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面合色赤,就是面色红,浮热郁于里,发不出来,说明有表证,有表证不能攻。必不是必然,古语必有假如的意思。《将相和》:王必无人,臣愿往之!就是假如的意思。色黄可以理解成黄疸,身体里有水热互结,就是结胸,里有热,湿气重,就是黄疸。病分阴阳,太阳病我们说实人伤寒,虚人中风,麻黄汤证就是阳证,桂枝汤证就是虚证。阳明病也一样,也分阴阳,阳性病就是有热为主,对外的表现就是有发热汗出,不恶寒但恶热,此类适宜白虎汤,内证还有燥热、燥屎、里结等。阳明的阴性、寒证,阳明胃家实,表现就会腹满、下利等症状。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这一条可以和第76条栀子豉汤的症状做鉴别,栀子豉汤的主要症状: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侬。这一条加在76条之后,就好理解了,也能通过不同的症状,理解病机的不同状态。
调胃承气汤: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虽然名为调胃承气汤,但它的药效是很剧烈的,不要理解成起调理的作用可以随便用。看它的方剂组成,有大黄、芒硝,含量还很多,所以用的时候一定要谨慎,要对症。大黄配芒硝泄下、泄热的力量特别大,甘草是缓急迫的,急迫的疼痛,咳嗽,甚至头痛,甘草都能起到缓和的作用。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阳明病脉大,这里是脉迟,脉迟一般是里有寒饮,汗出不恶寒,身重是有湿,短气是里有饮。不恶寒,有潮热,说明表证快好了,是可以攻下的,适宜用大承气汤。如果恶寒发热,说明表证未解,俗语讲: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表证在,不能用下法攻里,服打满就是有胃胀,用小承气汤和胃气。
大承气汤: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跟小承气汤比,药的剂量加大了,另外加了芒硝,但芒硝没有调胃承气汤的剂量大,而是厚朴的剂量特别大。所以它即消胀,又去热、去燥屎。
小承气汤: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厚朴、枳实宽中理气、消胀的力量大,没有加芒硝,可见它以消胀为主,去热的力量小。甘草性缓,缓增中满,本来就腹满,所以不能加甘草了。
综合来比较,调胃承气汤偏向于去热,小承气汤偏向于去胀,有热结、又有胀满的,适宜用大承气汤。
学知课堂最喜欢你一言不合就打赏的样子!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