蒲公英各30克,黄芩12克,木通9克;阴虚内热型加丹皮12克,地骨皮15克,麦冬12克,鳖甲5克。
治疗60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临床分期,单纯型Ⅱ期32例,Ⅲ期5例,硬化型Ⅱ期16例,Ⅲ期3例,炎症型Ⅱ期1例,Ⅲ期3例。治后存活半年以上26例,1~2年12例,2年以上4例。
1.3 理气消癥汤
刘嘉湘,《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八月扎15克,金铃子9克,丹参12克,漏芦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红藤15克,生牡蛎、半枝莲各30克。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理气化瘀,清热解毒。
初因肝郁气滞,久而化火生毒致瘀,气瘀毒互结乃成癥积,故治疗当以理气活血解毒为原则。方中八月扎、金铃子、丹参理气活血;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红藤清热解毒;结合辨证分别给予益气健脾、养血柔肝、滋补肝肾、清利湿热等方药,扶正以固本,攻邪以治标,所以治疗原发性肝癌有较好疗效。
原发性肝癌。
辨证加减:①肝气郁滞,症见肝区胀或隐痛,胸闷腹胀,纳差口苦,舌苔薄黄,脉弦细,加柴胡、当归、白芍、制香附、郁金、枳实、山楂、鸡内金。②气血瘀滞,症见右胁胀痛较甚,纳少乏力,形体消瘦,面色黧黑,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弦细,加柴胡、当归、赤芍、莪术、三棱、桃仁、地鳖虫、延胡索、干蟾皮、郁金、石见穿、鳖甲、大黄。③脾虚湿阻,症见胸闷腹胀,肝区隐痛,纳呆便溏,尿少,倦怠乏力,脚肿腹水,舌淡胖,舌苔白腻,脉弦滑或濡滑,加党参、白术、茯苓、生苡仁、陈皮、半夏、大腹皮、石见穿、龙葵、广木香、了哥王、补骨脂、车前子等。④肝肾阴虚:症见胁下胀痛,头晕目眩,心烦不寐,口干,大便干结,小便短赤,低热,形体消瘦,舌质红,脉弦细,加北沙参、天冬、生地、龟板、生鳖甲、郁金、赤芍、丹皮。⑤肝胆湿热:症见黄疸、发热、右胁下痛、恶心、纳差、口苦、口渴不多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加茵陈、生山楂、卷柏、川郁金、赤芍、生苡仁、黄芩、金钱草、生大黄。
治疗例,其中Ⅲ期86例,Ⅱ期16期。治后存活1年以上31例,2年以上14例,3年以上6例,5年以上5例,1例存活最长为13年。Ⅱ期治后1年存活率为50%,Ⅲ期为26.74%。临床治愈2例,显效13例,有效37例,总有效率为51%。
1.4 消癌散
王连舫《千家妙方·下》
白术20克,当归、山慈菇各30克,昆布、海藻各12克,半枝莲30克,白花蛇舌草25克,三棱10克,太子参30克(人参效果更佳)。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同时配合饮用葵芯茶(向日葵秆内之芯,适量切片,泡茶饮,频频饮之)。
益气活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解瘀行滞。
肝癌。
应用上方治疗经确诊为肝癌病人,均延长了寿命。其中1例存活最长者为9年。
1.5 化癌散
陈茂梧,《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
天然牛黄8克,田三七粉克,藏红花80克,冬虫夏草克。
上药共研细末,分成50包。每日1包,温开水送服,连服包。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祛邪。
肝癌。
临床证明有较好的疗效。如治一例,随访至今已6年有余,患者仍如常人一样工作生活,且无任何不适。
本方名为笔者拟加。笔者临床验证有效。
1.6 肝癌验方
陈延昌,《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柴胡15克,白术10克,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30克,赤、白芍各10克,白英40克,龙葵30克,莪术、鳖甲、焦山楂、神曲各15克,枳壳10克,元胡、川楝子各15克,斑蝥1个(去头足翅)、白蚤休15克,昆布、海藻、生黄芪,女贞子各20克,枸杞子15克,生苡仁20克。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或共研细末,每服10~15克,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解毒消症。
原发性肝癌,不能手术的中、晚期患者可单用此方。
治疗中,并可配合放疗或肝动脉插管化疗,出现尿急尿痛,可减去班蝥,有黄疸或腹水者可酌情加减。
