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学院老旧校区轴心相交处有湖曰“有鸣潭”,方言谐音“有名堂”示有求。湖中有岛,白鹭栖息,鹭鸣声声。学子临潭,入泮而读,度志南滇。清音鸣平潭,似新闻传播教育于蒙城,不求一鸣惊人,只愿传播新闻新知、安放思考思想。
《芒市边民的摆》
■领读人:蔡秋
■专业:级广播电视学
作家简介
田汝康:(-年)年5月16日出生于云南昆明。年至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后转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年获文学士学位。后参加燕京大学和云南大学合办的社会学研究工作站,从事社会学研究。
田汝康的研究领域涉及海外华人的社会经济结构、中世纪中国航运史及中国云南省的宗教。发表《婆罗洲客家公司》、《中国与胡椒贸易》等论文40余篇,著有《中国帆船贸易的兴起与衰落》,《十七至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帆船在东南亚洲》等著作多部。
本书内容
本书是关于云南芒市那木寨宗教仪式“摆”的专题调查,作者为民国社会学家田汝康。作者以一种平和的语调,娓娓细述,生动有趣,充满着一种对边民及其宗教仪式的深刻理解与宽容,该篇由费孝通作序,是民国社会调查名篇,于年作为“社会学丛刊”之一,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第一章:大摆
介绍了大摆,它是所有摆的活动中最热闹的一个,是由经济上有能力的一个或多个家庭联合做摆,表面上看,它是几家人的私事,但其实不然,这是整个村寨都很重视的事,摆会让整个摆夷村寨都欣喜若狂,积极参与其中,从定好要做摆的日子起就要开始准备,包括凑集资金,到缅甸请佛,制作佛幡,佛伞,扎制白象,白马等做摆的用物和贡品,请大佛爷念经,购买其它必需品,邀请亲朋好友,在院场里搭亭子,准备充足的食物等,到了做摆的日期,则要举寨大摆筵席三天三夜,并举办迎佛,游行等一系列活动,最后由大佛爷依据做摆的等级给主人颁发不同的称号。
第二章:公摆
它包括合摆,干躲摆,挺塘摆,黄金单摆和冷细摆五种公共活动,因为活动同大摆类似,摆夷也称为它们为摆。合摆是大家凑钱办的摆,规模一般都不如大摆大,也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称号,但因为大家认为做摆是件很好的事,所以做起摆大家都很同意也很尽力。
摆夷的这六种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有关于超自然信仰的团体做的活动。
第三章:其它有关超自然信仰的团体活动
这一章仍然以描写入手,说明了摆以外的几种有关于超自然信仰的团体活动。汉辛弄,烧白柴,泼水,祭社,以上四种是为了与摆进行区分。
第四章:分析与比较
这一章作者主要从时间,地点,用具,参加团体,伙食,仪式,禁忌,意念等方面比较和叙述了摆与非摆的活动的不同,例如:在时间上,六种摆中有五种举行的时间都是在白天,而在非摆中,举行的时间就有很多在夜晚,是否能增进社交机会也是摆与非摆的不同,在此,为方便读者的阅读,作者还将异同点列出表格,方便读者查阅。
第五章:宗教与巫术
摆与非摆的差异和科学分类中的宗教与巫术的差异相当,然后作者将巫术和宗教的特征进行了说明,看看摆与非摆是否能归入其中,巫术是一套实用的目的,是达到某种目的所取的手段,它的题材主要是人事的题材,而人事中有一大片广大的领域,非科学和智能所能用武之地,科学和知识既不能帮我们消减疾病,又不能帮我们抵抗意外和死亡所以要弥补这种缺陷,在这领域中因而发生了一种具有实用有目的特殊仪式活动,这种活动总称之巫术。而宗教的的性质与巫术并不相同,宗教是一套复杂的信仰和举动,是包括一套行为本身便是目的的行为,宗教的统一性,着重在它所尽的功能上,宗教的产生,一方面是为了调整人类计划与现实的冲突,想消减个人与社会的混乱,而从另一方面观察,宗教的产生,使人生重要举动乃得以公开化另加上一种超自然的认可,结果更在人类团体中添加了无限的力量,宗教既然具备着这样的功能,所以公共性质的集合和仪式隧变为宗教不可少的活动。
