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
治阴虚内热,头痛口渴,表热自汗,不任风寒,脉洪大,心烦不安,四肢困倦,懒于言语,无气以动,动则气高而喘。
黄人参云术炙甘草陈皮当归升麻柴胡
上八味,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温服。
柯琴曰∶仲景有建中、理中二法。风木内干中气,用甘草、饴、枣,培土以御木;姜、桂、芍药,平木而驱风,故名曰建中。寒水内凝于中气,用参、术、甘草,补土以制水,佐干姜而生土以御寒,故名曰理中。至若劳倦形衰,气少阴虚而生内热者,表证颇同外感,惟李杲知其为劳倦伤脾,谷气不胜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制补中益气之法,谓风寒外伤其形,为有余;脾胃内伤其气,为不足。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义,大忌苦寒之药,选用甘温之品升其阳,以达阳春升生之令。凡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护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元气不足,懒言、气喘,人参以补之。炙甘草之甘,以泻心火而除烦,补脾胃而生气。此三味,除烦热之圣药也,佐白术以健脾,当归以和血。气乱于胸,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且以散诸甘药之滞。胃中清气下陷,用升麻、柴胡气之轻而味之薄者,引胃气以上腾,复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
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培,此用药有相须之妙。是方也,用以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补心、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也。亦可以补肝木,郁则达之也。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凡李杲治脾胃方,俱是益气,去当归、白术,加苍术、木香便是调中,加麦冬、五味辈,便是清暑。此正是医不执方,亦是医必有方。
赵献可曰∶后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气不行,此气因劳而下陷于太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用升、柴以佐参、,是方所以补益后天中之先天也。凡脾胃不足,喜甘而恶苦,喜补而恶攻,喜温而恶寒,喜通而恶滞,喜升而恶降,喜燥而恶湿,此方得之矣。
陆丽京曰∶此为清阳下陷者言之,非为下虚而清阳不升者言之也。倘人之两尺虚微者,或者肾中水竭,或者命门火衰,若再一升提,则如大木将摇而拨其本也。
升阳益胃汤治脾胃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干舌燥,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不和。
羌活独活防风柴胡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黄白芍半夏黄连泽泻陈皮
水煎服。
