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平环山向阳,气候温暖,水土肥沃,庄稼一年两熟。地下煤藏丰富,华能集团在政平安营下寨,煤田主井口已于年4月剪彩动工,兼有铜矿。河滨盛产芒硝(俗称皮硝);川台盛产旱烟,人们又习惯就地取材以石头垒墙;将旱烟叶上锅蒸熟后出售;夏日大河涨洪水时又捞柴作薪,故政平有“四宝”之说,即:
石头垒墙墙不倒,无事稍带捞皮硝,
蒸锅旱烟价钱好,龙王送柴烧不了。
石头垒墙墙不倒
政平三面环山,山下部五分之二处全是水成岩构成,上部五分之三则覆盖着厚厚的黄土层。水成岩多半是风化石,久经风雨浸蚀,其长年祼露部分即化为碎片脱落直至化为粉末变成土。而其它不是风化石或耐风化部分便突出祼露,非常容易採取。再加上每年几条河发洪水从上游冲下来的石块满滩都是。这就成了政平老百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砌墙、盖房处理地基不花钱的石料。
盖多好的房子处理基础全都用石块,前些年代,人们从各处捡来石块,在挖好的地基基槽中左右错茬、中间填上黄土,做到设计高度后再铺一层石条,石条长约6-7尺不等,宽约1.5尺,厚约0.5尺,用质底较松的一种“棉石”錾成。当今盖二层小楼房仍沿用这种做法,但改成了用水泥沙浆灌缝,胜似水泥打的圈梁,结实省钱还省工。
政平用石头砌墙由来已久,从上古时代的城墙到有名的张氏书房随处都可看出石头砌的墙,并且有它独特工艺和技术。据一位年老的砌墙匠人说:不论什么样的石头,只要拿来都能用,“石头”就有十个“头”嘛!上世纪七十年代平整土地,西城门内用石头砌的约5米高埂至今完好如初,石头墙确实坚固耐用。
无事捎带捞皮硝
“皮硝”即芒硝,是矿物盐的一种,也是一种中药,可直接入药,味咸,有利肠通便之功效,也可以加工成元明粉入药,在兽用药中是一种常用的清热泻火健胃消食药。芒硝尤其在皮革加工制造业和印染业中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化学药剂。
政平第二条大河马莲河发源于陕北,它的多条支流都流经陕西的定边、宁夏的盐池等盐碱地。大量的盐碱溶于水中顺流而下,流经政平两岸地势平坦、宽阔且水流平缓,河岸厚厚的黄土层中盐碱始终保持饱和状态,这给政平产芒硝创造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如遇天旱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土壤中的水份大量蒸发,其中大量盐碱随水份的蒸发便象一层雪厚厚地留在地面上。人们经过扫、泡、捞等工序后,这些碱土便结成冰状颗粒或碎片,这就是“皮硝”。
皮硝主要经过以下三道工序而成:
扫硝 每年严冬至夏初,气候干旱少雨,空气干燥,阳光充沛,昼夜温差大,人们早晨起床便去河滩平坦地方,用当地种植的一种特有的“落粒”扫帚,把附在地面上象雪样的硝扫成堆,这叫硝土。然后挑至河边堵好的硝池处,直到夏季来临,雨量增多时再加工。
泡硝 首先得选一块向阳、招风,近水的地方。就地取土堵成一大一小两个池子,在大池一边留一水口,用石板暂时堵上,捞硝时搬开石板,使大池水流入小池。