第六章:消耗与工作
做摆是摆夷生活中最大的一笔消耗,那么为什么摆夷要花费那么大一笔钱来做摆呢?作者认为这和芒市的地理位置有一定关系,四面环山的芒市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在种植水稻时是可以达到一年两熟的,在这样的圣地,生产是可以很富足的,而如此收获的财富需要以一种方式去消耗,如果把财富的效用保存起来,而不在消费中把它用去,它很可能会成为社会的累赘,会造成贫富差距等问题,所以说摆就成为了一种很好的消耗方式了,对个人,它能够帮助人们争取到一个很好的社会地位,同时有助于人形成一种虔诚的心理,因为在做摆时,如果你消费的是前人或他人带来下来的财富,那么上天是并不会承认的,同时传说在天上宝座最高的,有时是呈现最卑微的,所以土司的母亲也照样会下地劳动,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做摆,对社会,它也防止了社会问题的产生。
第七章:社邻结构
摆夷的社会结构是以社龄为主要原则的,作者谈到,这也是摆的功能在起作用,在这一章里,作者分别叙述了摆夷男女一生的四个阶段。如:女性从出生便开始了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她接受父母的抚养,被称为养育期,等到曳裙起时,她们的生命进入第二阶段,这一时期,她们接受社会的训此,她们才进如第四阶段,算是退休,也将生活由家庭跳到冢房,念佛祈祷开始成为生活的重心,同样的,男性也会经历这四个时期。在第一和第三时期,摆夷是依靠家庭生活,而第二和第四时期,摆夷的日子侧重就在冢房和佛祖身上,可以说是依靠做摆划分完成一整个人生。
第八章:人格和社会的完整
作者认为摆的主要功能就是它在人格和社会上的贡献,如果问摆夷为什么要做摆,他们会一致回答可以能够在天上获得一个宝座,在过世后,有一个极乐的去处,因此,现世的生活就被看成为一种达成目的的手段了,自此生活开始有了一个中心,达成人格的完整,同时在社会上,它也有助于激起每个人的生命活力,同时又将生命活动造成一定的模式。
以上便是全书的主要内容。
分享收获
下面我就谈一谈我的收获,首先此书不厚,同时因为有很多的描写,所以读起来不是很困难,然后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有个室友是在芒市长大的,我在看的过程中也会问她一些关于芒市的细节,她是保山人,但是后来由于父母工作原因,所以去到芒市,据她的描述,她觉得傣族的是她见过的民族里最注重节日的仪式感的,经常会身着民族服饰举办很多活动,而且很热情好客,然后在芒市,虽然居住着很多外地来的居民,但是这些摆夷们的文化却不会受到影响,仍然保存的较为完整,我觉得她说的很多内容我都在书里得到了印证,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是真的把摆夷的生活进行了一个详细记录的,也见证了一个很重要的时期。
然后在书中作者采取了比较研究的方式,通过摆与非摆的对比,清晰的体现了二者的差异,并通过列图表的方式,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摆的特征。
还有之前老师提到过的格尔兹的深描理论:作者在对活动进行细致描述的同时,对很多人的内心活动以及各个年龄段摆夷们生活的状态都进行了描写,也因为作者的文学功底很好,所以这些描写使得本书变得很生动,当然可能也因为这个做摆的活动中的一些细节与我自己老家办酒席的习俗相似,所以我会感觉真的有进入了芒市村寨中,有身临其境之感。
最后是本书在总序中提到:一切科学工作的进行,事前必须有一种可以运用的假设,假设与科学密不可分。
立场是:以试用假设始,以实地验证终,理论符合事实,事实启发理论,理论与事实结合,获得一种新的综合,这也是我们日后做研究时可以运用的方法。
■共读人:王燕清
■专业:级网络与新媒体
阅读收获
这本书和方国瑜的《滇西边区考察记》、江应梁先生的《摆夷的经济文化生活》被称为早期人类民族学的光辉,我在阅读时主要从摆和夷、马林诺夫斯基的民族志以及田汝康先生的《忆芒市——边地文化的素描》这三方面进行深度探讨。
