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哪里最好 http://m.39.net/pf/a_6703361.html
神密阿昌古老历史神奇文化
——广播电台访谈阿昌族历史文化学者曹先强第二次走进直播间文稿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今年是建党百年重要年代,是中国西南各民族地区谋求发展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的关键时期,各族人民团结进步,和谐发展,全面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之际,让我们走进人口较少民族阿昌族,走进古老神秘的阿昌山寨,了解世居在祖国西南边疆地区的阿昌族古老厚重与神秘多元的历史文化。
阿昌族是怎样的一个民族?
阿昌族人口与分布:阿昌族是祖国大家庭中一个古老的民族,一个世居云南土著的特有的民族。一个中缅跨境而居不被外部世界互相了解太多的神秘的人口较少民族。在风景秀丽的中国西南地区,千百年来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生活着,他就是古老神秘的民族—阿昌族。
阿昌族人家全家福桂金再/摄根据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总人口人。是中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云南省世居的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按照国家新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人口在30万以下的28个民族人口较少民族人口数排位中,阿昌族位居第18位。在中国56个兄弟民族人口数排位中,阿昌族居第40位。
阿昌族目前分布在哪几个地方?
云南省总人口人。其中85%以上主要人口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梁河县,芒市,盈江县,另有约15%的阿昌族散居于保山市腾冲市,龙陵县,大理州云龙县。德宏州内有阿昌族占全州总人口的2.49%,约占全国阿昌族总人口的76.%。陇川县和梁河县有阿昌族人口人,占全国阿昌族总人口的66.%,德宏州阿昌族人口分布占全国阿昌族三分之二。
根据目前相关资料显示,阿昌族是中缅跨境而居的世居民族,在南亚东南亚国家里的缅甸、泰国,有阿昌族分布。人口数有的说四万,有的说八万。具体人数不详。
阿露窝罗节是怎么形成的?阿露窝罗节有哪些习俗?
阿昌族传统节日:"阿露窝罗节",是阿昌族先民在农耕、狩猎、祭祀、社会生活等重要活动,聚族节庆的重大节日。也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节日中,由阿昌族民族文化精神集大成者,阿昌族"活袍”(巫师)虔诚神圣传播创世神话史诗,用最古老的"窝罗调",吟唱洪荒远古创世神奇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重要章节,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阿昌族人民,则伴随着鼓锣喧天,以歌以舞的形式,"庆悲庆喜",聚族歌舞,世代传习。从远古洪荒狩猎时代的祭祀欢会习俗,逐渐发展丰富,演变成为了如今的"阿露窝罗节",新时代的节日,主要是欢集,唱歌,跳舞,唱窝罗,蹬窝罗,欢庆丰收,讴歌,祝赞和追求阿昌族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梁河县阿昌族窝罗节年在丙盖大队举行孙家柱/供图梁河县年阿昌族阿露窝罗节在县城遮岛举行的场面曹先强拍摄年2月
年2月1日正月初四昆明阿昌族欢度首届窝罗节会街节合影今年在昆阿昌族迎来第35届节日曹先强/摄陇川县阿昌族阿露窝罗节场景曹先强拍摄年3月9日阿昌族阿露窝罗节张红艳/摄阿昌族群众载歌载舞,欢庆阿露窝罗节桂金再/摄阿昌舞动阿昌族象脚鼓舞桂金再/摄
节日期间,阿昌族阿露窝罗文化广场,锣鼓喧响,鞭炮齐鸣,山歌响彻云霄。当地政府与民族学会主办方,按照法定日期,隆重举办节庆与经贸文化活动,组织阿昌族山歌大赛,刀王大赛,过手米线大赛,象脚鼓大赛,织锦比赛,阿昌族蹬窝罗比赛。来自阿昌族地区,各个地方的民间艺人歌手,欢聚一堂,群英荟萃。我有幸担任多年评委,记忆中首次比赛水平最高。首届全国阿昌族山歌大赛,最初有一百多名歌手报名,最终有十四位山歌匠,进入最后一决高低,以各自独特技艺,角逐参赛,争夺山歌、民歌桂冠。当天,山歌手以个人对歌,团队对唱形式等,用阿昌族母语、汉语演唱方式,参与比赛。来自昆明、芒市、本县各地的7个专家组成赛事评委团,现场打分,现场亮分,公证处现场公证。整个比赛现场,选手激情四射,观众爆满,场场气氛热烈。比赛中,山歌手们妙语联珠,花言巧语,用真挚的感情,吼起山歌,唱起民歌,激情抒发内心丰富情怀,唱山唱水唱生活,唱民族团结,唱党的好领导,唱对古老悠久的民族历史的追忆,唱对祖先天公地母创世伟迹的祝赞,唱对创世神话史诗中始祖开天劈地壮举的思念与感恩,热情赞美新时代今天美好的幸福生活!
