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观涛按:
我们开通“经方医学: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互动同修班。
定期为读者互动答疑[答疑并非标准答案,仅供大家参考,欢迎来信批评]。
互动回答邀请北京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陶有强等委员志愿奉献。
学习班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刚出版的《经方医学: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为教材。
本书为经方大家胡希恕、冯世纶两代教授逐条注解《伤寒论》,运用“六经—八纲—方证”经方医学体系,帮助让您真正读懂《伤寒论》。
经方医学互动同修班(五)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胡希恕注:服桂枝汤不得法,而使大汗出后,表证虽罢,但由于津液大量亡失,胃中干燥,故大烦渴不解。脉洪大为热甚于里,知已传入阳明,宜白虎加入参汤主之。
胡希恕按:服桂枝汤而致大汗出者,亦可传为里热的阳明病,药虽对证,而用法不当,亦往往误事,医家病家均不可等闲视之。
知母六两,石膏(碎,绵裹)一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胡希恕方解:白虎汤解烦除热,加人参益气生津,故此治白虎汤证(详白虎汤方解)而津虚渴甚者。
知母18克,石膏60克,炙甘草6克,粳米15克,人参10克。
上五味,以冷水毫升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毫升温服,再续水煎一次温服。即一剂药煎二次,上午9~10时服一次,下午3~4时服一次。发烧时随时服。
原是桂枝汤方证,服药后出现白虎加人参汤方证,故与该方治之,这相当于复诊病案记录。要知临床常见,未服桂枝汤,一发病即现白虎加人参汤方证者,当然可用该方治之。即经方治病,主要依据症状反应。
白虎汤证为阳明里热证,人参治里虚之太阴,故白虎加人参汤为阳明太阴合病方证。临床常见由桂枝汤方证变化为白虎加人参汤方证者,为了集中论述有关桂枝汤方证经验,故把治疗阳明证的方证亦列于此,这是仲景书最常用的写作方法,读仲景书必须先明了这一写作方法,不然将无法读懂《伤寒论》,如大承气汤本治阳明病,当少阴病篇亦见大承气汤,有人认为大承气汤亦治少阴病,遂读仲景书越读越糊涂,不解六经实质。
这里要说明一下,有人对仲景书写作方法、方证分篇不理解,提出《伤寒论》“纲不符目”质疑,即太阳病是论述发汗解表的方证,为何把白虎加人参汤、调胃承气汤、甘草干姜汤、小柴胡汤等放在太阳病篇?认为某方证列于某篇,即是治该篇名病者,如白虎加人参汤列于太阳病篇,就应该治太阳病,桂枝汤列于太阴病篇,则桂枝汤也治太阴病。这样自然认为大承气汤列于少阴病篇,则亦是治少阴病者……这样还怎能理解六经实质?这里也说明,读仲景书,必先明确六经提纲,再以八纲分析方证,才能明了方证的归类、六经所属。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胡希恕注:太阳病,发热恶寒,表还未解可知。但热多寒少,而脉微弱,为外邪已衰,病有欲愈之兆,虽无汗则体表已无充实的津液,故谓此无阳也,不可以麻黄汤发其汗,宜与桂枝二越婢一汤的轻剂,稍解肌以透表则愈矣。
胡希恕按:此和前之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药量均极轻,故均主邪微病轻的为证,并基于三方的说明,可知方证互见者,即宜合方治之,证多者多用,证少者少用,法极简易。不过古法是取煎药合之,仲景已改为合方,今依据经验略加修改更加方便,以下就桂枝汤、麻黄汤为例说明之:桂枝汤为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甘草二钱所组成。麻黄汤为由麻黄三钱、桂枝二钱、杏仁三钱、甘草一钱所组成,二方中均有桂枝和甘草,若合方按大量用即可,不必把相同的药量加算在一起,故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合方应为:桂枝三钱,麻黄三钱,芍药三钱,生姜三钱,杏仁三钱,甘草二钱,大枣四枚。若各半汤,即取二分之一量;若病轻亦可各取三分之一量。又如桂枝二麻黄一汤,宜取桂枝汤的二分之一量,麻黄汤的三分之一量,相同药味亦同上法处理之。
无阳之“阳”,是指津液说的,书中此说屡见不鲜,注家尽作“阳热”解,实非。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炙)各十八铢,大枣(擘)四枚,生姜(切)一两二铢,石膏(碎绵裹)二十四铢。
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胡希恕按:以上三合方后,均有“本云”字样,可见是仲景前即有的古方,略改煎服法都详加注语,论中诸方多是来自古方书,又复何疑!晋皇甫谧谓仲景论广汤液之言,信而有征也!
胡希恕方解:越婢汤见《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此取桂枝汤二,越婢汤一合之,当治桂枝汤证多而越婢汤证少者。其实此即桂枝加麻黄石膏,故治桂枝汤证汗不出而烦躁者,由于药量甚小,只宜轻证耳。
桂枝10克,芍药10克,麻黄6克,炙甘草6克,大枣20克,生姜15克,生石膏30克。
上七味,以冷水毫升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毫升温服,续水再煎一次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