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玉门关的回忆
◎鲁鸿武
在年秋季一次偶然的机会,陪朋友到玉门关参观之际,顺便造访了记忆中玉门关附近一座久违的“羊房子”。旧地重游,时变景迁,面目全非!眼前:曾经的那眼神泉干枯了;泉边的牧羊人不见了;牧羊人住过的土房子也只剩下了一点点残垣破壁,只有羊房子旁边的那颗胡杨树,坚强地昂首屹立在那里,枝头上也增加了几枝干枯的枝条,犹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等待曾经的老朋友。一阵微风吹来,胡杨树上那金黄色的叶子,哗哗作响,犹如胡杨老人在吟唱着一曲忧伤委婉的千古绝唱。触景生情、思绪万千。此时此刻,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回荡起那个时代最流行的歌曲《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花儿香,鸟儿鸣,春光惹人醉,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啊,亲爱的朋友们,美妙的春光属于谁?属于我,属于你,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这首欢快优美充满憧憬和希望的旋律把我的记忆带到了三十多年前:
生产队的社员会
年11月20日晚上这场社员大会,让我铭刻在心,每每想起,记忆犹新。就在这个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在农村的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体制“大锅饭”即将成为历史。那个时代,白天,社员们按八小时作息时间正常出工,为下一年的农业生产做准备;晚上,就在队里的文化室里开会,在这样的节奏每天如此。可是,今天晚上生产队的文化室里更加热火朝天,人来人往,会议讨论的议论的话题和往常也不一样了。原来是新上任的年轻队长田塞星和社员们,谋划包产到户之前怎样给社员增加点收入的事儿,社员们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说丧气话的,更多的人还是提出来好多意见建议。在综合了大家的意见后田队长讲到:“我们队土地少,经济来源不足,一百多口子吃饭还成问题了。今天,根据会计老杨刚刚拿出的年终决算中显示:年度,全队每个工日可分配5角钱。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一个劳力,一年可以挣多个工日,依这样计算,一个家庭如果有两个劳力,一年的满勤就是个工日,年终可分配元钱,我们必须想些别的办法增加点收入。”让大家讨论了一阵后,他又说:“现在政策放开了,我们可以成立几个副业组出去挣钱,来增加社员收入,现在离春节还有两个月时间,我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到玉门关一带挖芒硝。”对这个建议大家异口同声,表示赞同。就在这次南工二队全体社员会议上,20岁刚出头的我,被全体社员推选为新任会计,成了全队一百多口人的“账房先生”,这也是我进入社会步入新的人生的第一步。
挖硝队出发了
一次说走就走的壮举落锤定音了。会后,老会计根据各户的劳力情况拟定了一份挖硝队员名单:田塞星(队长)、杨财(原任会计)、鲁鸿武(新任会计)、尚福、李兆存、邢耀功、邢耀国、鲁鸿喜、殷大勇、高凤玲、田赛慧、何金花、殷永霞等10多人组成。新组建的挖硝队,年龄最大的是李兆存,60岁左右,由于是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复员军人,他喜欢让人称呼他李同志。年龄最小的殷大勇、永霞、喜娃也就有十五六岁。一支由老中青年人参加的挖硝队伍就整装待发了。说走就走,两天后,于年12月1号,这支挖硝队伍,赶着五辆骆驼车,载着行李、锅碗瓢盆,挖硝用的工具,雷管,炸药等用品,在田队长的带领下出发了。从南湖乡到玉门关附近的硝矿,有50多公里的路程,我们早上出发,走了整整一天,晚上天黑前就到达了目的地——玉门关以北大约五公里左右的北园湖子硝矿。
