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阿姨教我的这16张方,使我受益终生

出生于年的娄绍昆老先生擅长疑难病症的诊治,在《伤寒论》方面用力颇多,本文介绍了娄绍昆老师当年学习方剂的经历。从汪阿姨那学到的方法,让娄老师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对这些方剂的运用十分的得心应手,每每治疗都疗效非凡。如果您想要了解中医的魅力、体味经方的使用,不妨细细阅读。

还记得三十多年前,在青山村的一个山坳里,第一次聆听汪阿姨讲叙香连丸使用经验要点的情景。

“汪阿姨,你诊治疾病一般是从哪里入手?”“我这一种是家庭简易治疗,上不了台面的,你不要当真。”汪阿姨客气地说。

“汪阿姨,中医就是从单方与简易疗法发展起来的,只要有效,就是宝贝,请不要客气了。”

“我父亲叫我先掌握住十六个方剂与相对应的病症,”汪阿姨说,“然后了解常用的六十来种中药的适应证,其实十六个方剂的中药组成就差不多就有六十多味了。在这样的方、药、病、症的基础上,就可以加减变化了。”

想不到医理深奥,几万首方剂,几千种药物的中医药学也可以以如此简易的形式去面对千变万化的疾病。

“汪阿姨,你常用的是哪几个方剂?”

“我掌握的十六个方剂是:桂枝汤、小柴胡汤、香苏饮、三仁汤、五苓散、平胃散、当归芍药散、二陈汤、小建中汤、甘草泻心汤、四逆汤、香连丸、左金丸、藿香正气丸、甘露消毒丹、金匮肾气丸。”

“汪阿姨,你是如何使用桂枝汤的?”

“我用桂枝汤治疗伤风感冒效果很好,”汪阿姨说,“普通人的伤风感冒一般加葛根;身体结实的人要加麻黄;咽喉痛加生石膏、桔梗;咳嗽气喘加杏仁;对于平时形寒肢冷,体弱多病的人要加附子。”

“汪阿姨,病人伤风感冒有发热,体温升高的时候,你也是这样使用吗?”

“一般感冒发热,”汪阿姨说,“体温升高的时候,只要有恶风恶寒就可以用。如果病人口苦得厉害,就要加柴胡、黄芩;如果口干得厉害,就要加生石膏。真的超过40℃的时候,医院里去,以防万一。但是给我治过的人当中,还没有人医院的。”

“汪阿姨,你是如何去学会与掌握这些方剂的?”

“这几个方子药物组成很简单,”汪阿姨说,“如香连丸、左金丸只有两味药,最多的藿香正气丸也只有十四味药,记住它们不难,做成卡片,五、六天就记住了。使用时最初只要记住每个方子的辨证要点,慢慢地就能熟能生巧了。”

“汪阿姨,请你举例说几个方子的辨证要点好吗?”

“好的,”汪阿姨说,“我这个是土办法,给自己使用的,不过效果很好。

譬如我使用五苓散就是掌握以下两个方面的病症:一个是用于突然水泻不止,另一个用于口渴不止,水入立即呕吐;

当归芍药散就是抓住病人有贫血与浮肿倾向,脸色不华,或黄或白;

香苏饮的辨证目标是:饭后胃脘胀而不痛,口淡胃冷加高良姜,瘦弱的人加党参、大枣;

左金丸就是抓住口苦、头痛、吐酸,只要三个症状里有两个症状同时存在,就可以使用了;

香连丸抓住突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三个症状,并且治疗效果与发病时间有关,就是说,病症一出现就马上服药效果最好,等到第二天服药效果就差多了,所以我家里这几种中成药是终年必备的。”

后来我才慢慢地体会到,汪阿姨使用香连丸与左金丸的经验真的是非常宝贵。在我从医的生涯中,有不知多少口苦的偏头痛病人,头痛发作时用这个成药得以有效地治疗。特别是香连丸的三个目标症状——突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概括得准确极了,用法也极为重要。

