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州芒市勐戛镇有个ldquo倔强

杨加洪今年46岁,家里现在有5口人。看着他被岁月和家庭负担“侵蚀”的脸庞,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到底是经历了些什么?又为何从一贫如洗的贫困户变成现在村里的富裕户?今天,一起走近贫困户杨加洪,去了解他的故事。“来来来!快进来家里面坐!这个是自己种的茶叶,不打过农药,先喝口茶歇歇脚。”才走进杨加洪家中,他就端上用自家茶叶泡好的茶水,热情地叫我们品尝今年他家种植的茶叶。在驱车赶往贫困户杨加洪家的路上,勐旺村委会主任马银国就告诉我们,杨加洪这个人,就是挺“倔”的,一骨子不服输的劲。如今,看见他脸上挂满的喜悦,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杨大哥一家日子过的不错。命运的残酷,几乎“撕碎”致富梦。说起杨大哥一家以前的生活,夫妻两人眉头不禁皱了起来。正坐在火塘边烘烤着湿衣服、缝着鞋垫的妻子王小召(德昂族),用不流利的汉语向我们讲述着脱贫致富过程中的辛酸史:“以前的生活可以说是十分艰难困苦,房子漏风漏雨不说,家里面也没有产业,开始贷款10万元用来养殖肉牛,由于技术欠缺,不懂管理,养的肉牛死了七八头,保本不说,还背了银行的贷款。”杨加洪不甘心就这样失败了,为了生活他每天起早贪黑发展生猪养殖产业,但是命运对他始终还是那么残酷。“年,女儿杨崇欢由于身体原因医院住院,医院日夜不分的照顾女儿整整75天,大笔的医疗费用先不说,帮我管理养猪的亲戚每天都打电话给我,猪又生病了,每天都有猪死亡。”一边是女儿的病要照顾,一边是刚刚才有点起色的养猪产业,这让杨加洪左右为难,作为一名父亲他毅然选择陪在女儿身边。杨加洪电话里不甘地说道:“猪死了就死了,做好消毒处理就行,不用每天都打电话来了”。电话里的字里行间透露着杨大哥对命运的不公,心里最后一道防线几乎要被现在的窘境击垮,妻子王小召也只能看在眼里,苦在心里。我命由我,不由天!“艰难险阻不能阻挡我要致富的步伐!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党委政府给予帮扶,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和我们说起致富路,杨加洪满是感激。在杨加洪看来,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不能有,长期依靠党委政府的政策扶持不是长久之计,还是要靠自己的双手。东奔西跑、起早贪黑,一心想着要发展产业的杨加洪去养猪大户家中学习养殖经验,主动联系镇政府兽医站了解生猪疾病防控。在原有的基础上,他的养猪场慢慢地“搞”起来了。“这些可都是我致富的宝贝,没有他们我可富不起来!”走到杨大哥猪场里,顾不上和我们说几句话就跑到猪圈里清扫着猪粪。看着杨加洪两口子到猪场的兴奋劲,我们深深感触到,他的“倔强”和“不服输”才是他坚持下来的动力。难忘那一抹苦尽甘来的笑容。正是有这种不服输、愿意吃苦的精神,在扶贫政策的扶持下,杨加洪和妻子勤劳苦干、不断摸索,家庭条件有了很大的变化。今年除了发展生猪、山羊、肉牛养殖外,还种植草果、茶叶、坚果等。现在生猪存栏45头(最多时存栏多头),山羊存栏21只,肉牛2头,如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政府都帮缴,还免费签约家庭医生,10万元的银行贷款已全部还清,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上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杨加洪家新盖起砖混房屋,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越来越有奔头。除此之外,杨加洪还积极参加各类技术培训,加上自己不断摸索,从不懂养殖技术到慢慢开始掌握养殖技术,他的生猪养殖逐渐有了规模,周边村寨来找他购买猪仔的农户也越来越多。他很热心地教其他农户养猪仔方法,也与他们探讨一些养殖技术、管理方法,同时分享他自己的致富经验。“本寨子的群众,我都经常和大家说,不要闲着,外出打工也好,发展产业也好,都是要靠自己苦,才能有好日子过。”幸福是靠双手奋斗出来的,正是杨加洪的真实写照。苦尽甘来好日子,勤劳致富奔小康。年杨加洪一家收入达到了4万元左右,谈起以后的生活,杨加洪信心百倍,充满了期待。杨加洪夫妇踏实苦干、勤劳致富的事迹深深地感染着我们。确实,要过上幸福生活,就要靠自己的双手奋斗,就要付出。杨加洪的这股“倔”劲,也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这样的事迹是德宏州在开展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一个缩影,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外出务工、易地搬迁等方式,用勤劳的双手,踏实苦干的精神,顺利实现脱贫致富。来源:德宏州芒市脱贫攻坚典型材料责编:SuWon监制:董生兰终审:排华

免责声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yy/77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