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市知青岁月第42期罗大眉人生

芒市——神奇黎明之城,生态宜居圣地。如花的史实盛开在古老而淳朴的土壤里,请随“史话芒市”一起探索发现那充满希望的火炬冉冉亮起......

?芒市有多美,只有生于斯、长于斯和居于斯、业于斯的人深有体会;芒市有多好,曾经在这里挥洒青春热血的芒市知青最想倾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20世纪50年代,为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他们带着一腔热血和激情,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芒市插队落户和屯垦戍边,与芒市人民同甘共苦、建设“第二故乡”,为芒市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坚实基础、结下了深厚友谊,是芒市人民最为宝贵的重要精神财富之一。芒市人民将永远铭记他(她)们、感激他(她)们、祝愿他(她)们。为纪念他(她)们这段珍贵的历史,表达芒市人民的感恩之情,更好地激发全市各族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和永远跟党走的坚强意志,芒市委党史研究室特推出“芒市知青岁月”栏目。本周推出第42期,罗大眉:人生多坎坷,毕竟欢乐多——风平知青趣事荟萃║风平镇知青║(潞西县知识青年首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全体代表合影)

人生多坎坷,毕竟欢乐多

——风平知青趣事荟萃

罗大眉

手捧着40多年前的一张照片,我心潮澎湃。往事像电影,一幕幕在我脑海里翻腾。我们青春的脚步,在祖国西南边陲的那片热土上,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迹......

时间:年1月31日。地点:昆明东风路上。事情:即将奔赴德宏州芒市风平村插队落户的一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我们,席地而坐,与省、市前来送行的领导,在长途客车旁留影,稚嫩的脸上露出单纯而灿烂的笑容。我们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多么光荣的任务在等待着我们,贫下中农正在向我们招手呢!

(永生难忘的印迹)

3天前,爸爸妈妈得知这一消息时,他们举双手赞成。爸爸说:“这是好事,把你们交给贫下中农,我是最放心不过的了。不当农民,你们不知道天高地厚;当当农民,你们就知道该怎么生活了。”我们家有3个知青:我和两个妹妹。我不放心地问爸爸:“我们下乡,是不是以后就一辈子在农村了?”爸爸说:“咱们国家9亿人口中,有6亿是农民,6亿农民养活了我们3亿城里人,我们家有9个孩子,3个当农民是理所当然的。再说了,你们怎么那么死脑瓜子?毛主席说知识青年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既然是再教育,总有毕业的时候。你想在一个地方多待一下都不行,天南海北都跑过来了。”我告诉爸妈,我校学生被分在德宏州兰市。爸爸说:“30年前,我在那里画过地图。那是全国最好的农村,你们放心去好了。有我和妈妈在家,你们就像出差一样,高高兴兴地关,什么都不用管。”听了爸爸这一番话,我们豁然开朗了。妈妈忙着帮我们整理行装。

汽车在盘山公路上绕来绕去,经过5天的旅途生活,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芒市。穿着节日盛装的傣族人民敲着象脚鼓,跳着孔雀舞,夹道欢迎我们,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我们来到了风平村。傣族社员正在开大会,村长说:“知识青年是毛主席派来的天兵天将,谁敢动他们一根毫毛,就戴高帽子游街,枪毙!”说到这句话时,只见站在台下的“毯子兵”(披着绿色军毯的傣族小伙子)哆嗦了一下,我们暗暗好笑。听说在我们来之前,他们已经学习一个月了。

被分到风平村的知青共42人,其中男生9人、女生33人。大部分女生是昆明第一女子中学的学生,男生是作为她们的哥哥、弟弟一起来的,也有少数当地的学生。

接着,村长分配住处:喊一个社队干部的名字,再喊一个知青的名字,社队干部马上带着知青回家了。后来才知道,村里最优秀的社队干部才有资格带知青。我们在农民家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3个月,傣族社员把我们看做自家的孩子,基本都是腾出一间房子给我们单独住。我住的那家大爹、大哥、大嫂告诉我吃的东西放在哪里,让我随便吃。吃饭的时候,大爹还喝两口小酒,每次都给我倒一小杯。他们的饭菜太好吃了。大米白里透蓝,是最香的软米,我每顿都吃好多碗;菜也是酸酸辣辣的,十分开胃。没过多久,我们女生个个都变得膘肥体胖、油光水滑的,十分健壮;而男生却都是黑瘦黑瘦的。傣族老乡告诉我们:“这里的米,养女不养男。”

