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手足癣医院哪个好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117/8598844.html
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
甲子体质学往期精彩:甲子體質學(一)甲子體質學(二)甲子體質學(三)五气经天甲子體質學(四)九星悬朗,七曜周旋甲子體質學(五)太黅序(明)弃全道人甲子體質學(六)出生时间与人体器官信息定位!“各终期日”的天象成文(七)声音之象(八)有关《汤液经法》、《伤寒论》、《辅行诀》之谜(九)《辅行诀》五行药性之木(十)在医学角度看出生的时间意义(十一)体质辨识基础知识之干支(十二)体质辨识基础知识之阴阳五行(十三)在甲子体质辨识的学习过程中有些学员属于零基础,为方便大家学习,今特把一些基础知识发布于平台之上。报名学习加「神农尝百草,一日遭七十二毒,始有医药。」古人认为自神农尝百草开始,了解本草的滋味:「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这就是中医药的起源,中药的「四气五味」的起源。夫天地开辟,草木始生。农皇仰观天之六气,俯察地之五行。六气者,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三阴三阳是也。五行者,甲己运土,乙庚运金,丙辛运水,丁壬运木,戊癸运火,五运五行是也。本五运六气之理,辨草木金石虫鱼禽兽之性,而合人之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寒热升降补泻之治。天地万物,不外五行。其初产也,有东南西北中之五方。其生育也,有春夏秋冬长夏之五时。其形有青黄赤白黑之五色,其气有臊焦香腥腐之五臭,其质有酸苦甘辛咸之五味,合为药性。
古中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而致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的结果。因而,药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乎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功能,从而纠正机体阴阳偏盛偏衰,使其恢复阴平阳秘。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也称之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清代医家徐洄溪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则不仅指出了“凡药之用”“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而且进一步对药物的各种偏性作了探求。中医对草药的认识,主要是从“气”“味”两个方面展开的。四气,即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是通过调节机体寒热变化来纠正人体阴阳盛衰的,为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药性理论。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气味”(有五行互涵之理),而不是真实滋味,药食的滋味可以通过口尝而察得。由于药食“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因此古人将药食的滋味与作用联系起来,并用滋味来解释药食的作用。后世发展过程中,又在寒热温凉之外,补充了“平”性;在五味之外,补充了“淡”味。不过中医已经对“四气五味”的说法约定俗成,我们今天仍然用此来表示中药的基本性情。下面我们就从这两方面展开,为大家讲述一些药物的诸般性情。四气凡世间万物,皆秉阴阳二气而生。对于四气的认识,起源甚早。《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曰:“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可知药性分寒温,不晚于西汉时代。文中还指出药性之寒热,是“因气感之宜”所形成,所以《本经》首先提出了“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可见最早药性的四气,是以四时气候特征来概括药物性能的。然而宋代寇宗奭为了避免与药物的香臭之气相混淆,主张将“四气”改为“四性”。李时珍亦从其说,谓“寇氏言寒热温凉是性,香臭腥燥是气,其说与《礼记》文合。但自《素问》以来,只以气味言,卒能改易,故从旧尔。”。寇、李之论,虽然亦有其理,然而未能说明四气的原始含义。药性的四气
