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中药中的泻药
大黄在普通话里读大(代)黄,但是南方人通常都说大黄。说大黄有个好处,能体现其主要特征,即又大又黄。这是中药中地位十分高而特殊的一个药材了。
大黄
记得有一个假期,一个学生发短信给我,说在野外采了大黄,十分高兴,结果发现原来他采的是羊蹄,即所谓“土大黄”,是不能作为大黄药用的,失望之余,才想起来问一句,同学你是什么地方采的啊?答曰安徽阜阳的。原来如此!大黄是西北和西南的特产,分布十分狭隘,安徽是没有分布的。大黄主产西北的甘肃、青海等地,原植物是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药材称北大黄或西大黄,四川也是一个重要产地,原植物是药用大黄,药材称南大黄或川大黄。
羊蹄
提起大黄,多数人都知道大黄是泻下药材,而且泻下力很强,来势凶猛,故大黄又称为“将军”,形容其威猛的意思。很多人对大黄都有深厚的感情,名医焦东海外号焦大黄,就是因为其用大黄很有神奇色彩。我对大黄,也曾有一个好玩的事情。我读书时,对大黄也情有独钟,大黄很便宜,我常去药店买回来玩,也曾经帮宿管阿姨配制过药酒,都使用过大黄。一次宿舍出去喝酒,大醉而归,晚上鬼哭狼嚎,我暗暗泡了大黄,给酒鬼们喝,个个都开心异常,很快安静下来,看来大黄还能解酒呢。
大黄功效迅速,常用于危急重症。张仲景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有32首处方中使用了大黄,其中的大小承气汤、大柴胡汤、三黄泻心汤、桃核承气汤等,至今依然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着。有趣的是,历史上一些名医,因为擅长应用大黄,他的真名实姓倒被遗忘了,只知道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黄,如金代的穆大黄。近人焦东海先生,专门从事大黄的临床研究,著《大黄研究》一书,被人们称呼为“焦大黄”。大黄是许多名医擅长使用的药物。我大学时选修过黄煌教授的课程,根据黄教授年对90位江苏省名中医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最擅长使用的药物中,大黄名列第一。
年对全国位名中医问卷调查显示,大黄名列第二。其实,大黄早就成为中国人常用的药物。大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公园8世纪,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带去了大黄,至今仍珍藏在日本奈良的正仓院内,据鉴定这些大黄是大黄属上等的掌叶大黄或鸡爪大黄。13世纪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行记》中也介绍了甘肃凉州的大黄,后来意大利的米兰就有人开设了大黄酒厂。以后,大黄和茶叶一样,成为我国出口的大宗商品之一。以肉食为主的西方人,更视大黄为日常不可或缺的保健品。至今,意大利有大黄酒、瑞士有大黄糕点和大黄糖。
大黄进入美国FDA是以食品身份的,大黄是一个药食两用的东西,只是国内了解的不是很多。在唐古特大黄的产地,有一种酒叫唐古特酒,就是以大黄为原料的保健酒,我没有喝过,不过据我的大学老师黄煌教授说,很好喝。是的,很多中药都可以酿酒的,我喝过五加皮酒和宁夏红(枸杞酒),口感都非常不错。
返回来接着讨论大黄,前文说过大黄的特点是又大又黄,有必要给个解释。大黄是个蓼科的大型草本植物,叶片巨大,光合作用强大,根茎中还有众多的异型维管束(维管束是植物的营养供给的重要构造,同时包含有分生功能的形成层),所以地下部分生长的十分巨大。加工时还要去除外面的栓皮,即使这样,个体依然较大,在草本植物类药材中数一数二了。“黄”要好好解释一下,一个植物药的主要成分往往能从颜色上看出一些。比如黄连和黄柏的黄是生物碱(小檗碱),黄芩的黄是苷类,玄参地黄类的黑色主要是环烯醚萜类。大黄的黄则是由黄色的蒽醌所呈现的颜色。大黄的蒽醌有游离型的和结合型的(即蒽醌是否结合了糖),结合型的蒽醌具有泻下作用,游离型的蒽醌主要是抗菌消炎作用。大黄的泻下作用为多数人所熟知,往往有个误区,那就是泻下的药材就能够减肥。所以大黄一度被作为减肥药使用,是“排毒养颜胶囊”的主要成分之一。这个减肥药曾经风靡一时,但是据说也吃了不少官司,原因是经常服用会导致了习惯性便秘。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大黄中还有个成分,叫鞣质,鞣质是收敛的,所以导致便秘。由此看来,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导致了其作用的多面性,这个问题还是值得注意的。
中药现代化研究很倾向于化学成分的研究,药典中对药材质量的评价很多也是从化学成分出发的。但是,有必要提出来的是,中药的成分极其复杂,单纯用化学药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来研究中药显然是不合适、不完善的。如何准确评价中药质量,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化学成分也并非没有可取之处,我读研的导师和我说过那里的生药学研究生,其实做的都是中药化学。我有幸聆听了部分同学的硕士论文答辩,仪器很高级,做的也很辛苦,可是有什么意义,得出什么可信的结果,都是值得商榷的。