泡硝时把硝土倒入池中,加入适量的水(全凭感觉和经验而定,一般要考虑硝溶液要达到极高的超饱和状态),用自制的一种工具“推耙”前后推拉视池内为均匀的稀稀的泥浆即可。
泡硝一般都要选在黄昏时进行。因为一池硝产量高低,天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天晴且刮风,空气越干燥,池中水大量蒸发,芒硝结晶体越多、越大。大的有二寸长短,筷子粗细,相互纵横连接形成网状一片。反之,就只有少量象黄豆粒大小的晶体零零散散的分布在澄清的水与泥土之间。如遇阴天或雨雪天,一池硝便会颗粒无收。
捞硝 泡硝的第二天便要捞硝。轻轻搬去隔断大小池的石板,大池中澄清的水便流入小池,且记不可搅混大池中的水。用笊篱捞起大池中结晶体芒硝,在小池的清水中淘净泥土,这便是成品了。
芒硝要放阴凉处凉干,不能晒太阳,存放要捂盖严实,不然便会风化变成粉末,失去实用价值。
芒硝在前些年价钱很高,一个勤劳的人冬春两季捎带着干干,一般都可以收-斤,善作的人可达千斤左右。一斤芒硝可换回二斤食盐,三斤芒硝可换回一斤清油。从前人们生活水平低下,社会物资贫乏,三、五百斤芒硝便可供三五口之家一年油、盐、点灯等零星开销了,有些还可供穿衣用度。
政平扫硝人当中,以店子沟“崔善人”和马家咀李喜利最为能干,他们扫硝、泡硝经验丰富、技术好,因此两家出产的芒硝产量高、质量好。
由于政平盛产芒硝,还带动了皮革加工业。圪佬村有一户李姓人家,长年制革,久负盛名,家传几代,人们称他家为“皮匠李”。
蒸锅旱烟价钱好
政平旱烟(即晒烟),享誉陕甘两省。它以味正劲大、不苦、不烧、不呛、色泽黄亮、吸后不起痰弛名。和正宁县罗川的串串烟共同占领着周围几县各大农贸市场。据说远在唐代,当地官员以政平产旱烟为皇宫进贡,故名扬古今。近代,政平旱烟还远销河南、陕西等地。年秋,河南客商前来政平收购旱烟,他们把收到的大量烟叶,打成一个个重约斤的席包,装车运走。
年秋,陕西城固卷烟厂人员慕名而来,收购政平烟叶制雪茄。前后共运走5卡车约6万多斤,使政平旱烟名声大振,群众收益颇丰。
旱烟从栽种到码摞少说要经过选、踏、洗、秧、浇、间、抉、拔、栽、掐、扳、斫、挂、翻、削、绑等16道工序。道道工序要求严谨,丝毫不得粗心大意,稍不谨慎,便功亏一篑。
政平旱烟质量好,关键在于一个“蒸”字。当年产的新烟(从码摞到第二年入夏前,不能经过夏天)上市出售必须蒸,一是由于挂晒过程中所受的阳光和雾气潮湿不同,烟叶之间颜色差异很大,经蒸后成了古铜色观感好。二是新烟绑成把,叶与叶之间孔隙大,体积膨松庞大,不便搬运,经蒸后趁潮湿未干码好压实,便于挑驮搬运。
蒸烟另一重要作用是经过高温,也是一次消毒,烟叶在高温作用下也起了奇妙的化学变化,不但颜色变了,味道也变了,原来的暴苦味没有了,清香顺气。
蒸烟是一项全凭经验和感觉行事的技术活。蒸烟时用一口很大的锅,锅里根据烟的多少倒适量水,放一小瓦片或者小镔铁片,上置一木箅子,边烧火边往锅内码烟,随着蒸气烟变软、体积变小,边放边压,直到放满一锅时用麻袋捂严实,小火烧、听锅底的瓦片或铁片响声判断水的多少,水干要立即停止烧火,否则锅里的烟便会着火。水未干停火,烟中的水气没有充分蒸发,颜色变黑,腐烂变质就成一锅垃圾。
前些年代,政平周边留传着“抽锅政平烟,胜似坐高官”的顺口溜。但又“谁知政平烟,锅锅皆辛苦啊”!