四气药性也寓有阴阳属性,即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而寒凉与温热之间则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有些本草文献对药物的四性还用“大热”、“大寒”、“微温”、“微凉”加以描述,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示以斟酌使用。此外,四性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之性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一般平性药物的功效主要通过五味和其他药性来反映出来。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这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如病人表现为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这属于阳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反之,如病人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脘腹冷痛、脉微欲绝,这属于阴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温热的。四气的作用及应用
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水、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源、回阳救逆等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本经》序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指出了如何掌握药物的四气理论以指导临床用药的原则。具体来说,温热药多用治中寒腹痛、寒疝作痛、阳痿不举、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证、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虚脱等一系列阴寒证;而寒凉药是主要用于实热烦渴、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热喘咳、高热神昏、热极生风等一系列阳热证。总之,寒凉药用治阳盛热证,温热药用治阴盛寒证,这是临床必须遵循的用药原则。反之,如果阴寒证用寒凉药,阳热证用温热药必然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引起死亡。故李中梓《医宗必读》谓:“寒热温凉,一匕之谬,复水难收。”由于寒与凉、热之温之间具有程序上的差异,因而在用药时也要注意。如当用热药而用温药、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则病重药轻达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当用温药而用热药则反伤其阴,当用凉药反用寒药则易损其阳。至于寒热错杂的复杂病证,则当寒、热之药并用,使寒热并调。尤其要辨清寒热的真假,如遇真寒假热之证,则当用热药治疗;真热假寒之证,又当选用寒药以治之。切不可真假混淆。由于每种药物都同时具有性和味,因此必须将两者综合起来。缪希雍谓:“物有味必有气,有气斯有性”,强调了药性是由气和味共同组成的。换言之,必须把四气和五味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地辨别药物的作用。一般来讲,气味相同,作用相近,同一类药物大都如此,如辛温的药物多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甘温的药物多具有补气助阳的作用。有时气味同、又有主次之别,如黄芪甘温,偏于甘以补气,锁阳甘温,偏于温以助阳。气味不同,作用有别,如黄连苦寒,党参甘温,黄连功能清热燥湿,党参则补中益气。而气同味异,味同气异者其所代表药物的作用则各有不同。如麻黄、杏仁、大枣、乌梅、肉苁蓉同属温性,由于其味不同,而作用各异,如麻黄辛温散寒解表,杏仁苦温下气止咳,大枣甘温补脾益气,乌梅酸温敛肺涩肠,肉苁蓉咸温补肾助阳;再如桂枝、薄荷、附子、石膏均为辛味,因四气不同,又有桂枝辛温解表散寒,薄荷辛凉疏散风热,附子辛热补火助阳,石膏辛寒清热降火等不同作用。