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内科学
第六单元 肾系病证
水肿 水肿的概念 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水肿的病因病机 (一)病因 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及禀赋不足、久病劳倦。 (二)病机 基本病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水液泛滥肌肤。 病位——肺、脾、肾,关键在肾。 病理因素——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由于致病因素及体质的差异,水肿病理性质有阴水、阳水之分,并可相互转换或夹杂。 阳水——属实。多由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病位在肺、脾。 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多由饮食劳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所致。病位在脾、肾。 阳水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正气渐衰,脾肾阳虚,或因失治、误治,损伤脾肾→阴水。 阴水复感外邪,或饮食不节,使肿势加剧→阳水的证候,而成本虚标实之证。 水肿各证之间互有联系: 阳水风水相搏证,若风去湿留→转化为水湿浸渍证。 水湿浸渍证,由于体质差异→湿有寒化、热化之不同。 湿从寒化,寒湿伤及脾阳→脾阳不振之证,甚者脾虚及肾→肾阳虚衰之证。 湿从热化→湿热壅盛之证。湿热伤阴→肝肾阴虚之证。 肾阳虚衰,阳损及阴→阴阳两虚之证。 水肿各证,日久不退→水邪壅阻经隧,络脉不利,瘀阻水停,则水肿每多迁延不愈。
水肿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 1.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 2.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更严重者可见尿闭或尿少,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衄牙宣,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3.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久病体虚病史。 水肿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 1.水肿与鼓胀二病均可见肢体水肿,腹部膨隆。鼓胀的主症是单腹胀大,面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水肿则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严重时出现腹水,腹部膨隆,面色(白光)白,但无腹壁青筋暴露。鼓胀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湿聚于腹中。水肿乃肺、脾、肾三脏气化失调,而导致水液泛滥肌肤。 2.水肿阳水和阴水 阳水病因多为风邪、疮毒、水湿。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有寒热等表证,属表、属实,一般病程较短。阴水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发病缓慢,肿多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属里、属虚或虚实夹杂,病程较长。
水肿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首辨阳水、阴水,次辨病变脏腑。 阳水,一般起病较快,病程较短,病因多为风邪、湿毒、水气、湿热。肿多从头面开始,由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证见表、实、热证,病人一般情况较好,无正气大亏之象。阴水,一般起病较慢,病程较长,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肿多由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证见里、虚、寒证,病人一般情况较差,脏腑功能明显受损。阳水、阴水亦可相互转化。 次辨病变脏腑,在肺、脾、肾、心、肝之差异。 肺水多并见咳逆;脾水多并见脘腹满闷而食少;肾水多并见腰膝酸软,或见肢冷,或见烦热;心水多并见心悸、怔忡;肝水多并见胸胁胀满。 对于虚实夹杂,多脏共病者,应仔细辨清本虚标实之主次。
水肿的辨证论治——治疗原则 三条基本原则——发汗、利尿、泻下逐水。 《内经》“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 具体应用视阴阳虚实不同而异。 阳水——祛邪为主,发汗、利水或攻逐,同时配合清热解毒、理气化湿等法。 阴水——扶正为主,健脾温肾,同时配以利水、养阴、活血、祛瘀等法。 虚实夹杂,则当兼顾,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
水肿的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阳水 阴水 1.风水相搏 5.脾阳虚衰 2.湿毒浸淫 6.肾阳衰微 3.水湿浸渍 7.瘀水互结 4.湿热壅盛