我们的田队长
说起田队长,说不上是传奇,也可以说有段故事了,他于年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受家庭优良教育的熏陶,上学的时候就是个德才兼备的好学生,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由于时运不济,文革时期,其家父打为右派,全家下放到农村改造,落户南工二队,他们全家人在队里口碑很好,为人和善,和邻居们和睦相处,受到了人们的尊重。改革开放后,政府给他们落实了平反政策,他的同学们陆续返城。后来,他的一些同学们有当了县级领导的,有当了局长的还有当了老板的。可是他毅然扎根农村,无怨无悔地把青春挥洒在了南湖这片热土。在当时他刚三十出头,在南湖这里也算是个文化程度高,年轻,头脑灵活的年轻人了,乡亲们看到他是个好苗子,就推选当了队长。他上任后就开始谋划着先后成立了漆工组、木工租、磨面房、柳园转运站等副业队,给社员们增加了不少收入,也可以算是南工二队,由大集体到大包干过度的跨越式队长了,他组织的挖硝行动也是南工二队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当时,田队长的优秀人品也感染了身边好多人,我就是其中受益者。我俩都属虎,虽然仅仅大我12岁,可是感觉他懂得很多,在他身上有学不完的知识。年5月份,田赛星被招聘到乡政府工作,再后来又调往原三危乡政府先后分管综合治理和计划生育工作曾获得国家、省市多次嘉奖,他教育的三个儿女都很优秀有单位骨干的有当大学教授的。不幸的是我们的田队长因身患顽疾,英年早逝,给我们留下了遗憾和怀念。
偶遇牧羊人
到达目的地后,眼前呈现的是一片白茫茫的湖面,由东往西蜿蜒而去,湖面四周密密麻麻布满了干枯了的杂草,看上去没有古诗中描写的那么荒凉。挖硝队选择的宿营地是在板桥村二队的羊房子,这里的房主人一老一少,是板桥村的两个放羊人,老的姓张,年轻的姓桑,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有点不了乐意接受我们,后来和我们处的非常融洽。再后来,还专程来到南湖乡,向南工二队的姑娘求过婚呢。当时,在他们这里,有几间用硝块和黄胶泥就地取材磊筑的简易房子,房顶和墙壁上还星星点点透着亮光,个子高点的人进到房子里头能挨着房顶,在地面上垫些干羊粪,然后把铺盖(行李)直接放在上面就成床了,可是,当时在那个地方有这么个房子可相当于敦煌城里的四星级酒店了,就在这个“宾馆”里南工二队的老少们度过了一个欢乐的时光。
神奇的玉门关清泉
羊房子门前有眼清泉很神奇,这眼泉犹如一块明亮的镜子,镶嵌于北原湖子的岸边,直径大约两米左右,一泓清水清澈见底,在寒冷的冬天,到处是冰天雪地的时候,唯有这眼泉冒着水蒸气。水中,一些野生的虾米自由自在地泉中游荡,泉边有碗口粗的一股泉水,千百年来泊泊不息地流进了周边的盐池和硝坑,与盐融为一体,与硝融为一体。这也是这一带盐碱滩上唯一的一眼,能给我们提供生活给养的源泉,水质晶莹赐透,味道甘甜,犹如优质的矿泉水,我们这段时间,我们的生活就依赖这眼泉。说来也神奇,我们这些人在这里吃了将近两个月的泉水,没有一个人感冒过或者闹过肚子。
选矿点
北园湖子一带的芒硝矿点是产量比较高、质量上乘的矿,这一带已经有好多个队开采过,不过芒硝的再生性比较强,这一片沼泽地地面渗出的盐水逐年一层覆盖一层几年后就可以形成的盐华及皮壳,所以,盐湖、盐泉和干盐湖是形成芒硝的地方。我们选择的矿点就是园湖子的中心地带。
艰辛的劳动