又有一药兼有数味者,则标志其治疗范围较大。如当归辛甘温,甘以补血、辛以活血行气、温以祛寒,故有补血、活血、行气止痛、温经散寒等作用,可用治血虚、血滞、血寒所引起的多种疾病。一般临床用药是既用其气,又用其味,但有时在配伍其他药物复方用药时,就可能出现或用其气,或用其味的不同情况。如升麻辛甘微寒,与黄芪同用治中气下陷时,则取其味甘升举阳气的作用;若与葛根同用治麻疹不透时,则取其味辛以解表透疹;若与石膏同用治胃火牙痛,则取其寒性以清热降火。此即王好古《汤液本草》所谓:“药之辛、甘、酸、苦、咸,味也;寒、热、温、凉,气也。味则五,气则四,五味之中,每一味各有四气,有使气者,有使味者,有气味俱使者……所用不一也。”《神农本草经》为什么用「气味」来定义中药呢?
据统计,《神农本草经》中,定义「四气」的药,温性药95种,热性药1种,寒性药种,平性药种。
定义「五味」的药,酸味药15种,苦味药种,辛味药98种,甘味药79种,咸味药35种。
从人体的感官角度来看,寒热温凉(四气)属于触觉范畴,辛咸甘酸苦(五味)属于味觉和嗅觉的范畴。
《神农本草经》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药主养命,中等药主养性,下等药以治病。上等药,味重气轻,气轻则寒热差距小,吸收地气较多,其性静,利于调养人的有形身体;中等药,气重味轻,气大则寒热差距大,吸收天气较多,其性动,利于调养人的无形之气。下等药,气味俱重,偏性太大,其性动而剧,甚者偏性过大而有毒,因此可以用来治病。《本草崇原》中说:「后人募集药性,不明《本经》,但言某药治某病,某病须某药,不探其原,只言其治,是药用也,非药性也。知其性而用之,则用之有本,神变无方。袭其用而用之,则用之无本,窒碍难通。」说明四气五味是《本经》与经方用药的关联点。《神农本草经·序录》云:「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各随其所宜。」代表中医组方核心指导原则的《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耍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靜,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四气与五味之间有很强的关系:辛味药以热性居多,苦味药以寒性居多,甘味药以平性居多。这三类药在《本经》中占了极大比重。辛热药、苦寒药、甘平药也是张仲景最常用的药物。比如辛热药大多具有祛寒、温中、散结的效果。张仲景在治疗表寒里饮咳喘的小青龙汤中用桂枝、干姜、细辛以祛寒;在治疗少阴虚寒下利的白通汤中用干姜、附子以温中;在治疗疟母的鳖甲煎丸中用干姜、桂枝以散结。由此可知,掌握了「气味」二字,开方组药,就有了最核心的本领。下面我们逐个来看一下中药的寒热温凉这四种性质。(一)寒性药说药性有寒,以泻人体火热之邪。烈日炎炎,火邪可从外而侵袭;烦怒焦躁,火邪可内生于五脏;膏粱厚味,火邪可积于六腑。凡此种种,大火熊熊,能拯危救难者,非寒冷不行。或以冰冷直折其火势,或以泻下抽薪于釜底,或以清透之力还热出肌表,皆寒药之功也。火邪主要的来源有三:外感邪气,饮食积热,情志化火。而热邪一旦形成,从其部位来看,可在表,可在里;可在气,可在血;可在脏,可在腑。虽然热病总需寒药治,但随其部位不同,治法也相应的有所区别。在表则清透,在里则清泻;在气则清气,在血则凉血;在脏则清脏,在腑则通腑。下面我们以三味药为例,来体会一下寒性药的特点。1.大黄大黄素有“将军”之名,最善攻下,斩关夺门。凡热邪隆盛于体内,而腹中有大便不通者,必选大黄攻伐。试想腹中积热停滞,身上高热不退,神志躁扰不宁。遍身热象,皆由腹中积热所致;譬如一锅沸水,滚滚蒸腾,清凉求解,恰似扬汤止沸,唯有大黄,釜底抽薪,方可去除热病之根源。2.黄连黄连至苦至寒,是苦寒直折类药的代表,最善清脏腑热。所谓直折,譬如以冰水浇灌柴草之火,可令火势骤减。一般来讲,清脏腑热的药,多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即某一种药擅长清某一种或几种脏腑热证。黄连最擅长的,一是清心火,二是清胃肠热。夏季炎热,人容易烦躁,是热扰心神之象;饮水时稍加一点黄连,心火得以清泻,即可神清气爽。感受暑邪,或饮食不洁,导致腹泻痢疾,泻下黄黏臭秽,或见脓血,后阴灼热疼痛,是湿热客于胃肠,可凭黄连之寒以清此热,为正治之法。3.石膏邪从外入,侵袭肌表,而导致高热不退。此时需要观察一点,就是我们在上一章辨证中讲到的,辨别表里的重要指征——恶寒。如果恶寒存在,说明病邪的位置尚在于表,需要用发散的药物来治疗。如果恶寒消失,甚至出现不恶寒、反恶热的表现,也就是说,患者从起初的怕冷喜多盖衣被,变成怕热喜掀开衣被时,即说明病位已经在里,需要用清热药来治疗。但这种情况下的清热,还与以上的两种情况不同。用大黄通腑,腑中本无积滞,下之徒伤正气;用黄连清泻,热邪未至脏腑,清之亦损真阳。此时唯有生石膏,能清能透,而不损脏腑正气,方是正解。(二)凉性药说气有小寒,谓之性凉。凡热不甚,用寒则伤正者,凉药之所为也。风热之袭表,则需凉散;阴津损而燥热生,则宜凉润;凡血有热,不宜寒凉太过,常用凉血。