风水相搏 证候主症: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证机概要:风邪袭表,肺气闭塞,通调失职,风遏水阻。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代表方:越婢加术汤加减。 (麻黄、石膏、生姜、甘草、大枣、白术)。 常用药:麻黄、杏仁、防风、浮萍、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石膏、桑白皮、黄芩。 加减:1.若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桂枝、防风祛风散寒。2.若风热偏盛,加连翘、桔梗、板蓝根、鲜芦根,以清热利咽,解毒散结。3.若咳喘较甚,加杏仁、前胡,以降气定喘。4.见汗出恶风,卫阳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减(房基荒凄,住草房,将遭荒—防己、黄芪、白术、炙甘草、生姜、大枣),以益气行水。5.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可按水湿浸渍证论治。
湿毒浸淫 证候主症: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皮肤光亮,尿少色赤,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证机概要:疮毒内归脾肺,三焦气化不利,水湿内停。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代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皮、杏仁、生姜、大枣、甘草。 常用药:麻黄、杏仁、桑白皮、赤小豆、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 加减:1.脓毒甚者,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2.湿盛糜烂者,加苦参、土茯苓。3.风盛瘙痒者,加白鲜皮、地肤子。4.血热而红肿,加丹皮、赤芍。5.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6.症见尿痛、尿血,乃湿热之邪下注膀胱,伤及血络,酌加凉血止血之品,如石韦、大蓟、荠菜花等。
水湿浸渍 证候主症: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 证机概要:水湿内侵,脾气受困,脾阳不振。 治法: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代表方: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苍术、厚朴、草果、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 加减:1.外感风邪,肿甚而喘者,加麻黄、杏仁宣肺平喘。2.面肿,胸满,不得卧,加苏子、葶苈子降气行水。3.若湿困中焦,脘腹胀满,可加川椒目、大腹皮、干姜温脾化湿。
湿热壅盛 证候主症: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证机概要:湿热内盛,三焦壅滞,气滞水停。 治法:分利湿热。 代表方:疏凿饮子加减。 鞋匠上路吃槟榔,嚼姜皮,拎木桶泽泻、羌活、商陆、赤小豆、槟榔、秦艽、生姜、大腹皮、茯苓皮、椒目、木通。 加减:1.腹满不减,大便不通者,可合己椒苈黄丸,以助攻泻之力,使水从大便而泄。2.肿势严重,兼见喘促不得平卧者,加葶苈子、桑白皮泻肺利水。3.湿热久羁,亦可化燥伤阴,症见口燥咽干,加白茅根、芦根,不宜过用苦温燥湿、攻逐伤阴之品。 攻下逐水法是治疗阳水的一种方法,即《内经》“去菀陈莝”之意。只宜用于病初体实肿甚,正气尚旺,用发汗、利水法无效,症见全身高度浮肿,气喘,心悸,腹水,小便不利,脉沉而有力者。使用该法,宜抓住时机,以逐水为急,使水邪从大小便而去,可用十枣汤治疗,但应中病即止,以免过用伤正。俟水退后,即行调补脾胃,以善其后。病至后期,脾肾两亏而水肿甚者,逐水峻药应慎用。
脾阳虚衰 证候主症: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证机概要: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土不制水。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 代表方:实脾饮加减。(十匹白绫搭厚幅,瓜枣果柑浆浆香) 白术、茯苓、大腹皮、厚朴、炮附子、木瓜、大枣草果仁、炙甘草、炮姜、生姜、木香。 常用药:干姜、附子、草果、桂枝、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木瓜、木香、厚朴、大腹皮。 加减:1.气虚甚,症见气短声弱者,可加人参、黄芪以健脾益气。2.若小便短少,加桂枝、泽泻,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
