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泻下药

图片来源:必备掌中空第一节攻下药通便,泻火,主治实热积滞,大便秘结或燥屎坚结。

大黄

来源: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和根茎

①饮片大黄

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厚片或块,大小不等。外表皮黄棕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及疙瘩状隆起。切面黄棕色至淡红棕色,较平坦,有明显散在或排列成环的星点,有空隙。

②酒大黄

形如大黄片,表皮深棕黄色,有的可见焦斑。微有酒香气。

③熟大黄

呈不规则块片,表面黑色。断面中间隐约可见放射状纹理,质坚硬,气微香。

④大黄炭

形如大黄片,表面焦黑色,内部深棕色或焦褐色。具焦香气。

性昧归经

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

功效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祛瘀。

主治病证

1)大便秘结,胃肠积滞,湿热泻痢初起。

2)火热上攻之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

3)热毒疮肿,水火烫伤。

4)血热吐血、衄血、咯血、便血。

5)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癓瘕积聚,跌打损伤。

6)湿热黄疸,淋证涩痛。

配伍

①配芒硝:大黄苦寒,功能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芒硝咸寒,功能泻下、软坚、清热。两药相合,既善泻下攻积,又善润软燥屎,还善清热泻火,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效佳。

②配巴豆、干姜:大黄苦寒,功善泻热通便、攻积导滞;巴豆辛热,功善峻下冷积;干姜辛热,功善温中散寒。三药合用,巴豆得大黄,其泻下之力变缓和而持久;大黄得巴豆,其寒性可去;再加温中散寒之干姜,以助散寒之力。故善治寒积便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一般用5~10g,热结重症用15~20g,散剂减半。

外用:适量,研末敷。生大黄泻下作用强,欲攻下者宜生用,人汤剂应后下,久煎则泻下力减弱;

亦可用开水泡服,或研末吞服。

酒大黄,取酒上行之性,多用于上部火热之证。

制大黄,泻下力减弱,活血作用较好,多用于瘀血证或不宜峻下者。

大黄炭则凉血化瘀止血。

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善攻下泻热、活血逐瘀,故妇女妊娠期、月经期、哺乳期应慎服或忌服。又易伤胃气与气血,故脾胃虚寒、气血亏虚、无痕血、无积滞、阴疽或痈肿溃后脓清者不可妄用。

芒硝

来源:硫酸盐类矿物芒硝族芒硝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体,主含含水硫酸钠。

性味归经

咸、苦,寒。归胃、大肠经。

主治

(1)实热积滞,大便燥结。

(2)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疮疡,乳痈,肠痈,痔疮肿痛。

功效:泻下,软坚,清热,回乳(外用)。

用法用量

内服:汤剂,10?15g,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喷撒,漱口,点眼,化水坐浴。

使用注意

本品咸寒攻下,故脾胃虚寒者及孕妇忌服。哺乳期妇女患乳痈外敷时,见效即停用,以免敷用太过,乳汁减少。

芦荟

来源: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库拉索芦荟、好望角芦荟或斑纹芦荟的叶中的液汁经浓缩的干燥品。全年可采。割取叶片,收集其流出的液汁,置锅内熬成稠膏,倾入容器,冷却凝固。

性味归经

苦,寒。归大肠、肝经。

性能特点

本品苦寒清泄,沉降下行,入大肠与肝经。既泻热通便,又清泻肝火,还能杀虫。为治热秘、肝火及小儿热惊、热疳之良药。

功效

泻下,清肝,杀虫。

主治病证

1、热结便秘,肝经实火,肝热惊风。

2、小儿疳积,虫积腹痛。

3、癣疮(外用)。

用法用量

内服:2~5g,入丸剂,不入汤剂,或研末装入胶囊服。

外用:适量,研末干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通泻,故脾胃虚寒、食少便溏及孕妇忌服。

番泻叶

来源:豆科植物狭叶番泻或尖叶番泻的小叶。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大肠经。

功效:泻热通便,消积健胃。

主治病证

1)热结便秘。

2)食积胀满。

3)水肿胀满。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开水泡服,缓下,1.5-3g;攻下,5-10g。入汤剂后下。

使用注意

本品攻下力猛,故妇女哺乳期、月经期及孕妇忌服。剂量过大,可致恶心、呕吐、腹痛等,故不宜过量服。

第二节润下药

润燥滑肠,多用于年老、体弱、妇女胎前产后,以及月经期便秘。

火麻仁

来源:本品为桑科植物大麻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

甘,平。归脾、大肠经。

性能特点

本品甘平油润,入脾与大肠经。既善润燥滑肠通便,又兼补虚,为治肠燥便秘之要药,兼体虚者尤宜。

功效

润肠通便。

主治病证

老人、产妇及体虚之津枯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生用打碎;或捣取汁煮粥,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熬油或煮汁涂洗。

