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地而起的楼房既改变了人们的居住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在夏季炎热的傍晚,全院子的邻居各个都摇着蒲扇啃着西瓜,落日余晖把小娃娃的脸庞印得通红。现在,哪怕在这钢筋混泥土怪兽肚子里住上七八年,你都未必知道隔壁邻居姓甚名谁。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城市化给人带来现代与高效,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人与人之间的链接。当邻里关系变得缺失,要如何回归旧时邻里温情?打造具有传统情怀的社区空间,以空间上的文化复古,唤醒人心中的情感联系。
有一种闲情叫老街
青羊区少城街道宽巷子社区
74岁的黄素洁在泡桐树街住了55年。白驹过隙,光阴爬过20岁小姑娘的脸,留下了皱纹沟壑。当年蹦蹦跳跳的她,成了走路有些驼背,说话有些颤抖的老奶奶。这条街的老样子她还记得,创建于年的泡桐树小学位于街道的东头。那时的泡桐树街只是一条小巷子,每当春夏,小学里的泡桐树花开,会让整条巷子都飘满花香。
多年来,老成都的少城片区成了全市著名旅游与文化休闲之地。邻近的宽窄巷子是成都旅游打卡胜地。与宽窄巷子一墙之隔的泡桐树街和支矶石街也被懂生活的成都人打造成了文艺浪漫的休闲地。
去年6、7月,少城街道宽巷子社区邀请设计公司对辖区内多条街道进行特色街区风貌打造,其中就包括泡桐树街与支矶石街两条老街道。街道被拓宽了,人行道上新增了花台与盆栽,街道两边都砌成了青砖墙,三角梅与树木色彩对比带来惬意与振奋,形形色色的小店铺活色生香,这里有文艺的冒菜馆、地道的茶铺、小资的咖啡馆??在这条巷子,任何事物都充满了文艺情调。
而与泡桐树街连通的支矶石街,因坐拥成都画院(这里也是成都市美术馆所在地),街道自带了几分诗情画意。著名画家何多苓的那幅《老墙》就是在支矶石街附近找到的感觉。支矶石街特色风貌打造也与作画有关。支矶石街与泡桐树街的连通处是一条狭长的通道,两侧墙上共有14幅泡桐树小学生的主题绘画作品。成都的火锅串串、熊猫、金沙遗址太阳神鸟、赖汤圆和钟水饺、成都博物馆和天府广场、现代时尚的IFS,各种特色元素全都被小学生们画在了墙上。
打造过程中,涉及与居民有关的墙面重修、雨蓬搭建等,需要征求居民们的意见。身为居委会副主任的黄素洁在其中起了很大的调节作用。退休以后,黄素洁加入了社区居委会,一干就是9年。
就在最近,黄素洁头衔一改,成了泡桐树街的“街长”。这是少城街道宽巷子社区给辖区街道新实施的街长制度。主要负责街道管理日常巡查等。“名头虽然不同了,但干的事儿还是为居民服务。”黄素洁说。每条街道除街长外,还有环境监督员、网格员等负责管理街道。
旅游胜地的名头给当地带来了人气与热闹,也带来了油烟与噪音污染,居民们常年被夜晚噪音干扰无法休息。最近,宽巷子社区正筹建一项社区治理新制度,商家与居民共同参与街道治理的商居联盟。处于草创阶段的商居联盟,希望能联合商家与居民,共同协商治理环境卫生问题。
有一种怀念叫乡愁
锦江区水井坊社区
从兰桂坊驶入水井坊片区,路边有一片占地多平方米的小游园。绿色草坪被弯弯曲曲的小道切割成了许多片。每隔几米,就能看到银色手形的草坪雕塑,个头不大却寓意明显,“手中握着”一颗移栽重培的树木。来自周边小区的四位邻居,正坐在小游园最新开放的乡愁故事馆旁。
梳着丸子发髻的冯阿姨很开心,她正告诉其他三位好友,最近一年多来水井坊一片的社区环境治理打造让自己的居住环境好了起来。冯阿姨在附近的水井街24号院已经住40多年了。前两年本来打算搬走,是水井坊社区这片小游园与乡愁故事馆的打造,让冯阿姨留了下来。
身材高瘦的孙叔叔是西北人。上世纪90年代末来到成都,住在了水井街。他眼看着高达米的香格里拉酒店从无到有,也见证了成都兰桂坊晚上九点的热闹与喧嚣。“本来心里很高兴,住了二十多年老小区的人能感受下市中心的豪华高档。哪知道迎来的却是道路拥堵和噪音污染。”抱怨过后,冯叔叔话锋一转,称赞起小游园的打造。他每天送孙儿上学后,都会在这片小游园锻炼上个把小时。而这里也成了水井坊邻里的聚集地。当天,冯阿姨、孙叔叔与另外两名十多年的好友,每人带着一个水杯,在乡愁故事馆外摆起了龙门阵。
