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市知青岁月第16期苏国飞亲历芒

芒市——神奇黎明之城,生态宜居圣地。如花的史实盛开在古老而淳朴的土壤里,请随“史话芒市”一起探索发现那充满希望的火炬冉冉亮起......

芒市有多美,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和居于斯、业于斯的人最想表达;芒市有多好,曾经岁月如歌挥洒青春热血的芒市知青最想赞美。芒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20世纪50年代,为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他们带着一腔热血和激情,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芒市插队落户和屯垦戍边,与芒市人民同甘共苦、建设“第二故乡”,为芒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奠定了坚实基础、结下了深厚友谊,是芒市人民最为宝贵的重要精神财富之一。芒市人民将永远铭记他(她)们、感激他(她)们、祝愿他(她)们。为纪念他(她)们这段珍贵的历史,表达芒市人民的感恩之情,更好地激发全市各族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和永远跟党走的坚强意志,芒市委党史研究室特推出“芒市知青岁月”栏目。本周推出第16期,苏国飞:亲历芒市傣族婚恋民俗║遮放镇知青║(潞西县知识青年首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全体代表合影)

亲历芒市傣族婚恋民俗

苏国飞

年2月,我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潮到了芒市,后又几经周折回了昆明。至今40多年过去了,许多事情都已淡忘,但在芒市短暂的生活和经历,让我对生活在那方水土的傣家人独特的风俗人情久久不能忘怀。当年下到芒市后,我被分到遮放公社户拉乡一个叫芒喊的小寨子。到寨子里时,正值农历春节期间,傣家人也正忙着过年。过年前后这段时间基本不干农活,也就成了年轻人谈情说爱的大好时光。春节期间,每天吃完晚饭(有的人是吃完早饭),小卜少、小卜冒都会把自己打扮一番。小卜冒们相约“嘎猎少”(傣语:去串姑娘),有的会单独一人出去,也有的会几人一起骑自行车带着葫芦丝到别的寨子寻找自己心仪的小卜少。出于好奇,我和我的同学李可汗曾跟着小卜冒去看他们“猎少”。而小卜少们会带上一个自己绣的香包,到自家寨子前的场地上,等待小卜冒的到来。当小卜冒到了一个寨子,而这个寨子前还没有小卜少在等待,小卜冒则会吹起葫芦丝,用葫芦丝悠扬的声音传递他们到来的信息,邀请寨子里的小卜少出来相见。如果小卜少遇到自己可心的小卜冒,她会把香包丢给他,小卜冒又把香包丢回来。这就是我们一到当地就听说的“丢包”。一来一往的丢包,是小卜少、小卜冒借以求爱谈婚的一种交谊乃至恋爱活动。如果他们是初次见面,就会通过这一来一往,一边丢包,一边询问对方一些问题,逐步了解对方。如果是早已倾心的,则一边丢包,一边喃喃私语、情话绵绵。通常的情况是,丢上一阵包,两人就会慢慢地离开路边,转往僻静的竹林深处,隐身在大青树下、翠竹林中,徜徉爱河,享受甜蜜。丢包时,如果小卜少丢给小卜冒的香包,小卜冒没有接住,小卜少就会向对方索要一件信物。同样,如果小卜冒丢给小卜少的香包,小卜少没有接住,小卜冒也会向小卜少要一件信物。在丢包交往过程中,如果双方并不是很中意对方,他们会还回信物,然后分手。