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条辩二五一236阳明病,

《伤寒论》条辩二五一():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词解:

①“热越”:里热发越于外。

②“瘀热”:即“邪热郁滞”的意思。

提要阳明湿热郁蒸发黄的证状和治疗。

阳明病,发热汗出的,则里热能够随汗外泄,就不致有发黄的证状。如果只有头部汗出,从颈以下完全没有汗出,而且小便不利,口渴欲饮汤水,这是邪热郁滞于里,身体就必然发黄,用茵陈蒿汤主治。

阳明发黄,是由于湿热郁蒸于里,不能外泄而形成,如果热能外越,湿能下泄,就不会发黄。但是这样的说法,仅仅是一原则,临床上如何来识别,如何来预料,这就必须依靠反映的证状加以归纳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本条所述正可充分地说明这个问题。

但头汗出,周身没有汗,则热不得越,小便不利,则湿无出路。邪热既不能外达,水湿又无从下泄,水湿与热邪相蒸不解,郁而不达,所以会酿发黄疸。渴饮水浆,正反映了里热炽盛。治疗以茵陈蒿汤苦寒通泄,是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湿去热清,则发黄自愈。本条叙述不全,可与条合参。

—定是肠子里面热很盛才叫阳明病,如果病人有发热汗出,此为越热,就是热有地方渲泻,流汗出来了,就不会发黃,如果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就是只有头流汗,脖子以下都没有汗。小便不利,重点就是小便不利,因为小便堵到了,热没有地方渲泻,汗又流不透,只有头上有汗所以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因为脾湿太盛了,阳明证的时候,胃、大肠就是属于阳明,病人一定是阳明过热、热气一直往上冲,第—个受到冲击的部位一定是头部。所以,如果病人有燥屎,就会阙上痛,胃气往上走,胃里面一定空掉了,胃一空掉。脾就过来了,脾湿堵在中间,湿一堵到的时候,小便就出不来了,脾脏之湿太过了,食物没有办法完全运化,大便又堵在里面,宿食没有去处,湿又很盛梗在中焦,湿一盛,水就不好渲泻出来,整个湿和热、和实都瘀在里面,结果病人就发黄,病人的舌苔会很厚黄。

张仲景先生说去湿靠茵陈蒿、去热靠栀子,去实靠大黄,如果湿在肌肉里面靠白朮,三焦上的湿靠茵陈蒿,肝胆的湿也靠茵陈蒿,所以茵陈蒿入肝胆,只要是肝胆的实热,也就是发炎或西医的溶血性黄疸,就用茵陈蒿。

病分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分阴证阳证,如果病人全身发黄,有阴黄和阳黄,茵陈蒿汤是属于阳黄的药,茵陈蒿汤一下去,小便有出路了,小出来黑黑的很浓稠,茵陈蒿能去湿是因为它能利水,湿是从小便出来的,大黄是把里面的燥屎清出来,如果怕太苦加甘草,就可以了,不可以随便加甘草。

脾太燥了就是麻子仁丸,脾太湿了就是菌陈蒿汤,所以麻子仁丸和茵陈蒿汤是相表里的药。

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越热,往外走,意思就是说,不会发黄,它这个黄的定义,就是热没有办法外出。病人的黄是全身黄的,我们这里给黄定义有两种,一种是阳黄,一种是阴黄,阳黄和阴黄。如果看到黄很暗,黑黑的暗的黄,那都是很危险的症状,阴黄,只要结实到阴,都是很危险的,阳黄,同样是黄,但是很光鲜,很光鲜亮丽的黄,本条条辩讲的是阳黄。

肝硬化、腹水,是阴黄的治疗方法,当然在经方里面,《金匮》里面还要讲到黄汗,黄汗跟这个不太一样,那个衣服腋下都是黄的,怎么那么多黄汗,张仲景先生也有出方子,那黄汗的原因,天气很热流汗,流汗就跳到水里面去游泳,或者到空调屋里吹冷气,热的时候流汗,但汗无法透发。

黄汗有黄汗的处方,跟这个不—样,这里讲的阳黃,是瘀热在里面,排不掉,怎么知道瘀热在里面排不掉?张仲景先生就讲了,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一定要有发热流汗,热就跑出来了,就不会发黄,那如果但头汗出,只有头出汗,身上没有汗,剂颈而还,我们的阴经之会是到喉咙这里,只有头发汗,身完全没有汗,热停在齐颈里面,阴就是里,如果病人出现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为什么会出现如上证状?我们消化系统肠胃在中焦,当肠胃有热的时候,汗发出去,汗发在表上面,这个热就泻掉了,现在有表邪,束固到表,结果汗没有发掉,胃里面很热一直往上冲,往上冲的时候造成热往上,只有头汗出,所以胃里面是非常的热,当热—直往上越的时候,就越热,超越过范围,—越出来的以后,里面空掉了,中焦会空掉。

人身体上不会有空隙的,要给制造点空隙,拿个针头,里面没有药,就打个空气打进去,试试看?身上不会有很好的结果,所以,人身上没有空隙的,当它一热越、越热的时候,热往上跑,肠热往上跑的时候,结果湿来补位。

