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病的智慧你真的會煎中药吗

中藥湯劑作為最為常用的一種中藥製劑形式,其煎煮方法是決定臨床療效的關鍵因素之一。清代徐靈胎《醫學源流論》中對此有詳細論述:“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夫烹飪禽魚羊豕,失其調度,尚能損人,況藥專以之治病,而可不講乎?”一個病辯的再準確,用藥再恰當,如果煎煮方法不當,就不可能發揮應有的療效。所以歷代醫家對於這個問題都頗為重視。

大多數人往往在看完中醫以後,對著取到的一堆中草藥犯了愁。怎麼煎?煎多久?拿什麼煎?還有藥袋上注明的“先煎”、“後下”又是什麼意思?自己去網上查吧,答案五花八門。問家裏的老人吧,雖然有了解的,但是深究原因卻也是一知半解。此文針對常見問題為您解答。

選擇什麼器皿來煎藥

所謂“三軍未發,糧草先行”,煎中藥前,也要準備好合適的器具。

陶器(推薦指數:★★★★★)

陶器與藥物所含的各種成分不發生化學變化,不會影響藥性。陶器導熱均勻,熱力緩和,價格也低廉。

搪瓷器皿和不銹鋼鍋(推薦指數:★★★★)

具抗酸耐堿的性能,可以避免與中藥成分發生化學變化,大量製備湯藥時多選用。

中藥煎一次還是煎兩次

現代一般採用兩次煎煮法,即將中藥先煎一遍,再加水煎第二遍,然後將兩次的藥液混合,分開兩次早晚服用。實際上,這種煎服方法其害甚大。古法煎藥,只煎一次,煎後根據情況分二次或三次服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記載的都採用一次煎煮法,一劑藥只煎一次。如桂枝附子湯:“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某些湯劑的“再煎”是“去滓再煎”,即湯劑的再濃縮,與今天常規煎藥採取一劑藥先後煎煮二次是兩個概念。

古方中藥物的配比包含著古人的智慧,是根據《河圖》,《洛書》計算出來的,煎一次時,藥質所含的成分配合調勻,其濃度和“四氣五味”都達到最佳。如果按照現在做法重複煎煮,濃度首先會變淡,其次某些疏鬆類的藥物膨脹後會回吸藥湯,緊湊類的藥物化學成分會產生變化。一旦比例,濃度,成分發生改變,也就失去了制方的意義。

煎藥的步驟

煎藥前先將藥材用涼水浸泡30-60分鐘,質地堅硬和動物類時間可延長。水量以高出藥面為度。因藥材大多是幹品,浸泡後藥材組織濕潤浸透,以利於有效成分的溶出。

煎煮火候與時間也是很關鍵的一點,《本草綱目》曰:“先武後文,如法服用,未有不效者”。火候控制通常沸前用大火(武火),沸後改用小火(文火),保持微沸狀態,使其減慢水分的蒸發,有利於有效成分的溶出。“若發汗藥,必用緊火,溫服。攻下藥,亦用緊火煎熟,下硝黃再煎,溫服。補中藥,宜慢火,溫服,陰寒急病,亦宜緊火急煎服之“。

一般來講,感冒類湯劑(解表藥)宜武火煎煮,時間宜短,煮沸後再煎煮3-5分鐘即可;滋補類湯劑需用文火慢煎,時間宜長,煮沸後可再續煎30-60分鐘。

特殊的煎法

某些藥物因其質地不同,煎法比較特殊,處方上一般會加以注明,也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先煎

如滑石、石膏、龍骨、牡蠣、龜板、鱉甲等礦石及貝殼類藥,其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因而要先煎20—30分鐘;另外,有毒藥物如烏頭,附子也要先煎,久煎可以降低毒性,安全用藥。

1

後下

多為芳香類藥,如薄荷、鉤藤、砂仁、白豆蔻等,其含易揮發成分,煎煮時間過長,易破壞其有效成分,因而採用後下方法,在藥物煎好前10—15分鐘投入鍋內,發揮最好療效。

2

包煎

車前子、蒲黃、辛夷等種子、花粉或刺激咽喉的藥物,需用紗布包好煎煮,防止和藥液混合刺激咽喉及沉於鍋底,加熱時引起焦化或糊化。

3

沖服

貴重藥物細粉如珍珠粉、三七粉,多採用此法,既有利於發揮藥效,又可節省藥材。

4

另煎

人參、西洋參、羚羊角、麝香、鹿茸等貴重藥材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應單獨煎另燉2-3小時,再將藥液兌入到一起服用。

5

烊化

主要為膠類藥物,如阿膠、鹿角膠、龜板膠等,因其粘性大,需用熱藥液烊化後服用。

6

溶化

用熱藥液將藥物溶化後服用,常見的藥物有:玄明粉、芒硝等。

7

煎湯代水

為了防止與其他藥物同煎使藥液混濁,難以服用,宜先煎取其上清液代水再煎其他藥物,如灶心土;另外,某些藥物質輕用量多,吸水量大,如玉米須等,也須煎湯代水。

8

要想了解更多健康知識,領悟不生病的智慧人生,就請關注孟河醫派正統脈法公眾號,帶您打開中華千年醫學寶庫的大門。

人人皆能掌握的標準化脈診,完整的醫者智慧公開傳授,有興趣加入孟河正統脈診培訓,請與我們聯繫開課訊息。

编者的话

扫码







































什么医院能治疗白癜风
白癜风扩散怎么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hy/39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