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即可快速“添加”本
小编导读
娄绍昆,一位执着的中医人,一生致力于中医事业。其在回忆针灸入门恩师何黄淼先生时,仍为恩师“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的境界热血沸腾。恩师带他入针灸之门只用一晚,浅显易懂、大道至简的口传身授,对今天的我们仍受益匪浅。今与大家分享。
一年来,我一直还在徘徊、等待与观望之中,因为学习中医、针灸毕竟太难了,离我太遥远了。在这期间,中医的书没有少看,然而只是无事乱翻罢了,谈不上有什么心得,一想起今后要以中医为生总觉得非常惶惑,谈何容易啊。
虽然在和何黄淼老师近距离接触以后,针灸的魅力已经荡漾在我的胸怀,但是学习中医、针灸的决心还是定不下来,一直摇摆于学与不学之间。
“针灸的学习一定要在学中用,不要等到全明白了才去动手”。何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因为它的真谛就在临床的感受中”。
老师的话富有诱惑力,让我的心又热了起来。
“只要一个晚上的理论学习,你就可以基本入门,还是有模有样、中规中矩的入门呢”。何老师兴奋地看着我,“今天晚上我就把你带入‘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的境界”。
这是一个美妙的春晚,何老师从临床实践出发的精彩讲解,使我体味到什么叫“大道至简”,什么叫“真理素朴”。他把博大精深的针灸学,化为可操作的几个具体的步骤。整个教学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环环紧扣,贴近临床。时隔四十多年后的今天,那天夜晚何黄淼先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面部的表情,每一个手指的动作,我都历历在目。
“针灸取穴可以从五个方面考虑”。何老师伸出左手的五指,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示意,“第一,八总穴;第二,八会穴;第三,局部取穴;第四,背部督脉寻找阿是穴;第五,病位交叉对应取穴”。
五个方面的取穴,也够复杂的,——个夜晚的时间能掌握吗?
何老师早已料到我会这样想,笑着对我说:“不要怕,等一下:把它们分头讲解了一番以后,你就会慢慢地明白。”
“第一,八总穴取穴法,这是一个整体取穴法”。何老师竖起了左手的大拇指,笑着说,“根据八总穴所针对的人体部位取穴,针灸医师就能把所有疾病纳入你的诊治范围。”
我听了大吃一惊,八个穴位就能统揽诸病?这不是在搞笑吗?
“你首先要记住一首歌诀:‘头面合谷,颈项列缺,胸脘内关,脘腹(足)三里,腰背委中,胸胁阳陵,少腹(三)阴交,颅脑太冲。’”何老师神采飞扬地说。
他把这首歌诀反复念了几次,我也跟着念了几次就记住了,毕竟只有三十几个字嘛。然后,他就用自己的大拇指与食指在我的手、臂、脚、腿的相应部位指指点点,并用墨水做了标志。我也当场在做了标志的穴位上反复按压,嘴里也不停地唠叨这首歌诀,脑子里记忆与感受穴位在手指按压下的异常的知觉。不到半个小时,我就把以上的八个穴位的位置与作用记住了。
之后,何老师马上对我进行“八总穴取穴法”的考查。考查的方法是,何老讲一个病证,我就在常规消毒的情况下,用右手把一寸的毫针捻转着刺进自己手、臂、脚、腿的相应的穴位。
譬如,他说眼睛红肿。我想了想,眼睛所在的部位和头面与颅脑有关,于是就在太冲与合谷穴位上扎针;他说胸闷、心烦、失眠,我想了想,胸闷、心烦所在的部位和胸部有关,与颅脑有关,于是就在内关与太冲穴位上扎针;他说呕吐、胃痛,我想了想,呕吐、胃痛所在的部位和胃脘有关,于是就在内关与足三里穴位上扎针;他说颈项强痛,我想颈项强痛所在的部位和颈项与肩背有关,于是就在列缺与委中穴位上扎针等。
经过半个钟头的反复现场考查与具体操作,我就已经能把一些病证在八总穴范围内的取穴规矩灵活地用上了。
何老师看见我领会了八总穴的初步应用,也很高兴。
“在针灸学这一门学科中,经络与穴位是最重要的。”他说,“在这些经络与穴位之中,八总穴又是最最重要的。八总穴是老祖宗几千年的经验结晶,是取得临床速效、高效的必备穴位。一个针灸的初学者学会了它,就能对疾病建立起基本的诊治观念。同时这种观念还是整体的、全局的,适用于所有疾病的诊治。有了它,医者的心中就有了理念的依靠。当然,经络的分布也很重要,但你可以在以后临床的应用中慢慢地学习。学了经络学说以后,你对这八个穴位的作用就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了。”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娄绍昆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药的行走方式——光知道药的作用和性质还不够,还得明白它的行走方式。西方的物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向量”,比如力,有大小、有方向。中药也与此类似。大小就相当于药物的性质,而方向则意味着这味药物到人体后会怎么走、到哪里去。这就涉及升降浮沉和归经的问题。药性,大家都很重视;但药的走向大家都不是太重视,或是一到运用的时候就忘了,这大大影响了用药的效果。