阿昌族有几个支系?每个支系的特点是什么?
阿昌族支系自称:阿昌族有四个支系,居住在不同地区的阿昌族,分属于不同的支系,有不同的自称。梁河地区阿昌族支系,自称“峨昌”或“汉撒”“哈藏”“阿昌”,他称“大阿昌”“野瓦”“克赛”。陇川户撒阿昌族支系,自称“蒙索”“蒙索旦”“蒙索卓”,他称为“傣撒”“勐撒掸”“勐撒喇”“昌撒”;芒市龙陵腾冲阿昌族支系,自称“阿袅”“峨昌”,他称“曩瓦”“浪瓦”“小阿昌”。年,国家根据各地阿昌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阿昌族”。居住在盈江芒面村勐俄村的阿昌族仙岛人支系,年才识别恢复民族身份为阿昌族,自称“仙岛人”“刊岛”,他称“崩麻诸”“崩巴刊岛”。
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腊撒妇女服饰桂金再/摄
户撒已婚妇女挽发髻于头顶,罩上用黑布或青布缠绕而成的圆筒包头,包头内衬有用塔扇叶或硬纸做成的圆柱形筒头饰熊顺清/摄梁河阿昌族支系妇女服饰王斌/摄龙陵阿昌族曩瓦支系潞西高埂田服饰石祖清/摄
芒市阿昌族曩瓦支系潞西高埂田服饰曹先鹏/摄盈江县阿昌族仙岛人支系石祖清/摄缅甸克钦邦峨昌人代表扫英(左)45岁,中国阿昌族学者曹先强(右)53岁,应邀出席年2月21日在中国瑞丽市举行的景颇族国际学术交流大会,在大会上作学术交流发言,在会议期间互相交谈,这是中缅跨境民族中缅两国阿昌族人代表第一次同时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岳文相/摄同根同源跨境而居在缅甸联邦共和国的阿昌族,因为民族识别的方式方法不同,大多数人被识别,划属在缅甸克钦族群里,分别有迈达、浪瓦、喇溪、阿资支系。在缅甸、泰国,阿昌族,除了自称峨昌的,也有按支系称谓的。
阿昌族聚居区的自然环境是什么样的?
阿昌族聚居区自然环境:阿昌族居住的地区,东起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部的云龙县,北抵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南至临沧地区,西连缅甸。山峦重叠,河流纵横,林木葱翠。高黎贡山和怒山山脉携挟着澜沧江和怒江,由北而南纵贯而下,大盈江和龙川江沿山脉,自东北向西南倾泻,形成交错相间的河谷盆地和半山丘陵盆地(坝子)。在坝子及其周围的半山区,海拔约—米之间,即为阿昌族人民主要的栖息地。当地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阿昌族地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全年降雨量为毫米左右,分干、湿两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8℃左右,适合开展稻作农耕。在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中,茂密森林里,生长着多种多样的野生动植物,国家级保护动植物。还蕴藏着丰富的矿藏资源等。温暖的气候、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物产为阿昌族群众提供了生息繁衍的衣食之源。
美丽富饶的户撒坝王斌/摄阿昌族有无语言文字?
阿昌族支系与语言文字:阿昌族有本民族语言,但没有文字。古老母语,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过去认为是彝语支,划归在彝语族群里。阿昌族语言有陇川、梁河、潞西三个方言区。分别属于三个支系独具特点。盈江县阿昌族仙岛语,由于使用人口较少,又与户撒阿昌语言接近与相似,已经划入陇川阿昌族方言区。但是,一些学者仍然建议,保留抢救与保护阿昌族仙岛语支系。由于长期与汉族、傣族、景颇族人民交往交流,不少群众还通晓汉语文、傣语文和景颇语、傈僳语、缅语。
因为支系不同,支系之间语言有方言差别,宗教信仰也是有差别。梁河、潞西方言区等地区,信仰原始宗教。陇川方言区,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也保留许多原始宗教习俗。
阿昌族是从哪里迁徙而来的?