挖硝这个差事也是很辛苦的,数九寒天,玉门关一带的气温都在零下二十度左右,撬下来的芒硝快就像冰柜里冷冻的冰块一样,手放在硝块上面的感觉就是刺骨的冰冷,天气正常的情况下,大家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早上吃过饭一直干到下午5点左右收工。把坚硬冰冷的硝块,先用炸药炸开,再一块一块撬下来,还要转运到车辆能通过去的路边,一块硝块重到斤左右,每天要挪动好几次,干活的时候穿的衣服如果是现在,直接可以把人笑死。每人穿一条粗布大裆裤,系一条用帆布做的围裙,刚开始还可以,尤其是过了一段时候后硝水淋在衣服上,逐渐地衣服就成一个硬块了,犹如一个白色盔甲,早上穿的时候费劲,下午收工又脱不下来,有时候鞋子也脱不下来,只能拢一堆火烤软了再脱。晚上睡觉的时候还要穿着棉衣睡觉,那个时候,时间长了不换洗内衣,人的身上会生虱子的,我们那个条件可真是体验了虱子多了不知痒啊!不怕人笑话,当时我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捉虱子,衣服脱下来,扔给妈妈帮忙捉,妈妈本来是个捉虱子高手,我们小的时候只要兄弟姊妹们一旦发现虱子,就被妈妈消灭的干干净净,可是这次妈妈也无奈了,妈妈索性就取开炉子的盖子,直接把衣服放在火焰上烤,只听炉子里面噼里啪啦地就像放鞭炮一样。
荒野歌声
冬天的夜,漫长无聊。但是,在这里视乎感觉过的很快。吃过晚饭,大伙儿集中在一个大一点的房子里,房顶上吊个煤油灯,地上放个火盆,用红柳根拢一盆火,大家围在火盆边,有讲故事的,有玩牛九牌的,可是个热闹,把劳累了一天的累气全部冲跑了,最热闹的算年轻人的节目了,年轻人围在田队长带来的一台收录机旁边,尽情地喉着一曲曲嘹亮的歌声,最受喜欢的还数《再过二十年,我们再相会》:“……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城市乡村处处增光辉。啊,亲爱的朋友们,创造这奇迹要靠谁?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一曲曲,一遍遍,百唱不烦,百听不厌,嘹亮的歌声响彻了玉门关上空,给春风不渡的千年古道带来了欢乐,放羊老汉和放羊娃也加入了我们的行列,就连在戈壁滩寻觅猎物的野狼也来凑热闹,在我们住处的不远处时不时发出呜呜的吼声。
忘不掉的美味佳肴
那段时间,虽然活累,我们的伙食还算是不错的。专门安排了两位茶饭好的丫头子做饭,每顿饭都让大家吃的津津有味,现在想起来,当时,每样饭都比现在的香,记忆最深的有手工臊子面、咸菜辣子伴捋面、羊肉焖饼子等等,每顿饭都吃的津津有味。还有,隔三差五还能打个野兔子改善一下伙食。
欢乐大家庭
大家伙在那个环境下,和外界没有任何联系方式,处在这个小天地,简直就与世隔绝了。可是,大家和谐相处,干活回来,大家主动帮助做饭的同志,年纪最大的李同志,他干活的任务就是看管十几峰骆驼,他把骆驼安顿好后,就早早就蹲在灶火台旁边开始烧火,年纪最小的大勇就提水啊,抱柴啊就像一家人似的。
在那段难忘的日子里,大家相处的非常和谐,虽然在荒郊野外,中华名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犹如和煦的春风温暖了寒冷的冬天。老同志关心小同志,小同志尊重老同志,大家开玩笑取乐是常有的事。记的,一次给大家改善伙食,煮了一锅羊肉,是个羝羊(没有阉公羊),炊事员煮肉的时候把羊卵子也煮上了,捞肉的时候有位同志和李同志开了个玩笑,就把煮的不太烂的羊卵子故意捞到李同志的碗里了,李同志在光线暗淡的煤油灯下,双手抱着这块肥肉,肯了半天怎么都肯不下来,就操着标准的安西口音,声调拉的长长的说:“这是个啥东西啥,闻起香的很咋肯球不动啥”。接着,会计老杨诙谐地说:“那是专门照顾你老人家的大补,羊卵泡子。”顿时,大家爽朗的笑声,在这个漆黑的夜晚持续了很长时间,视乎在这个荒凉千年的大漠深处,留下了前所未有的笑声!尤其是老李同志把自己失笑的眼泪都下来了。尤其是小孩子们对李同志还是很尊重的,李同志在吃饭的时候有个喝水的习惯,殷大勇和鲁喜娃每到吃饭时就给李同志准备好一碗面汤。有一次,由于锅里的水少了些,还有几个人的面还没有下,所以,面汤准备的慢了一点,李同志故意发了个火说:“人都噎住了姆,还不把面汤端过来。”因为,那个时候开玩笑是唯一活跃气氛的一种娱乐,也是一种诙谐、幽默、高雅的娱乐方式。