吴琨曰∶脾土虚弱不能制湿,故体重节痛;不能运化精微,故口干无味;中气既弱,传化失宜,故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也。洒淅恶寒,肺弱表虚也。面色不乐,阳气不伸也。是方半夏、白术能燥湿,茯苓、泽泻渗之,二活,防风、柴胡能升举清阳之气,黄连疗湿热,陈皮平胃气,参、、甘草以益胃,白芍酸收用以和营,而协羌活、柴胡辛散之性,盖古人用辛散必用酸收,所以防其竣厉,犹兵家之节制也。
人参属补,不知君于枳、朴中,即为补中泻也。羌、防辈为散,不知佐于参、中,即为补中升也。近世之医,一见羌、防辈,即曰∶发散不可轻用。亦不审佐于何药之中,皆因读书未明,不知造化别有妙理耳。
升阳散火汤治脾阴血虚,胃阳气弱,春寒不去,及过食冷物,抑遏少阳清气,郁于脾土之中,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并宜服之。
升麻葛根独活羌活白芍人参(以上各五钱)甘草(炙,三钱)柴胡(三钱)防风(二钱)甘草(生,二钱)
上咀,如麻豆大。每服秤五钱,水二盏,煎一盏,去滓,大温服,无时,忌寒凉之物。
吴琨曰∶经云∶少火生气。大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扬之则光,遏之则灭。今为春寒不去,遏郁阳气,饮食冷物,填塞至阴,以致升生之气几于息矣。
故用升麻、柴胡、羌活、独活、葛根,皆辛温风药,以鼓动少阳生气。清阳既出上窍,则浊阴自归下窍,而食物传化,自无抑遏之患。芍药味酸,能泻土中之木。人参味甘,能补中州之气。生甘草能泻郁火于脾,从而炙之,则健脾胃而和中矣。李杲圣于脾胃者,其治之也,必主于升阳。俗医知降而不知升,是扑其少火也,安望其卫生耶!若气不虚,本方除人参、独活加葱白,名火郁汤,治同。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饮食伤胃,劳倦伤脾,脾胃一虚,阳气下陷,阴火乘之,时值夏令,当从此治。
黄苍术(泔浸,炒)甘草(炙)羌活(一两)升麻(八钱)柴胡(两半)黄连(酒炒,五钱)黄芩(炒)人参(七钱)石膏(少许,长夏微用,过时去之)
每服五钱,姜、枣煎服。
汪昂曰∶李杲云∶脾胃一伤,阳气日损,脾胃之清气下陷,浊阴之火得以上乘,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也。惟以气味薄之风药,升发阳气,佐以苦寒之品,泻阴中火,则阴不病阳气伸矣。是方参、、术、草,以补脾胃也。佐羌活、升、柴,以助阳升;佐石膏、芩、连,以泻阴火。假令不能食而瘦,乃本病也。右关脉缓弱,乃本脉也。或本脉兼见弦脉,本证兼见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一二证,此肝之脾胃病也,当加风药以泻肝木。脉兼见洪大,证兼见肌热、烦热、面赤一二证,此心之脾胃病也,当加泻心火之药。脉兼见浮涩,证兼见短气、气上喘咳、痰盛、皮涩一二证,此肺之脾胃病也,当加泻肺及补气之药。脉兼见沉细,证兼见善欠、善恐一二证,此肾之脾胃病也,当加泻肾水及泻阴火之药。所以言此者,欲人知百病皆从脾胃而生,处方者当从此法加时令药也。
清暑益气汤长夏湿热蒸炎,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身热气高,烦心便黄,渴而自汗,脉虚者,此方主之。
人参黄甘草白术神曲五味子青皮升麻干葛麦冬黄柏泽泻广橘皮苍术(钱半)当归姜三片,枣二枚,去核,水煎服。
吴琨曰∶暑令行于夏至,长夏则兼湿令矣。此方兼而治之。炎暑则表气易泄,兼湿则中气不固。黄所以实表,白术、神曲、甘草所以调中,酷暑横流,肺金受病,人参、五味、麦冬,所以补肺、敛肺、清肺,经所谓扶其所不胜也,火盛则水衰,故以黄柏、泽泻,滋其化源。津液亡则口渴,故以当归、干葛,生其胃液。清气不升,升麻可升;浊气不降,二皮可理。苍术之用,为兼长夏之湿也。