临床屡用,均有较好的疗效。
治脑瘤方
25.1 补肾化痰汤
钱伯文,《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姜半夏、制南星各15克,石菖蒲、当归、山萸肉各9克,赤芍10克。
依法制成糖浆,口服。同时随证加服汤剂。
补肾固本,软坚逐瘀。
颅内肿瘤,其本在肝肾虚亏,髓海不足,其标则为痰凝气滞,瘀毒凝聚,故治宜标本兼顾。方中半夏、南星化痰软坚;石菖蒲化痰开窍;当归、赤芍活血化瘀;山萸肉滋补肝肾。诸药相合,共奏化痰软坚,活血逐瘀,滋补肝肾之功,故取得良好疗效。
脑瘤。
痰湿内阻,治以燥湿化痰,以温胆汤、涤痰汤、导痰汤,指迷茯苓丸加减;肝胆实热,治以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肝肾阴虚,治以滋补肝肾,用杞菊地黄丸、一贯煎加减;气血郁结,治以活血化瘀,用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加减;肝风内动,治以镇肝熄风,用镇肝熄风汤、羚羊钩藤汤、天麻钩藤汤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颅内肿瘤例,其中已手术29例。治后5年生存率为29.7%(19/64),3年生存率为34.9%(29/83),1年生存率为71.2%(/)。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好转或消失。
25.2 南星蚕夏汤
于敏,《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生南星、生半夏、夏枯草各15克,僵蚕9克,石菖蒲6克,地龙15克,蜈蚣2条,壁虎2条,地鳖虫9克,猪苓、茯苓、决明子各15克,菊花、青葙子各9克。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每疗程为3个月。
化痰祛瘀,平肝熄风。
方中用半夏、南星、僵蚕、地鳖虫、蜈蚣等化痰祛瘀;石菖蒲、地龙、菊花、决明子等平肝熄风。药理研究证实,化痰、平肝、熄风药物能抑制小鼠肿瘤细胞恶性生长,提高自身免疫机制,故本方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具有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期的效用。
颅内肿瘤。
偏瘫加黄芪、赤芍、当归;畏寒肢冷加炮姜,小茴香、吴茱萸;阳痿加菟丝子、仙茅、仙灵脾;闭经加当归、川芎、王不留行、穿山甲;失眠加灯芯草、远志;恶心呕吐加木香、竹茹、陈皮、九香虫、旋覆花;阴虚潮热加北沙参、石斛、龟板、鳖甲、生地;纳呆加陈皮、焦楂曲、生苡仁、鸡内金;形羸体虚加黄芪、太子参、当归、麦冬、生地。
治疗67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中41例曾行肿瘤部分切除术,2例曾行减压术,24例未行手术。结果临床治愈5例(占7.46%),显效16例(占23.88%);有效31例(占46.27%);无效15例(占22.39%),总有效率为77.61%。有10人恢复工作,16人能正常活动,19人能生活自理或基本自理。并对其中20例胶质瘤进行随访,1年生存率为90%,2年生存率为85%,5年生存率为80%,10年生存率为30%。生存中数为7.27年。
25.3 通络熄风散
雍履平,《脑病辨治》
土鳖虫50克,制番木鳖6克,蕲蛇、制川乌各20克,丹参、川芎、全蝎、蜈蚣、僵蚕、地龙各40克。
上药共研细末,过筛,瓶装。每次服4.5克,日服3次,以透骨草克煎水送服。1个月为1疗程。
通络熄风,活血止痛。
脑转移癌,剧烈头痛。
屡用有效,配服对证汤剂,效果更好。
又良性脑肿瘤,用鳖甲煎丸(中成药),以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各60克,煎水送服鳖甲煎丸,每次服5克,日服3次。连服3个月为1疗程,效。
又江西名医陈茂梧治疗恶性脑胶质瘤,常在祛痰化湿、消风活血内服汤药的基础上,再辅以自拟“抗癌散”:大黄、芒硝、槐花、黄柏、甘草各60克,黑砂10克,共研细末,分60~天服,日服2次。效果较好。
25.4 治脑瘤方
段凤舞,《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龙胆草3克,清半夏、云茯苓各10克,陈皮7克,磁石30克(先煎),蜈蚣5条,海浮石、乌梢蛇、天麻各10克,钩藤、夏枯草各15克,昆布、海藻、丝瓜络、浙贝母各10克,生黄芪、枸杞子各30克,焦三仙各10克。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扶正抗瘤。
脑肿瘤。症见头痛时作,或剧烈作痛,或肢体麻木,运动失灵,或记忆力减退,甚至神志模糊不清。
