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m.39.net/pf/a_4630319.html
这篇主要内容以承气系列做个主题说明,承气汤是阳明中的主证,甚至说是最重要的部分,特别是宋本中,是以胃家实为主旨。这篇也主要介绍承气汤的一些问题,还有顺便说一下要注意药为什么有先后煎煮,再有就是大黄的一些用方和注意事项。
注意点
如果阳明病以纯热无寒为主要方向来断证,自然是出问题少,临床应用起来也容易。不过有一部分内容是我们要注意,就是你深入下去的时候,还是不是要这样思考?
比如阳明温病,你如何区分阳明热证和温病,葛根黄连黄芩汤和白虎汤在温病上的运用怎么归类?同样出现阳明中风,有的在临床是见不到症状的,可是实际上道方却很注意这些病症。比如胃中寒,这个归类怎么处理,延伸出来的方剂,甚至到针、灸上一些处理方式。
我们说阳明证不传经,也不怎么注重并病,所以也不强调阳明之中有六经之证,虽然有些法则,里有热,先解表;里有寒,先温中;比如说,阳明病和厥阴病共存这个问题存在吗?大部分书上找不到答案,可是见到的糖尿病并发症就是阳明证和厥阴,或者说,阳明和少阴病,虽然我们习惯性归在厥阴病,可在实际之中,很多伤寒经方家用药方式不是拘束在厥阴思维上,而是大胆的阳明热药和少阴寒药共用,我想这些问题在后期学习,或者后期应用的时候,应该是可以灵活,思维呢也应该要打开。
当然这样的问题,在很多理论体系的讨论上,往往不认可,可实际运用效果上却解决问题,我觉得这都是可以带着问题,在学习阳明证的时候不断思考的。这些注意点,应该看看各家的注解,慢慢形成自己的认知,阳明病应该是最清晰的,但是也容易按照条文一刀切,后世注家提出的问题往往被忽略。
承气汤系列
調胃承氣湯方
甘草二兩(炙)芒硝半斤大黃四兩(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溫頓服之。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納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餘勿服。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厚朴二兩(炙去皮)枳實三枚(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初服更衣者,停後服,不爾者,盡飲之。
关于承气汤相关的条文,放在本文的最后,如果对条文不熟悉,可以先去熟悉承气汤的条文。这个地方,只是说说承气汤的区别,还有一些习惯的对症用方。
第一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差,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必大便鞕故也。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大便鞕。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則知大便不久必出。所以然者,以小便數少,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这段条文,算是承气汤的用药的目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阳明证要做的就是急下存阴,整部伤寒论的调理,大部分也是按照这句话用,就是做到津液还入胃中。在太阳篇、少阳篇、太阴、少阴篇都有伤津液的问题,伤津液在阳明篇描述的最多,这个点可以当成一个关键点来思考阳明篇用药。
第二承气汤的区分,以调胃、大、小等做区分,其实按照用药可以做一个区分,调胃的调字落在甘草上,大承气汤的大字落在厚朴和枳实的剂量上,小承气汤小落在厚朴和枳实剂量小于大承气汤,剂量的差异,就造成了作用力道不同。相对来说,这个注解在伤寒经方中比较主流。
后世为了记忆,大小承气汤中,用厚朴和大黄用量做比较,厚朴大于大黄,就是大承气汤,厚朴小于大黄,就是小承气汤。还有以小承气汤没有芒硝,下趋之力缓;这种说法,我倒是觉得你知道就好,就是在配药时候有个记忆,具体的说法呢,还是以厚朴和枳实为主。
第三按照症状来说,调胃承气汤没有少阳的吐证,不大便,因为津液伤,人的情绪就比较烦躁,相比大小承气汤,没有明显的潮热、汗出、燥热等,中脘穴以下并没有出现胀满现象;而到了小承气汤,就潮热、多汗、谵语、烦躁等,并且在小腹部用明显的胀满,不大便;到了大承气汤,当然汗出、潮热、谵语、烦躁都存在,这个按压肚脐两边,胀满但是拒绝按压,如果你断证正确,就直接来大承气汤,如果为了安全起见,先用小承气汤试试也可以。
第四按照位置来说,调胃承气汤大约在十二指肠和小肠上,一般是胃口以下,大约就是中脘穴和建里穴;而小承气汤大约一般积聚在小肠内,位置一般是小腹部,是关元、中极穴胀满;大承气汤证一般是大便积聚在大肠中,你按压天枢穴就会有明显压痛感,并且通常实证,是拒按的。
第五这个大承气汤,要记住,真的是一剂一剂的开,没有人身体那么好,大部分保守开一剂,服用了效果不好,再加大量再服用半剂或者一剂的。要么就是一次性开一付大剂量的,病人分时段喝,等到大便排出来,那剩下的也就不用喝了。
第六在很多实际状况中,伤寒经方家很少遇到阳明证,阳明证,相对来说,大部分是身体比较好的人,现在人,一遇到大便堵到问题,都是用什么滑肠剂,西医不管你阴阳,也不管你是不是持续用药容易伤身体,大部分药会持续性消耗阳气,而西医也没有指标说要保护正气,等到见到便秘的情况,大部分时候是没有机会开承气汤的,而相对折中的法子大柴胡汤倒是成了常用选择。
第七大承气汤也有下利的情况,要去看看条文是为什么;还有寒实便秘,用的是大黄附子汤,别看到什么都用承气汤;最基本的就是按照症状来断证,寒热这个在实际上很容易看出来,声音的洪亮,多动汗出,没事就发个脾气,舌头苔厚,黄苔或者有芒刺等,各种症状都要积累好,就比较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八对于承气汤的配伍,厚朴、大黄、枳实可以除胸满痞气,厚朴可以宽肠,枳实有下坠的作用,还可以增加津液,同时,厚朴一横扩枳实一下坠,大黄对大便有泻下的作用,芒硝泻热还能把大便打碎。
第九在这儿有些案例,我们要注意一下,特别是牙齿疼痛问题,很多在伤寒论条文中,承气汤是用来处理一些牙疼症状的。牙齿疼痛,经方学习者,如果习惯或者保守的方式用黄元御的两个方子是比较有效的,可是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不管是黄元御的法子,还是陈士铎的法子,都比较没有效果,其实这也是我们很多人落入时方的世界,不会用伤寒经方辨证,这个地方不明显,好像就是热证牙齿疼用承气汤。可实际上,三阳合证,少阴证都会出现牙齿疼。这个现在这儿提出来,等以后写个专门篇章论述一下吧。