程应旄曰∶人知清暑,我兼益气,以暑伤气也。益气不独金能敌火,凡气之上腾而为津、为液者,回下即为肾中之水。水气足,火淫自却也。
清燥汤治痿厥之病,腰以下痿软不能动,行走不正,两足欹侧。
黄连黄柏(酒炒)柴胡(以上各一分)麦冬当归身生地猪苓炙甘草神曲(以上各二分)人参白茯苓升麻(以上各三分)橘皮白术泽泻(以上各五分)苍术(一钱)黄(一钱五分)五味子(九枚)
上咀,如麻豆大,水二盏半,煎一盏,去滓,空心温服。
清暑益气汤与此方均治湿暑之剂。清暑益气汤,治暑盛于湿,暑伤气,所以四肢困倦,精神减少,烦渴身热,自汗脉虚,故以补气为主,清暑为兼,少佐去湿之品,从令气也。此方治湿盛于暑,湿伤形,所以李杲曰∶六、七月之间,湿令大行,子能令母实,湿助热旺而刑燥金,绝其寒水生化之源,源绝则肾亏,痿厥之病作矣。故以清暑变为清燥,佐泻热利湿之药,从邪气也。是方即清暑益气汤去葛根者,以无暑外侵之肌热也。
加二苓者,专去湿也。加黄连、生地,专泻热也。二苓佐二术,利水燥湿之力倍。连、地佐黄柏,救金生水之功多。中气益,则阴火熄而肺清矣。湿热除,则燥金肃而水生矣。肺清水生,则湿热痿厥之病,未有不愈者也。但此方药味,性偏渗泻,若施之于冬春,水竭髓枯骨痿,或非湿热为病者,反劫津液,其病愈甚,则为谬治矣。
白术附子汤治寒中腹胀满,作涎作清涕;或多尿足下痛,不能任身履地,骨乏无力,喜睡,两丸多冷,时作阴阴而痛,或妄见鬼状,梦亡人,腰背、肿眼、腰脊皆痛。
白术附子(炮,去皮脐)苍术陈皮浓朴(姜制)半夏(汤洗)茯苓猪苓(去皮,半两)泽泻肉桂(四钱)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半两,水三盏,姜三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量虚实加减多少。
李果云∶脾胃之证,有热中,有寒中。热中者,是火乘土位之病,则当上举清阳,下消阴火,故用补中益气,泻阴火升阳等汤。寒中者,水反侮土之病,则当下伐水邪,中燥脾湿,故用二苓、术、泽、苍、陈、朴、复,更用桂、附,壮阳胜寒,流通血脉,寒中之病自可愈也。
李杲制此方,施之于脾胃寒湿内盛,胀满多尿,涎涕外盛,足软,腰脊丸痛,而气不虚者宜矣。若其人中气已虚,内外寒湿又盛,水来侮土者,总不若理中汤加附子、苍术,茯苓为愈也。
葛花解醒汤治酒客病。
莲花青皮(去穣,三分)木香(五分)橘皮(去白白)茯苓人参猪苓(以上各钱五分)神曲(炒)泽泻干姜白术(以上各二钱)白豆蔻仁葛花砂仁(以上各五钱)
上为细末,和均,每服三钱,白汤调下。
但得微汗,酒病去矣。不可恃此过饮,频服取汗,损人天年。
酒为水谷精液所化,体湿性热,少饮则能调和气血,流畅阴阳,内助中气,捍御外邪。若过饮无度,轻则伤人脾胃,重则损人神气。所以酒困之人,昏晕烦乱,干呕恶心,饮食即吐,百体酸软,身热头疼,嘈杂吞酸,胸隔痞塞,口燥舌干,手足颤摇,心神恍惚,不思饮食,小便混浊,大便溏泻,此皆湿热伤形与气也。
李杲曰∶酒病者,往往以大热、大寒下之者,是无形元气受病,反下有形阴血,乖误甚矣。大热则伤阴,大寒则伤胃,元气消亡,七神无根据,折人寿命,不然则虚损之病成矣。故制此方,君葛花,佐以辛香之品;用神曲,佐以快气之品;用苓泽,佐以甘温之品。服后取汗,是谓外解肌肉,内清阳明令上下、内外,分消其患,使胃中秽为芳变浊为清化,泰然和矣。
平胃散治湿淫于内,脾胃不能克制,有积饮、痞膈、中满者。
苍术(米泔浸七日,五斤)陈皮(去白)浓朴(姜汁炒,各三斤)甘草(炙,三十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姜汤下,日三服。或水煎,每服五钱。