香连丸使用案例

我可以举许许多多的例子来证实。譬如二零零二年的暑假,单位组织我们到海南岛旅游。在途中,一个女同事突然出现腹痛,司机不得不中途停车。车门一打开,她箭一样冲下车,十来分钟以后才上来,一脸的痛苦面容。上来后汽车刚刚准备开动,她又大叫起来,又一次重新打开车门,好几个女同事就陪她一起下去。大概又过了十来分钟时间,几个同事左右搀扶着她从路边的草丛中出来,脸色惨白,还没有搀扶上车就痛苦地重新折回草丛中去。全车的同事都是医务人员,大家都已经猜到这个女同事一定是患了急性肠炎,然而周围是大海、沙滩与丛林,医院在哪里,个个心急如焚,什么旅游啊,休闲啊,全被这个女同事的腹泻一事搅黄了。

我想她突然腹痛、腹泻,又加上拉了一次又一次,肯定有里急后重,所以具备香连丸的方证,就马上从身边的手提包中取出一瓶香连丸,叫人向草丛中的这个女同事送去,让她用矿泉水把一瓶盖量的香连丸马上吞下。过一会儿,这个女同事走出了,虽然体力差一点,但是已经没有痛苦的病象了。她看见大家担心的样子,就说:“好了,好了,全都正常了,大家上车吧!”大家就像看一场魔术表演一样,禁不住欢呼了起来。

“这个香连丸太神了!”这个女同事笑着对我说,“吞下去不到两分钟,肚子就不痛不泄了,元气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身上。”虽然司空见惯香连丸化险为夷的功效,但是我心里还是非常高兴。“你急性肠炎的治愈,不仅仅是药的问题,主要是方证相对应,才能取效。”

“你怎么知道我会腹泻啊,中药丸都已经带在身边了。”这个女同事一脸的笑容,开起了玩笑。“古代中医师身边都要随身携带一些急救的中成药以备意外,”我说,“香连丸就是其中的一种。我这次出门旅游也带了几种中成药在身边,我还把针灸的工具也带上了,随时随地都可以展开诊治。刚才你服用了香连丸如果还没有效果的话,我会给你针灸、刺血、拔罐,同样可以止痛止泻,恢复健康的。”

刚才给这个女同事的诊治,既没有按脉望舌,也没有玄奥的理论指导,就是使用方证相对应的疗法,简简单单,明明白白,多好啊!

听汪阿姨讲香连丸的使用目标,当时只是感到简单好学,容易记住,还没有想到它有如此效果。“汪阿姨,请说说平胃散的辨证要点好吗?”

“好的,我使用平胃散只注意三点,”汪阿姨说,“一是舌苔白厚而腻;二是头身困重;三是腹部胀满。”

“汪阿姨,听父亲说,舌苔白厚而腻和许多疾病有关,都可以使用平胃散吗?”

“使用平胃散的时候,”汪阿姨说,“一般病人没有发热。如果外感发热的时候,病人出现平胃散的舌苔,我就分别使用下面三个方剂。一般用三仁汤;有口臭,咽喉肿痛,我就使用甘露消毒丹;有恶心呕吐,大便泄泻,我就用藿香正气丸料煎煮成汤剂;如果病人只是舌苔白厚而腻,有恶心呕吐,大便泄泻,没有发热,可以直接使用藿香正气丸。”

“对于藿香正气丸,我父亲还有一个诊治的目标,就是治疗‘暑天消化道型流感’。”汪阿姨意犹未尽,继续补充。汪阿姨讲的内容很具体,很实用,又很好懂,我把它仔仔细细地记录了下来。她戴着眼镜弯着腰在我的身边看我一笔一画地写。

“汪阿姨,如果临床上除了有平胃散的舌苔以外,还有口苦、恶心、胃胀等症状,你如何加减化裁呢?”