肾阳衰微 证候主症:水肿反复消长不已,面浮身肿,腰以下甚,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反多,腰酸冷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白光)白,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证机概要:脾肾阳虚,水寒内聚。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代表方: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金匮肾气丸+川牛膝、车前子) 常用药:附子、肉桂、巴戟肉、仙灵脾、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牛膝。 加减:1.小便清长量多,去泽泻、车前子,加菟丝子、补骨脂以温固下元。2.面部浮肿为主,表情淡漠,动作迟缓,形寒肢冷,以温补肾阳为主,用右归丸(狗兔鹿归富山中,要熟鱼肉吃——枸菟鹿归附仲,药熟萸肉)。3.病至后期,因肾阳久衰,阳损及阴,可导致肾阴亏虚,出现肾阴虚为主的病证,表现为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渴干燥,五心烦热,舌红,脉细弱等,治当滋补肾阴为主,兼利水湿,但养阴不宜过于滋腻,以防伤害阳气,反助水邪。方用左归丸加泽泻、茯苓、冬葵子。 4.肾虚肝旺,头昏头痛,心慌腿软,肢颤者,加鳖甲、牡蛎、杜仲、桑寄生、野菊花、夏枯草。 5.病程缠绵,反复不愈,正气日衰。复感外邪,证见发热恶寒,肿势增剧,小便短少,此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治当急则治标,先从风水论治,但应顾及正气虚衰一面,不可过用解表药,以越婢汤为主,酌加党参、菟丝子等补气温肾之药,扶正与祛邪并用。
瘀水互结 证候主症:水肿延久不退,肿势轻重不一,四肢或全身浮肿,以下肢为主,皮肤瘀斑,腰部刺痛,或伴血尿,舌紫暗,苔白,脉沉细涩。 证机概要:水停湿阻,气滞血瘀,三焦气化不利。 治法: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常用药:当归、赤芍、川芎、丹参、益母草、红花、凌霄花、路路通、桃仁、桂枝、附子、茯苓、泽泻、车前子。 加减:1.全身肿甚,气喘烦闷,小便不利,此为血瘀水盛,肺气上逆,可加葶苈子、川椒目、泽兰以逐瘀泻肺。2.见腰膝酸软,神疲乏力,为脾肾亏虚,合用济生肾气丸以温补脾肾,利水肿。3.对气阳虚者,配黄芪、附子益气温阳以助化瘀行水之功。4.久病水肿者,虽无明显瘀阻之象,临床上亦常合用益母草、泽兰、桃仁、红花等药,以加强利尿消肿的效果。 水肿的转归预后 阳水易消,阴水难治。阳水患者如属初发年少,体质尚好,脏气未损,治疗及时,则病可向愈。 因生活饥馑、饮食不足所致水肿,在饮食条件改善后,水肿也可望治愈。 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它病久病,或得病之后拖延失治,导致正气大亏,肺、脾、肾三脏功能严重受损,后期还可影响到心、肝,则难向愈。 若水邪壅盛或阴水日久,脾肾衰微,水气上犯,则可出现水邪凌心犯肺之重证。若病变后期,肾阳衰败,气化不行,浊毒内闭,则由水肿发展为关格。若肺失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阖,致膀胱气化无权,可见小便点滴或闭塞不通,则是水肿转为癃闭。若阳损及阴,造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则可兼见眩晕之证。
水肿的预防调护 避免风邪外袭,应注意保暖;感冒流行季节,外出戴口罩,避免去公共场所;居室宜通风;平时应避免冒雨涉水,以免湿邪外侵。 注意调摄饮食。肿势重者应予无盐饮食,轻者予低盐饮食(每日食盐量3~4克)。若因营养障碍而致水肿者,不必过于忌盐,饮食应富含蛋白质,清淡易消化。 劳逸结合,调畅情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长服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者,皮肤容易生痤疮,应避免抓搔肌肤,以免皮肤感染。 对长期卧床者,皮肤外涂滑石粉,经常保持干燥,并定时翻身,以免褥疮发生,加重水肿的病情。 每日记录水液的出入量。若每日尿量少于毫升时,要警惕癃闭的发生。此外,患者应坚持治疗,定期随访。
患者因皮肤疮痍破溃而引发水肿,肿势自颜面渐及全身,小便不利,恶风发热,咽红,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治疗应首选( ) A.越婢加术汤合桑白皮汤 B.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C.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皮散 D.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猪苓汤 E.实脾饮合五味消毒饮
『正确答案』B
淋证 淋证的概念 淋证是指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为主症的病证。
淋证的病因病机 (一)病因 外感湿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不足或劳伤久病。 (二)病机 基本病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病位——膀胱与肾。 病理因素——湿热之邪。 病理性质——病初多邪实,久病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 淋证有六淋之分,各淋证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1.首先是虚实之间的转化。 (1)实证热淋、血淋、气淋虚证的劳淋。 虚证的劳淋兼夹实证的热淋、血淋、气淋。 当湿热未尽,正气已伤,处于实证向虚证的移行阶段,则表现为虚实夹杂的证候。 (2)在气淋、血淋、膏淋等淋证本身,这种虚实互相转化的情况也同样存在。(下张) (3)石淋由实转虚时,由于砂石未去,则表现为正虚邪实之证。 2.某些淋证间相互转换或同时并见热淋→血淋。热淋→石淋。石淋基础上再发生→热淋、血淋。膏淋→并发热淋、血淋。虚证淋证→各种证型之间,可表现为彼此参差互见,损及多脏的现象。
