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年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其前身为年上海中医学院创办的《中医年鉴》,年更名为《中国中医药年鉴》,至今已连续编撰出版36卷。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将《中国中医药年鉴》分为行政卷和学术卷两部分,行政卷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承办,学术卷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承办。《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以下简称《年鉴》)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中医药学术成就和学术进展的综合性、前沿性、权威性、史料性工具书,也是一部属于国家历史档案性质的工具书。
儿科概述(节选)
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余篇,内容涉及基础理论、临床治疗、名医经验、实验研究和预防保健等方面。较好地体现了中医药在危急重症、传染病、新生儿疾病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广泛参与、优势传统项目的日臻成熟、涉猎领域更加广阔、中医诊疗指南的更加规范。
急重症、传染病及
新生儿疾病的治疗
急重症的中医治疗继续保持良好的态势,肺炎合并心衰、高热惊厥、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炎、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感染性休克、多重耐药菌感染等研究成果均有报道。注重对急危重症合并症的治疗,且不断探索更多、更快捷的治疗方式。
(1)小儿高热惊厥帅云飞等采用羚角钩藤汤预防本病复发40例,与对照组均予安定治疗。治疗组在发热次数、惊厥次数、复发例数、癫痫例数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杜晓亚以复方小儿退热栓(板蓝根、对乙酰氨基酚、体外培育牛黄)治疗本病45例,设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对照。经治5d,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41/45),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3.3%(42/45),均优于对照组75.6%(34/45)(P<0.05)、77.8%(35/45)(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和惊厥发生次数、惊厥好转时间、高热消退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治疗后脑电图异常率、心肌酶异常率及免疫功能异常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2)重症肺炎郑指挥等以纤支镜肺泡灌洗联合清肺化痰汤(黄芩、栀子、知母、桑白皮、白术、瓜萎仁等)治疗本病合并呼吸衰竭30例,与对照组均给予常规疗法联合纤支镜肺泡灌洗。经治14d,治疗组肺功能各指标和PaO2、PaCO2以及CDllb阳性的中性粒细胞比例、HMGB-1和sTREM-1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更显著(P<0.05);治疗组胸部CT影像学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方柯南以参麦注射液治疗本病50例,与对照组均予利奈唑胺治疗,疗程均14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0%(46/50),优于对照组72.0%(36/50)(P<0.05);治疗组咳嗽、发热、呼吸、心律以及肺部啰音等体征改善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IL-6、IL-8、CRP以及TNF-α水平显著下降(均P<0.05),且治疗组更显著(P<0.05)。
(3)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邓健等以补肺健脾通窍汤(五指毛桃、太子参、毛冬青、蛤壳、白术、连翘等)治疗80例。经治4周,总有效率为80.0%(64/80);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和SAO2、AMI、QHI均优于治疗前(P<0.05)。
(4)病毒性脑炎李金萍等以菖蒲郁金汤(石菖蒲、郁金、栀子、连翘、牡丹皮、天竺黄等)治疗65例,与对照组均予丙种球蛋白静滴。经治3d,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4%(62/65),优于对照组84.6%(55/65)(P<0.05);两组治疗后S-β蛋白、人脑髓鞘碱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神经生长因子含量均明显下降(P<0.05)、脊液中S-β蛋白、SVCAM-1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更显著(P<0.05)。连新生以热毒宁(栀子、金银花、青蒿)治疗例,与对照组均予常规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抽搐、发热、意识障碍和呕吐等症状的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CD3+、CD4+、CD8+水平和后遗症发生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优于对照组73.1%(95/)(P<0.05)。
(5)化脓性脑膜炎袁泉等以醒脑静注射液(栀子、麝香、冰片等)治疗本病49例,与对照组均予美罗培南静滴。经治7d,治疗组总有效率95.9%(47/49),明显高于对照组75.5%(37/49)(P<0.05)。
(6)急性阑尾炎金明均等分证(病程不超过3d,且化脓性粘连不严重,以阑尾清化汤:金银花、蒲公英、牡丹皮、大黄、元胡、赤芍药等,术后1d起用保留灌肠,肛门排气后改为口服。病程超过7~8d以上或坏疽、穿孔及粘连严重阑尾炎患儿,术后第2d开始大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本病重症例,与对照组均行腹腔镜手术。结果治疗组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和术后出现粘连性肠梗阻、腹腔脓肿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
(7)小儿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力衰竭许丽琴等以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37例,对照组予西药常规治疗。在治疗7d和14d时,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差、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最大上升/下降速率和心脏指数、左室收缩末期肺毛细血管楔压以及LDH、CK、CK-MB、CD4+、NK、CD3+和CD8+水平均显著改善(均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3%(36/37),优于对照组89.7%(35/39)(P<0.05)。