“我一般是在平胃散的基础上加黄芩、苏梗与香附。”汪阿姨说,“去年古历三月末,我觉得自己浑身不自在,头昏脑涨,四肢困重,食欲不振,胃腹胀满,口苦口臭,便溏尿黄,舌苔黄腻而厚,我就给自己开了两贴平胃散的加味方子,就是平胃散加黄连、黄芩、苏梗、香附与砂仁。服了两天以后这些症状明显地减轻了,胃口也好了起来。”我听了以后佩服地不得了,想不到中医也可以如此处方投药。

我在读《伤寒论》的时候对于甘草泻心汤的证治比较模糊,汪阿姨把它列为常用方剂其中必有奥妙。“汪阿姨,你是如何使用甘草泻心汤的?”

“这是张简斋先生治疗疑难疾病的常用方。”我不知道张简斋先生是谁,但是一定是汪阿姨心仪的一个名医。

张简斋先生简介

“汪阿姨,张简斋先生是谁?”

“张简斋先生是南京名中医,”汪阿姨说,“当年民国诸多达官名流如孔祥熙、陈立夫、陈果夫、于右任、何应钦、陈诚、程潜、谷正伦等都求诊于门下。一九四六年,我居住南京,经人介绍认识了张简斋先生,他为了病人真正做到了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当时诊务很忙,门人很多。然而听说我一个弱女子却喜欢岐黄之术,又出生于中医世家,已有一定的医学基础,就感到十分好奇,与我交谈之后,认定我具备学习中医的素质,就同意我到他家学习。不过他要我先在随翰英医师的‘南京国医传习所’学习三个月以后,再到他家中侍诊。可惜我在张简斋先生家侍诊的时间不长,一共只有半个月,因为父亲的突然去世而中断了这次机会。”

原来如此,汪阿姨曾经受过名家指点,所以有这般的见识。

“张简斋先生外貌长相怎么一个样子?”

“张简斋先生平易近人,谦恭和蔼,但是身材瘦矮,貌不惊人,右脚还有点儿跛。”

“张简斋先生的家住在南京的哪里?是怎么一个样子?”

“张简斋先生当时家住在鞍辔坊,房子很大,所以他就在家中看病。他的客厅布置得特别的典雅朴素,墙壁上挂着一幅陈立夫先生亲书的对联。”

“汪阿姨,你还记得陈立夫先生撰写的对联的内容吗?”

“张简斋先生说,对联的内容是他自己撰写的,只不过请陈立夫先生代为书写一番。对联的上联是:‘不谏往者追来者’;下联是:‘尽其当然听自然’。”

“汪阿姨,张简斋先生是如何使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疑难疾病的?”

“张简斋先生对于慢性腹泻,或者经常大便溏薄不成形的病人只要出现口苦、尿黄,一般都使用甘草泻心汤。”汪阿姨回答道:“许多疑难病证的病人,只要出现上述的胃肠症状,都有较好的效果。”

“汪阿姨,张简斋先生的甘草泻心汤常用于什么病?”

“甘草泻心汤使用于较多的疾病,”汪阿姨说,“如肝炎、胃炎、肠炎、口腔溃疡;如失眠、癫痫、癔病、嗜睡、梦游病;如虹膜睫状体炎、结膜炎、巩膜炎、泪囊炎;如关节炎、风湿病、神经痛;子宫内膜炎、盆腔炎、阴道炎等。”她一口气讲出了诸多病名,好几个病名我还是第一次听到。

“汪阿姨,虹膜睫状体炎是什么病?”