淋证的病因病机 淋证病因病机示意图 淋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 1.小便频数,淋沥涩痛,小腹拘急引痛,为各种淋证的主症,是诊断淋证的主要依据。但还需根据各种淋证的不同临床特征,确定不同的淋证类型。 2.病久或反复发作后,常伴有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疲劳等。 3.多见于已婚女性,每因疲劳、情志变化、不洁房事而诱发。
淋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 1.淋证与癃闭;2.血淋与尿血;3.膏淋与尿浊;4.六种淋证。 1.淋证与癃闭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状。但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但癃闭复感湿热,常可并发淋证,而淋证日久不愈,亦可发展成癃闭。 2.血淋与尿血血淋与尿血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等症状。鉴别的要点是有无尿痛。尿血多无疼痛之感,虽亦间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若血淋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故一般以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 3.膏淋与尿浊膏淋与尿浊在小便浑浊症状上相似,但后者在排尿时无疼痛滞涩感,可资鉴别。 4.六种淋证六种淋证均有小便频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此外各种淋证又有不同的特殊表现。 (见辨证要点)
淋证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首辨六淋的类别;次辨证候之虚实;再辨各淋证的转化与兼夹。 热淋——起病多急,或伴发热,小便赤热,尿时灼痛,腰痛拒按。 石淋——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腰腹绞痛难忍,尿出砂石而痛止。 气淋——实证:小腹胀满,小便涩滞疼痛,淋沥不宣。 虚证:少腹坠胀,尿有余沥。 血淋——尿色鲜红或淡红或夹血块而痛(溺血而痛)。 膏淋——小便涩痛,尿液浑浊滑腻如脂膏或米泔水。 劳淋——久淋,遇劳倦、房事即加重或诱发,时作时止,小便涩痛不显著,余沥不尽,腰痛缠绵。 淋沥不宣:尿频而涩,不畅快,未完而又排不出来了。 尿有余沥≈余沥不尽:没有不痛快涩滞感,但一会儿又排出些,一会儿又一点点,无完结之意思。 次辨证候之虚实 一看病程 新病或急性发作多实——湿热、砂石、气滞。 久病多虚——脾虚、肾虚、气阴两虚。 二看疼痛程度,病急痛甚者多实,病缓痛轻者多虚。 三看尿液,浑浊黄赤多为湿热邪气盛,清白色淡为正虚或邪退。 再辨各淋证的转化与兼夹 虚实转化——实证转虚;虚证急性发作转实(以实为主)。 虚实并见——实证经治,邪气未尽,正气已伤; 虚证急性发作虚实并见。 虚实夹杂,须分清标本虚实之主次,证情之缓急。
淋证的辨证论治——治疗原则 基本治则——实则清利,虚则补益。 膀胱湿热——清热利湿 热灼血络——凉血止血 砂石结聚——通淋排石 气滞不利——利气疏导 脾虚——健脾益气 肾虚——补虚益肾 虚实夹杂——通补兼施(审其主次缓急,兼顾治疗)
淋证的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1.热淋 2.石淋 3.血淋 4.气淋 5.膏淋 6.劳淋 热淋 证候主症: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有寒热,口苦,呕恶,或有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药:八正散加减。(把正木杆取花灯,只许车晃) 常用药:木通、甘草、瞿麦、滑石、灯芯草、山栀子仁、萹蓄、车前子、大黄、萆薢、黄柏、蒲公英、紫花地丁。 加减:1.若伴寒热、口苦、呕恶者,可加黄芩、柴胡以和解少阳。2.若大便秘结、腹胀者,可重用生大黄、枳实以通腑泄热。3.若阳明热证,加知母、石膏清气分之热。4.若热毒弥漫三焦,用黄连解毒汤(芩连栀柏)合五味消毒饮以清热泻火解毒。5.若气滞者,加青皮、乌药。6.若湿热伤阴者去大黄,加生地黄、知母、白茅根以养阴清热。
《金匮要略》“淋家不可发汗”——治淋忌汗 《丹溪心法》“最不可用补气之药……”——治淋忌补 1.淋证往往有畏寒发热,其病机是湿热熏蒸,邪正相搏,或湿热郁于少阳所致,故不宜用辛温解表药物。因淋证多属膀胱有热,阴液常感不足,而辛散发表之品,用之不当不仅不能退热,反劫伤营阴之弊。 2.若淋证确由外感诱发,或淋家新感外邪,症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者,仍可适当配合运用辛凉解表之剂。因淋家膀胱有热,阴液不足,即使感受寒邪,亦容易化热,宜避免辛温之品。 3.热淋属实热之证,不宜用补益之药,以免恋邪。