柯琴曰∶《内经》以土运太过曰敦阜,其病腹满;不及曰卑监,其病留满痞塞。张仲景制三承气汤,调胃土之敦阜。李杲制平胃散,平胃上之卑监。培其卑者,而使之平,非削平之谓。犹温胆汤用凉剂,温缓而使之和,非用温之谓,后之注《本草》者曰∶敦阜之土,宜苍术以平之;卑监之土,宜白术以培之。若以湿土为敦阜,将以燥土为卑监耶?不审敦阜属燥,卑监属湿之义,因不知平胃之理矣。二术苦甘,皆燥湿健脾之用,脾燥则不滞,所以能健运而得其平。第二术白者柔而缓,苍者猛而悍,此取其长于发汗,迅于除湿,故以苍术为君耳。不得以白补、赤泻之说,为二术拘也。浓朴色赤苦温,能助少火以生气,故以为佐。湿因于气之不行,气行则愈,故更以陈皮佐之。甘先入脾,脾得补而健运,故以炙甘草为使。名曰平胃,实调脾承气之剂,与张洁古取《金匮》之枳术汤以为丸,枳实之峻重于浓朴,且无甘草以和之,虽倍白术,而消伐过于此方,昧者以术为补而久服之,不思枳实峻削而不宜多服也。
枳术丸治胃虚湿热,饮食壅滞,心下痞闷。
白术(土蒸,二两)枳实(麸炒,一两)
上为细末,荷叶煨陈米饭为丸,如椒目大,白汤下。
李杲曰∶白术苦甘温,其苦味除胃中之湿热,其甘温补脾家之元气。多于枳实一倍。枳实味苦温,泄心下痞闷,消胃中所伤。此药下胃所伤不能即去,须一二时许,食乃消化。先补虚,而后化所伤,则不峻厉矣。荷叶状如仰盂,于卦为震,正少阳甲胆之气,饮食入胃,营气上行,即此气也,取之以生胃气。更以煨饭和药,与术协力,滋养谷气而补脾胃,其利大矣。若用峻厉之药下之,传变诸证,不可胜数。
独参汤治元气大虚,昏厥,脉微欲绝,及妇人崩产,脱血,血晕。
人参(分两随人、随证)
须上拣者,浓煎顿服,待元气渐回,随证加减。
柯琴曰∶一人而系一世之安危者,必重其权而专任之;一物而系一人之死生者,当大其服而独用之。故先哲于气几息、血将脱之证,独用人参二两,浓煎顿服,能挽回性命于瞬息之间,非他物所可代也。世之用者,恐或补住邪气,姑少少以试之,或加消耗之味以监制之,其权不重、力不专,人何赖以得生乎?如古方霹雳散、大补丸,皆用一物之长而取效最捷,于独参汤何疑耶!
若病兼别因,则又当随机应变,于独参汤中或加熟附补阳而回厥逆;或加生地凉阴而止吐衄;或加黄固表之汗;或加当归救血之脱;或加姜汁以除呕吐;或加童便以止阴烦;或加茯苓令水化津生,治消渴泄泻;或加黄连折火逆冲上,治口毒痢。是乃相得相须以有成,亦何害其为独哉?如薛己治中风,加人参两许于三生饮中,以驾驭其邪,此真善用独参者矣。
伤寒(附伤风)
脉浮而阴弱,谓之伤风。脉浮紧而无汗,谓之伤寒。脉浮头项疼,腰脊强,病在太阳。
脉长身热,目痛鼻干,病在阳明。脉弦,胸胁痛而耳聋,病在少阳。脉俱细,嗌干腹满,邪在太阴。脉俱沉,口燥舌干而渴,邪在少阴。脉俱微缓,烦满囊缩,邪在厥阴。
麻黄汤治伤寒,太阳脉浮,头痛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而喘。冬时得病宜服,春分后
麻黄(去节,一两半)桂枝(一两)甘草(五钱)杏仁(五十个)
上每服五钱,水一盏煎。
桂枝汤治太阳经受病,头痛身痛,发热恶风,汗出,鼻鸣,干呕。冬月宜服,春分后
赤芍药桂枝(各六钱)甘草(炙,四钱)
上每服五钱,水一盏,姜三片煎。更啜稀粥助之,以取微汗。无汗休服。若小便数及饮酒人不宜用。饮酒人不喜甘,恐中满而呕。夏至前加黄芩,夏至后加石膏、知母、升麻。病人素虚寒,不须加减。
十神汤治时气不正,瘟疫妄行,感冒发热,不问阴阳,两感伤寒,并治之。
川芎甘草麻黄紫苏升麻白芷陈皮香附芍药(各四钱)干葛
上每服五钱或一两,姜三片,水一盏半煎。
香苏饮治四时伤寒,头痛发热,恶寒。
紫苏叶香附子(各二两)陈皮(一两)甘草(一两半)
头痛加川芎、白芷,名芎芷香苏饮。
上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三片煎服。
九味羌活汤治春分后代桂枝麻黄汤,用治杂病亦好。
羌活苍术防风(各一钱二分半)甘草白芷川芎生地黄芩(各一钱)细辛(四分)
上作一服,水二盏,姜五片煎,热服。原有汗,去苍术加白术。渴加知母、石膏。
生料五积散方见中寒门。
伤寒应验方生绿豆粉(二两)麻黄末(二两八钱)
上每服三钱,冷水调服,不用被盖,出汗愈。