—般来说,胖子平素是湿很盛的人,瘦子不会有湿很盛的现象,因为湿热都排掉了,胖子就会有湿很盛,当湿来补位的时候,病人湿梗在中间,这整个腹部都是湿,上面是热,那湿在中焦很盛的时候,我们正常的津液,从大肠里面到了肺里面去以后,肺是肾之母,所以说肺里面的津液,除了主皮毛以外,主鼻孔以外,还有津液会慢慢回到肾脏里面去。

所以肺的水往下降,肺法象天,天上下雨了,要下到肾脏,肾就好像地里挖的那个湖里面,把水积起来,积起来小便排出来,这是常态。结果,上面是太燥热的时候,中间湿隔到,这里水上去下不来了,小便不利。

那上去的水,但头汗出,全部排掉了,中焦是空的,病人口渴,肺里面没水,很渴想喝水喝水,小便会不利,为什么造成这样子?我们知道是因为,它是有热有湿,也有实这些症状存在。

上面是热的,中间是湿的,下面是实的,所以有三个证在里面,经方是药简力专。所以,我们要开—个药,去热,—个药,去湿,—个药去实,就是茵陈蒿汤,茵陈蒿汤就是这样子来的,它有三个证,所以用三味药来对证,所以经方是药简力专。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劈),大黄二两(去皮)。

此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三物性味均属苦寒,苦胜湿,寒胜热,且茵陈、栀子都能通利小便,大黄后煮则非取其泻下,而欲其助茵陈、栀子使湿热之邪尽从小便出也。

先煮茵陈蒿,再煮其它两昧。茵陈蒿在胖子或刚发病黄很盛的时候,可以开到五六钱,瘦人三钱就够了,栀子的量和茵陈蒿差不多,大黄约茵陈蒿的三分之一即可。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日:此方为治发黄之圣剂;茵陈蒿专治发黄,盖有解湿热及利水之效。

处方中茵陈蒿六两,剂量是汉代计量单位,我们不要真的开六两,国内教材一直讲解,汉代一两为现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3克,临床经验上,个人认为这个剂量严重不足,也有医家考究,言汉代一两为现在的15.克,也有考为13.8克。个人认为汉代一两为13.8克,临床药效比较好。

茵陈蒿和栀子是等量,比如说四钱四钱,大黄两钱,就可以了,大黄在经方里面,只两个地方,—个是调胃承气汤,—个大承气汤,这两个地方张仲景先生,在用大黄的时候,这个大黄用酒泡(酒洗)—下,为什么?因为就是调胃承气汤跟大承气汤里面有芒硝,芒硝是很咸寒的东西,大黄酒泡一下,吃下去比较温热,身体不会伤到,不会把肠胃伤到。

还有就是酒泡大黄,作用是减缓药物的速度,我们调胃承气汤,用意是药效作用到十二指肠的位置,酒泡酒洗大黄后,药效作用就会作用到指定位置,减缓前进的速度。不至于汤药下去,几分钟就跑到大肠、肛门去了。其它用到大黄的地方,都是直接大黄丢下去就好了。

茵陈蒿汤中,茵陈跟栀子两个是等量的,茵陈专门去中焦的湿,大黄去下焦的实,栀子去上焦的热,所以去热、去湿、去实,因为它是阳黄,所以茵陈蒿就可以去湿,把湿是小便利掉,小便非常的黄、非常的暗、有时黑的。看着黑黑的、黄黄的、湿就从小便利出来了。

所以茵陈蒿汤是去黄的专剂,我们临床的时候,看到的是急性肝炎,都是这种茵陈蒿,如果阳黄没有及时治好,失治后就会变成阴黄,病加重,就变阴黄,所以,病初期阳黄的时候,茵陈蒿非常好用,简便的三味药,药药都是重点,都是药对所证,仅仅三味药而已。

这三味药,用水先煮茵陈,因为湿很盛的时候,我们取它的药味,药的话很。我们后下都是取它药物的,我们要去湿,湿梗那么多的湿,当然要菌陈蒿多熬—下,比如九碗煮成六碗,再把大黄跟栀子放下去,再去煮成三碗,然后早晚温服,吃完以后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颜色很深红,排出来应该会有这种现象才对。如果不是这种现象,药不对症了,这是很明确的,也看得很清楚的,病人—进来,真的是全身鲜黄,一看鲜黄,西医可能说,胆汁堵到了,胆结石堵到了,我们中医才不管你是什么胆汁堵到了,直接开茵陈蒿汤就可以了,我们也不管是急性肝炎,或什么肝胆病且大便堵到,吃茵陈蒿汤就可以了,我们中医是对证论治,不对病名来治。所以,我们为什么去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有湿、有燥,这样辨证论治后才知道开什么药对证,药才不会弄错。

康元堂刘大夫

赞赏

人赞赏

人喜欢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好不好
迪赛胸腺肽肠溶片价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wx/22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