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沉积作用
按气候条件可分为两类:
(1)
潮湿气候区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
潮湿气候区水量充足,生物繁盛,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强烈,地面上易溶的K、Na组分最早流失,由Ca、Mg等组成的较易溶解的盐类和由Mg、Fe、Al、Si、P等组成的难溶盐类,随后也呈离子或胶体溶液搬运入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继发生沉积,如由含铁岩石分解而成的氢氧化铁的溶液,胶体溶液与湖水中的电解质发生中和或与湖水相混后,因酸度降低而沉积,可析出氢氧化铁,此外带入湖中的Fe(HCO3)2溶液如受到湖中植物的生物化学作用,可发生分解氧化产生氢氧化铁沉淀,其反应式为:
4Fe(HCO3)2+O2+2H2O=4Fe(OH)3+8CO2
这样形成的氢氧化铁称为湖铁矿,它呈团块状、透镜状或不规则状,夹杂于碎屑沉积物中,多分布在湖岸的潜水或河流入口处。与湖铁矿共生的可能有锰矿、铝土矿等,如江苏太湖苏北平原的现代湖泊、山西鲁平的新生代湖泊沉积物中就有铁锰矿产出。
在生物繁盛地区湖底的有机质腐烂分解后,可析出二氧化碳和硫化氢,形成强还原环境,这种环境能使Fe(HCO3)2或FeSO4转变为FeS2,形成黄铁矿。其反应式为:
Fe(HCO3)2+2H2S=FeS2(黄铁矿)+3H2O+CO2+CO
或FeSO4+2H2S=FeS2(黄铁矿)+2H2O+SO2
如果气候湿冷,有较弱的氧化作用,在细菌的共同作用下可形成菱铁矿,其反应式为:Fe(HCO3)2=FeCO3(菱铁矿)+H2O+CO2。如果有较丰富的磷质参与,还可形成磷肥用的蓝铁矿。此外在一些湖泊中常见到石灰岩和泥灰岩等,它们是由钙镁等元素经过化学作用沉积而成的。
(2)
干旱气候区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
干旱气候区湖水可得到河流或融雪水补给,很少外流,由于强烈蒸发,湖水的含盐量增大,易于转变成咸水,当其从淡水湖变成咸水湖之后,沉积作用可出现下列4个阶段。
碳酸盐沉积阶段:在湖水逐渐咸化过程中,溶解度最小的碳酸盐首先沉积,其中以钙镁(方解石或白云石)的碳酸盐最早,镁、钠的碳酸盐(苏打、天然碱)次之,钾的碳酸盐最后。这一阶段可形成碱类矿床,因此这类湖泊也称为碱湖,此外这一阶段还可以有较多的碎屑物沉积,他们与盐类沉积混合或单独出现,这类湖泊在内蒙古以及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西部分布最多。
硫酸盐沉积阶段:由于湖水进一步咸化,溶解度较高的硫酸盐也相继沉积,生成石膏、芒硝、硫酸镁石和无水芒硝等,这些沉积物多数为甚苦,故此类湖泊常称为苦湖。在此阶段的湖泊沉积中碎屑物较少,石膏、芒硝等可成为独立的夹层。新疆、青海、吉林、内蒙古等地均有这类盐湖。
氯化物沉积阶段:湖水在含盐度超过24‰-25‰时就转变为天然咸水-卤水。并析出溶解度最大的氯化物,如岩盐(NaCl)、光卤石(KCl·MgCl2·6H2O)等。它们的出现,标志着盐湖沉积已达到最后阶段。这时已极少碎屑物质混入,这种湖泊称为盐湖,我国北部和西北部干旱地区盐湖最多,如内蒙的吉兰泰盐池,青海柴达木的茶卡盐池、柯柯盐池、察尔汗盐池,新疆的罗布泊等。其中查尔汗盐湖面积为平方千米,盐层平均厚度为30米,最厚可达60米,拥有我国最大的现代湖形钾镁矿床。此外湖水内如含有硼酸盐,它会在氯化物沉积阶段发生沉积,形成硼砂。如青藏高原南部和西部的郭家林湖和柴达木盆地北部的大柴旦湖等,均为我国大型的内陆湖硼砂矿床。
盐湖干涸与岩层埋藏阶段:当上述三阶段沉积后,盐类矿物基本上已全部沉淀出来,盐湖的生命就此结束,残留盐水只存在于岩晶的粒间孔隙中,称为晶间卤水。在潮湿季节可以有少量盐水出现于表层,在干旱季节湖面全部干涸,这时其他外力地质作用,就取代了湖泊地质作用,固体岩层和遭受风化剥蚀或被其他沉积物所覆盖,成为埋藏在地下的盐矿床。
上述沉积顺序不仅表现在垂直剖面上,也常反映在平面分布上。在补给量持续小于蒸发量的干旱炎热环境,其湖泊的演化往往是湖水面积由大变小,湖泊性质则由淡水湖变为咸湖再到盐湖,直至干枯消亡。相应地,其沉积物则由碎屑物向化学沉积物演变,其中的盐类矿物,按照其由小到大的溶解度,从湖盆边缘到湖泊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例如柴达木盆地边缘的某些小湖,从湖边向湖心,盐类分布依次为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
注:天天学普地栏目的内容摘录自舒良树版《普通地质学》
文字:星期二
美编:鲁方圆
校对:陶琴
地质地球所喜欢就赞我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