人参败毒散治伤寒,头痛壮热,或感冒非时,暴寒头痛,肢节骨痛,恶寒。往来寒热,合小柴胡汤尤可。又大小腮、虾蟆瘟、或声哑者,亦服。如腮肿,车前草汁敷,好。
人参桔梗枳壳茯苓川芎(各八分)独活前胡柴胡(各一钱)羌活(一钱二分)
劳役者,倍用人参,加当归、芍药,加荆芥穗、葛根为引妙。
上水二盏,煎。
参苏饮治时气瘟疫,两感风寒,小儿疹未出,疑似之间,尤可服,最稳当。
人参紫苏前胡半夏葛根茯苓桔梗枳壳陈皮甘草(各等分)若咳嗽加桑白皮、杏仁。头痛加川芎。气盛者去人参。
上水二盏,姜三片,葱一枝煎服。
藿香正气散治感冒,寒邪头痛,拘急,恶寒作热,或内挟饮食,胸膈不利。又治胸中寒痞,疟后寒痰。无汗加麻黄。
藿香紫苏(各一钱)浓朴陈皮半夏白芷(各八分)茯苓大腹皮白术(各七分)
上水二钟,姜三片煎。春气当温和,大寒大暖皆是不正之气,起居不时,饮食失宜,如内外伤感,正宜服此。
小柴胡汤治少阳病,脉来弦数,发热耳聋,胁痛口苦,微呕,或往来寒热,胸膈满痛,小便不利,大便秘涩。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
人参(一两)柴胡(四两)黄芩(一两半)甘草(一两半)半夏(一两二钱半)
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服。胸满及嗌干,加枳壳桔梗。胁痛加芍药、菖蒲。肚腹痛加枳实、大黄。无汗加葛根、升麻。咳嗽加杏仁、五味子。汗下后病不解,加黄连、黄柏、黄芩、栀子。结胸加瓜蒌子。发黄加茵陈、黄柏。发黄有血,加桃仁、当归。狂乱加大黄、朴硝。衄血、下血,加黄连。
白虎汤治阳明经病,发热目痛,鼻干颊赤,或大汗后表证已解,或吐下后邪气未除,余热在里,心胸烦渴,甚欲饮水,一日内三四服。
石膏(四钱)知母(一钱)甘草(五分)加粳米三十余粒。
上水一盏半煎。咳呕加陈皮、半夏。烦渴不已,加人参。发汗不解,脉浮者,加羌活、苍术(各一钱二分。)
大承气汤治胃热谵语,五、六日不大便,及少阴症口燥咽干,舌苔黄黑及生芒刺,急大黄(五钱)浓朴(一钱)枳实(二钱)芒硝(二钱)去芒硝,名小承气汤。
去浓朴、枳实
胃承气汤。
上水二盏,先煎朴实,后入硝黄煎。此药立下死胎。
黄连解毒汤治伤寒杂病,热毒烦闷,干燥呕逆,呻吟喘满,或下后发热,饮水不解,黄芩黄连黄柏大栀子(各等分)如腹满呕吐,或欲作利者,每服加生半夏三枚、浓朴二钱、茯苓二钱。
上每服一两,水二盏,姜三片煎。
六神通解散治时行,三月后谓之晚发,头痛身热,恶寒,脉洪数,先用九味羌活汤,不愈,后服此药。
麻黄甘草黄芩石膏苍术加川芎羌活细辛豆豉
用水一钟半,姜三片,葱一枝,煎服。
人参养胃汤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憎寒壮热,头目昏疼,不问风寒二证,夹食停痰,俱能治之。
但感风寒,以微汗为度。
半夏浓朴苍术(各一两)人参(五钱)橘红(七钱五分)藿香草果茯苓(各五钱)
每服四钱,姜七片,煎服。
一方兼治饮食伤脾,为疟,寒多加附子。
十味和解散治外感内伤寒邪,头痛发热。
白术(二两)桔梗(一两)人参甘草(炙)当归陈皮枳壳赤芍防风浓朴(各五
每服四钱,姜三片,葱白一枝,水一盏半煎。
调中汤治夏秋之间,暴寒折于盛热,结于四肢,则壮热头痛。伤寒于胃,则下痢或血或水,脉数,宜用此下之。
大黄(七钱)葛根黄芩本白术芍药桔梗茯苓甘草(各五钱)
每服五钱,水煎,热服。
防风通圣散治风寒暑饥饱劳役,及伤寒表不解,半入于里,下症未全,下后燥热怫结于心,内烦懊不得眠,脏腑积热,燥渴,唇焦,咽燥,喉痹,目赤,耳闭,口舌生疮,咳唾稠粘,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秘溺结,及风热壅滞,并治之。