植物分类学中有个分支是按照植物化学成分分类的,具有一定意义。当分类学日趋准确时,反过来看,亲缘关系越是近的植物,化学成分也越为相似,这提示我们可以根据亲缘关系寻找和扩大新药源。比如以大黄为代表的蓼科植物,多数都含有蒽醌类成分。含有相似成分的中药,往往也有相似的功效,古人很聪明地发现几种不同的大青叶(蓼蓝、菘蓝和马蓝)都含有靛蓝类成分,所以都可以制作青黛;但有时要注意,可能不完全是这样的。举个例子,中药牡丹皮和徐长卿,其主要成分都是丹皮酚,但功效却截然不同,牡丹皮是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的药材,而徐长卿的作用是祛风化湿、止痛止痒。可见,化学成分并非是评价药材的唯一标准,有时甚至是滑稽可笑的。
当然,丹皮和徐长卿只是一个特例。在众多的植物中,往往相似的成分有相似的功效,黄连和黄柏都含有小檗碱,都有良好的清热解毒作用;番泻叶和大黄有类似的蒽醌成分,所以也有泻下作用。下面讨论一下番泻叶。
番泻叶
番泻叶,顾名思义,有三个特性,番,进口的意思,中药中的名字很好玩,除了番外,还有西、胡、洋等字样,都是进口的意思。泻,说明其有泻下功能;叶最好玩,叶片入药的意思,同时,还可以理解成茶叶,番泻叶可以当成茶叶日常饮用,对于年纪大的同志,有一定的好处。记得又一次一个同事到云南玩,带回了一个地方特产:三清茶,据说有减肥作用。不放心,拿到我实验室鉴定,结果是番泻叶的粉末。粉末很难鉴定,古人云:丸散膏丹,神仙难辨。但是番泻叶能做到,在番泻叶的粉末里,可以同时看到豆科的特征性方晶所成的晶纤维,同时,还有大量的簇晶,这是不多见的。
上课时,有学生问我能不能喝番泻叶,我说,能喝,但不是你们,或许是你们的爷爷奶奶。药,不是对所有人都是真正的药。
甘遂
芫花
常见泻下药还有甘遂、大戟、芫花、芒硝、牵牛子、商陆、巴豆、千金子、芦荟等。泻下药多数都有毒性,使用时要注意病除即止。大戟、甘遂和千金子都是大戟科大戟属植物。大戟属毒性较大,使用时要注意剂量和使用安全。芫花是一个漂亮的植物,在园林上有着不错的应用,芫花是先花后叶的植物,早春时候,一树的紫花显的特别有品位,极具观赏价值。芫花药用其花蕾,也是一个有毒药材。为降低毒性,芫花和大戟属的药材常用醋去炮制,另外这些药材和中药甘草药性不合,不适合一起应用,要加以留神。
芒硝是个矿物药,主要成分是硫酸钠,平时含有十个结晶水,因此是个漂亮的晶体,当久置空气中易失水风化而失去结晶水,变成粉末状物,称玄明粉,具泻热通便、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清肺解毒、消积和胃的功效。夏天把芒硝塞入西瓜中,放置一段时间会在西瓜表面析出结晶,称西瓜霜。西瓜霜使用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二百余年前。清代名医顾世澄将其载入《疡医大全》,被古人称为“喉科圣药”。西瓜霜常制成含片,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疾病。
商陆
商陆以根入药,具泻下利水,消肿散结的作用。年的清明,我正好回江苏家乡,去了抗日山,这是沂蒙山区的余脉,一座小山。山上还见不到绿色,很多人在挖一种草,我打听了一下,原来是在挖“人参”,不是一般的吃惊,如果本山上有人参,那将是植物学上的重大发现,于是,我跟随挖人参潮流去看,果然挖了很多粗粗的“人参”,地上部分还没有长出来,去年留下的一个根痕指引着大家挖“人参”,我没有工具,一个军人同志用他的工具帮我挖了一棵大大的“人参”。拿着人参仔细一看,原来是棵商陆。商陆是多年生大型草本植物,因为根和人参有几分相似,常被假冒成人参使用。其实商陆很容易识别,在它的断面上可见多数同心环纹,植物学上称为“罗盘纹”。商陆根肥厚,按照中医思维,或许也有滋补作用。有研究表明,商陆久煎后,可以去除毒性并有一定的滋补作用。
巴豆
巴豆是一个毒性剧烈的药材,多数人都知道巴豆吃了会拉肚子的,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和泻下作用,因此,巴豆主要用于寒积久病的疾病。我的课上经常带巴豆给同学看,和他们说不能尝。一次,一个勇敢的女生尝了一点,结果就早退了。我们学校流传着一个真实的笑话,还是中专时,学校开设巴豆制霜实验。巴豆主要刺激性成分是巴豆油,把油去除制霜可以降低刺激性和毒性。巴豆霜的制作方法非常简单,就是把巴豆粉碎,然后用草纸把油吸掉。一次实验课上,一个同学忽然内急,苦于没有纸,于是就用实验用过的草纸解决了问题。结果,拉肚子一个礼拜才好。
芦荟
芦荟是一种常见观赏植物,肥厚多汁,药用芦荟是芦荟的叶的汁液的浓缩物。芦荟味道极苦,多系进口,主要用于肝热便秘。芦荟中的“芦”字其中文意为“黑”,而“荟”是聚集的意思。芦荟叶子切口滴落的汁液呈黄褐色,遇空气氧化就变成了黑色,又凝为一体,所以称作“芦荟”。芦荟因为有泻下作用,所以自然和“排毒”联系到了一起,研究认为,芦荟有三大功效,一是调节内分泌,中和黑色素,提高胶原蛋白的合成机能;二是祛斑、祛痘、美白肌肤,增强皮肤亮度,使皮肤保持湿润和弹性;三是排除体内毒素,防止便秘等肠道疾病。芦荟常作为美容养颜药物被使用。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