(8)重症支原体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李雅莉以双黄连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45例,与对照组均予NCPAP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CPIS评分中体温、白细胞计数、氧合情况、气管分泌物、X线胸片、气管吸取物培养积分和总评分均显著降低(均P<0.05),动脉血气指标和血清Leptin、IL-17、IL-33水平均显著改善(均P<0.05),且治疗组更显著(均P<0.05);治疗组无创转气管插管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新生儿疾病的治疗
新生儿疾病有新生儿肺炎、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等,治疗手段更为丰富(如音乐、外治、抚触等)。
(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尹雪梅等以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川芎嗪、丹参素)治疗37例,与对照组均静脉滴注脑苷肌肽注射液。经治14d,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8%(31/37),优于对照组73.3%(22/30)(P<0.05);治疗组中、重度患儿意识障碍恢复时间、肌张力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轻、中、重度患儿原始反射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NO、APN、IGF-1、ET-1水平和NBNA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更显著(均P<0.05);回访时,治疗组MDI和PD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张欢以中药(黄芪、炒白术、党参、茯苓、炙甘草、当归等)熏洗联合烫熨治疗40例,设立单用中药熏洗或烫熨对照,三组均予常规方法进行护理干预。结果,治疗组在平均住院时间、静脉营养时间、体质量增长情况和日平均最大潴留量、日潴留次数占喂养次数的百分比、日潴留量占喂养量的百分比及腹胀、加奶困难发生例数上均优于两组对照组(均P<0.05),而对照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
(3)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并发中毒性肠麻痹李俊丽等以自拟泄热通腑汤(大黄、厚朴、丹参、黄芩、柴胡等)灌肠结合推拿按摩治疗例,与对照组均予单纯西医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4%(97/),显著高于对照组67.6%(71/)(P<0.05);治疗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分级和胃肠反应分级均优于对照组(P<0.05)。
有关“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的治疗”详见专条。
急性传染病的研究
急性传染病包括手足口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水痘、百日咳等等,在治疗上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的优势。
(1)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袁凯等以自拟方(三棱、莪术、芒硝、甘遂按5:5:25:1.5比例制成)巴布剂外敷(日月穴、期门穴、章门穴)治疗50例,与对照组均予熊去氧胆酸口服。经治6周,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0%(43/50),治愈率为72.0%(36/50),优于对照组70.0%(35/50)、52.0%(26/50)(均P<0.05);两组治疗后ALT、GGT、ALP、TBA、T-BIL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
(2)手足口病欧彩香等以升降散加减(蝉蜕、白僵蚕、姜黄、大黄、青蒿、金银花等)治疗32例,设立阿昔洛韦口服对照,两组均常规对症治疗。经治7d,治疗组退热、疱疹消退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COR、IgG、IgA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刘静以银翘散加藿朴夏苓汤(藿香、金银花、半夏、薄荷、甘草、生薏苡仁等)治疗53例,与对照组均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经治1周,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51/53),显著高于对照组79.3%(42/53)(P<0.05);治疗组发热持续、疱疹消退、住院时间和空腹血糖水平、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胡文淼以连花清瘟颗粒治疗32例,与对照组均予更昔洛韦治疗,疗程7~14d。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29/32),显著高于对照组70.0%(21/30)(P<0.05);治疗组体温恢复正常,咽峡炎、颈部淋巴结肿大缓解,肝、脾回缩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4)流行性腮腺炎葛春霞等以季德胜蛇药外敷联合喜炎平治疗82例,与对照组均予利巴韦林静脉滴注,疗程3~5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77/82),显著高于对照组73.4%(33/45)(P<0.01);治疗组在体温下降、疼痛缓解、消肿时间及治疗天数等方面均短于对照组(P<0.01)。
(撰稿:高修安审阅:朱锦善)
编委简介
朱锦善,教授,年担任《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编委。著名中医儿科学家,医院中医科首任主任,江西中医药大学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教育学会儿科分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中医研究促进会小儿推拿外治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审专家。发表论文余篇,主编巜儿科心鉴》《实用中医儿科学》《朱锦善儿科临证50讲》等专著。荣获深圳市政府科技创新奖、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发展突出贡献奖。
高修安,教授,年担任《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编委。广东省名中医、佛山市首届十大名中医。承担多项省中医药局、佛山市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发表论文40余篇,参加编写专著16部。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常委,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综合儿科分会、小儿推拿外治分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经方运用专业委员会常委等,《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医儿科杂志》编委。曾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深圳市科技创新奖。
《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