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麻黄连翘芒硝(各五钱)石膏黄芩桔梗(各一两)滑石(三两)甘草(三两)荆芥白术栀子(各二钱半)耳聋加菖蒲,去芒硝。涎漱加半夏。
上每服一两,水二钟,姜三片,煎服。
一方有砂仁无硝。大头面肿病,加葛根、鼠粘子。
凉膈散一名连翘饮子。治病与防风通圣同。或中风中气,闷乱不语,或乱言,加黄连、枳实、半夏、胆星、菖蒲。
连翘(一两)山栀子大黄薄荷叶黄芩(各五钱)甘草(一两五钱)
上每服五钱,水煎,量虚实加减用。
一方加黄连名清心散。竹叶蜜少许,咽喉肿加桔梗一两、荆芥五钱。咳而呕加半夏、生姜。
衄血吐血,加当归、芍药、生地。淋加滑石、茯苓。风弦加川芎、防风、桔梗各五钱。
小儿减半服。或豆热甚,黑陷,腹满喘急,小便赤色而将死者,此一服更加大承气汤约以下之,得利立效。退表里热,加益原散。
益原散滑石(六两)甘草(一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蜜少许,温水或凉水调服。
加味温胆汤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梦昧不祥,气郁生涎。涎与气抟亦生诸症,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
枳实半夏竹茹(各八两)陈皮(十二两)白茯苓(六两)甘草(炙,四两)加香附(一
每服一两,生姜五片,枣二枚,水煎服。
枳实栀子汤治大病瘥后,食复劳复者。
枳实(二枚)栀子(十四个)豆豉(一升)有宿食,加大黄五六斤。
用清浆水二盏煎。
白术散治伤寒病后气脉不和,食复劳复病症如初者。
桔梗茯苓白芷陈皮香附甘草青皮山药(各三两)白术(四两)干姜(二两)
每服五钱,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若吐泻加白梅。喘加桑白皮、杏仁。伤寒劳复加薄荷。膈气入木通。中暑呕逆加香薷。霍乱加藿香。
蜜煎导法阳明病汗下后,体虚气弱,津液枯竭,脏腑闭塞,大便不行,用之。用蜜一两,铜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饴,搅之勿令焦,可丸,入皂角末、盐少许,捏作挺子,如指长二寸,令一头锐,纳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乃去之。
又方用白萝卜子一合,研烂取汁,入蜜调服,立通。
治大头病,兼治喉痹歌∶
人间治疫有仙方,一两僵蚕二大黄,姜汁为丸如弹子,井花调蜜更清凉。
紫金锭酒磨服,治大头瘟效。
春秋时月,人感山岚瘴气、雾露毒瓦斯,发寒热,胁膈饱闷,不思饮食,此毒从鼻口入内也。
黄连(一钱,姜炒)黄芩(酒炒,一钱)升麻(一钱五分)甘草(生七分)木香(一钱)苍术(盐炒,一钱半)浓朴(姜炒,一钱半)枳实(炒,一钱)半夏(一钱)桔梗(一钱)柴胡(一钱)木通(一钱)
水二盏,姜三片煎。
芩连消毒饮治天行大头病,发热恶寒,头项肿痛,脉洪。取作痰火治之,其喉痹亦可
柴胡甘草桔梗川芎黄芩荆芥黄连防风羌活枳壳连翘射干白芷
先加大黄,利去一、二次后,根据本方去大黄,加人参、当归调理。
上水二钟,姜三片,入鼠粘子一撮,再煎一沸,入竹沥、姜汁调服。
竹叶石膏汤治伤寒汗下后,表里俱虚,津液枯竭,余热不解,心烦不眠,或气逆欲吐,及诸虚烦热并宜服之。
石膏淡竹叶麦门冬粳米(百余粒)半夏人参甘草阴虚甚者加知母、黄柏、川芎、地黄。
惊悸不宁、盗汗,加酸枣仁、茯神。小便不利,加栀子。气短无力,加人参、黄。
上水一钟半煎。
大羌活汤解利两感伤寒,经云∶两感不治,然所禀有虚实,所感有浅深,若禀实而感浅者,间亦可生。治之而不救者,有矣。未有不治而生者,此十中或活一二。
羌活独活防风黄芩黄连白术川芎(各一钱)细辛(五分)生地知母(各二钱)
上水二钟,煎服。
双解散治伤寒温暑热,病在表,头痛身热,肢体疼痛,邪热服此。