?、摆和夷。傣族当时是被称为摆夷,应该是取崇尚做摆的夷人。夷人这个说法在过去一直是有边缘有相对不开化的意味,体现着中原人自以为的优越和对远方文明由不了解而产生的偏见。摆是围绕小乘佛教的供养而进行的?个宗教仪式,也有“集会”的意思。作为生活中的?个宗教仪式,田汝康对做摆进行了人类学的观察和分析,指出各种各样的摆的社会功能,尤其是摆对于消减社会物质分配的不公而起到的均贫富的作用,不光是摆夷,西南的诸多少数民族也都在自己的社会功能方面设有扶贫济困、助弱恤贫的社会公平平衡的设置。这样的一些文化传统在?些地区?些民族社会生活中依然传承着。田先生也说,“摆不是?件无谓的举动,更不是?件愚蠢的浪费。它是摆夷生活愉快、社会安全的保障。我们处在这战争笼罩的?地上,颠沛流离的人生中,对于摆夷的摆似乎只有羡慕和欣慰。我们得庆幸在这荒僻之区,烟瘴丛中,还留得这?个人类智慧的创作。”事实上,到底摆夷的?活是不是偏僻,也是取决于你所处的位置和心态。对于她们来说,自己所处的地方就是整个生活展开并收起的场所,而昆明和北京,都可以是很远僻之地。角度不同,立场不同,看到的这个世界也会是不同的。
?、马林诺夫斯基的民族志。在本书第五章宗教与巫术,提到马林诺夫斯基,然后我之前读的那本《云南三村》也提到他,他建构了以客观民族志记载田野调查研究成果的方式,并开创了最早的社会?类学课程,被称为民族志之父。我就他的民族志再做?点补充,其实这个之前刚存?师都讲过了,我选了他的一本著作《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导论部分,他那本书就是研究土著?的嘛,他就说到:?个民族志者唤起土著人的真正精神、展示部落生活的真实图景,靠的究竟是什么魔法呢??如常理,成功只能靠耐心以及系统地运用常识和通行的科学法则,而不能指望不经努力和挫折就发现某种神奇的捷径。方法原则可以归纳为三条:首先,学者理所当然必须怀有科学的目标,明了现代民族志的价值与准则;其次,他应该具备良好的工作条件,主要是指完全生活在土著人当中而无须白人介入;最后,他得使用?些特殊方法来搜集、处理和核实他的证据。具体地说,这目标就是当你考察的时候,要把握考察对象的观点、他与生活的关系,搞清他对他的世界的看法。我们必须考察人,研究与他密切相关的东西,研究生活给予他的立场。因为文化价值各有分殊,人们渴望不同的结果,追随不同的冲动,追求不同形式的幸福。每?种文化都存在不同的制度让人追求其利益,都存在不同的习俗满是其渴望,都存在不同的法律与道德信条褒奖他的美德或惩罚他的过失。研究制度、习俗和信条,或是研究行为和心理,而不理会这些人赖以生存的情感和追求幸福的愿望,这在马林诺夫斯基看来,将失去我们在人的研究中可望获得的最大报偿。
三、田汝康《忆芒市——边地?化的素描》。我找了?篇田汝康先生对芒市的回忆性散文来作?些补充,文章叫《忆芒市——边地文化的素描》。这篇文章他以十分优美的文笔表达了对芒市爱恋和不舍,其实他的《芒市边民的摆》中文风非常清新,写作起来有些散文兼小说的味道,看着很舒服。我摘抄?些部分和?家分享?下,他说:我总是忘不了芒市——这个烟瘴之乡,我可以忘记了?切,却偏偏忘不了芒市。这好似修道者遇到魔障?样,以前所有的苦行全在此刻受到了考验。现在芒市的?切不只萦绕在我的脑海中,甚而简直变成了?个不可湮没的意象,?个比实际芒市更完美的轮廓,随时随地在记忆中呈现出来。我永远忘不了的还有些琐碎的印象和些个?特殊的经历。在那烟瘴乡里,我觉得社会是那样的安静和平,环境则?是那样的陶醉迷?,甚而?般人的面貌也都特别的肃穆雍容。村寨间听不到争吵的声?,生活中难遇着不欢的事体,似乎忧虑这种事从未光临过这个特殊区域。不过决不可认会他们的生活表现因此会过于随便,甚而会批评他们麻木不仁,实际上,他们感情的真挚,心里的坦白,实令我们望尘莫及。我不单感情上羡慕边民的生活,理智上对于他们的文化更有无限的敬仰。在?本书的末了,我曾经写过几句话,认为“我们得庆幸这荒僻之区,烟瘴之中,还留得?个?类智慧的创作,也许他可以给未来的?们再造世界时,作为?个取法的张本”。这是我衷心所作的赞词。
有鸣书会希望更多热爱读书的友友们加入,每周五晚六点和你不见不散!
扫描上方