石淋 证候主症:尿中夹砂石,排尿涩痛,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往往突发,一侧腰腹绞痛难忍,甚则牵及外阴,尿中带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下焦,尿液煎熬成石,膀胱气化失司。 治法: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代表方:石韦散加减。(韦哥冬瞿滑冰车) 常用药:石韦、冬葵子、瞿麦、滑石、车前子、萹蓄、通草、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穿山甲、虎杖、王不留行、牛膝、青皮、乌药、沉香。 加减:1.腰腹绞痛者,加芍药、甘草以缓急止痛。2.尿中带血,可加小蓟草、生地黄、藕节以凉血止血,去王不留行。3.小腹胀痛加木香、乌药行气通淋。4.结石过大,阻塞尿路,肾盂严重积水者,不宜服用中药,宜手术治疗。 5.石淋日久,证见神疲乏力,少腹坠胀者,为虚实夹杂,当标本兼顾,补中益气汤加金钱草、海金沙、冬葵子益气通淋。6.腰膝酸软,腰部隐痛者,加杜仲、续断、补骨脂补肾益气。7.伴有湿热见症,参照热淋治疗。8.绞痛缓解,多无明显自觉症状,可常用金钱草煎汤代茶。9.伴有瘀滞,舌质紫者,加桃仁、红花、皂角刺,加强破气活血,化瘀散结作用。
血淋 证候主症: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疼痛满急加剧,或见心烦,舌尖红,苔黄,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下注膀胱,热甚灼络,迫血妄行。 治法: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代表方:小蓟饮子加减。 拾草节侄子归竹地扑通捉小鸡滑石、甘草、藕节、栀子、当归、竹叶、生地、蒲黄、木通、小蓟。 加减:1.有瘀血征象,加三七、牛膝、桃仁以化瘀止血。2.若出血不止,可加仙鹤草、琥珀粉以收敛止血。3.若久病肾阴不足,虚火扰动阴血,症见尿色淡红,尿痛涩滞不显著,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者,宜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用知柏地黄丸加减。4.若久病脾虚气不摄血,症见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者,用归脾汤加仙鹤草、泽泻、滑石益气养血通淋。
气淋 证候主症:郁怒之后,小便涩滞,淋沥不宣,少腹胀满疼痛,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气机郁结,膀胱气化不利。 治法:理气疏导:通淋利尿。 代表方:沉香散加减。 常用药:沉香、青皮、乌药、香附、石韦、滑石、冬葵子、车前子。 加减:1.少腹胀满,上及于胁者,加川楝子、小茴香、广郁金以疏肝理气。2.症见少腹坠胀,尿频涩滞,余沥难尽,不耐劳累,面色(白光)白,少气懒言,舌淡,脉细无力,证属中气下陷,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膏淋 证候主症:小便浑浊,乳白或如米泔水,上有浮油,置之沉淀,或伴有絮状凝块物,或混有血液、血块,尿道热涩疼痛,尿时阻塞不畅,口干,苔黄腻,舌质红,脉濡数。 证机概要:湿热下注,阻滞络脉,脂汁外溢。 治法:清热利湿,分清泄浊。 代表方: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 常用药:萆薢、车前子、石菖蒲、黄柏、飞廉、水蜈蚣、向日葵心、莲子心、连翘心、丹皮、灯心(茯苓、丹参、白术)。 加减:1.伴有血尿,加小蓟、藕节、白茅根凉血止血。2.小便黄赤,热痛明显,加甘草梢、竹叶、通草清心导火。3.病久湿热伤阴,加生地、麦冬、知母滋养肾阴。4.膏淋病久不已,反复发作,淋出如脂,涩痛不甚,形体日见消瘦,头昏无力,腰膝酸软,舌淡,苔腻,脉细无力,此为脾肾两虚,气不固摄,用膏淋汤补脾益肾固涩。
劳淋 证候主症: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病程缠绵,舌质淡,脉细弱。 证机概要:湿热留恋,脾肾两虚,膀胱气化无权。 治法:补脾益肾。 代表方:无比山药丸 五只兔熟,朱泽山服牛肉肚急。 五味子、赤石脂、菟丝子、熟地、山茱萸、泽泻、山药、茯苓、怀牛膝、肉苁蓉、杜仲、巴戟天。 加减:1.若肾阴虚,舌红苔少,加生熟地黄、龟板滋养肾阴。2.阴虚火旺,面红烦热,尿黄赤伴有灼热不适者,可用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3.肾阳虚,加附子、肉桂、鹿角片、巴戟天等温补肾阳。
淋证的转归预后 淋证的预后往往与其类型及病情轻重有关。 1.初起者,病情尚轻,治疗得当,多易治愈。2.热淋、血淋有时可发生热毒入血,出现高热神昏等重笃证候。3.病久不愈,或反复发作,不仅可转为劳淋,甚则转变成水肿、癃闭、关格等证,或肾虚肝旺,成为头痛、眩晕。4.石淋因结石过大,阻塞水道亦可成水肿、癃闭、关格。5.膏淋日久,精微外泄,致消瘦乏力,气血大亏,终成虚劳。 淋证的预防调护 1.注意外阴清洁,不憋尿,多饮水,每2~3小时排尿一次。房事后即行排尿,防止秽浊之邪从下阴上犯膀胱。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产后更应注意外阴卫生,以免虚体受邪。 2.养成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饮食宜清淡,忌肥腻辛辣醇酒之品。 3.避免纵欲过劳,保持心情舒畅,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A.小便点滴短少 B.小便混浊如米泔水 C.小便时尿道刺痛有血 D.小便点滴不通 E.小便有血
1.根据上述症状选出尿浊的主症
『正确答案』B
2.根据上述症状选出血淋的主症
『正确答案』C