防风川芎羌活荆芥甘草薄荷石膏滑石连翘白术枳壳栀子桔梗前胡麻黄白芍
葱、姜之类。六七日大便燥者,加大黄、芒硝。
鹊石散治伤寒发狂,逾墙上屋。
黄连寒水石(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浓煎甘草汤,候冷调下。
和解散治四时伤寒发汗后,经中有余热未解。
柴胡桔梗枳壳前胡甘草茯苓半夏黄芩葛根薄荷连翘芍药川芎
烦躁加麦门冬、竹叶。
上水二钟,姜三片煎。
二香散治夏月一切外感。
香薷(一钱二分)藿香浓朴(炒)白扁豆(炒)黄连半夏甘草陈皮大腹皮桔梗紫苏茯苓苍术白芷(各八分)
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
普济消毒饮治时疫病,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天行。亲戚不相访问,染之多不救。先师云∶夫身半以上天气也,身半以下地气也。此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目而为肿盛,遂处方用黄连、黄芩,味苦寒,泻心肺间热以为君;橘红苦平,玄参苦寒,甘草甘寒,泻火补气以为臣;连翘、鼠粘子、薄荷叶苦辛平,板蓝根味苦寒,马勃、白僵蚕味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气不得伸;桔梗味辛温为舟楫,不令下行。共为细末,半用汤调,时时服之,半蜜为丸,噙化之。
黄芩黄连(各五钱)人参(三钱)橘红玄参生甘草(各二钱)鼠粘子(二钱)板蓝根马勃(各二钱)僵蚕(炒,七分)升麻(二钱)柴胡桔梗(各二钱)
如无蓝根、马勃,
上为细末,服如前法。或加薄荷、川芎、归身,每五钱水一钟半煎。如大便硬,加煨大黄二
冲和灵宝汤治两感伤寒,起于头痛,恶寒发热,口干舌燥,以阳先受病多者,即以汤探之,中病即愈。
羌活防风生地川芎细辛黄芩柴胡甘草干葛白芷石膏上水二钟,火煨生姜三片,枣二枚,入黑豆一撮,煎温服,取微汗为愈。如不愈,表症多而甚急者,方用麻黄、葛根为解表。如里症多而甚急者,先以调胃承气汤为攻里是也。如以阴虚自中病,发热下利,身疼痛,脉沉细无力,不渴,倦卧昏重者,又当先救里,温之回阳救急汤,是分表里寒热而治也。
一方时气发热,变为黄病,所谓瘟黄也。宜治内泄湿热。
茵陈黄连栀子人参(各一钱)白术茯苓浓朴木通(各一钱)木香(七分)芍药(一钱五分)干葛(一钱半)
上水二钟,姜三片煎。
又方治大头热病。
黄芩黄连(各一钱半)桔梗生干草荆芥穗薄荷叶(各一钱)
上水一钟半煎。
又方治大头病。
侧柏叶,软枣(各五钱)
上水煎服,蜜丸噙化,尤妙。
大柴胡汤治诸服小柴胡汤症后病不解,表里热势更甚而心下急,郁微烦,或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下利。或阳明病多汗,或少阴病下利清水,心下痛而口干,或太阴病腹满,或无表里症,但发热七八日,脉浮而数,脉在肌肉,实而滑数者,及两感诸症可微下者,双除表里之热,并阳明少阳合病,下利,日晡发热如疟。
柴胡黄芩芍药(各二钱半)大黄(五钱)半夏(二钱)枳实(三钱,生用小者是也,兼
上锉如麻豆大,作三服。水一钟半,生姜、枣子同煎,至半钟,温服。如未利,再服。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源于网络,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注:本平台所有内容仅为中医公益性分享,内容仅供参考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的危害中科被评为白癜风联合诊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