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湖谈医141舌苔黑是什么原因

先看这一张舌图片:

我们对这张舌图的描述如下:

1.舌质:即舌体肌肉,为淡红舌,边有齿痕,舌面润。

2.舌苔:有一层淡淡的雾一样的薄白苔,认真看是有如一层油腻的感觉,称为腻苔。

最大的特点,是中间靠后一点,有一层焦黄、略灰黑的舌苔。

此为一女性朋友的舌象照片。具体病情如下:

(1)长年患有胸闷、口苦,反复多年的咳嗽。

(2)脾胃消化吸收都很差,常常大便稀而粘马桶。但有时候,她也表现为便秘,即大便困难,三天一次,五天一次,每次如厕时间很长,有时费力拉出颗粒状的粪便,而多数是既费力,也是不成形的稀便。

(3)常有盗汗,手足心发热,出汗。

(4)下肢冰凉,膝关节常疼痛。

她曾有严重的肺病,有过肝功能损伤。现在这些经过治疗后基本痊愈。现在她的病情如上所述。舌苔的灰黑和焦黄色是最近一两个月出现的。

焦黄灰黑苔常常预示着较严重的疾病。中医辨证可分寒热,大体预示者有严重的寒邪或者热邪。

(1)体内有严重的热邪,焦黄灰黑苔会伴有口舌干燥,缺乏水分。常有体内燥热感觉。

(2)体内有严重寒邪,焦黄灰黑苔会伴有口舌津液过多,多有体内的寒冷现象。

这张图片的焦黄苔到底属于寒还是热呢?

前面罗列出来的病人症状当中有一部分是热的,一部分是寒的。这令我们疑惑不解。

所以我重点诊其脉象:

脉沉弱略弦,浮硬急,脉边濡软。

此脉提示她体质虚弱,有脾胃气虚,同时又有湿热之象。

硬急的脉显示出湿热郁于体内,无法透散出来。

湿热郁于体内,必然有热的症状,为什么膝关节也会冷呢?一是因为脾胃气虚,易生寒凉,二是因为湿热下流于关节,阻滞了正常的气血流通。

所以治疗时,应以扶助脾胃之气,并祛除湿热的方法。

处方两个:

第一个方:

小柴胡汤合五苓散。

柴胡25法半夏15黄芩10党参10生甘草6大枣10生姜三片,桂枝10茯苓10泽泻10猪苓10白术12

此方服用一剂后,胸闷明显减轻,微微有一点感觉呼吸不畅,偶尔咳嗽几声。膝关节疼痛减轻,大便变得通畅,而且成形。

很明显,舌苔中的黄黑变浅淡:

可以看到灰黑苔减轻,变成了淡淡的薄黄苔,但舌苔中仍有微微的腻苔。脉象没有浮硬的力度了,只余下沉弱。

考虑到长期咳嗽,肺热伤阴,为了防止前面方子五苓散利尿过多,伤到人体津液,现在我改变处方如下:

百合30生地30南沙参15秦艽10鳖甲20银柴胡10地骨皮10青蒿10当归10知母10乌梅15

此方2剂。用意是滋肺阴,清肺热,有利于根治咳嗽和盗汗的病因。

**************************************************

*******************************************

《伤寒论》条文学习:

66.发汗后,腹胀满者,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厚朴(炙,去皮,半斤)生姜(切,半斤)半夏(洗,半升)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解:发汗为升提向外之势,去除体内阳虚积寒和外来的寒气很好。但对于不是阳虚和寒邪者,则有升提清气向上的不利作用。一般的气虚者,应避免此法。

本方治疗一般的脾胃气虚,但却有较重的脾胃气滞。厚朴大量就是此意。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四两)桂枝(去皮,三两)白术甘草(炙,各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解: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为本方的典型指征。

此为方证的优势。

方证是能代表病机的典型的、突出的症状。医者终生追求病机与方药一致的目标,方证是一个捷径。

但本方的病机却是多方面的,可应用于不同的情况:

一是脾虚水饮而风动;二是脾土虚不伏火,三是脾土虚不制水,四是心肾阳虚而心肾不交,五是肺卫气弱而心君受累。

本条的病机只是从方证方面讲应用。可为脾虚饮动和脾肾两虚水饮上冲。可与千金白术散和真武汤两方证的病机互参。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炙,各三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解:此条从方证理解较容易。以方药测证。是芍药甘草汤证与附子证的合方。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甘草(炙,二两)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解:此方证为茯苓证,干姜附子证,参附汤证,四逆汤证的合方证。

烦躁一证尤其要注意,阳虚至极,元气虚脱也会烦躁。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芒硝(半升)甘草(炙,二两)大黄(去皮,清酒洗,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煮两沸,顿服。

解:发汗后虚而恶寒,为津亏阳耗而寒。

发汗后不恶寒,为津伤化燥而生阳明证。故和胃气,稍稍与饮水,胃气和则愈。或者与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应用面极广。平时小病调理均可用。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猪苓(去皮,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去皮,半两)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解:与上条发汗后阳明燥化有关。

若胃中无湿气,发汗伤津便如上条处理。可用调胃承气,也可少少与饮水,令自愈。

若胃中本有湿气,发汗后,胃中伤津,真水亏而燥热,邪水盛而湿气重使阳气郁而化热,即为湿热。故有热,有渴,用五苓散治之。

桂枝用之是否更燥热?此处用桂枝是为了透热汗出,而热随汗解。服法中特别提到服后汗出愈。

此方证的病机另有一个方向,为后世医家所阐发:阳气虚弱而水饮内停。或者阳气虚弱,表邪郁阻阳气,同时内有水饮。

此方可应用于脾胃虚寒,而有湿热。或者脾胃虚寒,而有寒水内停。脾胃虚寒的舌象多数偏淡,如果有郁热,可见淡白舌中有少许红点冒出来。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解:同上条。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茯苓(二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生姜(切,三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解:汗出而渴,汗出不渴,是为了比较这两方证而提出的。

一,到底汗出与否?二方证多数见汗出,也可不见汗出。水湿,水饮郁滞于内,严重者可不汗出。

二,到底渴与不渴?五苓散证多数渴,少数也可不渴。茯苓甘草汤证同样如此。

应结合后文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这个说明方证中姜的重要性。

姜去水,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可治利,可治胃中悸动。心下,即胃所在之处。

五苓散可有湿热,茯苓甘草汤即仅有寒湿。寒多不渴,或渴而不饮。热多而渴,饮后还觉得渴。恐怕这才是重点。

还要注意:

但胃与心包相连,心与胆相连,故此方证的病机实在与姜的指向性有关。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解:中风,为热。风为阳邪,其性开泄而热。

表里证,表有郁闷之风邪,里有水饮。

废水不解渴,反成湿热,令人烦热。水饮停胃过多而胃吐之。

75.未持脉时,病患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解:手按于心,必然心胸不适。原因是发汗过多,令心气虚弱。可用桂枝甘草汤。

若发汗后渴,多饮则喘,因胃与肺相连,故饮入胃中,加重肺之负担。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擘,十四个)香豉(绵裹,四合)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擘,十四个)甘草(炙,二两)香豉(绵裹,四合)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擘,十四个)生姜(五两)香豉(绵裹,四合)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解:此条为热郁胸膈。用栀豉汤。甘草补气,并缓解急迫。故用于少气者。

热为燥热,也可为湿热。

发汗伤津为干燥之热。饮水过多为湿热。

寒热错杂之呕,可用栀子豉汤治热,姜治寒。与黄连苏叶汤类似。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解:热郁胸膈的具体表现。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解:热郁胸膈的补充表现。

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擘,十四个)厚朴(炙,去皮,四两)枳实(水浸,炙令黄,四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解:心卧起不安,为栀子豉汤的表现。热郁胸膈。

腹满,为厚朴枳实表现。

此为无形之热气。若有形之实热,加大黄,芒硝。

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栀子(擘,十四个)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解:身热微烦,为三焦郁热,栀子可解。干姜可护胃气,对脾胃虚弱人或大便稀溏者用之。故本方证是虚实寒热兼见者。

81.凡用栀子汤,病患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解:与上条相似。可用栀子干姜汤治。

赵厚睿

赞赏

人赞赏

人喜欢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是什么样的
刘云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hy/24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