“是眼科的疾病,”汪阿姨说,“这个病预后不好,如果使用甘草泻心汤的话,要用生甘草一两,还要加赤小豆一两与一些活血祛瘀的中药。赤小豆要浸湿,使它萌发出一点小芽,然后晒干。张简斋先生说:‘病人眼睛发红,但是红的地方不在结膜与角膜,在瞳仁的中间,与赤眼的斑鸠相似,所以仲景有目赤如鸠眼一语’。”

我随便一问,引出了汪阿姨的诸多话语。对于她的回答,当时我基本上没有理解,也没有什么兴趣,只是如实摘录不误。等到后来阅读《金匮》时,才发现汪阿姨讲的都是符合经旨的。特别是甘草泻心汤治疗有慢性腹泻的疑难病患者,这一个张简斋先生的心传之秘法,更使我在临床上左右逢源。

“有一个我哥哥的同事,”汪阿姨说,“是个矮矮胖胖的军需官员,满面红光,体重两百五十多斤。他是来要求张简斋先生帮他减肥的。还是我领他去的,那时候我还没有跟随张简斋先生侍诊。张简斋先生只问他一句话,他点点头以后,就给他开了一张半夏泻心汤,方中半夏的用量是一两。服药以后就有效,后来原方稍作加减,连服两个月,体重减少了三十斤,多年的慢性肠炎也随之治愈。”

“汪阿姨,张简斋先生问他一句什么话?”“我不是已经告诉你了吗?”我其实心里也有数,那一句问话一定是大便有否溏薄腹泻,只是为了核实一下才多问了一句。

张简斋的经验经过汪阿姨的转述,一直到我在临床上的有效应用,前前后后已有六十多年了。从临床明显的疗效中,可见方证相对应的方法简明可行。临床经验丰富的张简斋先生可以望而知之,举手取效;愚钝如我也可以通过“有是证,用是方”探索着一步一步地前行。

在汪阿姨家中学到了这么多东西,我心里的高兴无以复加。临别时,我以感谢的眼光看着汪阿姨明亮的眸子。

我回到家,没想到阿骅表兄也正在我家,他与父亲一边饮茶,一边聊天。我对他们讲了刚才与汪阿姨的一场谈话,父亲也肯定了汪阿姨的诊治水平,为她不从医而感到叹息。“汪阿姨是一个高智商的人,同时也见过大场面,所以能在‘田螺壳中做道场’。”父亲叹息道。

“阿大,你们认识多久了?”“我认识汪阿姨已经二十多年了。”父亲说,“那时候我在南京工作,你外公一家人也都住在南京。我就是在你外公家里认识汪阿姨的,说起来还是远房的亲戚。那时候汪阿姨的丈夫在大学教书;她的哥是骑兵学校的校长。汪阿姨知书达理,虽然涉及中医不深,但是心性聪慧,对中医临床有一定的领悟,她的中医心得可能得益于张简斋先生。这是因为汪阿姨哥哥患严重胃病,天天清晨呕吐清水,张简斋先生用二十帖的苓桂术甘汤把他治愈的。因为这个缘故,汪阿姨哥哥后来就恳求张简斋先生带教汪阿姨。”

“阿大,你认为她的中医诊治水平怎么样?”“汪阿姨的中医水平很不错的,”父亲说,“我们家刚搬迁到这里的那段时间,我的老胃病又发作了。病情是胃脘隐隐作痛,喜温喜按,嘈杂不适,食入胀满。我给自己针刺疗效不明显,试着服用香苏饮一帖,苏梗二钱,香附二钱,陈皮二钱,枳壳二钱,炙甘草一钱,一共五味药。但是服后无效,反而更加嘈杂。思前想后就转为小建中汤,连服了多贴也无效。后来我与汪阿姨偶然之间谈起病情的纠缠,她劝我服用香苏饮加味,就是加上姜、枣、参。我根据她的所言,开了二帖方子,服药以后非常有效,二帖服后,所有的症状都消失了,真使我刮目相看啊!”

“阿大,你还记得方子的药物吗?”“记得,一共只有八味药。”父亲说,“苏梗二钱,香附二钱,陈皮二钱,枳壳二钱,党参三钱,大枣三个,干姜二片,炙甘草一钱。”为什么父亲使用香苏饮无效,而经过汪阿姨加上参、姜、枣就有效,真是奇妙无比啊。

》》编后语

亲爱的读者,您是否看明白最后一个案例为什么同样的香苏饮加上参、姜、枣以后效果就完全不同呢?

