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荣获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055941.html
寒水石,原为芒硝晶体,现为硫酸盐类石膏族矿物石膏或为碳酸盐类方解石族矿物方解石。前者主要成分为硫酸钙,因为透着粉红色,而称为红石膏,北方应用较多,又名北寒水石。方解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形状规则半透明,有玻璃样光泽,南方多用,称南寒水石。能清热泻火,可参考石膏应用。
寒水石,为硫酸盐类石膏族矿物石膏(Gypsum)或为碳酸盐类方解石族矿物方解石(Calcite)。
硫酸盐类的寒水石,主要成分为硫酸钙(CaSO4·2H2O),其实就是石膏的一种,因为透着粉红色,而被称为红石膏,北方应用较多,所以又名北寒水石。
碳酸盐类的寒水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是形状规则,常呈斜方柱形,有棱角,透明或半透明,有玻璃样光泽,南方多用,又称为南寒水石。
还有一种说法,有人考证认为寒水石是硫酸盐类矿物芒硝的晶体。目前的《中药学》教材就持此种观点。不过,药房所售寒水石却以红石膏居多,也有方解石,但没有用芒硝晶体当寒水石。由于现行药典未收录寒水石,所以无法定论,只能先这么稀里糊涂了,这也是本草的特点。
寒水石的药用价值
清热泻火
寒水石清热泻火的药效都已经写在了“寒水”二字里了。寒水石最早入药记录在《神农本草经》中,称为凝水石。而寒水石之名首见于失传的《吴普本草》中,称凝水石又名寒水石。随后的《名医别录》提到寒水石“盐之精也”。据此,现在考证古代的寒水石其实是芒硝的结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神农本草经》中的凝水石另有别物,早已失传。
由于不明化学结构,很多矿石类草药由于长相相似,常常混淆。南北朝及唐朝时期出现了:石膏、寒水石、古代方解石(硅酸盐长石)的混乱。至于有多混乱,小永看了半天文献也还是稀里糊涂,就不细抠了,但可以推断的是,唐宋方书中很多用到寒水石的地方,可以试试与石膏替换。金元时期的朱丹溪将石膏与寒水石区分开来,自此以后,石膏应用要明显多于寒水石了。到了明朝李时珍厘清了寒水石的基源。至于为什么会出现南北寒水石,小永没有搞清楚,容待补充。
寒水石的功效及应用方法可以参考石膏。寒水石与石膏谁更凉?小永讲不清。不过,有意思的是,古书中同一药方中会同时用到寒水石、石膏这两个药。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风引汤”了,治疗中风热瘫痫,方中12味药,光石头就有6种,如果再算上龙骨、牡蛎的话,只剩下大黄、干姜、桂枝、甘草4味草药了。这个方子除了寒水石、石膏外,同时还用到了滑石。到了清朝的吴鞠通,也同时用到了寒水石、石膏、滑石,组成一个方子叫做三石汤,用来治疗暑湿弥漫三焦。
寒水石的应用方法
现在临床用寒水石的太少了,而且也很少有人会用张仲景的风引汤。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张仲景风引汤里的寒水石究竟是哪种药:《神农本草经》失传的凝水石?结晶的芒硝?还是红石膏?或者另有它物?无法说清楚。
想想也觉得好笑,对中医经典的认识,有人能洋洋洒洒写出几十万字,有人能滔滔不绝道出万里文章;可是,高谈阔论之后,所用药物是啥?却没有一个定论。唉,这就是本草,从来都是一笔糊涂账;同时也因模糊不定才百家争鸣,这也算是中医的一个特点吧。
再补充一下,寒水石也可以拿来煮粥退热,应用方法同石膏,古代儿科著作中就常常用到寒水石除小儿发热。另外,现在商家还有卖一种寒水石枕的,可在宋朝《本草衍义》找到依据:“凝水石纹理通澈,人或磨刻为枕,以备暑月之用。”这种寒水石枕头成分其实还是含结晶水硫酸钙的石膏。
下边这段话是给学医人看的,明白的自然明白。
《神农本草经》:味辛寒。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满,水饮之。久服不饥。一名白水石。生山谷。
《名医别录》曰:一名寒水石,一名凌水石,盐之精也,生常案及凝山,又中水县邯郸。
《本草纲目》:正误
恭曰∶凝水石有纵理、横理两种,色清明者为上。或云纵理为寒水石,横理为凝水石。今出同州韩城,色青横理如云母为良;出澄州者,斜理纹色白为劣也。
颂曰∶今河东汾、隰州及德顺军亦有之,三月采。又有一种冷油石,全与此相类,但投沸油铛中,油即冷者,是也。此石性冷有毒,误服令人腰以下不能举。
宗奭曰∶凝水石纹理通澈,人或磨刻为枕,以备暑月之用。入药须烧过。或市人末入轻粉以乱真,不可不察。陶氏言夏月能为冰者佳,如此则举世不能得矣。
阎孝忠曰∶石膏,洁白坚硬,有墙壁。寒水石软烂,可以手碎,外微青黑,中有细纹。
王隐君曰∶寒水石,坚白晶洁,状若明矾、硼砂之质。或有碎之,粒粒大小皆四方,故又名方解石,今人谓之硬石膏者是也。
时珍曰∶寒水石有二∶一是软石膏,一是凝水石。惟陶弘景所注,是凝水之寒水石,与本文相合。苏恭、苏颂、寇宗、阎孝忠四家所说,皆是软石膏之寒水石。王隐君所说,则是方解石。诸家不详本文盐精之说,不得其说,遂以石膏、方解石指为寒水石。唐宋以来相承其误,通以二石为用,而盐精之寒水,绝不知用,此千载之误也。石膏之误近千载,朱震亨氏始明;凝水之误,非时珍深察,恐终于绝响矣。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