一开始,我们就被这儿美丽的风光迷住了:高大的凤尾竹,成群的白鹭鸶,碧绿的田野,五彩缤纷的云。一队队傣族姑娘,穿着漂亮的筒裙,挑着箩筐,一扭一扭地走在小路上,婀娜多姿,苗条动人。耳边回荡着姑娘们银铃般的笑声和小伙子们浑厚优美的歌声。下午收工时,又红又大的太阳落在凤尾竹中,鹭鸶鸟停在凤尾竹尖,像路灯。整个田野和村庄在晚霞中披上了金装,真是太美了!我们简直陶醉了。

第一天下田劳动是栽秧。小高的小腿被一只大蚂蟥叮住不放,鲜血直流。她吓得大声呼救,我们也吓得四处逃命。这时,一个傣族小咪咪(傣语:小娃娃)跑过来,用整捆的秧苗一刮,蚂蟥掉到了水田中。这天晚上,小高发起了高烧,我们说她得了“恐蚂蟥症”。从此以后,傣族社员把没蚂蟥的田分给我们去栽秧,留着“蚂蟥田”自己栽。

在割麦子的时候,“小芝麻”(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生)不小心被锯齿镰刀割下了一小块肉。旁边的傣族大嫂迅速从自己的新衣服上撕下了一条布,给她包扎好。我看在眼里,感动极了。

傣族乡亲手把手地教会我们干各种农活,边干活,还边教我们唱傣族歌曲,好听得很。他们的性格是那样的豪爽:休息时,在田边把男生按倒剃头,用一个土碗扣在头上,用刀片沿碗边顺着往下刮,不一会儿,一个“马桶盖"就剃好了,我们的眼泪都快笑出来了。在打谷场上,他们硬缠着叫我教他们武术。我打了一套初级拳,小卜冒们欢呼着,又叫我打翻秋板(侧手翻)。那天,我可是出尽了风头。

我们有时也很调皮。有一次,我们想试试村里和我们玩得很好的一个小卜冒的心,在田里劳动时告诉他,我们要走了。听到这句话,原本爱唱爱跳的小伙子变得沉默不语。我们问他怎么了,他说:“你们怎么不早点儿告诉我?听说你们要走了,我好像失去了什么宝贝。你们想要什么,我都给你们。"我们说:“想看你跳孔雀舞。想要你的片相(即照片)。”晚上,小伙子欢蹦乱跳地跑进我们住的院子说:“你们骗我,我爹说你们的猪都没杀,怎么可能走呢?”接着,就跳了非常优美的孔雀舞给我们看,还送照片给我们。多么可爱的小伙子啊!多么真诚的心!

说起13头猪,那是来此3个月后从农民家分出来独住时,风平机场的空军朋友送给我们的礼物。还有一只公鸡、一只母鸡,外加很多卤腐、酸腌菜等好吃的东西,是农民朋友送的。他们还犁出一亩地,用竹篱笆围起来给我们当自留地种菜用。

猪是放养的,白天放出去,晚上它们会自动回家来。有一次,卫生检查团来村里检查,把放养的猪都抓进了村里“大礼堂”。社长敲锣通知家家户户去领猪,领一头猪罚款5毛钱。晚饭过后,大礼堂里只剩下我们知青的13头猪。社长跑进我们院里,叫我们去领猪,因为它们已经整整一天没吃食了,饿得嗷嗷叫。我们说:“不要了,送给你们了。”社长说:“为什么?”我们说:“没有钱。”社长无奈地笑着说:“赶快去领吧!不要你们的钱了。”我们这才乖乖地把猪领回了家。真是赖皮!

一只公鸡、一只母鸡,每天飞上柴垛,然后飞过围墙到隔壁马厩里吃马料——小麦,吃饱后又飞过来,我们从来没喂过它们食。有一天整理柴垛时,发现了一堆堆鸡蛋,还有一窝小鸡,大家惊喜若狂。公鸡、母鸡自力更生,为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财富!

一亩自留地,用来种什么?经过商量,我们决定种“懒庄稼”——南瓜。先浇了几桶大粪,把种子撒下后,都没怎么管,秋天竟从地里收获了多个大南瓜,放在小木楼的走廊上,吃了好几个月。

我们种的苦菜长得粗壮肥大,傣族社员羡慕地问我们:“这菜怎么长得这么好?”我们说:“浇点屎尿。”他们捂着鼻子说:“命的的(傣语:臭死了)。”