作者简介

娄绍昆,男,年9月生,浙江省温州市人。浙江温州市卫生干校中医学高级讲师。浙江省高等自学考试中医专业毕业。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与脊柱相关疾病、中医顺势疗法的研究工作。擅长疑难病证的诊治,在《伤寒论》研究方面用力颇多。撰有《〈内经〉反治法新探》等20篇论文。其中在省级以上刊物及全国性中医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10篇。

-----------------------------------------------------------------------------

《黄仕沛经方医话》论仲景七个“和解剂“去滓再煎的原因

关于七个"和解"剂"去滓再煎"的原因。通常认为仲景书中有七个"和解"剂在煎煮法上是"去滓再煎"的。为什么要"去滓再煎"?历代注家大多认为七个"和解"剂的煎服法,具有和合寒温、协调升降、燮理阴阳、互济刚柔的作用,所以凡以"和"法为主要目的之方剂,多仿此为法。例如陈修园在《伤寒真方歌诀》中云:小柴胡汤"此乃和解之剂,再煎则药性和合,能使经气相融,不复往来出入。古圣不但用药之妙,其煎法俱有精义。"但是为什么此种煎法便可达到上述目的?均未见说清楚。仲景书中除大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旋覆代赭汤、半夏甘草生姜三泻心汤等七个方剂外,其实还有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以及与和解剂搭不上边的甘遂半夏汤都是"去滓再煎"的。为什么要去滓再煎?再者此九方之外,具柴胡意的柴胡桂枝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什么却没有"去滓再煎"?个人认为,"去滓再煎"并不是因为"和法"而再煎的,从仲景方的规律看是另有其意的。

1

大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三个方以及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均是"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的。而其他用柴胡的方,有"和解"作用的,也未必要"去滓再煎",如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究其竟,是因为柴胡的用量而决定要否"去滓再煎"。仲景柴胡药用其根部,质不甚重,而上述四方均用半斤。不若桂枝汤之桂枝用三两,麻黄汤之麻黄用三两,八两之柴胡其体积之大可知。故用水量须较大,且须先煮去滓再浓缩药液。否则容器内难以容纳,同时用水少则不能浸透药平面,不利于柴胡的有效煎煮。而其他柴胡剂如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均只用四两柴胡,体积没那么大,虽不离"和解",也分别只是"以水七升,煮取四升"、"以水八升,煮取四升"而不用去滓再浓缩。药的总量减半了,特别柴胡的体积少了,故水是用少了四、五升,故无须"去滓再煎"了。再如第条的柴胡加芒硝汤证:"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此方证虽有阳明证但不离少阳证,而方中各药用量殊轻,柴胡只是用二两十六铢,故也只须"以水四升,煮(小柴胡汤)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无须再煎浓缩。鳖甲煎丸、四逆散不是煎剂,不存在去滓的问题。不在此列。柴胡汤及半夏泻心汤等是否"和剂"不在这里讨论。但柴胡桂枝干姜汤已有其他兼证却要"去滓再煎",而柴胡桂枝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同样在小柴胡汤证的基础上兼有其他证,但却无须"去滓再煎",显然是取决于柴胡的用量问题。

2

而所谓"和剂"的其他四个方(半夏、甘草、生姜泻心汤及旋覆代赭汤)去滓再煎的问题,也不是因"和剂"而要去滓再煎。但是此四方不用柴胡,体积不大,何以仍用此法煎煮?那就不妨从半夏的问题去看看。《神农本草经》载本品"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名医别录》主"消痈肿"。仲景应用半夏共约四十余方,是经方最常用的药物之一,按其作用大抵可分几种情况。