患者男性,40岁,急性发病,发病半日,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腰部绞痛,大便秘结,曾发作二次排尿突然中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紧数。应选用的主方为( ) A.石韦散 B.八正散 C.沉香散 D.四妙丸 E.大柴胡汤
『正确答案』A
癃闭 癃闭的概念 癃闭是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为闭。癃与闭都是指排尿困难,二者只是在程度上有差别,因此多合称为癃闭。
癃闭的病因病机 (一)病因 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瘀浊内停、体虚久病。 (二)病机 基本病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 病位——膀胱与肾,与三焦、肺、脾、肝密切相关。 病理因素——湿热、热毒、气滞、痰瘀。 由于癃闭的病因不同,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实证—膀胱湿热,肺热气壅,肝郁气滞,尿路阻塞 膀胱气化不利。 虚证—脾气不升,肾阳衰惫膀胱气化无权。 各种原因引起的癃闭,常互相关联,或彼此兼夹,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 1.肝郁气滞化火伤阴, 2.湿热久恋灼伤肾阴, 3.肺热壅盛损津耗液严重,水液无以下注膀胱, 4.脾肾虚损日久气虚无力运化而兼夹气滞血瘀。 癃闭的诊断——诊断依据 1.起病急骤或逐渐加重,主症为小便不利,点滴不畅,甚或小便闭塞,点滴全无,每日尿量明显减少。 2.触叩小腹部可发现膀胱明显膨隆等水蓄膀胱证候,或查膀胱内无尿液,甚或伴有水肿、头晕、喘促等肾元衰竭证候。 3.多见于老年男性或产后妇女及腹部手术后患者,或患有水肿、淋证、消渴等病,迁延日久不愈之病人。 癃闭的病证鉴别 1.癃闭与淋证癃闭与淋证均属膀胱气化不利,故皆有排尿困难,点滴不畅的证候。 但癃闭无尿道刺痛,每日尿量少于正常,甚或无尿排出。而淋证则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而每日排尿量正常。 但淋证日久不愈,可发展成癃闭,而癃闭感受外邪,常可并发淋证。 2.癃闭与水肿癃闭与水肿临床都表现为小便不利,小便量少。 但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溢于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浮肿,甚者伴有胸、腹水,并无水蓄膀胱之证候。 而癃闭多不伴有浮肿,部分患者还兼有小腹胀满膨隆,小便欲解不能,或点滴而出的水蓄膀胱之证,可资鉴别。 3.癃闭与关格二者主症都有小便量少或闭塞不通。 但关格常由水肿、淋证、癃闭等经久不愈发展而来,是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证,常伴有皮肤瘙痒,口中尿味,四肢搐搦,甚或昏迷等症状。 而癃闭不伴有呕吐,部分病人有水蓄膀胱之证候,以此可资鉴别。 但癃闭进一步恶化,可转变为关格。
癃闭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首辨虚实;其次了解病情缓急,病势轻重。 实证——湿热蕴结、肺热气壅、温热毒邪、肝郁气滞 尿路阻塞。 虚证——脾气不升、肾阳不足、命门火衰 气化不及州都。 实证——起病较急,病程较短,体质较好,尿流窘迫,小便短赤灼热,小腹胀痛,苔黄腻或薄黄,脉弦涩或数。 虚证——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体质较差,尿流无力,精神疲乏,面色少华,气短声低,舌质淡,脉沉细弱。 实证当辨湿热、浊瘀、肺热、肝郁之偏盛; 虚证当辨脾、肾虚衰之不同,阴阳亏虚之差别。 其次了解病情缓急,病势轻重。 水蓄膀胱,小便闭塞不通为急病; 小便量少,但点滴能出,无水蓄膀胱者为缓证。 由“癃”转“闭”为病势加重, 由“闭”转“癃”为病势减轻。
癃闭的辨证论治——治疗原则 以“腑以通为用”为原则。 但通利之法,又因证候虚实之不同而异。 实证——清邪热,利气机,散瘀结; 虚证——补脾肾,助气化。 不可不经辨证,滥用通利小便之法。 对于水蓄膀胱之急症,应配合针灸、取嚏、探吐、导尿等法急通小便。
癃闭的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1.膀胱湿热 2.肺热壅盛 3.肝郁气滞 4.浊瘀阻塞 5.脾气不升 6.肾阳衰惫 膀胱湿热 证候主症:小便点滴不通,或量极少而短赤灼热,小腹胀满,口苦口黏,或口渴不欲饮,或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证机概要:湿热壅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治法:清利湿热,通利小便。 代表方:八正散加减。(把正木杆取花灯,只许车晃) 木通、甘草、瞿麦、滑石、灯芯草、山栀子仁、萹蓄、车前子、大黄。 常用药:黄柏、山栀、大黄、滑石、瞿麦、萹蓄、茯苓、泽泻、车前子。 加减:1.若兼心烦、口舌生疮糜烂,可合导赤散(生地、木通、竹叶、甘草)以清心火,利湿热。2.湿热久恋下焦,导致肾阴灼伤而出现口干咽燥,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光红,可改用滋肾通关丸(知母、黄柏、肉桂)加生地黄、车前子、牛膝,以滋肾阴,清湿热,而助气化。3.因湿热蕴结三焦,气化不利,小便量极少或无尿,面色晦滞,胸闷烦躁,恶心呕吐,口中有尿臭,甚则神昏谵语,宜用黄连温胆汤加车前子、通草、制大黄等,以降浊和胃,清热利湿。