到玉门关进“城”去
年元旦节这一天,田队长通知大家说:“元旦放假一天,活动自由安排”。这一天,岁数大一点的都找自己的爱好的活动去了,可是,10多位年轻人异口同声地说:“我们进城吧”,于是,大家轻装简行,唱着“再过二十年,我们再相会”的优美歌曲出发了,从住的地方出发步行了一个小时就到小方盘城了。小方盘城,就是玉门关遗址,“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
我们这些年轻人基本上是第一次亲临这座历史悠久的关城。那个时候,国家对文物的保护意识不太强,玉门关遗址周围也没有设置护栏,关城内视乎还原圈养过羊的痕迹,地面上还留有羊粪的痕迹,关城呈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完好,为黄胶土夯筑,开西北两门。城墙高达10米,人马可直达顶部。人们可以随便上城楼观望。我们就顺着古人上城楼的通道,上到了向往已久玉门关城楼顶。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玉门关,站在高高的城楼顶,这情这景把我震撼了。登上古关,举目远眺,古道烽燧,长城残垣、戈壁奇观、大漠异景尽收眼底。向北俯瞰疏勒河道横卧东西,穿过疏勒河一条时隐时现的丝路古道,在通往罗布泊边楼兰古城的茫茫无际沙海中消失,这也是丝绸之路北路的延续;向西望去,这里尽显大漠独特的美景:远处零零星星的胡杨树、红柳和干枯了的芦苇、野麻草给大漠戈壁披了一点点外衣,虽然,色泽不是那么艳丽,但是,显得庄重沧桑,也让一望无际大漠戈壁不再那么裸露。向南望去20多公里外的阳关遥遥相望,尤其是一条弯弯曲曲,时显时隐,犹如长蛇的丝路古道由南而来,向北而去,蔚为壮观。突然间,这条古道把我引入了深深的沉思:
玉门关的传说
在玉门关下我们见到了一位牧羊人,在闲聊中,牧羊老人给我们讲述了玉门关的一段传说:“古时候,从玉门关向西去到处是一片胡杨林和沼泽草地。当时络绎不绝的商队夜晚至此容易迷路,人们就把这里叫“马迷途”。一次有一支商队迷路时巧遇并救活了一只掉落的大雁,大雁将其带出迷途,并告诉他们避免迷途的方法。商队按照大雁的说法,在小方城城门之上,镶上一块墨绿夜光宝石,在夜间为人们指引方向而不再迷途。小方城也被改称玉门关。”他还说:“这个传说告诉我们两个道理,一是只要愿意帮助别人,也一定能得到别人的帮助;二是在茫茫戈壁行走,有了指路明灯就永远不会迷路。”这时老人缓缓站起身子,用望远镜瞭望了一下自己放牧的羊群后接着又说:“当时就在马迷途附近还有个叫“吐火罗”的地方,你们可能没有听说过,据说这是当时吐火罗人住过的地方,相传在当时罗布泊一带生活的都是吐火罗人,西方起源的小麦就是吐火罗人从西方经过玉门关引入中国的。
古往今来,阳关大道上不知留下了多少优美的传说!传诵了多少动人的故事!西汉张骞初出西域,开通丝路;东汉班超再出西域封定远侯、誓死守固疆土,留下了“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的悲壮诗句;《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唐玄奘几经周折,经过玉门关西去取经等等。一幕幕传说和故事都发生在这条丝路古道上。“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自古以来,有不少文人骚客吟诵玉门关的千古绝唱。