由于村里要试种双季稻,栽秧要抢节令。“时间就是粮食”,我们是青年突击队,村领导要求我们苦战50天,不准请假。每天早上5点出工,晚上9点收工,中午在田边吃带去的冷饭菜,即使下瓢泼大雨,也照样得出工。那段时间真是苦啊,每天收工后躺在床上浑身疼痛,哼哼唧唧地商量要么明天不出工了,可到了第二天想想毛主席说的话:“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方难,去争取胜利”,又咬咬牙出工去了。有个女生身体不大好,常常是吃颗去痛片,又坚持去出工。虽然很累,但我们仍然很快乐,每天晚饭后,在我们的小院里吹拉弹唱,热闹无比,吸引了很多傣族小姑娘、小伙子也和我们一起玩。特别是有知青客人来时,更是像过节一样,做好多好吃点东西招待他们。有些从山区来的同学,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日子。我们收留他们长住一段时间,免费吃住,大家称之为“知青共产主义”。

驻扎在芒市的部队经常和我们知青搞一些联谊活动,我们到帕底参加过部队的联欢活动,和飞机场的空军部队打过篮球、联欢过,和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支农时,他们经常来帮忙。小卜少送给他们的红薯,他们送给知青吃,还闹得小卜少说:“‘解放’不爱我们,爱你们了。”

当地小卜少也很喜欢我们的男生。在田里栽秧时,男生挑着秧苗,在很窄的田埂上走不稳,冷不丁还会被调皮的小卜少扔的土块打在脚上,滑倒掉进水田里,逗得她们哈哈大笑。有个小卜少在男生挑水时,一下抓住男生的手。这个男生急得使劲儿甩也甩不掉,小卜少说:“我爱你!”羞得这个男生满脸通红。

有次栽秧,我们女生全穿着短裤(把长裤剪短),一队“娘子军”下田了。傣族大妈见到,吃惊地说:“你们怎么穿短裤?”我们说:“凉快、方便!”又是一串笑声。薅秧是最艰苦的一项劳动。三伏天,40摄氏度左右的气温,又闷又热。弯着腰,低着头,在水田里除杂草,稻谷叶子在脸上、胳膊上划出一道道的血口子。我干脆用一块纱巾把整个头都包起来干活。等我起身摘掉纱巾透气时,所有在场的人都笑得喘不过气来,大叫:“绿脸鬼来了!”原来纱巾掉色,和着汗水把脸染绿了。哈哈......

有一回,我们到三社社长家玩,有个男生悄悄地把社长的闹钟拨慢了一小时。下午,大家美美地睡到4点才敲钟,那个男生说:“出工看闹钟,收工看太阳,跟社长开个玩笑。”我们都偷着乐了半天。社长一点儿也没有察觉。

听说芒市放电影《伏击战》,我们全村知青晚饭后走了9公里路来到芒市,看电影又步行回到村里,整整18公里的路,看一场这么艰难的《伏击战》,印象特深。

(知青姐妹亲如一家)

为了能坐上不花钱的车,我们想出了一个妙方:叫可爱的小女生在路边拦车,我们躲在路边的丛林中,等到车被拦下来了,一哄而上。这时,男生又是递烟,又是送毛主席像章,哄得驾驶员一高兴就带我们上芒市了。这招真灵!

在这一带,我们村的知青宜传队是出了名的。村长放我们3天假,叫我们演出一场节目给大家看看。于是群策群力,搜肠刮肚地把过去在宣传队演过的节目重新搬上了舞台,什么《大红枣》《不忘阶级苦》《十八棵青松》等等,还挺像样。节目受到了傣族群众的热到欢迎,有的还连演3遍。他们不厌其烦地看,我们不厌其烦地演,还被邀请到其他村去演。在草垛子上,经常可以看到傣族小孩子躺在上边,唱着我们唱过的歌,脚不停地打着拍子,他们都学会了。

可以回忆的东西太多了,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返城后,我还陆陆续续地回过4次风平,见到乡亲们格外亲。他们这家拉我去吃饭,那家请我去喝茶,送很多土特产给我带回去。我住的那家的大哥、侄女还到昆明我家来玩,我们村很多乡亲都来过昆明和知青聚会。知青和傣族老乡像亲戚一样地来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风平——我们的第二故乡、哺育我们成长的傣族亲人,你们给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力量,给了我们做人的榜样。从你们身上,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人生多坎坷,毕竟欢乐多。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上,我们没有事负你们的培养、教育,作出了一定的成绩。在年过花甲之际,让我们说出心里话:你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谢谢你们。我们永远爱你们!

(作者原系潞西县风平乡风平寨昆明知青)

友情提示:

讲好芒市知青故事,表达真挚感恩之情。欢迎当年知青下乡所到乡镇及相关媒体平台,转载发布“芒市知青故事”栏目相关文章,用好芒市知青资源,助推芒市更好发展。转载时请注明转自“史话芒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cd/91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