如果双方都喜欢上了对方,他们会分别保留对方的信物,井约定以后见面的时间。一旦恋爱成熟,小卜冒就会请家中长辈,一般是舅舅或者姨妈,去小卜少家提亲。相比之下,傣族青年的恋爱比我们内地汉族更自由、更浪漫、更风趣。尤其是在那个精神禁锢的年代,傣族青年这种自由、开放的男女交往方式和爱情生活,对我们这些刚刚跨出家门、校门,初到边疆,初入社会,又同样是青春年少的内地知识青年来说,在深感新奇之余,内心里那暗暗涌动的青春情怀,也在无形中被轻轻触动……后来,在知青和傣族小卜少(卜冒)之间,也留下过对美好青春的情感记忆。但是,傣族妇女一旦结了婚,却会受到许多传统礼教的束缚。我所在的芒喊寨子的傣族家庭,就是一夫一妻制的夫权式家庭,丈夫在家中拥有绝对权威。当家里来了客人,吃饭时女的不上桌,只能由男人陪客。而妻子在上菜时,还要弯着腰、低着头,不得正视客人,颇有“低人一等”的味道:上完菜后,也不得转身背对客人,而是弯腰抚膝,慢慢地倒退着出去。我们知青最初是分住在傣族老乡家,一家住一人。我们在东家吃第一顿饭时,就很奇怪女主人为什么不上桌一起吃,后来才明白傣家待客的这一风俗。第二天后,女主人才上桌和大家一起吃,那也表明不再把知青当“客”待了。如果家中有长辈,吃饭时,儿媳妇也是不上桌的,而是在厨房里吃。另外,家务活也几乎都是女人干,男人对家务基本上不沾手。也许是因为过于劳累,傣族妇女在结婚后,特别是生育之后,都“老”得很快。在这一点上,傣族妇女又对汉族家庭夫妻间的平等互助表现出了一种羡慕和向往之情,觉得嫁给汉族至少干家务活不会那么累。这或许也是后来不少小卜少会钟情于男知青的一方面原因吧,从中也反映出了汉、傣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傣族的婚礼也很特别。插队不久,大概是年3月初,还在农历的正月里,我那时还听不懂傣族话。一天早上,正准备去出工,生产队长来通知说不用出工,队长会说的汉语也不多,从他那夹杂着一点汉语单词的傣族话,加上手的比画,憋了半天,好不容易才弄明白,原来寨子里有家傣族人今天嫁女,请我们知青都去参加傣家人的婚礼;并告诉我们,需要怎么做,到时候会有傣族年轻人来带我们,跟着他们做就行了。不出工,还有喜酒喝,这下子可把我们乐坏了。我们同寨的知青李可汗、文元涛提醒大家,去参加婚礼是不是应该换一换衣服?于是,大家忙者把出工干活的衣服脱了,换上“做客”的服装。(傣汉一家人)过了一会儿,几个小卜少、小卜冒来邀我们一同去办喜事的那户人家。傣族人很好客,我们知青才到门口,就有几个“侬少”(傣语:小女孩)跑过来拉住我们喊着:“宰弄,宰弄,嘎金豪哦!”(傣语:大哥,大哥,吃饭去!)进到里面一看,全寨子的人都来了。我们寨子不大,就十几户人家。每逢寨子里有人家办喜事,全寨子各家各户都要来祝贺、吃喜酒(傣族话叫做“金相”)。大家都穿着节日的盛装,这时我才注意到傣族妇女的穿着很特别,有着明显的年龄上的区别:“侬少”(未成年小女孩)披发,穿无领大襟短衫、花布筒裙;“小卜少”(未婚青年女子)盘发于头顶上,穿白色或浅蓝色无领大襟短衫、黑色长裤,束小围腰;“毕朗”(已婚中青年妇女)用白色毛巾或浅色提花毛巾做成筒状戴在头上,穿白色无领对襟短衫、黑色筒裙;中年以上妇女戴黑色高筒帽,穿黑色无领对襟短衫、黑色筒裙。寨子里的毕朗们大多在帮着做饭。虽然端出来的饭食与一般的家常便饭相差不多,却是地地道道的傣家风味:酸笋鸡、酸扒菜、撒苤、酸肉……正所谓酸“摆夷”(历史上对傣族的称呼)。许多菜都带有酸味,而各种菜的酸味又不是完全一样,有酸中带甜,有酸中带辣,有酸中微苦,让我们知青真正品尝了傣族风味的饭菜。全寨人聚在一起,恭送新娘出嫁,使整个寨子都充满了喜气洋洋的气氛。