肺热壅盛 证候主症:小便不畅或点滴不通,咽干,烦渴欲饮,呼吸急促,或有咳嗽,舌红,苔薄黄,脉数。 证机概要:肺热壅盛,失于肃降,不能通调水道,无以下输膀胱。 治法:清泄肺热,通利水道。 代表方:清肺饮加减。 茯苓、黄芩、桑白皮、麦冬、车前子、栀子、木通、泽泻。 常用药:黄芩、桑白皮、鱼腥草、麦冬、芦根、天花粉、地骨皮、车前子、茯苓、泽泻、猪苓。 加减:1.有鼻塞、头痛、脉浮等表证者,加薄荷、桔梗宣肺解表。2.肺阴不足者加沙参、黄精、石斛。3.兼尿赤灼热、小腹胀满,合八正散上下并治。
肝郁气滞 证候主症: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爽,情志抑郁,或多烦善怒,胁腹胀满,舌红,苔薄黄,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失于疏泄,三焦气机失宣,膀胱气化不利。 治法:疏利气机,通利小便。 代表方:沉香散加减。 沉香、石韦、滑石、当归、橘皮、白芍、冬葵子、甘草、王不留行。 常用药:沉香、橘皮、柴胡、青皮、乌药、当归、王不留行、郁金、石韦、车前子、冬葵子、茯苓。 加减:1.若肝郁气滞症状严重,可合六磨汤以增强其疏肝理气的作用。2.若气郁化火,而见舌红、苔薄黄,可加丹皮、山栀以清肝泻火。
浊瘀阻塞 证候主症:小便点滴而下,或尿如细线,甚则阻塞不通,小腹胀满疼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证机概要:瘀血败精,阻塞尿路,水道不通。 治法:行瘀散结,通利水道。 代表方:代抵当丸。(大敌当前,忙穿山逃归大地) 当归尾、芒硝、穿山甲、桃仁、肉桂、大黄、生地。 常用药:当归尾、山甲片、桃仁、莪术、大黄、芒硝、郁金、肉桂、桂枝。 加减:1.瘀血现象较重,可加红花、川牛膝以增强其活血化瘀作用。2.病久气血两虚,面色不华,宜益气养血行瘀,可加黄芪、丹参、当归。3.尿路有结石,可加金钱草、海金沙、冬葵子、瞿麦、石韦以通淋排石利尿。4.若一时性小便不通,胀闭难忍,可加麝香0.09~0.15克装胶囊内吞服。
脾气不升 证候主症:小腹坠胀,时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畅,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气短而语声低微,舌淡,苔薄脉细。 证机概要:脾虚运化无力,升清降浊失职。 治法:升清降浊,化气行水。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加减。 五苓散+人参。 常用药:人参、党参、黄芪、白术、桂枝、肉桂、升麻、柴胡、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 加减:1.气虚及阴,脾阴不足,清气不升,气阴两虚,证见舌红苔少,可改用参苓白术散。2.脾虚及肾,可合济生肾气丸(金匮肾气丸+川牛膝、车前子)以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肾阳衰惫 证候主症: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排出无力,面色(白光)白,神气怯弱,畏寒肢冷,腰膝冷而酸软无力,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或弱。 证机概要:肾中阳气虚衰,气化不及州都。 治法:温补肾阳,化气利水。 代表方:济生肾气丸加减。 金匮肾气丸(桂枝)+川牛膝、车前子 常用药:附子、肉桂、桂枝、地黄、山药、山茱萸、车前子、茯苓、泽泻。 加减:1.形神委顿,腰脊酸痛,为精血俱亏,病及督脉,多见于老人,治宜香茸丸(麝香、鹿茸、麋茸、苁蓉、熟地)补养精血,助阳通窍。2.若因肾阳衰惫,命火式微,致三焦气化无权,浊阴内蕴,小便量少,甚至无尿、呕吐、烦躁、神昏者,治宜《千金》温脾汤合吴茱萸汤,以温补脾肾,和胃降逆。(文痞大干,人将腐——大黄、甘草、人参、干姜、制附子);(吾煮鱼,灶饪鱼酱——大枣、人参、吴茱萸、生姜)。 癃闭的常用外治法 水蓄膀胱急症,为图速效,以防水毒上泛之各种变证的出现,可用以下诸法速通小便,以解燃眉之急。 1.取嚏或探吐法打喷嚏或呕吐,能开肺气,举中气,而通下焦之气,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通利小便的方法。其方法是用消毒棉签,向鼻中取嚏或喉中探吐;也可用皂角末0.3~0.6克,吹鼻取嚏。 2.外敷法 (1)独头蒜头1个,栀子3枚,盐少许,捣烂,摊纸贴脐部,良久可通。 (2)食盐克,炒热,布包熨脐腹,冷后再炒热敷之。 3.流水诱导法使病人听到水声,即可有尿意,而随之排出小便。此法适用于郁证病人所引起的尿闭。 4.导尿法若经上述治疗无效,而小腹胀满特甚,叩触小腹膀胱区呈浊音,当用导尿法,以缓其急。 癃闭的转归预后 癃闭的转归预后,取决于病情的轻重和是否及时有效治疗。若病情轻浅,病邪不盛,正气尚无大伤,且救治及时者,则可见尿量逐渐增多,此为好转的标志,可能获得痊愈。若病情深重,正气衰惫,邪气壅盛者,则可由“癃”至“闭”,变证迭生。 尿闭不通,水气内停,上凌心肺,并发喘证、心悸。水液潴留体内,溢于肌肤则伴发水肿。湿浊上逆犯胃,则成呕吐。脾肾衰败,气化不利,湿浊内壅,则可导致关格,其预后多差。
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应诊断为( ) A.水肿 B.淋证 C.癃 D.闭 E.关格
『正确答案』C
关格 关格的概念 关格是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分而言之,小便不通谓之关,呕吐时作称之格。多见于水肿、淋证、癃闭的晚期。