升降浮沉
不同的药走向不同。有的药往上升,有的药往下降;有的药走五脏,有的药走四肢;有的走上焦,有的走中焦,有的走下焦……都不同。所以你要根据病位,根据邪气的出入来选择用药。
怎么把握药的升降浮沉呢?靠死记硬背当然不行。我们师门从来不要求背任何东西。过去要求背的《药性赋》、什么方歌、歌诀,我们从来没有背过。咱们要去体会。明白了它的道理,这些东西自然就记住了。不明白其中的的道理,死记硬背是没有用的。
很多药,药名本身就体现了升降浮沉。比如升麻,肯定是往上升的;沉香它肯定是往下沉的。沉香就是沉香木,一般的木头都浮于水,唯独沉香木,扔到水里会下沉,用于人体它也会往下沉,它能降气。
我们必须非常注意中医里的药名、方名、穴位名称,其中都含有很多密码,可以去破解。
植物类药,我们可以看它长在植物哪个部位,以确定其性质和走向。
花叶升散,凡子必降
花和叶是升散的,它们在植物的最表层。花散发出清香,它是散的;叶子上每天蒸发出大量的水分,这也是在散。用于人体也有升散的作用。抓过感冒药的人应该都知道,一个方子,药味不多,药量也不大,但是抓回来却是一大包,以花和叶居多,质地都是非常轻的,因为要取它的升散之性,来发散掉我们体表的邪气。花叶升散,但也有例外,比如旋覆花,它不升不散,而是降的。
凡子必降。植物的种子,比如莱菔子、五味子、白芥子、车前子、川楝子等,种子在枝头成熟了以后,都要掉到地上,才能生根发芽,这就是在往下降。作用于人体,它也有下降的作用。还有比如桃仁、杏仁、柏子仁、酸枣仁,他们不但是种子而且还有很明显的油性,所以能润下,润肠通便。这些种子药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偏温。没有温热,它哪有力量发芽呢?但也有例外的,比如蔓荆子就是往上升的,而且性凉,它质地轻,可以用于升散头面之风。
枝走四肢,梗通上下
植物的枝丫就会走人体的四肢。我们可以说,他们同气相求。比如桂枝、桑枝、紫苏旁枝,都是走四肢的。像胳膊痛,手指发麻,引经药可用桑枝,如果因为受寒较深,也可以加桂枝;如果只是因为临时受了一点寒,用紫苏旁枝和桑枝就可以了。
梗,就是植物的中间的梗子,也叫主茎。养料要通过茎从根部往上输送;叶子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能量,输送到根部去储藏,也要通过茎。所以说,茎是能升能降的。我们经常说的紫苏梗、藿香梗,在人体内,能通气、调气,能升能降,调气就在这升降之中完成。
根分三部
根部入药要复杂一点。靠上部的根,主要往上面的植株输送养料,它偏往上走;靠下部的根须,是要往下扎的,它的性质偏往下走,治下焦的病;至于中间的那一截根,就是守中的,治中焦的病。比如当归,按上中下的部位,可分为当归头、当归身、当归尾三部分,当归头上行而活血,当归身守中而养血,当归尾下行而破血。现在大家用根都不是太分明了,整个根都放在一块用了。
当然,现在用芦和用须还是有讲究的。
芦在根的最上方,是植物根和茎的交会处,比如说人参有一个参芦。芦是一心向上升的,因为根的养料在芦这里往整个植物上输送,芦也就具有了很强的上升的作用,甚至能够引发呕吐。我们在用根部的药的时候,一般都把芦去掉。像人参这样比较珍贵的药材,我们舍不得扔掉它的芦,又因为它有很特殊的作用,所以我们就留下来,遇到体质比较虚的人,上焦有邪,你想让他吐一下,又不敢用那些峻烈的催吐药,就用参芦。
根须在根的最下方,它使劲往下走,往土里钻,所以又有攻破作用。比如甘草,你要是用它来调和诸药,又不想让他过于固守中焦,就可以用甘草梢,他会往下走得快一点;再比如小便带血,小便刺痛,一般也会用甘草梢。甘草梢能走阴茎,走尿道,有清利的作用。
药物走向的其它判定方法
此外,植物的节则走人体的关节,皮则走人体体表,心则入心,络则通络,藤则上行,刺则刺破……这都需要我们格物致知,观察这个药的本身。
金石、介类药,即金属、矿物、化石、贝壳之类。这些药都很重,药只要重就会往下走,这是它们的基本走向。
还有动物药,被称为“血肉有情之品”,它跟人体血肉同气相求,对人体的作用就会非常明显,它能峻补不足,搜剔顽邪。人体有虚,用它可以很峻猛地给你补一下。比如说鹿茸,是峻补真阳的;龟板,是大补真阴的。还有鹿筋,保健品店里买的蛤蚧、鹿鞭等,都是用来峻补人体的。当你需要补的时候可以补,不需要补的时候用了反而会过犹不及。