阿昌族迁徙发展历史:阿昌族源于古代氐羌族群,古称“峨昌”。古代阿昌族称为“寻传蛮”,文献记载“峨昌蛮,即寻传蛮也”。自唐、宋讫,元、明时期,澜沧江以西至丽水一带,是藏彝走廊西南段,诸羌族群藏缅语族,与彝缅语族各民族先民居住区域。其中,“寻传蛮”即指阿昌族先民,见诸唐代以后众多历史记载典籍。
历史上的“寻传蛮”是“峨昌蛮”,这个族群分布区域大体是在中国西南部、滇西地区、澜沧江流域、怒江流域与缅甸北部地区,后来部落分离,氏族衍化形成多个支系大小族群。在历史上迁徙不断,居住分散,形成跨流域,跨族群文化圈。民族专家认为,阿昌族发源于我国古代西北氐羌游牧族群,逐步南迁,经川西进入云南和缅甸东北部。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时期,“寻传蛮,即峨昌蛮”,在大理洱海流域,云龙区域发展壮大,建立部落酋长联盟。宋末元初,史籍正式出现记载“峨昌”“蛾昌”“莪昌”“阿昌”。约公元13世纪,自古代迁徙进入德宏成为世居民族之一。阿昌族创世神话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年1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一版。阿昌族在古代藏彝走廊西南段,诸羌族群,与彝缅语族各民族先民居住区域,不断迁徙的历史过程中,阿昌族产生了一部民族创世神话史诗巨著《遮帕麻与遮米麻》雏形,在民间世代传唱。社会生产力发展,也催生了著名的阿昌刀剑与锻制技艺,在社会生产生活中逐步成型。阿昌族创世神话史诗《遮帕麻与遮米麻》,阿昌族户撒刀具与锻制技艺,是阿昌族人民非凡的创造与集体智慧的结晶。惊世骇俗,世代传承,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年双双荣登金榜,两件隗宝,同时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年活袍曹明宽,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史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阿昌族刀具锻制技艺民间刀王工匠项老赛,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户撒刀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原收藏于圆明园的《皇清职贡图》原本,现在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阿昌图苍铭/提供
根据《滇省夷人图说》(伯麟图说),清代嘉庆二十三年绘本记载:“俄昌性畏暑湿,采葛为衣,鲜食好饮,剪竹为箸,以决疑,祀用犬,永昌府及大理顺宁有之。”另一幅原收藏于圆明园的《皇清职贡图》原本,现在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阿昌图。中间满文汉文标明:“大理等府峩昌蛮妇”。左则满文记录着与汉文相同之内容。右则用汉文记载:“大理等府峩昌蛮,峩昌以喇为姓,大理永昌二府有此种,无部落,杂处山谷间,性畏暑湿,男子束发裹头,衣青蓝短衣,披布单。妇女裹头,长衣,无襦,胫系花摺,而跣足。刀耕火种,畜牧纺织为生。食用俭陋,得禽虫则生嘬之。婚聘用牛马,祭以犬,占用竹三十枝如蓍茎然。地产麻葛,输税。”从众多历史文献记载,可以清晰看出,阿昌族社会发展,渔猎农耕,饮食服饰,原始宗教,图腾信仰,祭司器具,“祀用犬”,“祭以犬”,婚娶用牛马,嗜好饮酒,“峩昌以喇为姓”等等古俗。阿昌族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中,按照社会发展自然规律,经历原始采集时期,渔猎狩猎时代,农耕时代。也可以看见,阿昌族在大迁徙过程,曾经在滇西大理永昌顺宁一带聚居。大理治所,范围到怒江流域,与今天辖区基本一致。永昌治所是保山辖区也基本一致。顺宁治所大概在今天临沧市的凤庆县,包括凤庆、云县、昌宁一部分。历史学人分析说,可能此处所指是阿昌族散居族群,因为族群众多,后来被他族同化了,民族识别后消失了,现代这个区域都看不见阿昌族族群活动了。古老而年轻的阿昌族,从远古历史走来,披荆斩棘,迁徙无常,迎山开门。过澜沧江,渡怒江,翻越高黎贡山,进入腾北,定居德宏。其主要人口分布在今梁河县曩宋阿昌族乡、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这个重要人口区域内。有一部分阿昌族人从腾北地区,盈江、陇川继续向西南迁徙,跨境进入缅甸境内,聚族而居。这样,中国阿昌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跨境而居,复杂分布的自然状态。阿昌族迁徙到达区域内,族群人口数量分散,体量与所在区域民族比较,不占优势,社会经济共同体总体能力下降,从云龙浪峨时期,部落联盟酋长制强势民族主导地位,日渐势微,转入被动从属地位,一直受到封建领主三座大山的统治与压迫。新中国成立后,德宏和平解放,阿昌族人民才真正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与统治,获得了彻底解放。爱国忠臣、抗英将军左孝臣纪念馆左仓龙/摄