由于主人家没有足够多的桌椅,年轻人就用一片芭蕉叶包上饭菜,找个地方或蹲或站地吃了起来。我们几个知青─李可汗、李月团、施之荣、左光和我,自然也学着寨子里年轻人的样子,各自用芭蕉叶包上一包饭菜,端上一碗米酒,就地围个圈吃了起来(很有点像现在的自助餐)。吃的虽说较简单,但比起当时(还在“文化大革命”中)城里破“四旧”,年轻人结婚只能请个“茶点”,或发一包瓜子、几颗糖,或宣布“旅行结婚”,这种全寨子“倾情出动”、摆酒贺喜的大规模婚庆场面,在我们眼里,已经是足够热闹和奢侈的了。吃完早饭,寨子里的年轻人让我们知青和他们一起,带上装满水的水桶、盆、瓢,躲到进寨子路边的林子里。过了不太长的时间,一队迎亲的年轻人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正朝我们走来。当他们走近时,我们寨子的年轻人抬着盆、提着桶、拿着瓢猛地冲了出去,把水泼向迎亲的队伍。眨眼间,迎亲队的年轻人不知从哪里一下子“变”出了许多装着水的水桶、水瓢,也向我们泼了过来。两队人马一时间泼得不亦乐乎,好不热闹。我们知青也很是卖力,参加到这场“水战”之中。泼水,在傣族习俗里是一种相互祝福的情感表达方式,认为圣洁之水可以消灾免难、祛病延年。每年的傣历新年,人们都要泼水祝福,称为“泼水节”。泼水同时也是青年男女之间的嬉闹游戏,遇到喜事都要乘兴泼上一场,增添喜气。两边的青年们相互泼水正热闹间,大概是预先约定好的,新娘悄悄地出现在了寨子路口。新郎一见,立即迅速地把新娘“抢”到事先预备好的马车上,赶着马车掉头就跑。新娘在车上假意喊叫,实则是在通知娘家人,寨子里的年轻人又假意去追。我们几个知青不知就里,还很是卖力地跟着去追了一阵,以为真要把新娘追回来。殊不知,这正是婚礼的高潮,上演了一场十分精彩、颇有戏剧性的“抢婚”大戏。自然,新娘被“抢”过去后,新郎家那边更有一番“好戏”在等着上演。这是我看到过的最为独特,也最为有趣的结婚习俗。新娘被“抢”走后,新娘的父母及亲属,连同新娘小时候的玩伴一起,送陪嫁的嫁妆去新郎家,并参加新郎家举办的婚宴。但遗憾的是,当时没有记住新郎、新娘的名字。40多年过去,他们如今也该是60多岁的老人,想来也应儿孙满堂、福寿双全了。他们新婚大喜那天美好而热烈的“抢亲”情景,多年来一直清晰地留存在我的脑海里,我衷心地祝福他们以及他们的儿孙美满幸福。结婚,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铭记,婚俗历来是一个民族的民风民俗浓墨重彩的体现,这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是相通的。尽管现在城市里的豪华婚宴司空见惯,但我仍然忘不了当年亲见亲历的傣家“金相”情景,不仅仅因为那是我们知青最早见识和经历的婚宴,更因为傣家婚俗展现给我们的浓郁民族特色和淳朴民风,令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傣家人善良、好客的天性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中饱含着的浓浓乡情,对我们这些当年尚不谙世事的知青来说,实在是非常难得而珍贵的人生启迪。(作者原系潞西县遮放镇户拉乡芒喊寨昆明知青)

友情提示:

讲好芒市知青故事,表达真挚感恩之情。欢迎当年知青下乡所到乡镇及相关媒体平台,转载发布“芒市知青故事”栏目相关文章,用好芒市知青资源,助推芒市更好发展。转载时请注明转自“史话芒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yy/79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