如果热证本身不是很严重,或者患者体质偏于虚寒,用大寒的药来治疗,往往可以导致人体的正气受损,疾病难愈甚至加重,此时就需要选用性质仅次于寒的凉药来治疗。临床常见的凉药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辛凉解表,以解在表风热之邪;甘凉清润,以治阴血不足所致的燥热内生;凉血宁血,以治血热躁动。以下我们还是举三味药为例,来体会凉药功效。
效。
1.薄荷薄荷以其清香宜人的气味,经常被加工成各种饮品,在炎炎夏日为我们带来凉爽。薄荷这种清凉之气,也被医生用来治疗由于外感风热邪气所导致的疾患,用以疏风清热。风热之邪本性轻浮,所袭肌表亦属轻扬之地。凡欲解此处此邪,非轻清之品不得。若治以大寒,总难免卫阳被遏,毛孔闭合,而邪走无门。
2.麦冬有小热伤及阴津,或是热病后期邪气渐去而阴液受损,最适宜除此小热,益此津亏者,非麦冬莫属。我们常说的阴,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较浅的一层,称为阴津,主要来濡养肺胃大肠等;阴津受损,主要表现为口渴、咽干、舌燥、干咳、大便干燥等。较深的一层,称为阴精,主要藏于肝肾,称为一身阴之根本;阴精不足,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无力,夜尿频多,心虚胆怯,耳聋耳鸣等。我们留意麦冬的形态质地,白白胖胖的像个蚕宝宝。其性情温和,轻浮在上,而又质稠明润,故最善疗小热阴津之不足。
3.丹参丹参色赤入心,善于理血。与气相比,血有形,流动有一定的路径。如果用大寒药来清除血分之热,就非常容易造成血行的凝滞。譬如河流遇寒凝结成冰,再要破冰恢复水流,就是一个比较浩大繁重的工程了。所以除非遇到血中热象非常明显,出现各种出血的表现,如流鼻血、大量吐血、尿血等,中医一般不主张用大量寒药冰覆血液。而是代之以凉而能行的一类中药,比如丹参。丹参功能凉血、活血、养血,且性情平和,不燥不滞。古人盛赞“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四物汤是养血第一方)。
(三)热性药说人有大寒,因用热药。冰寒禁锢之地,非熊熊烈火无以消其阴翳。寒凝在脾,则需干姜温中以固守;寒聚于肾,必经肉桂温下以培元。其寒气大盛于一身之内外,抑或阳气将脱之危重大症,非附子孰能力挽狂澜?
治热以寒,治寒以热,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思路。凡人体出现阴寒内盛的征象,寒邪盘踞,坚守不去时,即需大热之药来辅助回阳驱寒。人体五脏六腑皆可有寒邪停留,但在脾肾两脏更为常见。温中焦者,干姜最佳;暖下焦者,肉桂尤良。如果遍身内外寒邪皆盛,或者阳气暴脱欲绝,就必须选用“回阳救逆第一品药”附子了。大热之药,总量并不很多。我们下面就以这三种最常用的热药为例,来体会热药之用。
1.附子附子为热药之最,大寒稽留,阳气虚损,必选之药。善于行走,一身上下内外,无所不能及。寒在外,关节痹痛难忍;寒在上,胸痹喘息心悸;寒在中,脘腹冷痛便溏;寒在下,腰膝冷痛小便清长,皆赖附子之大热来温阳散寒。附子如此刚猛的热性,不但表现出如此卓著的功效,也表现出了一定的伤害性,也就是毒性,严重者可以危及人的生命。所以中医处方用附子,常常在右上角标注一个(先)字,表示此药需要先煎煮0.5~2个小时,以减少其毒性。不过随着今天中药材质量的大幅下降,以及火神派的兴起,让医生对附子的忌惮化解了很多。有些医生用附子,起手就是30、50g。病重药重本无可厚非,但对本文的读者,即中医爱好者朋友,这种虎狼之药,还是谨慎为宜。
2.干姜生姜晒干后即为干姜。物虽同,性却异。生姜性温,可发散解表,民间有用姜糖水来治感冒的方法;还可温胃止呕,被誉为“呕家圣药”。干姜性热,最善入中焦,温补脾胃,散其寒邪,是温补中焦阳气的主将。干姜与附子相配,可以进一步加强附子的热性,用来挽救阳气将脱的患者。
3.肉桂肉桂就是我们日常炖肉时常会用到的桂皮,不过入药用的肉桂,成色更好些。与干姜相比,肉桂最擅长温补的部位在肾。有一种病有意思,上面口舌生疮,咽干鼻干,下面却腰冷疼痛,小便清长。上面一团火,下面一盆冰。中医称为“上热下寒”。上面的火,原本该在下面;但是由于下面寒邪盘踞,把异己的、虚弱的阳气赶了出来,阳气无家可归,浮游于上,才出现了上面的火象。肉桂的作用,就在于入下焦温散寒邪,让阳气来复。中医形象地将肉桂这一功效称为“引火归源”。
(四)温性药说少火生气,温之谓也。温药于人,温和宜人。诸邪得祛,诸虚得补,能不赞之?