阿昌族人民是一个勤劳勇敢,坚韧善战的民族,是一个保家卫国,爱族爱乡,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他们不畏强暴,敢于和国内的统治阶级及外来的入侵者作斗争,为民族的解放和发展不懈努力奋斗。早在年,在陇川户撒地区就爆发了以杨五为首的各族人民起义,占领了土司署。此后,阿昌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如年、年、至年、年、年户撒、腊撒人民的起义斗争,年、年梁河人民起义斗争,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当时统治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摆脱压迫和剥削的斗志。近代以来,面对帝国主义入侵,阿昌族人民也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光绪二十六年(年)正月十二日,驻缅英军数百名及杂牌军千余名,以勘界为名,入侵腾冲北部地区,侵入我国境原属我茨竹、派赖、滚马等地。英国殖民军沿途强索供应,大肆烧杀抢掠。烧毁明光、茨竹等村寨。腾越茨竹隘土守备左孝臣,明光隘土把总杨体荣,集合各族练兵弩弓手,布防于甘稗地,堵截入侵英军,率众抗击外敌。阿昌族土守备左孝臣率领多名阿昌族勇士与各族人民奔赴片马前方的边防隘口甘稗地,奋勇抗击英国侵略者,敌众我寡,浴血奋战。左孝臣身中八弹,战死在甘稗地,为国捐躯,左孝臣精忠报国,壮烈殉国,气壮山河。史称:爱国忠臣,抗英将军。其余名阿昌族左氏勇士,及各族防守土练边关军民英勇抗敌,壮烈牺牲。抗日战争时期,从历史文献与多年田野调查结果看,阿昌族在抗战期间与其他兄弟民族一样,经历了伟大的抗日战争血与火的洗礼,积极参与全民抗战,打鬼子,挖滇缅公路,挖中印公路,也是叫保密公路(保山——密支那),叫史迪威公路,送军粮,收容关心抗战老兵,在中华民族危急时刻,坚持八年抗战取得全面胜利的斗争中,阿昌族人民为了保家卫国,配合抗日游击组织,多次击退敌人的进攻,表现了英勇顽强的革命斗争精神和拳拳爱国之心。中国抗日主力作战军队滇军60军阿昌族战士赵安顺,从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芒展村入伍,走向抗日战场,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年壮烈牺牲在血战台儿庄,为国捐躯,家属收到了国民政府寄来的荣军阵亡通知书。中国远征军阿昌族最后一个抗战老兵廖兴根,享年92岁,曹先强/摄中国远征军20集团军预备2师重机枪连阿昌族战士廖兴根,从云龙县漕涧寡地村参军入伍,保家卫国,参加年滇西大反攻,攻打高黎贡山,攻打腾冲战役,出生入死。年9月,92岁的阿昌族最后一个抗战老兵廖兴根,光荣地获得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金质纪念章。阿昌族抗战老兵,梁河县河西乡帕街村李正清,入伍滇军参加台儿庄战役,抗日作战八年后带着弹伤回家,娶妻生育一女后,晚年战伤复发去世。梁河县河西乡别懂村曹金宝,入伍滇军参加台儿庄战役,抗日作战八年后,到河口受降时病故,无后人。梁河县河西乡别懂村曹正武,入伍滇军参加台儿庄战役,抗日作战八年后,退伍回乡后成家,有儿子传家,一直到六十年代去世。梁河县曩宋乡马茂村大寨子阿昌族郎本挺,入伍滇军抗日部队,赴台儿庄战役,流落在安徽省,经历抗战,孤苦伶仃。直到六十年代,几经周折才返回本地。除此还有云龙县漕涧蒲正清,林名兴等阿昌族热血青年,在抗日战争中,应征入伍,直接参加了硝烟弥漫的抗日作战。欢庆丰收的阿昌族青年,年。新华社记者朱于湖/摄
阿昌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盼望翻身当家做主人,跟党走,听党话,感党恩,建设美好家园的活生生的例子
年底,户撒、腊撒土司在全国即将解放的形势下,还积极蓄兵备粮,大肆搜刮民财,强行拉壮丁,规定“两丁抽一,三丁抽二”,以充实土司兵丁队伍,企图抵制人民的革命事业。土司的横征暴敛,使阿昌族民不聊生,又一次激发了反封建的斗争。8月初,腊撒第二十二代土司盖万新掌握兵权的三弟盖万忠无故开枪伤人,回衙门途中被百姓开枪打死。其父盖炳铨(第二十一代土司)借此立即派兵逮捕了原由土司委派的阿昌族头人共8人,强逼他们交出“凶手”,并饬令辖区铁匠赶造大批镣铐刑具,准备大规模逮捕、镇压阿昌族人民。于是,阿昌村寨哀鸿遍野,民不聊生。阿昌族人民被逼得无法生活下去了,9月,群众组织的武装队伍奋起反抗,经过三昼夜的激战,攻破了腊撒土司衙门,全歼土司署守兵,砍死了老土司盖炳铨。当时,小土司盖万新在阿昌族人民武装起义前已去陇川城参加德宏地区的“十土司会议”。