头痛剧烈加细辛3克,花椒10克;肢体麻木加桂枝7克,牛膝10克;神志不清另加服局方至宝丹,每日1丸。
屡用屡验,对改善脑肿瘤患者的自觉症状,抑制脑瘤生长有较好疗效。
治输卵管阻塞方
23.1 通管汤
庞泮池,《中国中医药报》
当归、熟地、赤芍、白芍、川芎各9克,桃仁12克,红花、生茜草各9克,海螵蛸、制香附各12克,路路通、石菖蒲各9克,生苡仁12克,皂角刺9克,败酱草、红藤各15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于经净后开始服用。
活血化滞、清障滞、通胞络。
本病病机主要为瘀阻,根据《石室秘集》:“任督之间,倘有疝瘕之证,则精不能施,因外有所障也。”由于疝瘕积聚,阻于脉络,以致精不得施,始后无子。疝瘕之成,大都为血滞或血瘀,故本方首选用桃仁四物汤为基础,四物汤养血活血,加入桃仁、红花,功专活血化瘀,以上六味药,皆入肝经,化瘀除滞,但活血必须行气,气机运行,以助活血,故用制香附、路路通、石菖蒲理气通络;加入皂角刺、苡仁以消积通障;方中生茜草、海螵蛸二药,即《素问·腹中论》的四乌贼骨芦茹丸,原方治血枯经闭,芦茹即茜草,活血行瘀,海螵蛸或温以软坚散结,达消积通络之效。本病病期较长,大量攻破,而耗正气,故以并不峻烈之活血消积而不伤正气之药;同时瘀久常易化热,加入败酱草、红藤、清热凉血、散瘀通络。全方走肝肾血分缓消瘀积,可以久服。
因盆腔炎症引起的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经输卵管造影明确诊断者)。
由于患者体征、症状有所不同,需随证加减:如经前下腹刺痛,烦躁易怒,脉弦,苔薄边暗,有肝经气郁者,去熟地,加柴胡6克,郁金9克;平素腰膝酸软、小腹隐痛、经行有块,脉细无力、舌苔暗淡、肾元不足者,去红藤,加菟丝子11克,仙灵脾9克;口渴咽干、大便燥结,脉细数、舌质红、有阴虚内热者,去熟地,加生地、丹皮、黄芩各9克;临经形寒肢冷、腹痛喜热熨、脉细舌淡有寒者,去败酱草、红藤,加桂心、炮姜各5克,小茴香6克。
多年应用,治验甚多,确有良效。
23.2 疏通汤
孙守富,《新中医》(5)6年
败酱草、大血藤、地丁草、蒲公英各30克,土茯苓、香附子各15克,川楝子、王不留行、车前子、郁金各12克,炮穿山甲、两头尖各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清热解毒利湿、舒肝解郁、活血祛瘀通络。
本病多因脏腑气血不足或因手术及月经后,胞脉空虚,感受湿热毒邪,客于胞宫或胞脉、气血瘀滞而发病。故方用败酱草、大血藤、地丁草、蒲公英清热活血通络;以土茯苓、车前子利湿解毒,且土茯苓配蒲公英、地丁草解毒利湿之功尤著;复以香附子、川楝子、郁金舒肝解郁;以王不留行、炮山甲、两头尖配郁金、大血藤、败酱草活血祛瘀通络。诸药相伍,共奏清热解毒利湿、疏肝解郁、活血祛瘀通络之功。故在临床治疗中收到较满意的疗效。
输卵管阻塞。
若月经周期长、淋漓不尽者,加熟大黄6克;月经量少、色淡者,加八珍益母丸,早晚各服15克;乳房胀痛、小腹坠者,加四制香附丸,早晚各服15克。
治疗25例,结果痊愈18例,无效7例。治愈病例疗程多达2~6个月,1例为8个月。
23.3 通卵受孕种育丹
韩玉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当归、炒蒲黄各10克,荔枝核15克,干姜、川芎各8克,玄胡15克,赤芍10克,官桂4.5克,炒茴香3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温经暖宫,活血理气。
输卵管不通,一般多因肝郁气滞、胞脉不通,或素体肥胖、痰湿内阻所致。治宜温经暖宫、活血理气为法。本方系曲佛手散、失笑散合导气汤加减化裁而成,方中以当归活血养血、调经止痛;玄胡、川芎、赤芍、蒲黄、荔枝核,均为散瘀活血、理气行滞之品;官桂、茴香、干姜温经散寒。合而用之,共奏温经暖宫,活血化瘀,理气行滞之功。
输卵管阻塞而致不孕。
肝郁气滞,去干姜、官桂、茴香,加青皮、郁金、丹皮、香附:体胖痰湿,加白术、茯苓、车前子、益母草;瘀血、少腹疼痛,加制乳香、山甲、留行子:经来少腹冷痛,重用干姜、官桂、茴香;带多,加土茯苓、槟榔、苡仁。
治疗37例输卵管阻塞患者,其中坚持治疗的32例已受孕25例,7例输卵管已畅通。
23.4 地蚤汤
张述黄,《名医治验良方》
地丁草、蚤休、虎杖各15克,当归、川楝子、延胡索各10克,川芎5克。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疏肝理气、清利湿热、活血化瘀。
妇科多种病证,每由肝郁、湿热而起,故方用地丁草、蚤休、虎杖3味药性寒味苦、燥湿清热,且虎杖、蚤休又可活血调经;元胡、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当归、川芎活血祛瘀。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清利湿热、活血化瘀之效。