人体有非常顽固的邪气时,一般的药攻不下来,可以用动物药,尤其是虫类药来搜剔。一块骨头,啃完了,上面还剩一些碎肉,咱们怎么啃也啃不下来,有的在缝隙里,剔也剔不下来,扔在地上,很多蚂蚁爬上去了,开始吃骨头上面的肉,很快骨头就被啃得光溜溜了,这就是虫类的搜剔功能。虫类的药也会钻到人体筋骨的缝隙里,把一些顽固的风寒湿邪,像从骨头上搜剔筋肉一样剔除,从而达到很好的祛邪的效果。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咱们不要轻易用虫类的药。医者是救人的,是拯救众生生命的,不能因为救一个人而杀害更多的众生。当用则用,不必用时,就千万别滥用。这是医家必须具有的一种情怀。动不动就用虫类药,不算本事。中药也称本草,而不称本虫,其实也是在提示大家尽量用植物类的药,虫类的药不要滥用。
入气入血解
虫类药也是有入气分入血分之区别。叶天士比较善于用虫类的药,他总结说:“有血者入血,无血者入气。”有的虫子有血,有的虫子没有血。比如说一只蚂蚁,你把它拈死,就没有红色的血。当然从生物学意义上你可以说它有血,它的血可以是其它颜色,但是它没有红色,在中医里面就叫无血,这样的虫子入药就往往走气分。知了死了以后,你把它剥开,看不到红色的,知了没有血,蛇则肯定有血。所以蝉蜕就走气分,蛇蜕就走血分。咱们自己就能看出来。
其它的药也是如此。红色的入血分,青色的以入气分为主。紫苏叶一面是红的一面是绿色,还有的叶子春天夏天是绿的,到了秋天的时候成红的了。这说明它一定能沟通气血。或者说当它青的时候采就入气分为主,红的时候采就以入血分为主。但你不管什么时候采,因为它在红和绿之间的变化比较快,它肯定是能沟通气血的。
有规律就有例外
当然,有规矩就有特权,有规律就有例外,凡事没有绝对。
比如红花是红色的,入血分,这是规律;金银花不是红的,所以入气分,这也是规律;但金银花也入血分,这又另当别论。
再比如,三七是一味活血化瘀的药,它肯定要入血分。三七是什么颜色?它外表是灰白色或是黄色的,里面则是墨绿色的,而且很坚硬。没听说它是红色的,但是依然走血分。
药的行走速度
药的行走也有速度
有的药走得快,有的药走得慢;有的药是走而不守,有的药是守而不走。
比如大黄,它在人体内走得非常快,从来不停留,就像关公过五关斩六将那样,那就叫做走而不守,从东岭关到黄河渡口,他不会占领了哪个关就守在那儿不走了,这味药下肚会迅速从上往下通,夺关斩将而出。
有的药则是守而不走,喝下去了以后走得特别慢,甚至会在在某个地方守一阵子。比如甘草。其实很多甘甜的药都喜欢守;而很多苦药,它都走得相对快一些。当然也有例外,比如黄连走得就慢。黄连、甘草都是守而不走的。尤其是小剂量的甘草,它走得尤其慢。
这些药怎么配伍呢?要相互牵引。就好比两个人,如果他们都是急性子,会互相催促着赶紧走,大黄和芒硝在一起就是这样,喝下去了马上就要大便了。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厚朴、枳实这两个下行的药,它们就走得更快了,这就是大承气汤。有时候我们并不想让他们走得那么快,拉肚子拉的太厉害了,人会受不了。这时候可以配点甘草,它走得就慢了,走得慢了,它们就会在路上把涤荡污浊的工作做得更细。这就是调胃承气汤,用甘草来牵制大黄和芒硝。大黄和芒硝要走,甘草不走,怎么办?我等你一会儿,大黄和芒硝行走的速度就慢下来了。当然也不会太慢,甘草想守在这里,大黄和芒硝说“我们走了,你怎么不走啊?”甘草只好说:“你们走我也走吧,你们等我一会儿。
明天精彩继续……
敬请添加我的3个
第一个是“新经络”该能够让你迅速掌握“简单实用、一看就会、一用就灵”的各种中医养生理疗小绝招,第二个是“潜意识点穴”本主要帮你破译“潜意识”种种神奇奥秘,任何人只要识破“潜意识”的奥妙,就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的一帆风顺......
第三个是“船来了”
挂一个专家号只能看一个病人,而一篇好的医疗或养生文章能惠及成千上万的人,“船来了”所做的就是后者.如何添加呢?
有2种方法:1、长按下面的图片,其次点按“识别图中”,最后点击“”即可添加。
(“新经络”图片)“潜意识点穴”图片“船来了”图片2、打开手机上的扫描,对准以上这张图片,扫一扫,就可.
想掌握更多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请我的QQ,空间已经发表1万多篇各种中医养生知识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皮肤白癜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白癫风那家三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