第十对于便秘,符合阳明证及时用药就可以;有些阳明病,真的是可以一直伴随身体数年,也不传经;但对于重症的病人,或者是老人,承气汤确实伤阳气,窦材对于这个问题还特别提出来,所以对于病人,出现便秘情况,要根据情况应对,别过渡的大伐阳气。很多麻子仁丸做成汤剂,或者蜜导栓都是变通的方法。
在这儿,其实可以从咽部开始,一直到肛门,每个部位用什么方,常出现什么症状,这个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专题,虽然经方不这么做,可是私底下要是不是做这样的应试技巧,慢慢形成潜意识。
煎药先后
药的先煎后煎,大原则差不多大家都知道,比如附子先煎,麻黄先煎,金石类药先煎,这些都没有什么问题,可是伤寒经方出现都是草木类的药,却有先后煎,或者去渣再煎,这些一般大家觉得无所谓,可是按照书上说的方式操作,有时候出现的药效就是特别好。
比如我们看到的大黄,大家都是同煎,同煎之后,本来的峻急之药失去了特色,整付药也就失去了意义,甚至还对身体造成伤害。
承气汤这几个药要慢慢揣摩,伤寒经方中有十几个方子,注意就是为什么同时草木类药物,先后煎效果如何,比如厚朴和枳实,承气汤中先煎,为了宽肠和坠下,可是到了心药用,不同的配伍,遇到气药,除了出心中痞,为什么要先煎,都要细细琢磨。
这儿我还没有详细整理过各种草木类药,为什么先煎,为什么后煎,不过倒是有点像是像做菜的样子,我们怎么做菜,想让那个菜先入味,就在合适时间处理,这个原理差不多;再有就是,对一些药要有经验,特别像是大黄这样的,大部分方子即使备注了一起煎,你也要要考虑到底是为了做什么,不要一股脑的按照书上说的一起煎。大部分药没有问题,有些药,药房师傅也不会知道,很多医师也不知道,所以这种就是自己看书的时候,遇到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多做几次笔记提醒自己。
大黄
味苦寒。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杀(御览,此下有道字),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生山谷。
一在这儿,我们注意一下推陈出新这四个字,可能本草经中,有着四个字的就三味药,除了大黄,就是柴胡和芒硝了。
二在伤寒经方中,这些配伍是要注意的。
大黄配伍厚朴枳实,则治疗胸腹满痛;
配伍黄连治疗心下痞,麻沸渍之,留恋在心下;
大黄配伍水蛭、牤虫、桃仁治疗淤血,在骨科中,这个大黄是常出现的药。
大黄配伍黄柏、栀子则治疗发黄,则不走大便而走小便;
合芒硝治疗坚块;
大黄配伍附子,变寒下为温下,则是治疗寒实便秘。
三大黄这个药,在伤寒经方中,煮法也要特别注意,在各个书本中,并没有特别强调煮的时间。经方中的处理很微妙,就是比如麻沸,比如后下,比如和其他药一起煮的时候,大家没有细心观察到底要煮多长时间,明明写着一起煮,为什么煮出来没有作用,这几个点的本来是医师能力的高低境界,一般也没有医师详细说清楚。
陈士铎说的几句话比较有意义,欲其上升,须加酒制;欲其下行,须入芒硝;欲其速驰,生用为佳;欲其平调,熟煎尤妙。欲其少留,用甘草能缓也。
1我们上焦的邪火,一般就是沸水冲泡大黄,这样大黄气上行,比如三黄汤就是让他留恋心下;比如我们要是眼睛红肿,也是冲泡大黄就可以。
2对于大黄的泻下作用,其实这个地方很奇妙,时方一般不用承气汤,也把握不住承气汤,而很多读经方的人,总在按照习惯思维,真的按照书上说的一起煮,也就失去了泻下的作用,这个地方呢,大家都是好不容易得来的经验,知道了不过如此,留个小技能,不知道,别人也不会说。所以很多人,在承气汤,和大柴胡汤时候,往往不能合理把握,比如我要泻下,生大黄煮三到五分钟,如果我用在柴胡龙骨牡蛎治疗精神类的,往往就是一沸而已,这一沸就是自己个人经验的积累,有的三十秒,有的十几秒。
大黄之妙,全在生用为佳。将群药煎成,再投大黄,略煎一沸即服,功速而效大,正取其迅速之气而用之也。不可畏其猛烈,过煎煮以去其峻利也。
3在道方中,特别是跌打损伤药中,大黄又是另外一种方式操作,他的作用是活血化瘀,可是往往要配伍其他的药物相互作用。这个时候一般要煮三十分钟以上。
4至于时方中,动不动就大剂量。还是一起煮,这个就有点没有摸清大黄的药性,本来几克生大黄可以解决的问题,结果都是几十克不断加大,可大黄性寒,这种在时方中开药,就是按照疗程来的方式,其实很伤身体。
四在这儿提一下,道方之中,提出人参和大黄的搭配,这个配伍比较有意思,经方一般邪能恋补,可道方思维之中,就是大黄和人参相互制约,相互补宜,本来怕人参拖住大黄,可道方应用,就是大黄不会让人参补邪,而人参又可以补虚人,不至于大黄攻伐太过。
以下为桂林本承气汤条文分类罗列。
调胃承气汤
傳陽明,脈大而數,發熱,汗出,口渴,舌燥,宜白虎湯。不差,與承氣湯。
風溫者,因其人素有熱,更傷於風,而為病也,脈浮弦而數。若頭不痛者,桂枝去桂加黃芩牡丹湯主之。若伏氣病溫,誤發其汗,則大熱煩冤,唇焦,目赤,或衄,或吐,耳聾,脈大而數者,宜白虎湯;大實者,宜承氣輩;若至十餘日則入於裏,宜黃連阿膠湯。何以知其入裏?以脈沉而數,心煩不臥,故知之也。(白虎湯方見前)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讝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②,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方見上卷)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微者,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若陰脈實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方見上卷)
傷寒十三日,過經,讝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鞕,而反下利,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方見上卷)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中溫溫欲吐,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鬱微煩。先其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之。若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證。所以然者,以嘔故知極吐下也。(調胃承氣湯方見上卷)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太陽病二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陽明也,調胃承氣湯主之。(方見前)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方見前)
