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是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第一方,也叫“经方第一方”。即是第一方,其中有着绝对的战略地位。桂枝汤中有五味药:桂枝、芍药、生姜、红枣与炙甘草。现在我们来先认识第一味——桂枝。桂枝是一种比较干燥的嫩枝,它的母体叫肉桂树。通常在春天和夏天进行采收,桂枝表面呈红棕色,有些为棕色,具有很小的细纹,质硬而脆,容易被折断,断面皮也呈红棕色,其味道有些甘甜。入药因部位不同,药材名称不同,树皮称肉桂,枝条横切后称桂枝,嫩枝称桂尖,叶柄称桂芋,果托称桂盅,果实称桂子,初结的果称桂花或桂芽。肉桂树这种植物,中国古代叫它做“梫”树,因为它具有一种“侵”的力量。在肉桂树的周围几公尺的范围,是长不出其他杂木的。这力量有多强呢?中国人也做过实验:把肉桂木做个小木桩,钉到其他树上,那棵“被害树”第二天就死掉了。它可以把木气打到魂飞魄散,无法再留存于树中支撑那棵树的生命力。肉桂树(cinnamon)在西方还有一个别名,叫“JudasTree”(犹大树),传说中背叛耶稣的犹大就是在肉桂树下上吊的。一个人,被鬼迷了心窍,做了坏事,好死不死走到这棵树下,他身上的邪灵被这棵树的磁场赶走了,于是就良心发现,上吊自杀了。肉桂树“侵”力的传说,在西方人的集体潜意识中,似乎也留下了痕迹。在桂枝汤中,桂枝取的是它的树枝嫩尖,照中医的理论,药物入了人体,它灵魂的记忆,会使它的能量想跑回它原来的位置。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印象,从能量上讲,桂枝是有着很强的往外推(外侵)的力道。而桂枝的性味呢,是辛甘温热的,质地是油润肥厚的,这种树的木头亦是鲜艳的橙色,它的气味嗅起来……好比说加了肉桂粉的卡布基诺咖啡……给人一种很开心、热情、不很理性的、情感洋溢的调子……这些调性,正好就像人的“心脏”。所以不仿想象一个画面,桂枝入脾胃以后,它的能量会先同气相求而往心脏去,然后再随着动脉往人的四肢末梢去,这种冲入脉管中的能量就成为人体“营气”的一部分。这是桂枝外推的力道。再根据开头所讲,关于肉桂的试验,把肉桂木做个小木桩,钉到其他树上,那棵“被害树”第二天就死掉了。它可以把木气打到魂飞魄散,无法再留存于树中支撑那棵树的生命力。说明桂枝具有的外推之力(或侵略之力)能把邪气驱赶至人体的肌肉之外,不给邪气以空间。这种预防的措施,也是仲景“治未病”的一种思考。其实,即使寒邪钻入了身体,桂枝辛热的药性也可以驱赶它,所以麻黄汤也需要加桂枝这一味药镇压,才能用麻黄开汗孔,再把它送出去。古中医对于药物的理解,是从更加形而上的层面,或者说是从能量而非物质的层面来理解的。桂枝,还有一个层面的药性,就是它“通阳”的特殊功用。所谓的“通阳”,就是把人体中隔绝四散的阳气,再重新打通贯、串起来。此刻可以回想刚才的那个画面——桂枝的能量沿着脉管飞奔出去的画面,应是不难理解。也因为这样,在《神农本草经》中,说到桂枝,会说它“治吐吸”。什么叫“吐吸”呢,是一个人呼吸的时候,会感到自己的呼吸很浅,好像才吸进一口气,就马上要呼出来了。当一个人有情绪压抑时,就会把一部分的能量封死在肉体的某一部分,而让那一块肉体变得紧紧的、死死的、失去弹性。所以这样累积的压力大了,人就会觉得身体这里僵那里紧。而在人可以主观感觉到的,就是觉得自己“呼吸变浅了”。其实一个人的呼吸,就纯解剖而言,也就是肺中空气一出一入而已,无所谓深浅。可是,如果一个人身上没有压抑的情绪,他一吸气,全身的肉都是活生生有感觉的,所以会觉得全身都随着呼吸在流动。如果是有压抑的人,因为他有很多肉都僵死、麻木了,所以他本人感觉到的呼吸一定会比较“浅”。庄子说:“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当隐藏的封印被桂枝冲开时,就是会有这种现象。不过,这其实都是好现象,和平的“假象”远不如“真”来得可贵。《神农本草经》也说肉桂这味药是“为诸药先聘通使”,它“通阳”的效果亦为其他药物形成了一种“搭铁轨”的效果。