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的医院 http://www.znlvye.com/
第七章脏腑辨证论治
第三节脾与胃证治
脾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消化、吸收和输送营养物质,运化水湿和统血。脾病的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肚腹胀满;大便稀薄或泄泻;倦怠无力,喜卧少动;湿停成水则肌肤浮肿,湿热内蕴则黄疸、口臭、口舌生疮;中气下陷则脱肛;脾不统血则便血等。由于脾实际上包括大部分消化器官的功能,对它的某些病证方面的辨证论治,应与胃肠互相联系,不可孤立对待。
胃的生理功能主要是纳食、消化和通降。胃病的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嗳气、上逆泛酸或呕吐、胃脘胀痛等证候。
在病理变化上,脾病多湿多虚(多为阳虚),胃病多热多实(虚证多为胃阴虚)。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其他四脏即肝、心、肺、肾都受到程度不同的影响。
1、脾胃虚弱(脾胃气虚、脾虚)
脾胃虚弱乃脾气虚和胃气虚同时出现的病证,常见于慢性消化不良病程中。
食欲减退,四肢乏力,喜睡少动;消化不良,肠鸣便稀;口色淡白,脉象迟细。
胃主纳食,胃气虚,故食欲少。脾主运化,脾气虚,则水谷生化的精微减少,不能充分供给脏腑,四肢百骸、皮毛、肌肉、筋骨的营养,故四肢无力,喜睡少动。又因胃气虚,则失和降而消化不良;脾失运化则水湿积聚,小肠不能分别清浊,水液注入大肠,以致肠鸣便稀;口色淡白,脉象迟细,都是气虚的反映。
健脾和胃。
健脾,如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等;和胃,如陈皮、青皮、木香、砂仁、半夏等。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加味。食欲不振加神曲、麦芽;胃腹胀满加厚朴、陈皮、枳壳;水泄加猪苓、泽泻、车前子。
2、脾胃虚寒(脾阳虚、脾寒)
常见于胃寒不食,胃冷吐涎,急慢性消化不良或胃肠卡他等病程中。
食欲减退或废绝,耳鼻俱凉,四肢不温,体弱身瘦,口流清涎,肠鸣泄泻,久泻不止,四肢浮肿,尿少而清,口色青黄或舌苔白润,脉象沉迟细弱等。
脾胃阳虚,阳虚生寒,故耳鼻俱凉,且使脾胃的运化功能减弱,故食欲减退,脾失吸收运输功能,全身营养不良,故身弱体瘦。脾主四肢、肌肉,脾阳不足,故四肢不温,倦怠无力。脾胃虚寒,寒欲不化,故口流清涎。脾阳虚,运化水湿功能不足,水湿停聚于四肢肌肤而致尿少浮肿,又水湿停于肠内,小肠清浊不分,水液不得气化而注于膀胱,而入大肠外排,故肠鸣泄泻,重得久泻不止。口色青黄,苔白润,脉象迟细,均为阳气衰微,寒湿停滞的病理反映。
温中散寒,健脾理气。
温中散寒,如官桂、干姜、高良姜、吴茱萸。健脾,如党参、白术、茯苓、灸甘草。理气,如厚朴、陈皮、青皮。
理中汤(白术、党参、干姜、甘草)或桂心散(官桂、干姜、白术、茯苓、厚朴、陈皮、当归、甘草)加减。
3、脾不统血
见于某些慢性出血(尿血、便血)和某些热性疾病的慢性病程中,伴有体质虚弱者。
身瘦体弱,倦怠无力,便血、尿血或其他慢性出血,兼见脾虚症候。口色淡白或苍白,脉细无力。
脾主统摄血液,脾气虚弱,不能控制血液沿血脉正常运行,而溢出脉管之外,呈现出血。倦怠无力,身瘦体弱,口色淡白,脉象细弱,均为脾气虚的象征。
补脾止血,引血归经。
归脾汤(党参、白术、黄芪、当归、甘草、茯神、远志、木香、枣仁、龙眼肉)加减。便血加地榆、槐花、伏龙肝;尿血加秦艽、瞿麦、大小蓟;咳血加白芨、阿胶。
4、脾肾阳虚
见于慢性肠炎、肾虚腿肿、慢性肾炎、肾虚泄泻等症的病程中。
脐下膨胀,腿部浮肿,按之如泥,有的阴囊部分亦肿。此外,肾虚泻,早上为重,患者口色淡白,无苔,脉象迟涩。
脾肾两脏关系密切。脾阳须有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脾的运化作用。脾主运化,脾阳虚则水湿内停,则出现泄泻、浮肿等;但脾阳虚常有肾阳虚,也就是肾火不温或命门火衰。肾主水,有调节体内水液的功能。因此,肾阳虚,则引起水液代谢的失常而使水湿积聚,水无所制,致有顽固性腹泻或泛滥至腹内,引起脐下膨胀(腹水),若泛滥腿部、阴囊皮肤,则该部出现浮肿。此病多见于久病亏虚患者,因此表现口色淡白、无苔、脉迟涩等一系列虚的征象。
温补脾肾,渗湿利水。
温补脾阳,如白术、干姜、茯苓、肉豆蔻等。温补肾阳,如附子、肉桂、补骨脂、巴戟天等。渗湿利水,如泽泻、猪苓等。
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真武汤(附子、白术、茯苓、白芍、生姜)、四神丸(肉豆蔻、补骨脂、吴茱萸、五味子)之类加减。按具体情况,可选用其中二方合用,如真武汤合五苓散以治肾水腿肿、脐下腹水;或用四神丸加味治慢性肠炎、肾虚泻。
5、脾气下陷(中气下陷)
见于直肠脱垂、子宫脱垂、慢性肠炎等病程中。
营养不良、体瘦、倦怠乏力、喜睡少动、泄泻、日久直肠脱垂,女性可见子官脱垂,小便淋漓难尽,口色淡白或苍白,苔白或无苔,脉象沉细无力。
多因久病体弱或老年气血衰退,或久泻不止,以致脾气升举无力,而出现内脏下垂的症候。口色淡白或苍白,脉沉细无力,都是虚的征象。
补气升阳或健脾补气,提升中气。
健脾补气,如党参、黄芪、白术等。提升中气,如柴胡、升麻等。
补中益气汤(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加减。
6、胃热(胃火)
常见于某些急性发热症或急性传染病的高热期。
口渴喜饮、口臭,口干舌燥,或见唇肿口疮;大便干燥,尿少赤黄;口色鲜红,舌有黄苔,脉象滑数或洪数等。
胃热多因外感热邪,过劳或饮食失宜,致使热积于胃,胃火旺盛,耗伤胃阴,胃阴不足,遂使口渴喜饮。胃热上蒸胃内湿浊,而有口臭,并起黄苔。脾胃表里相关,脾开窍于唇,胃之经脉上络齿龈,故脾胃热毒可致唇肿口疮。胃热下移肠道,热伤津液,致大便干燥,尿少赤黄。口色鲜红,苔黄,脉象滑数,均属胃热炽盛的反映。
清泻胃火。
药用石膏、知母、栀子、黄芩、大青叶等。若口渴舌干,则加天花粉、芦根、石斛等以清热养阴、益胃。若大便干燥,可加大黄、枳实、芒硝等以清实热。
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或山药、甘草)或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加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