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的大黄为“马蹄科”植物大黄,能泄热度、破积滞、行淤血、治便秘等,为经方常用药之一。
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
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
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本经》
对于大黄这味药的煎煮,自古以来都是个难题,在仲景伤寒方中,有先煎、同煎、后煎、浸泡四种,都是为了充分发挥其不同的药性。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大黄所含较多的双蒽酮甙,为大黄的主要泄下成分,泄下作用最强,另外还含有鞣质类物质,为收敛作用。大黄在刚开始煎煮时,溶出的双蒽酮甙最多,继续加大煎煮时长,则双蒽酮甙慢慢分解,鞣质类物质收敛性的物质开始溶出。
以下略举例说明:
先煎:
大陷胸汤:
甘遂(君一钱七)芒硝(臣一升)大黄(使六两去皮)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渣.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未.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大陷胸汤证为表未解而误下,导致邪气内陷,热邪与水饮博结于胸隔所致,故方中大黄在于泄泄热,以芒硝散结,再以甘遂攻胸腹水饮,三药共奏“泄热逐水”。
清朝尤恰的《伤寒贯珠集》中记载:“大陷胸先煮大黄而后内诸药。夫治上者制宜缓,治下者制宜急,而大黄生则行速,熟则行迟,盖即一物,而其用又不同如此。”,这里的大黄,作用不再是泄下,故需要先煎,提取大黄泄下之外的其他成分。
同煎:
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味甘平) 黄芩三两(味苦寒)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生姜五两(切,味辛温) 枳实四枚(炙,味苦寒) 大枣十二枚(掰,甘温) 大黄二两(味苦寒)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用大黄二两。若不加大黄,恐不为大柴胡汤也。
大柴胡汤为和解少阳,内泄热结的方药,治疗阳明与少阳合病。惜字如金的仲景最后备注,若不加大黄,恐不为大柴胡汤。说明大黄在方中极其重要。
方中以柴胡为君,配黄岑和解清热,大黄枳实相配,泄阳明热结。
方中大黄与其余诸药同煎,煎后去渣再煎,煎煮的时间较长,因此证阳明未全实,大黄多煎,减少泄下的能力。
后下:
大承气汤
枳实、浓朴、芒硝、大黄。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渣.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渣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此方为阳明热实,内有燥屎,“痞满燥实坚”的状态,燥屎在下,泄热无处可去,只有燥屎一通,热邪才能泄去。方中大黄为君,配伍芒硝,泄热通便。其余药共为佐使。所以后下,取的就是大黄攻下泄热的药性。
注:根据医家的考证,一二沸就是药汤滚1~2次,大约一两分钟。因仲景时代喜用鲜药,当代多干品,可适当延长煎煮大黄的时间。
渍用:
二黄泻心汤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泻心汤的病证为胃热气滞,大黄泄热和胃,黄连清上焦火。此证为无形火,而非实火,故,陈修园说:“最妙在不用煮而用渍,仅得其无形之气,不重其有形之味,使气味俱薄,能降而即能升。所谓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也。”
张仲景书中的很多煎法,从现代药理角度来看,有足够的科学性,可见仲景用药之精妙,然而,中药材所含物质极其丰富、复杂,现代药理学发展至今,能够为中药方提供一系列科学的解释,但复杂的成分在煎煮过程中发生的复杂化学反应,今天还无法完全解释。所以现在还无法用现代科学来指导中医用药。
——结束——
往期精彩: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水盆羊肉竟然包含这么多养生原理?
藿香正气水虽好,用错了危害极大
一天当中,什么时候锻炼效果最好?
中药如何煎煮最有效?请收藏这份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