大承气汤
陽明病,脈實,雖汗出,而不惡熱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裏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者,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鞕者,可以②大承氣湯;不鞕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鞕,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鞕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方見上)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濇者死;微者,但發熱,讝語者,大承氣湯主之。(方見前)
陽明病,讝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爾,宜大承氣湯下之。(方見前)
陽明病,汗出,讝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實也,須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裏實故也,下之宜大承氣湯。(方見前)
二陽併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讝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方見前)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大便初鞕後溏者,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方見前)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大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方見前)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方見前)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息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方見前)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鞕。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小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大便,但初頭鞕,後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方見前)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裏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方見前)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方見前)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方見前)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方見前)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為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克責,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方見前)
問曰:陽明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濇,尺中亦微而濇,故知其有宿食也,大承氣湯主之。(方見前)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可下之,宜大
承氣湯。(方見上)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方見上)
痙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宜大承氣湯。
鬱冒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熱者,此為胃實,大承氣湯主之。
產後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也;若不大便,煩躁發熱,脈微實者,宜和之;若日晡所煩躁,食則讝語,至夜即愈者,大承氣湯主之。(方見前)
小承气汤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則讝語,小承氣湯主之。(方見前)
陽明病,讝語,發熱潮,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方見前)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鞕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方見前)
下利,讝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无学斋这是一种鼓励和期许,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