如果把桂枝“通阳”的性质也考虑进来,《神农本草经》中,它主“上气”、“咳逆”、“结气”、“利关节”等效果,也就不难理解了。桂枝如何用,用多少呢。一般说“清气出上窍,浊味出下窍”的道理,只是在说某味药的气味决定它进入人体后运行方向,可是《伤寒论》却会以人工调整的方式来改造一味药或一首方的走向。其调整的诀窍,就在“浓度”。当桂枝的浓度增加时,它在一帖汤中的比重就相对地变成“浊味”。加了浓度的桂枝,就不往上发表解肌,而变成一棵树倒挂下来的姿态,反过来向下压。或问《本草》言桂能止烦出汗,而张仲景治伤寒有当发汗,凡数处,皆用桂枝汤;又云,无汗不得服桂枝,汗家不得重发汗,若用桂枝是重发其汗,汗多者用桂枝甘草汤,此又用桂枝闭汗也。一药二用,与《本草》之义相通否乎?曰《本草》言桂辛甘大热,能宣导百药,通血脉,止烦出汗,是调其血而汗自出也。仲景云,太阳中风,阴弱者汗自出,卫实营虚故发热汗出。又云,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阴虚阳必凑之,故皆用桂枝发其汗。此乃调其营气,则卫气自和,风邪无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能开腠理,发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调和营卫,则邪从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闭汗孔也。昧者不知出汗、闭汗之意,遇伤寒无汗者亦用桂枝,误之甚矣。桂枝汤下发汗字,当认作出字,汗自然发出,非若麻黄能开腠理发出其汗也。其治虚汗,亦当逆察其意可也。桂枝的药性算是王道之药,中庸缓和,接近人体正常的一气流动状态。晋代郭璞诗云: “桂生南裔,拔草岑岭。 广莫熙葩,凌霜津颖。 气王百药,森然云挺。”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桂枝者达76方之多,外感内伤均用。金代张元素还有“桂为春夏之尊药”之说。如果要以金庸笔下的人物来比桂枝,我认为桂枝是张无忌,张无忌性格温和,行事中庸,不像郭靖那般泥古不化,也不像杨过那样特立独行。张无忌秉桂枝之沟通特性,绝对的沟通达人,处理明教事务上得心应手,化解矛盾,以德报怨,挪移乾坤,调和阴阳。无论是在化解六大派与光明顶恩怨时的“排难解纷当六强”,还是搞定明教内部四分五裂的矛盾时的“群雄归心约三章”,以及从赵敏手中救出六大派高手时的“百尺高塔任回翔”,都体现得淋漓尽致。桂枝入心经,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真正的王道,便是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张无忌是金庸笔下最接近帝王宝座的男主角,具道家本色,功成身退,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已经到了神一样的境界。他练的功夫九阳神功,也很能体现桂枝特性,补中益气,没有任何副作用,绵绵密密,内心雄浑,轻而易举就治好了他的玄冥寒毒,既不像千蛛万毒手那般需要容貌尽毁,也不像九阴白骨爪那样大损阴德。附录桂枝汤的妙用一则《胡希恕、郝万山:桂枝汤治定时发汗的故事》胡希恕:《伤寒论》曰:“病人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病人定时发热汗出,先其时者,是说假设病人下午两点左右发热汗出,你在两点钟以前给他吃桂枝汤准好。这个我遇到很多,一个朋友的厨子,就是这个病,到时候发热,完了出一身汗,过去后像好人一样。我就给他吃这个药,吃了就好了。他高兴极了,他说我这病患了20多年了,这回可好了。这种病,患20多年也太长了,我头一回听说。但是在临床上定时发热汗出这种情况很多。郝万山:我在农村巡疗时,也遇到这么一个老太太,每天4-5点钟的时候,必要发热,然后出汗,出完汗之后,也不发热了,也不难受了。天天如此,也是有很长时间了。