a.作用于咽喉的,如半夏散及汤、苦酒汤是治疗咽中生疮等的,另外就是半夏厚朴汤、麦门冬汤、甘草泻心汤等有咽喉症状如咽中如有炙脔、咽喉不利、蚀于喉等。

b.止呕:如大小半夏汤、小柴胡汤。

c.消痞:如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等。

d.除痰:如小陷胸汤、小青龙汤等。

e.宽胸:如栝蒌薤白半夏汤等。

还有一些方半夏的作用不明显的,如温经汤。仲景用半夏,并非如现在的法半夏、姜半夏等,过度炮制,把半夏制至"通透",捏之便碎。仲景用半夏无论其作用于何,均是生用,仅注明"洗"之。即以水洗除粘潺,便入煎剂。历来皆认为半夏有毒。而其毒并非如附子、乌头的毒。宋本《伤寒论》半夏散及汤条下有"半夏有毒,不当散服"。有人疑为后人加入。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有毒是指半夏麻辣燥涩之味,大抵天南星科植物的根部均对粘膜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如半夏、南星以至日常食用的芋头。都是有类似半夏的刺激作用。因而仲景在处理半夏剂时,需要保留其刺激粘膜作用者则不作久煎。当无需其剌激粘膜作用时通常都采用相对久煎的办法。这样,既保留了半夏的原有作用,也不至于过度炮制。苦酒汤、半夏散及汤,分别见于大论条、条。"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咽中伤生疮当是咽喉肿物。相对并列的第条猪肤汤、条的甘草汤、桔梗汤的咽痛要严重得多。此时须赖半夏的刺激作用以破疮开结。因此仲景此两方的煎法是比较特别的。

苦酒汤:"半夏十四枚(洗,破如枣核)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上二味,内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半夏散及汤:"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各等分上三味,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可以看到,此两方并不久煎,只"令三沸"。或直接作散用,若不能服散,才"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目的是保留其"生"之性,以达到破疮开结之功。服法是"少少含咽之"、"少少咽之"。使药液直接接触患处。而其他用半夏之方则无需赖其破疮开结之功,故煎煮时间宜稍长。如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用于消痞和胃。七味药"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再观仲景方七味而无半夏者,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是"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七味是"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半夏剂中当以小半夏汤为基础,小半夏汤仅两味药:半夏一升,生姜半斤。但却是"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而同是两味的小方如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桂枝甘草汤等都是"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大黄甘草汤、枳术汤等都类同。小半夏汤用水多一倍以上,煎煮时间显然相应较长。其他有半夏的三味方如:小陷胸汤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栝蒌薤白半夏汤则是全用"白酒一斗,煮四升"。附子粳米汤五味也"以水八升"。大半夏汤只三味(半夏二升、人参三两、白蜜一升),却"以水一斗二升和蜜一升,煮取二升半"。生姜半夏汤(生姜汁一升、半夏半升)是"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即与水共三升了),煮取一升"。药味较多的如:小青龙汤八味,虽然半夏用量不算多,仅用半升,但也"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射干麻黄汤九味,用半夏大者八枚,"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厚朴麻黄汤九味,用半夏半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小青龙汤的变方如: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汤、苓甘五味姜辛夏仁大黄汤等是"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或者"以水一斗,煮取三升"。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六味、都"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夏厚朴汤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五味,也"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柴胡桂枝汤用半夏只二合半(1/4升),也要用水六升,煮三升。尤其注意的是甘遂半夏汤(甘遂、半夏、芍药、甘草),各药用量并不大,半夏只用十二枚,但要以水一升(先煮半夏),煮取半升,去滓,再以水二升,和他药煮取半升,去滓,再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那么煎煮时间就不短了。以上随机列了二十二首半夏剂中,以水一斗以上者共十五首,占大部分半夏剂,其余其实煎煮时间也不短。有可能半夏有毒故宜放水较多。久煎也好,去滓再煎也好,意义都是一样,使毒减的缘故。仲景其他无半夏的方如桂枝汤"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四逆汤类方,附子生用,无需久煎,且急病急煎,故仅"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用什么药膏好使
北京市中科医院好不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wx/12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