龙王送柴烧不了
居住在政平河滩一带的百姓自古以来有着捞柴的习惯。河涨水时,上游冲下来许多树枝柴草,这些树枝和柴草经泥水浸泡,晒干后着火点很高,燃烧起来较为充分,不冒烟,烧过的灰烬是很好的肥料。政平每家每户都备有齐全的捞柴工具:捞套子、铁杈,钯子、铁钩等一样都不能少。其中“捞套子”是最主要的工具,它制作特殊讲究,用约4尺长短直径5公分的桐木独条,大头带弯者最为理想,在头部弯曲处横向打眼,穿上硬质的枣条或槐条,用芦根编织成笊篱形状,这便是捞柴工具“捞套子”。
政平稍上点年纪的人,都能掌握捞柴时机、位置、柴质的好坏。民谚说:“泾河有柴捞不到,马莲河送柴烧不了,小河有柴不能捞”。
泾河河床高,漂浮物全涌向了河中心,人们眼睁睁看着好多柴禾随水东去而捞不着,便形成了“泾河有柴捞不到”。马莲河发洪水时水势平稳,流速较慢,漂浮物可方便省力的去捞。小河河道狭窄,地形复杂,流程短,流速快,发洪水时水流汹猛,冲下来的蛇、鼠等小动物都活着,为了逃命它们会以极快的速度找机会经捞套子爬上人身,不小心随时都有被洪水冲走和被鼠蛇咬伤、吓晕的危险,所以“小河有柴不能捞”。这都是人们在生活中积累总结出的经验。
伏天,有时一天涨几次水,水势变化很大,有时会有意外收获。于是人们总结出:“慢慢捞,快快担,常常守河滩”的民谚。有时从上游冲下来大树,圆木、方木等,便有三、五个懂水性的人齐心合力捞上岸来。年7月份,三河同时涨水,小河滩一片汪洋,成了一个大漩涡,各种木料,家俱,柴草,瓜果、蔬菜漂了几尺厚,人在其上行走,捡有价值的直接扛出来就行了。洪水退去,大树、圆木满滩都是,生产队组织群众连拉带抬,搬运了好几天,加工成木板卖掉,解决了当时群众生活困难。
捞柴也有不成文的规矩和讲究:水势未稳不捞(水在上涨期,捞了会冲走);洪水渠口不捞(若遇下雨,也会被洪水冲走);死水湾不捞(无退路);别人底摊前不捞(妨害别人利益)。
过去在政平,各种形状的“河捞柴摞”随处可见。河岸上、家门口、村口多不胜数,可谓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政平人摞柴非常讲究,把晒干的长柴整好码齐,再把二楂柴倒入圈内,一层压一层踩实,到一定高度后,把柴末筛净土倒在顶上溜尖,既利水也把所有的柴都摞完了,勤快人家捞一年可摞五、六个柴摞,能烧两三年。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加上长宁公路通车,运煤方便了,群众不再热衷于涨河捞柴,河捞柴摞也很少见了。
涨河时节,有时也冲下来活人和尸体,遇到尸体不论男女老少,政平人都会尽力打捞上岸,放到安全地方,并自发组织看守,直至遇难家人寻至。若几天后无人寻访,又自发将尸体掩埋。遇有活人,政平人会齐心奋力相救,无偿提供衣、食、住宿,自发捐钱为其养伤治病,直至康复家人接回。他们从不索钱物、不求回报,这是政平人的一大善举。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年7月27日泾河发大水,政平农民王天旺等曾救出长庆桥一小孩,人们自发捐款余元,为他治伤治病直至家人领回。同日,米家沟村李甲文在河滩地里干活时,被泾河涨水冲到一里湾,由关全会救出,使他转危为安。这一天泾河发大水是百年不遇,有很多人被河水卷走。米家沟还有一户人家米兴芳和他的兄弟、弟媳三人同时被水冲走,米兴芳冲到陕西彬县雅店村被人救起,捡回一条命。他兄弟仅找到尸首,弟媳至今没有任何消息。这一天报纸还报道泾川县姑娘蒋彩莲被水冲了几百里路,一直到彬县香庙乡枣渠村被人救出,姑娘大难不死,人人称奇。
政平人在捞柴时救命又帮人,自古依然。显示了政平人质朴、善良的美德,成为泾河两岸人民传颂的佳话。
哪里能治疗白癜风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中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