我给她开3剂药,她吃了2剂药就好了。我在北京医院做住院医师的时候,有一天门诊来了一个病人,年龄56岁,是南方人,说一口南方话,很不容易听懂。他说,大夫,我这个病不太好治,医院治了3个月了。我说你是什么表现啊?他说我每天下午1点到3点,身上一阵热,热完了要出一身大汗,到4点汗就出完了,换了衣服还能够继续工作。汗要出到什么程度呢?一件棉毛衫湿透了,一件衬衣湿透了。我看他之前的病历,有养阴敛汗的治疗方法,有益气固表的治疗方法,有清里热的治疗方法,我能想到的治疗多汗的方法,前面的医生都用到了。特别是他上次看病的那个医生,给他用了敛汗固表的方法。我记得药味多,药量也大,如麻黄根30克,浮小麦50克,煅牡蛎50克,分心木(就是胡桃的隔膜)20克,金樱子30克。我心想,这恐怕得有效。我问他,老先生你吃了这个方子怎么样啊?他说,这个方子吃了一回我不敢再吃了。我问为什么?他说上午吃完这个药以后,15点我还是热,过去我热完了,汗出完了,换了衣服还能工作,那天下午,确实不出汗了,但我热了一下午,一直到下班身上还是热,热得我心烦体躁,汗是没有出,衣服也没有换,但是我不敢再吃了。一听这话,我说老先生,既然止汗不行的话,我给你发汗。他愣住了,说,大夫,我看了这么长时间的病,没有一个大夫说要给我发汗的,发汗能行吗?他看我太年轻,对我不太信任。他说要是吃了你的药没有效果怎么办?我说吃了我的药没有效,我带你去找我的老师。他一听很高兴,他说那你给我开方吧。我开了3剂桂枝汤,那时候我不太会用这个方子,我也没有告诉病人怎么吃。拿了3剂药之后,第3天他来了,他说大夫,吃了你的药什么感觉都没有,还是那样。我就带着他去找胡希恕先生,胡希恕先生医院特别善用经方的老前辈,那时候他不出普通的门诊,只出特殊的门诊给一些高级干部看病。我说胡老,我给您带来了一个疑难的病人,我给他用了桂枝汤想发汗,但是他说无效。介绍病情后,他就问病人,这个方子你怎么吃的?我发现这个病人吞吞吐吐地说,我早上吃一次,晚上吃一次。后来回想起来,他可能根本就没有吃我开的药,他不信任我,就等着我带他去找老大夫看病,更不相信出汗那么多还要再发汗。胡希恕先生说你的方子开得好,你怎么给他吃的?我说病人说得吞吞吐吐,我也没有说怎么吃。胡希恕先生跟病人说,你这样,每天就吃一回药,你不是15点钟有烘热、出汗吗?那你13:30左右就吃一次药,吃完之后,多喝一些热水,然后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稍稍坐一坐,穿的衣服稍稍厚一些,让自己先潮潮地出一点汗,到了两三点钟看还热得起来热不起来。我记得那时候好像是秋天。胡希恕先生就开3剂桂枝汤让他试试,这个老先生很高兴地走了。第4天他来了,特别高兴,他说大夫,这发汗的方法还真不错,我头一天中午吃完这个药以后,喝了点水,身上潮潮地出了一点汗,根本就不用换衣服。到了15点钟该发热的时候,我就等着自己发热,结果没热起来,或者是热的劲不大,随后出的汗不多,我只把最里面的衣服换了。到了第2天,比头一天的热更轻了,我觉得衣服不换都可以了。到了第3天,根本就不用再换衣服了,这方子有效。我就说再开3剂。他说要不要再找老大夫。我说不用了,胡希恕先生很忙。我又给他开3剂桂枝汤,后来他就好长时间没有再来。过了3个月以后,我从门诊调到病房。有一天他来说,上次你带我去找胡希恕先生看了病以后,我前前后后吃了6剂药,从此以后就不再烘热不再有汗了。可是最近我又有一点汗,这个方子还能不能再用?我说可以。我再给他开桂枝汤,原方6剂。他说郝大夫,看来你们的工作经常变动,我吃完这个药以后不再复发,我就不再找你;再复发的话,不管你走到哪里,我都会找到你的。你工作调动总会有轨迹的吧,总会有人知道吧。现在30年过去了,他没再来找我。
10、草药的故事
《桔梗》
9、草药的故事
《大黄》
8、草药的故事
《生石膏》
7、草药的故事
《葛根》
6、草药的故事
《半夏》
5、草药的故事
《附子》
4、草药的故事
《当归》
3、草药的故事
《川芎》
2、草药的故事
《芒硝》
1、草药的故事
《柴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