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专业知识二

第三章 泻下药

  凡能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本类药主能泻下通便,以排除胃肠积滞、燥屎及其他有害物质(毒物、寄生虫等);或清热泻火,使实热壅滞通过泻下而清解;或逐水退肿,使水湿停饮从大小便排除,达到祛除停饮、消退水肿之目的。有些药物兼能逐瘀、消癥、杀虫。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有些药物兼治癥瘕、虫积等。

按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常将本类药物分为攻下药、润下药、峻下逐水药三类。其中,攻下药大多味苦性寒,既能通便,又能泻火,且通便力较强,主治实热积滞、大便秘结或燥屎坚结等。还可用于外感热病所致的高热神昏、谵语发狂,或火热上炎之头痛、目赤、咽痛、牙龈肿痛、吐血、衄血等。此即上病下治,“釜底抽薪”之法。润下药大多为植物的种子或种仁,富含油脂,能润燥滑肠,使大便软化,易于排出,药力最缓,多用于年老、体弱、久病、妇女胎前产后,以及月经期便秘者。峻下逐水药味多苦,性寒(或温)有毒,泻下作用峻猛,能引起剧烈腹泻,使体内潴留的水液从大便排除,部分还兼利尿。主治水肿、鼓胀、胸胁停饮及痰饮喘满等。部分药物兼治风痰癫痫、疮毒及虫积等。

临床应用时,里实兼有表邪者,当先解表而后攻里,必要时攻下药与解表药同用,表里双解,以免表邪内陷;里实而正虚者,应与被虚药同用,攻补兼施,使攻下而不伤正。泻下作用峻猛的药物,易伤正气及脾胃,故久病体弱、脾胃虚弱者当慎用;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期应慎用或忌用;应用作用较强的泻下药时,当中病即止,慎勿过剂,以免损伤胃气。

第一节 攻下药

  大黄

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的干燥根及根茎。

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

本品苦寒清泄,沉降下行,作用强烈,素称“将军”。入脾、胃、大肠经,既善通肠泻热、攻积导滞,又能导湿热之邪从大便而出,促进黄疸消退。入心、肝血分,既善泄血中实热火毒而凉血止血解毒,又能通利血脉而活血化瘀。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祛瘀。

  

  (1)大便秘结,胃肠积滞,湿热泻痢初起。

  (2)火热上攻之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

  (3)热毒疮肿,水火烫伤。

  (4)血热吐血、衄血、咯血、便血。

  (5)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癥瘕积聚,跌打损伤。

(6)湿热黄疸,淋证涩痛。

大黄配芒硝:大黄苦寒,功能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莣硝咸寒,功能泻下、软坚、清热。两药相合,既善泻下攻积,又善润软燥屎,还善清热泻火,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效佳。

大黄配巴豆、干姜:大黄苦寒,功善泻热通便、攻积导滞;巴豆辛热,功善峻下冷积;干姜辛热,功善温中散寒。三药合用,巴豆得大黄,其泻下之力变缓和而持久;大黄得巴豆,其寒性可去;再加温中散寒之干姜,以助散寒之力。故善治寒积便秘。

内服:煎汤,一般用5~10g,热结重症用15~20g,散剂减半。外用:适量,研末敷。生大黄泻下作用强,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久煎则泻下力减弱;亦可用开水泡服,或研末吞服。酒大黄,取酒上行之性,多用于上部火热之证。制大黄,泻下力减弱,活血作用较好,多用于瘀血证或不宜峻下者。大黄炭则凉血化瘀止血。

本品苦寒,善攻下泻热、活血逐瘀,故妇女妊娠期、月经期、哺乳期应慎服或忌服。又易伤胃气与气血,故脾胃虚寒、气血亏虚、无瘀血、无积滞、阴疽或痈肿溃后脓清者不可妄用。

本品有泻下、利尿、抗菌、抗病毒、抗炎、解热、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降血脂、利胆、保肝、促进胰腺分泌、抑制胰酶活性、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止血、改善肾功能等作用。

  芒硝

硫酸盐类矿物芒硝族芒硝经加工精制成的结晶体,主含含水硫酸钠。

咸、苦,寒。归胃、大肠经。

本品苦寒降泄,咸能软坚,入胃与大肠,药力颇强。内服既泻热通肠,又润软燥坚之大便,为治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外用除能清热外,又能消除坚硬之肿块,为治疮肿、痔疮肿痛所常用。

  泻下,软坚,清热,回乳(外用)。

  

  (1)实热积滞,大便燥结。

  (2)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疮疡,乳痈,肠痈,痔疮肿痛。

内服:汤剂,10~15g,冲入药汁或开水溶化;或入丸散。外用:适量,喷撒,漱口,点眼,化水坐浴。

本品咸寒攻下,故脾胃虚寒者及孕妇忌服。哺乳期妇女患乳痈外敷时,见效即停用,以免敷用太过,乳汁减少。

本品有泻下、抗菌、利胆等作用。

  芦荟

百合科植物库拉索芦荟、好望角芦荟或同属近缘植物的叶汁浓缩干燥物。

苦,寒。归大肠、肝经。

本品苦寒清泄,沉降下行,入大肠与肝经。既泻热通便,又清泻肝火,还能杀虫。为治热秘、肝火及小儿热惊、热疳之良药。

  泻下,清肝,杀虫。

  

  (1)热结便秘,肝经实火,肝热惊风。

  (2)小儿疳积,虫积腹痛。

  (3)癣疮(外用)。

内服:2~5g,入丸剂,不入汤剂,或研末装入胶囊服。外用:适量,研末干撤,或调敷。

本品苦寒通泻,故脾胃虚寒、食少便溏及孕妇忌服。

  番泻叶

豆科植物狭叶番泻或尖叶番泻的干燥小叶。

甘、苦,寒。归大肠经。

本品苦寒清泄沉降,味甘质黏滑润,专入大肠,药力颇猛。大量用能泻积热、通大便、行水消胀,少量用除积滞、助消化。

  泻热通便,消积健胃。

  

  (1)热结便秘。

  (2)食积胀满。

  (3)水肿胀满。

内服:煎汤或开水泡服,缓下1.5~3g,攻下5~10g。入汤剂后下。

本品攻下力猛,故妇女哺乳期、月经期及孕妇忌服。剂量过大,可致恶心、呕吐、腹痛等,故不宜过量服。

获取更多内容

请扫描或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cd/51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