这样的场景,得益于社区的治理改造。长期以来,兰桂坊停车场夜间扰民问题突出,居民反复投诉。去年9月,全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大会召开后,有近余名居民提出将兰桂坊停车场改建为小游园。水井坊社区也根据群众意见,按照“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城市风貌和特色定位,总投资万元,建成了这片小游园。社区同时通过挖掘街区历史文脉,打造社区乡愁故事馆,推进在地文化的传承。
过去,水井坊社区拥有大量川西民居式的老院落。街道两旁郁郁葱葱的槐树下,旧院子里的老人在树下摆一桌中国象棋,招呼街坊邻居前来观战,时光仿佛定格在“车将了对方帅的军”的一刹那。槐树下的老故事,是水井坊的居民们的乡愁,那片停车场改建的小游园,正是居民们留住乡愁的最好载体。
水井坊社区的居民组成社区文化志愿者团队,对在地辖区的历史文化、民间艺术、个人生命故事进行挖掘、走访、收集、整理。他们把汲取于身边的素材经过再创作后,形成作品,放置于街口的一间玻璃房子内,给它取名叫乡愁故事馆。
在乡愁故事馆的一角,一座九宫格置物架甚是吸引目光。上面摆放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座钟、木质老算盘和红灯老晶体管收音机等等。社区的老人们把家里的老物件捐赠出来,希望能为人们留住一份记忆。
参与水井坊文化重建的,有50多位志愿者,年纪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是中学生。在76岁的老大爷志愿者陈强记忆中,成都是由一个个美食地标组成的。人民公园附近的“努力餐”每天傍晚会在餐馆门口摆一个大桶,免费为穷人发放食物。儿时的陈强会捧一个大碗去排队,装得满满的回家与兄弟姐妹5人分享。不会画画也不会拍视频,陈大爷却有自己的方式来记录乡愁——口述故事,由其他志愿者记录。社区居民记忆中的成都已经出版成名为《坊间》的书册。
有一种力量叫成都原创
青羊区少城视井文创产业园区
对从小在长顺上街桂花巷长大的王晶来说,曾经的四川广播电视台大院是个神秘的地方。大院坐落于东胜街40号,与他成长的桂花巷只隔了一条斌升街。小时候每天上下学,他都会经过老广播电视台院门口,院子常年有安保人员把守,他只能驻足向这个神秘的院子里眺望。
但就在今年3月,王晶发现过去只能远观眺望的院子变得不一样了。临长顺上街的围墙被拆掉,取而代之的是逾百平方米的绿植墙面。两个硕大的漂流瓶镶嵌其中,地面上安放着两辆动感自行车。心里正纳闷的王晶看到有人骑上自行车,动能通过导线传到墙上,漂流瓶突然亮了起来。看到这些人手里拿着成都地图,与这面颇具创意的绿植墙合影留念,他这才知道这里早已不是四川电视台,而是被打造成了少城视井文创产业园区。
从年12月少城视井正式开园起,园区内总已有50家影视、游戏、音乐等公司入驻,成了成都原创视听的一块聚集地。据了解,少城视井文创产业园是在四川广播电视台旧址上,按照“修旧利旧”原则打造的精品园区,占地面积约14亩,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园区紧密围绕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基本路径,入驻企业涵盖数字、智能、创意、流量和共享等新经济形态,以音乐、影视、数字娱乐等产业为主导,配套商业等为辅助。同时,规划了办公、展示、发布、创作、体验、一站式服务等六大功能区。园区包含作品创作、影音制作、推广发行、版权交易、人才培训、金融服务等纵向产业链,以及动漫游戏、网络直播、线下演出等横向产业链。少城视井文创产业园同附近的宽窄巷子、泡桐树街道等,一同构成了青羊区少城片区的特色风貌街区。
王晶熟知的国内著名电视剧制作公司慈文传媒在这里开设了子公司——成都泛娱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女朋友追过的《花千骨》《老九门》《楚乔传》等电视剧,均出自这家公司。同在少城视井文创产业园区内的,还有太阳娱乐、巧思集团、乐杜鹃等企业,专攻电影、电竞游戏和电音、音乐节。
前几天,王晶在园区内体验了一场独特的戏剧表演。由力剧场戏剧生活研究所打造的体验式近景话剧《练习一个人》。参演的演员全是与他一样的普通人,没有任何表演功底。观演的方式也与往常不同,他坐在离演员1-2米的地方,近距离度观看演出。连演员悸动之时睫毛的颤抖,他都能清楚看到。王晶记忆中的电视台大院,被这座文创产业园区刷新。他脑海中的东胜街40号,变得亲切了起来。
(摄影/米艳)
Celine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