人有生命,全赖体内一团阳气推动。故阳气常宜培补,不宜过度攻伐。体现在用药上,我们可以发现,常见的几种邪气,风湿寒热、气滞血瘀,除热邪外,中医驱散其他几类邪气的手段,多用温法。风邪得辛温而解,水湿痰饮得温则化,寒邪得温则散,气血得温则行。再看虚证,不但气虚阳虚多用温药来补,即便阴血的不足,也常以温药来治。寻思其理,补阴血之药多滋腻,若多用寒凉之性,恐不易行,难以为人所用,填补阴血。例如地黄,生用则性寒,用以清血分之热;若经酒炮制,反复蒸晒,则寒性大减,反成温性,用以补养阴血。我们还是举三味药为例,来体会温药。
1.防风顾名思义,防范风邪。防风最善行于肌表,辅助卫气,警惕外界风邪侵袭;譬若岗楼之哨兵。风为百病之长,凡有外邪入侵,总以风邪为先导。风邪既防,众邪无犯,平安得保。风邪未至,防风可防范之;风邪已至,防风可疏散之。实为治疗外风不可多得的妙药。
2.陈皮陈皮即干燥的橘子皮。之所以名之曰陈,是因为陈皮入药,是以辛燥为用。但新近之品过于辛燥,对人体正气损伤太甚。经久后燥性减,不致伤人。痰湿与两个脏的关系最为密切,一是肺,一是脾。脾主运化水湿,脾气推动无力,则水湿停聚为痰;痰湿随水谷精微上呈于肺,肺脏轻灵娇嫩,湿邪最易停留。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陈皮性温燥善行,入肺脾,治疗湿痰,尤为所长。
3.熟地地黄生用性本寒凉,经酒蒸日晒后成为熟地,寒性渐转为温。上好的熟地,肥大柔润,内外乌黑有光泽,质地沉重,最善下行填补肾精。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购买少量,轻轻揉捏,会发现熟地柔润的同时,稍有黏腻。作为填精养血的要药,厚重柔润是补益的关键所在;但滋腻的属性,也会给身体带来一些麻烦,尤其对于脾胃虚弱之人。谚曰“用地则碍脾”,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除上述寒热温凉四气之外,中药里还有一类药物,其性中正,不寒不热,谓之平。平性药为数不少,临床也较为常用,但限于篇幅,不再展开来讲。此处仅以最常用的两味药为例,帮大家体会平性药的性情。
1.山药有朋友问起,如何帮助脾胃虚弱的孩子调养身体,山药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两年前曾诊治一位六七岁的小男孩,身材矮小,头发枯黄,脾胃虚弱,食量小。当时以反复感冒求治。处方后,嘱其母,须常以山药煮粥给孩子吃。半年后再见该小孩,头发转成乌黑,精力十分充沛,感冒也很少发生了。山药能有此效,主要是因为其性平,善于平补脾肾之气阴。对于正处生长期的小儿,久服温药容易化热,久服凉药难免损阳。唯有用山药这样中正平和,不温不凉的药物长期服用来补益,才不会有寒热之弊,最合适不过。
五味药物区分寒热温凉,以应对不同寒热属性的疾病,这是中药发挥治疗作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基础和前提。然而,单靠寒热温凉,还不足以来指导药物治疗千变万化的疾病。下面我们继续介绍中药学理论的第二部分内容:五味。药性的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药物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药物五味的认定,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但五味更重要的则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不同味道的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的不同反应和获得不同的疗效,而被归纳总结出来的。也就是说,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自从五味作为归纳药物作用的理论出现后,五味的“味”也就超出了味觉的范围,而是建立在功效的基础之上了。因此,本草书籍的记载中有时出现与实际口尝味道不相符的地方。总之,五味的含义既代表了药物味道的“味”,又包含了药物作用的“味”,而以后者为据构成了五味理论的主要内容。五味和其他一切事物一样,具有阴阳五行的属性,《内经》云:“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洪范》谓:“酸味属木、苦味属火、甘味属土、辛味属金、咸味属水。”《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对五味属性和作用的最早概括。后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日臻完善。五味,即指酸、苦、甘、辛、咸这五种味道。
古人根据药物的味道,对千百种药物进行了分类,用以指导临床治疗。希望大家看神农本草经,若需要可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