玉门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在敦煌刚解放的那会儿也没有安生过。据牧羊老人说:“就在我们到这里来的前几年,也有很多人在这里挖过芒硝,他们离在离这儿不远的地方,挖出过锈迹斑斑的驳壳枪、手榴弹一类的东西”。他们说的这些东西我没有亲眼见过,只是听说,不过,我们亲自目睹了一样东西--就是我们在电影上看到过的骑兵手里的马刀,才让我相信了牧羊老人说的是真的。这个马刀是老杨和老尚在寻找队上跑散的两峰骆驼时捡到的。老杨说:“当时,这个马刀在戈壁滩上的一块石头上放着。”眼前的这具马刀,锈迹斑斑,有1米多长,在石头上掸放的时间长了形成了一个弧度,木质手柄全部腐朽了。后来,听人说这个地方是西路军和马家军打过仗的地方。
年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贪玩,不知不觉,已经日偏西了,肚子也有点饿了,就恋恋不舍地结束了一天的假日。
最后的大会战
元旦过后,天气也越来越冷了,春节也快到了,因为这一年的春节在元月25号,大伙儿也很自然地开始想家了,但是挖硝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但是,大家毫无怨言,一鼓作气,又奋斗了十多天。终于,吨的任务超额完成了,元月16日(腊月二十二)这天结束了跨越两个年度,历时一个半月的难忘的岁月,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中。
留下的尽是回忆和感慨
回首往事,记忆犹新。在人的一生中,有些事,随着时光的流逝,也就在脑海中永远淡漠了;有些事,就像牢牢地拷贝在了脑海中,那留下的一草一木,犹如快捷的开关,一触,就犹如开启了记忆的闸门,历历往事重现眼前,令人回味无穷。
抚今追昔、催人奋进。每当我回忆起那个短暂而欢乐的时光时,父老乡亲在生活中体现出的那种淳朴、乐观、吃苦、单纯、乐于助人的精神是最真实的,最朴实的没有任何水分,在我几十年的人生旅途中来常被这种朴实无华的精神感动、激励。
时过境迁,往事如烟。当年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现在都已年过半百。当“……但愿到那时,我们再相会,举杯赞英雄,光荣属于谁?为祖国,为四化,流过多少汗?回道往事心中可有愧?啊,亲爱的朋友们,愿我们自豪地举起杯,挺胸膛,笑扬眉,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的旋律再次再耳边回荡时,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激情,更多的是深深的回味……。如今,当年那些一块儿战斗过的人,有的前辈离开了人世;当年的年轻人也老了;大家都各奔前程了,相聚相见是绝对不可能的事了。可是,那辈人的那种精神和淳朴是我们一辈子读不完的书,也给我们留下了抹不去回忆。
初稿写于年10月20日
终稿于年12月20日
文中玉门关插图来自网络,特此致谢!
1、鲁鸿武︱怀念父亲
2、鲁鸿武︱鸣沙山上晒腰腿
3、鲁鸿武︱玉门关下“驴子孝”
4、中建铁军赞
5、鲁鸿武︱仰望胡杨
鲁鸿武,甘肃敦煌人,工会工作者,敦煌诗词楹联学会会员、理事,敦煌市作协会员,爱好散文诗词。闲暇之余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点滴,抒发情怀,不求闻达,聊以自娱。有作品散见于媒体报刊。
李广志
成永军
金铃
征文启事
本刊是立足敦煌、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交流平台,接受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投稿,尤其欢迎小说和散文。有意者请将作品定稿及个人简介(字以内)、照片、插图等用附件形式发至电子邮箱
qq.白癜风的治疗费用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