凡肝经湿热气滞、瘀血凝结之证,皆可用之。其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多种妇科炎症性疾病,如附件炎、输卵管积水、输卵管不通等。
①附件炎:多因湿热伏于胞中,肝经气滞血瘀所致。如热毒重者,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偏血虚者,加丹皮;偏湿热者,加川黄柏;偏湿重者,加车前子、萆薢;疼痛明显者,胀痛加香附、枳壳、刺痛加乳香、没药、失笑散;痛在小腹加橘核;痛在腰部加川断、桑寄生等。②输卵管积水:多因湿热、气滞、血瘀、络脉阻塞所致,加猪苓、茯苓、泽泻、车前子以利湿泄浊,收到显效。③输卵管不通:多因湿热内蕴、气滞血瘀所致,可选加山楂肉、败酱草、桃仁、炮山甲等,以加强活血化瘀之力。
张氏执医40余年,对妇科病证颇有研究。本方从肝郁、湿热辨治,随证稍事加减,左右逢源,用于临床,疗效颇著。
笔者临床验证多例,效佳。半年后均受孕。
23.5 输卵管阻塞不孕方
许润三,《名医秘方汇萃》
①口服方:柴胡10克,枳实、赤芍各12克,生甘草3克,丹参30克,三七粉3克(分吞)、穿山甲20克,麦冬、皂角刺、路路通各10克。②热敷方:透骨草30克,川乌10克,威灵仙20克,肉桂10克,乳香、没药、当归各20克,红花10克,丹参30克,赤芍15克。③灌肠方:丹参、赤芍各30克,三棱、莪术、枳实、皂角刺、当归各15克,乳香、没药各10克,透骨草15克。
给药前患者均在经后3~7天进行输卵管通畅试验,证实为输卵管阻塞的患者,然后给予中药治疗。治疗包括口服、热敷、灌肠三种,连用至月经来潮为一疗程。其中:口服方,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经期停服。热敷方,将其药共辗成绿豆大颗粒,装布袋内、滴入少许白酒,蒸40分钟,敷下腹部,再在布袋上面压热水袋保温,温度维持在40℃左右约40~60分钟,每日1次,2日更换1次,月经期间一般停用。
灌肠方,每晚1剂,浓煎毫升,保留灌肠,温度以39℃左右为宜,每日1次。每灌肠10次,休息3~4次。经期停用。
舒肝理气,活血化瘀,润管通管。
输卵管阻塞为导致不孕症的主要原因之一。依据其临床表现,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采用具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作用的四逆散为基础方进行治疗颇为适宜。同时根据造影所见,输卵管黏连、堵塞属瘀血为患,又配用丹参、三七促使瘀血消散,促进黏连松解,以利输卵管恢复正常生理功能。本方还配用穿山甲、皂角刺、路路通等通管良药,使其透达输卵管炎症黏连、堵塞之区域,再加上麦冬养阴生津,能润能通,具有润管通管之功。
输卵管阻塞所致不孕症,多有不同程度的乳胀,小腹疼痛,经前腹痛等。
本方以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立意。如兼见下腹痛,黄带多、质稠气秽者加龙葵、蛇莓;经前乳房胀痛者,加露蜂房、荔枝核;经期小腹冷痛或带多清稀、气腥者、加鹿角霜、肉桂;输卵管积水者,加大戟、蟅虫、仙灵脾或荔枝核、泽兰;输卵管结核者,加夏枯草、蜈蚣;子宫发育不良者,加山萸肉、紫河车;面色苍白,舌质淡者,加黄芪、当归。
另参照月经周期用药亦很重要。尤其是对合并黄体不全,亦即基础体温上升不良或基础体温维持时间短者更为重要。每届月经中期应加用补肾壮阳之品,如鹿角霜、肉桂、紫河车等以提高黄体水平。在经前数日,冲任气血充盛,可重用活血化瘀之品。经后气血较虚,需酌加补养药,如此顺从月经周期调理,既有利于调整或维护月经周期,又有助于输卵管的疏通,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屡用屡验,坚持服用,均可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一般连用半年以上即效。
本方经临床应用无不良反应,只有个别病人出现腹胀、肠呜、便溏、尿频。一般经加用补脾益气药即纠正。还有极个别病人药后出现撕裂样剧烈腹痛,可能是由于药力通达输卵管黏连区域,使黏连松解所致。据临床观察,凡患者药后出现下腹剧痛的,大多见效快,疗程短。
另参合外治可弥补内治之所不及。以行气活血、散结祛滞药为主,辅以气味俱厚,通经走络,开窍透骨,软化黏连组织之品,组成灌肠方、热敷方。通过临床观察,证明此治法确实可以补充内治法的不足。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源于网络,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注:本平台所有内容仅为中医公益性分享,内容仅供参考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