当他听到父亲被杀的消息,便向各土司哭诉求援,与会土司随即密谋血腥屠杀,并从干崖、南甸、陇川等地士司联合调集号称“强兵千人”的土司武装队伍。9月21日进至户撒、腊撒一带镇压。10月8日盖万新杀气腾腾地回到腊撒主持政务,并继续镇压起义民众,起义军被追退人山中。阿昌族人民为了获得彻底的解放,选出番有贵(芒东寨汉族人),文革时期惨遭迫害,逃亡缅甸,年回国定居,邓家美(腊撒阿昌族人),肖渊(腊撒大坝竹阿昌族人)三位代表前往腾冲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户撒通往内地腾冲、龙陵、保山的通道,已被国民党残匪和与其勾结的部分土司封锁,交通线被切断,阿昌族代表穿草鞋、举火把、背长刀、斗猛兽、战毒蛇,不辞劳苦,绕道缅甸八莫、密支那到昔董、腾冲,跋山涉水,整整走了半个多月,终于到达腾冲。代表们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七支队第三十六团首长的接见、安抚,并赠给了一面“户腊撒解放委员会”的红色旗帜和一枚公章刻“户腊撒解放委员会”。代表回来后,召开秘密会议,成立“户腊撒解放委员会”,选举出委员会成员。主任番有贵(汉族)、芒东寨人;副主任雷过勐(阿昌族),海南寨人;副主任杨发广(汉族),曼境寨人;委员梁翁保(阿昌族),小坝竹寨人;委员赵元相(汉族),曼棒寨人;委员邓家美(阿昌族),腊撒人,原籍腾冲;委员肖渊(阿昌族女婿)腊撒大坝竹人,原籍四川;秘书佐科(汉族),属于我党特派员。阿昌族人民历经艰难抗争,苦苦追寻,年正月初八,朗光村芒告寨黄礼先、隆光村苏姓青年等前去迎接驻莲山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户撒腊撒。阿昌族人民终于找到了救星共产党。阿昌族人民派出三个代表找到亲人解放军这个历史故事,体现了阿昌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跟党走,听党话,感党恩,翻身当家做主人的活生生的例子。(《阿昌族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曹先强主编,年9月出版第一版第16—18页)今年建党伟业百年是重要年代,我们要把这一件重要的历史事实讲出来,教育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跟党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阿昌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开始了新的生活和新的建设,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使阿昌族人民在政治上当家作主,有了本民族的领导干部,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参与了国家大政方针的讨论与制定;经济上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阿昌族群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面参加到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使生产力得到了解放,落后贫困的面貌逐渐得到改善;在文化教育方面,学校体制不断完善,小学入学率达到了99%以上,拥有在校大学生数量逐渐增多,出现了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授学者,中高级专业人才,民族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阿昌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阿昌族人民社会生活文化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如今,在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同时,阿昌族人民在脱贫攻坚中,勤劳致富,脱贫摘帽,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巩固脱贫成果奔小康,民族传统文化保护观念也不断增强,人们正以多种方式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在抒写新的篇章。撰文:曹先强
年3月18日星期四昆明
审核:曹先强
编辑:石祖清
●走进直播间
阿昌族学者聊的这些历史文化知识,你了解吗?
●一起来了解!阿昌族与阿露窝罗节
●来年春暖花开时,阿露窝罗节我们再狂欢!
●阿昌族传统节日——阿露窝罗节
如何联系我们?
2
新浪微博:
阿昌人民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