关格的病因病机 (一)病因 水肿、淋证、癃闭、消渴——反复不愈,迁延日久——脾肾阴阳衰惫,气化不利,湿浊毒邪内蕴。 外感风寒湿热之邪、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欲过度等——诱发及加重本病。 (二)病机 基本病机——脾肾衰惫,气化不利,湿浊毒邪内蕴三焦。 病变脏腑——脾肾,总属肾与膀胱的病变,但以肾为主。 病理因素——湿浊、水气、瘀血、内风。 病理性质——本虚标实,其中脾、肾阳衰为本,浊邪、水气、瘀血、内风壅盛为标。 关格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 1.多见于水肿、癃闭、淋证等病证的晚期。 2.以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主要临床表现。
关格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 关格与癃闭: 两者皆有小便不利。癃闭主要是指尿量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不通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一般无呕吐症状,但癃闭可发展为关格。 关格不一定都是由癃闭发展而来,还可由水肿、淋证等发展而成。 关格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首辨脾肾虚损程度;次辨浊邪之性质;再辨是否累及它脏。 首先应辨明是以脾阳虚为主,还是以肾阳虚为主。 脾阳虚为主,而致浊邪犯胃——呕吐较为频繁,常伴面色(白光)白,神疲乏力,纳呆等症。 肾阳虚为主,导致浊邪壅塞水道——以尿少、尿闭为主要症状,常伴有腰酸、肢冷、形寒、水肿等症。 次辨浊邪之性质 浊邪当分寒湿与湿热不同。寒湿——呕吐清水,大便溏薄或腹泻,小便短少而清,苔白滑。湿热——呕吐秽浊,口中秽臭,便秘,小便短少而黄,苔黄腻。 再辨是否累及它脏 兼有手足搐搦或抽搐——肝肾阴虚,虚风内动。 咳嗽、气急、喉间痰声辘辘——痰浊壅肺,肺失宣肃。 神昏、谵语——浊邪内陷心包。 关格的辨证论治——治疗原则 攻补兼施,标本兼顾。 补本——补益脾肾,以绝浊邪产生之源。 攻邪——去除浊邪。
关格的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1.脾肾阳虚,湿浊内蕴 2.肝肾阴虚,肝风内动 3.肾阳衰微,邪陷心包 脾肾阳虚,湿浊内蕴 证候主症:小便短少,色清,甚则尿闭,面色晦滞,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浮肿腰以下为主,纳差,腹胀,泛恶呕吐,大便溏薄,舌淡体胖,边有齿印,苔白腻,脉沉细。 证机概要:脾肾衰惫,气化不利,湿浊毒邪内蕴三焦。 治法:温补脾肾,化湿降浊。 代表方:温脾汤合吴茱萸汤加减。 吴煮鱼,灶饪鱼酱——大枣、人参、吴茱萸、生姜。 文痞大干,人将腐——大黄、甘草、人参、干姜、制附子。 常用药:附子、干姜、仙灵脾、人参、白术、茯苓、姜半夏、陈皮、制大黄、六月雪、吴茱萸、黄连。 加减:1.若水气凌心者,应加用己椒苈黄丸。2.尿少或小便不通者,可合用滋肾通关丸(知母、黄柏、肉桂)以滋肾阴,助气化。3.皮肤瘙痒者,加土茯苓、地肤子、白鲜皮燥湿止痒。
肝肾阴虚,肝风内动 证候主症:小便短少,呕恶频作,头晕头痛,面部烘热,腰膝酸软,手足抽搐,舌红,苔黄腻,脉弦细。 证机概要:阳损及阴,肾阴亏耗,肝阳上亢,内风自生。 治法:滋补肝肾,平肝息风。 代表方:杞菊地黄丸合羚角钩藤汤加减。 领狗上草地,主妇少背菊。 羚羊角、钩藤、桑叶、甘草、生地、竹茹、茯神、白芍、川贝、菊花。 常用药: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羚羊角、钩藤、石决明、贝母、竹茹、胆南星、竹沥、制大黄、败酱草、六月雪。 加减:大便秘结,可加用生大黄以通腑降浊。若风阳内动,导致中风者,按中风论治。
肾阳衰微,邪陷心包 证候主症:无尿或少尿,全身浮肿,面白唇暗,四肢厥冷,口中尿臭,神识昏蒙,循衣摸床,舌卷缩,淡胖,苔白腻或灰黑,脉沉细欲绝。 证机概要:肾阳衰败,邪陷心包。 治法:温阳固脱,降浊开窍。 代表方:急用参附汤合苏合香丸,继用涤痰汤。 常用药:人参、附子、胆南星、石菖蒲、半夏、竹茹、苏合香丸。 加减:1.若昏迷不醒,可静脉滴注醒脑静开窍醒神。2.若狂躁痉厥,可服紫雪丹。3.若心阳欲脱,用参附龙牡汤。 此外,关格病人,还可用灌肠法加强通腑降浊解毒作用。 关格的转归预后 关格早期,脾肾虚损不甚,则可带病延年,但其调治将长期渐进,不可间断。 若关格失治、误治,势必阳损及阴,以致肝肾阴虚,虚风内动,浊邪弥漫,上壅于肺,肺失宣肃,内陷心包,最终导致命门衰竭,而成正衰邪实之证,则预后极差。 水肿、癃闭、消渴之证,可因脾肾衰败,浊邪内蕴、气化不利,而转成或合并关格。 关格的预防调护 1.关格多由水肿、淋证、癃闭、消渴等发展而来,预防本病,首先应预防上述病证,及时治疗这些原发病证,以阻断向关格转变的途径。 2.本病的诱因与外感、饮食、劳欲等有关,故应积极加强机体抵抗力,节制饮食,避免劳欲房事过度,对于预防本病的发生和发展亦有重要意义。 3.关格较重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给高热量、低蛋白、富有维生素的饮食。呼吸时有尿味者,宜多次漱口。皮肤瘙痒者,应保持皮肤清洁,每日热水洗擦,禁用肥皂和乙醇。
关格肝肾阴虚,肝风内动证的治法为( ) A.温补脾肾,化湿降浊 B.温阳固脱,降浊开窍 C.滋肝补肾,平肝息风 D.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E.升清降浊,化气行水
『正确答案』C
与关格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 ) A.肺 B.脾 C.肾 D.膀胱 E.大肠
『正确答案』C
第1页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