使用注意

本品虽无毒,但超大量食入,也可引起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四肢麻木、失去定向力、抽搐、精神错乱、昏迷及瞳孔散大等。

郁李仁

来源:为蔷薇科郁李属植物欧李、郁李或长柄扁桃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味归经

味辛、苦、甘,性平;归脾、大肠、小肠经

功效

润肠通便,利尿消肿。

主治病证

1、肠燥便秘

2、水肿胀满,脚气浮肿

性能特点

本品辛散苦降,甘平质润,入脾与大、小肠经。既润肠通便又利水消肿,还行肠中滞气。治肠燥便秘,兼气滞者尤佳;治水肿胀满及脚气浮肿,兼二便不利者最宜。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2g,生用打碎;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本品滑肠,故孕妇慎服,大便不实者忌服。

第三节峻下逐水药

泻下作用峻猛,部分还兼利尿。主治水肿,鼓胀,胸胁停饮及痰饮喘满等

甘遂

来源:本品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干燥块根。

性味归经:

苦、甘,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功效: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主治病症:

1)身面浮肿,大腹水肿,胸胁停饮。

2)风痰癫痫。

3)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

内服:宜入丸散,每次0.5~1g。本品有效成分不溶于水,醋制可减低毒性。外用:生品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

本品峻泻有毒,故孕妇及虚寒阴水者忌服,体弱者慎服,不可连续或过量服用。又对消化道有较强的刺激性,服后易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用枣汤送服或研末装胶囊吞服,可减轻反应。反甘草,不宜与甘草同用。

巴豆

来源:本品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

辛、热。大毒。归胃、大肠、肺经。

功效

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蚀疮去腐。

主治病证

(1)寒积便秘,腹满胀痛,小儿痰食积滞。

(2)大腹水肿。

(3)寒实结胸,喉痹痰阻。

(4)痈肿脓成未溃,恶疮烂肉,疥癣。

入丸散或装胶囊,0.1~0.3g,不入汤剂。止泻必须炒炭服。

外用:适量,研末敷。宜制成巴豆霜用,以降低毒性。

牵牛子

来源:本品为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或圆叶牵牛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味归经

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功效

泻下,逐水,去积,杀虫。

主治病证

(1)水肿,鼓胀,痰饮喘满。

(2)大便秘结,食积停滞。

3)虫积腹痛。

用法用量

内服:汤剂,3~6g,打碎;散剂,每次1.5~3g。生用或炒用,炒用药性较缓,副作用较小。

使用注意

本品峻泻有毒,故孕妇忌服,体弱者慎服,不宜多服、久服。不宜与巴豆同用。服用大剂量牵牛子,除对胃肠的直接刺激引起呕吐、腹痛、腹泻与黏液血便外,还可能刺激肾脏,引起血尿,重者尚可损及神经系统,发生语言障碍、昏迷等。

京大戟

来源

本品为大戟科植物大戟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

苦、辛,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性能特点

本品苦寒泄降,辛散有毒,药力峻猛,入肺、肾、大肠经。善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疗水肿、停饮、肿毒、痰核之顽症。

功效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主治病证

1)身面浮肿,大腹水肿,胸胁停饮。

2)痈肿疮毒,瘰疬痰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g;散剂0.5~1g。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内服宜醋制用,醋制可减低毒性。

使用注意

本品峻泻有毒,故孕妇及虚寒阴水者忌服,体弱者慎服,不可连续或过量服用。又对消化道有较强的刺激性,服后易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用枣汤送服或研末装胶囊吞服,可减轻反应。反甘草,不宜与甘草同用。

红大戟

来源

茜草科植物红大戟的根。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有小毒。归肺、肾、大肠经。

功效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芫花

来源:

为瑞香科植物芫花的干燥花蕾。

性味归经:

苦、辛,温。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功效:

泻水逐饮,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

主治病证

1.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咳喘,二便不利

本品泻水逐饮作用与甘遂、京大戟相似而稍逊,但以兼能祛痰止咳见长。故适用于胸胁停饮所致的喘咳、胸胁引痛、心下痞鞭及水肿、鼓胀等证。

2.疥癣秃疮,痈肿,冻疮

本品外用能杀虫疗疮,用治头疮,白秃,顽癣,痈肿,冻疮。治皮肤病可单用研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yy/92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